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孩子們的春節假期就要結束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

早早地就為孩子們做好了上學的準備。新書包、新文具樣樣置辦妥當,就盼著孩子上學後成為老師口中的“好學生”。

家校共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好地促進作用。隨著微信的普及,“家長群”已成為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橋樑。作為家長群裡新成員,怎樣做才會迅速地融入班級的大庭中,給老師留下好印象,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呢?

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知書達禮、明是非、懂分寸的父母一定會贏得老師的認同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千萬不要做這幾種類型的家長哦!

第一類:多愁善感“林黛玉”型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從小在家人百分百的關愛和呵護中長大。但當孩子上了學,就