怎样理解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55e4680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道德经》第九章首句。表面的意思是说;手里端着容器,不断地往里装,使其充满,不如适可而止。

其实,这句话反着读更容易理解:盈而持之。已经满了外溢了,还把持着容器。要想不外溢,不如不等满而停止。这是老子批评那些知进不知退,不懂适可而止道理的人。在本章里,老子连用几个排比句,意在教导人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人们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利益当前,尽皆趋之若骛、善争不善让,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自夸自矜,不懂谦卑,常常自取其咎。庄子对此种人不屑一顾,因此当楚国的国王要礼聘他去做宰相时,他告诉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牲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狐豚,岂可得乎?”

人心无尽,无不想“盈”,无不欲进,须知盈则昃,满则溢,最终事与愿违,范蠡知进退,助句践灭吴,雪会稽之耻,功成身退,成天下富。李斯不知退,与赵构合谋,受车裂之刑,身死名裂,为天下笑。

“功成身退”并非隐逸山林,不问世事,而是收敛锋芒,不要心有所恃,嚣张跋扈,应持守中和,深藏若虚。像天道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老子在本章要表达的意旨。


问道黄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chí ér yíng zhī,bù rú qí yǐ),出自《老子·第九章》。

基本解释: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

详细解释意思是: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持”的意思是用手拿着;贪得无厌的人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的“已”是止,是与其贪得无厌,不如适可而止。

寓意: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出处原文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评析: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

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大白话意思是:

人要知道满足,人要学会满足。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人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持:就是有,掌握,拥有。盈:满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名气,或者是一个人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之后,同时包括精神财富,如权势,名利等,这时怎么做,就很重要了,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人生大智慧,能有几个悟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保持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的尖利器皿,它的刃口就不可能长久保持锋利。读老子经典名言,得出,人在达到一定需求之后,不要不知足,要懂得满足。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们怎么就看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产生的原因简单点说,就是人性使然。人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后,就会一层一层向高处追求,以体现人的价值,这也是人的本性。人,总觉得人生很短暂,总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希望名气大一点,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子孙吧。如果通过正当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东西,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些人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会出问题了。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看似好理解,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不是这样。如果要克服人的弱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尤其是一个人大富大贵之后,一个人名气到了一定位置之后,更是不能做到“其已”,也容易在盈满之后,不能自持。欲望这个东西它会使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喉咙也越来越粗,再多的东西,再大的名利,都不可能满足。这种使欲望无限膨胀、根本不知道,或者说完全丢弃了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以致一些人落下了深渊也不想出来。所以说,人的欲望闸门不可无限打开,如果欲望的闸门大开,那就难以关上,也是我们常说的“满招损”,最后毁了自己,毁了一切,有的甚至还丢了性命。

如果我们能领悟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智慧,学会满足那该多好,可是,人们总是这山看了那山高,欲望不断提升,并到致欲望膨胀。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人有几人呢?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其实,要做到老子智慧,就是懂得“不如其已”就是知道满足,懂得平衡。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个理想的做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把实际需求与欲望区分开来,不可让欲望无限膨胀,就象一个杯子,水装满之后,就要停止再往里面加水,要适时关掉欲望的闸门,不让它膨胀,努力克制自己,克制人性弱点,不可盈满,做到适可而止。保持一分清醒,保持一份宁静,做到心如止水,这样基本上算是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了。

人生起起伏伏,从高到低,一瞬间的事情,而从低谷,站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保持已有的成就,或许是人生最现实,最幸福的事情,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抛弃许多的欲望与不满足,这却是人生难以把握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人生要懂得“知足常乐”,如果真对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所认识,就能理解万物因果规律。很多时候,人生的起伏,都是因为欲望的不满足而导致的,有了不满足的“因”,才有跌入谷底的“果”。所以老子说难的是保持不增不减“盈”的状态,才是解脱自在。

2、如果忘记生命本来的意义,一味的追求欲望的实现,忽略了欲望本身是永无止境的,就必定会遭到无限的苦果。还不如安于现实,保持已有的成就,就是人生最现实,最幸福的事情了。当然,话说转来,如果本来就没有什么成就,就另当别论了。

很多时候,人生的智慧就是适可而止。所以,老子在第九章最后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世上没有一件事总是一直走上坡路的,人生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处,懂得适可而止,就明白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

佛家说:“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这是佛家洞穿世间之事,聚散无常的名句。人生最怕的是纠结,纠结于居高不退,纠结于欢宴不散,纠结于爱别离,但这一切又有何用呢?终究,无人能逃过一死,你有能执着于什么呢?

中国文化有句老话:善始,不如善终。每个人的人生,在年轻的时候,都有无限的机会希望,可以大胆的去尝试,大胆的去闯,某得一个人生好的开始。但人生的智慧,并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而是要有一个好的结局。

但是,这些感悟,不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经历一些沧桑,又是难以理解的。道理,都在哪里;人生,依然在演绎,历史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延续下去............


经商哲学88


老子道德经第九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各遂身退,

天之道。

释文:

揣:读如捶,捶击。金属之器,捶击使锐则易折而损坏。

盈:满也。

巳:止也。

持满必倾,不如止也。

为人之道,应该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自夸自大,自满的人,总有一天会失败。

因为月满則亏,曰中必昃,大自然尚如此,人应效法自然。

对于修道之人,如果不会持盈,势必溢出无疑。

所以修道筑基功首先要会炼精化气,当阴精永不外泄,方能称为筑基成功。

揣者,捶击也。金属之器,捶击便其锐则易折易坏。

所以说锋芒尖锐,不能长久。

那些自持聪明才智,锋芒外露之人,将会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嫉妒。

对于修道之人,要以中和为贵。

金与玉都是贵重之物,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难以永久享受。

世上富贵之人,应以富为贫,以贵为贱,方可保全,如富贵反而骄恣,必被祸患也!

人能功成事立,名迹称遂,就应该退身让位,这样做才符合自然之道。

如果不退身避位,必遇于害。

满者必倾,骄者必败。欲多伤神,财多累身,

物盛必衰,乐极必哀。 皆不利于养生。


逍遥谷逍遥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九章。其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此句后面的一段经文是对它的诠释和发挥:“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这些财富堆满厅堂,无法能够保守储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富裕显贵后骄横跋扈,那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根)。最后是结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事情圆满成功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道理的”。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着哲学智慧,是他修养道德、养生实践的总结。尽管后世将它应用在治国治世、宇宙探讨、哲学研究、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我们还是更多看重它的本旨,从而指导我们的中医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和自身的养生保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批评不懂养生之道的“不知持满”等,从而导致“半百而衰”,这理念就是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一方面,精气饱满时就要尽量去保持,不要轻易耗散,才能维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精气饱满也有一个适度范围,“过犹不及”都不好,也就是说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对的。我们修养道德、养生保健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这也就是说要符合自然规律。

从养生保健,推而广之,一个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名气,或者是一个人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之外,同时也包括精神财富,如权势、名利等,这时怎么做,就很重要了。按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样的人生大智慧去做,有几个人能做到?人在达到一定需求后,有人并不满足,可“欲壑难填”,恶性循环后,往往事与愿违。到是知足常乐,有益于身心健康。事不临头不会选择,事临头时,如何选择考验的是你的智慧。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0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出自第九章,全文如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这段话必须要会读才能看出名堂,我上面重新进行了排版,上下对应的是一组,比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一组,前一句告诉我们道理,后一句举例说明。

然后“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和“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是一组,格式一样,先讲道理,再举实例。最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直泄天机,告诉我们真相是什么。

02

持而盈之”,重点在一个“”字上,“盈”是好现象,任何事情,大家都希望能达到圆满状态,但这个圆状态是“持”出来的,那就不妙了,因为这个“持”里透出来的是一种勉强,需要咬牙坚持才能够勉强维持,这就很难长久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就属于这类情况,现实中,有很多用泡沫堆起来的富豪,他们家里哪个不是“金玉满堂”?成堆的古董字画,他们“能守”的住吗?守不住的,“X宜兄弟”的老板不是把这些古董字画又卖出去了吗?为什么?自救啊,在收藏和活着之间,他们没有选择

03

同理,“揣而锐之”的重点在“”,“揣”就是象打铁一样,在一块烧红的铁上不停地砸,把锋刃砸出来

,一把刀越是锋利,就越容易损坏,这也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想让它足够的锋利,就要打的足够的薄,这当然就容易损坏了,所以说“不可长保”。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就是这句话的现实版,这就是人性,好不容易混出来了,总要显摆一下,霸王项羽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所以人一旦混出个人样,是一定要“骄”一下的,

这个“骄”里面,透着的就是一种“不同与众”的良好自我感觉

象“X达地产”的王老板父子就是这样的,先是其父“骄”了一下,在众人面前为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老爹都出手了,儿子自然要青出于蓝,所以就“骄”的更邪乎,于是乎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直接让自己的人生“骄”到了巅峰,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自遗其咎”。

04

功遂身退,天之道”是在为我们揭谜底,不管有多少研究《道德经》的朋友忽略了这句话,都是千不该万不该的,因为这句话是直泄天机,“天之道”,就是规律,“天”用现在的语境表述就是客观,这个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所以“天之道”就是必然的客观规律

这个规律是什么?就是“功遂身退”,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完,然后让开道,让后面的人接着做他们该做的事,这就是客观规律。就象一年的四季,各自忙完各自的事,赶快给下一个季节让开道,这样整个地球才能生生不息。

人性永远是和“天之道”相违的,因为人有欲望,有贪心,所以总想把好的东西永远留住,这才总想着要去“持”,去“揣”,结果是既没保住也没守住,反而是“自遗其咎”,给自己留下无穷的后患。

05

所以《道德经》里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自然无为,不要总在欲望的驱使下为所欲为。自然,即尊重自然规律,不要勉强自己去维持一些毫无意义的泡沫,这除了会让自己活的很累以外,实在是没其它任何好处。

无为,

无为不是啥都不做,是不要随着自己的贪欲去做,所以这个无为说白了就是不妄为,不要打破天地间的自然平衡状态,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为,这样就会“无咎”。

今年疫情这么严重,通过网上就可以看到,那些显得特别着急的,都是平时既“持”又“揣”的那类人,既然是泡沫,就要不停的往里面吹气,你敢不继续吹,它就敢瘪下去。疫情不断加重,直接影响了他们为泡沫续命,眼看就要破裂,怎么能不着急呢?

不要觉得这事离我们很远,不是的,它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有几个人没贷款?没按揭、没信用卡?这些都是泡沫,为了维持这些泡沫,就生不起病,失不起业,辞不起职,该忍的要忍,不该忍的也必须要忍,这就是代价,相比这些细思极恐之事,老子的自然之道,实在值得我们品鉴。


澡雪堂主谈国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第九章),从字面上理解是,老子告诉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

《老子》一书,就其内容来说,是一部哲学著作,有的学者认为是部兵书。但《老子》作为“救世”、“用世”之书,涉及面很广,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看你怎么去理解。

你所说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我学财政经济专业出身的人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精湛独到的治国理财观念——告诫统治者,要知足,不要贪图享受!类似的观点,在《老子》一书中随处可见。

这对后人治国理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主张知足崇俭。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五十九章)。就是说,治国理财,没有比“啬”更好的了。什么叫“啬”?《韩非子·解老》解释,“少费之谓啬”。啬就是少费、节俭。老子把俭啬作为治国理财的根本大政,认为只有节俭理财,则国家资财不匮乏,人民随之增多,国土自然广大,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慈”就是对老百姓仁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后”,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后面,“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老子的三项法宝是互相联系的,“慈”和“后”是虚,而“俭”则是实,只有实行“俭”的理财方针,才能对人民“慈”和“后”。

老子说,“去奢、去甚、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第三十八章)。告诫统治者,要知足,不要贪图享受,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知足不辱(挫折),知止不殆(危险),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这里说的知足、知止、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意思都是“俭啬”。只有俭啬,才不会受挫折,才不会有危险,国家自然会得到治理(“天下将自正”)。如果统治者过分奢侈享受,事情就会走向反面,带来不好的结果。

中国众多的封建帝王纵情嗜欲,大多短命而死,有的甚至亡国,丢掉了政权,“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老子》第九章)。所有这些,证明了老子说的“俭啬”为“有国之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当然,任何事情,如果绝对化,走极端,也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正确的也往往变成不正确的。所以,“俭啬”虽然正确,但也不能绝对化,要依客观条件为转移,要适度,不能过度,不是越俭啬就越好。

老子提出“甚爱必大费”的命题,使我们对“俭啬”问题的认识,就更全面了。

不好意思,罗索了大半天,不知说清楚了没有。说的不对,敬请批评指正。


岗上之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道德经》第九章首句。表面的意思是说;手里端着容器,不断地往里装,使其充满,不如适可而止。

人们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利益当前,尽皆趋之若骛、善争不善让,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自夸自矜,不懂谦卑,常常自取其咎。

“功成身退”并非隐逸山林,不问世事,而是收敛锋芒,不要心有所恃,嚣张跋扈,应持守中和,深藏若虚。像天道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是老子要表达的意思。


水木清杨


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从为人处世上说,可以作两个方面的解读,

一方面就是关于“度”的把握,做事不要做得太满,太满就溢出来了,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放手”的气度,时刻保持谦逊、抑制自己欲望,在功成的时候坦然放手,以此成就自己。

要想全面体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则需要从其上下文入手,整体进行理解。

1、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在《老子》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比较简练,但是道理却十分不简单。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握持满手,不如早点放弃,过人的锋芒往往不能长久保持。即便金玉堆满了整个屋子,也没有办法能够藏住它们;富贵又骄傲,会给自己留下祸患。功成名就身退。这才是天道运行的轨迹。

也就是说,想要理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其重点就在于理解“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越是握住手里的东西,手里的东西盈满以后就越是握不住,这样,不论是手里的东西,还是自己想要握住的心力,都是一种损害身心的徒劳,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开手。

而所谓的这种“放开手”的状态,便是老子所说的“功成身退”之态,功成需身退,这本就是“道”的规律,执著于财富以及往昔成就给自己带来的骄傲而死捏住不放,往往会给自己埋下巨大的祸患。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中的处世道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中的两个处世道理,第一个,就是要懂得度的把握,第二个,则是要懂得保持谦逊。

既然手因为越是捏紧,就越是容易盈满,而老子所说的放弃,则是针对盈满的状态来说的。也就是说,如果可以保持一个非盈满的状态,这样便能让自己留有余地,一来不至于放手,二来呢也不至于“盈满而溢”,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不妨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做得太过、太死,在综合考虑下灵活地为自己留有余地。

而所谓的谦逊,则是说,在盈满的状态下,我们要有懂得放手的“气度”,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身就则退。于道家之道而言,道的“功”本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万物,所以“道”总是能够功成身退,也正是基于道的功成身退,万物才能在最适合状态下繁衍生息,于是“道”的功绩反而因为“道”的功成身退而不会褪色。

从“自然之道”推衍到“人之道”,那么“盈满”之时,就是功成身退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懂得放手。

3、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总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若当成老子的处世智慧,则可以作两方面的解读,一方面,这话话告诉我们做事要把握一个度,万事留有余地,不要做事做得太满;一方面也是在告诫我们懂得在功成的时候身退,讲求一种放手的智慧。


颜小二述哲文


怎样理解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悦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告诉人们,凡事要有个度,時可而止,手里己拿的满满的了,还能拿吗。月盈则亏,物极必反“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多少高官显贵所以落得个家被人亡,就是因为知进不知退,不知时刻而止。“度”而把握不住,才是真正的贪心不足蛇吞象。结果只能是,大象不仅吞吃不了,反而搭上了自己性命,这才真正的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老兵4200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意思是:一个人手里拿的太多了,不如适时停止。老子在這里告诫后人,对财富,名气,权力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只有适可而止才能够长时间拥有,否则会鸡飞蛋打,空欢喜一场。后面还有几句为"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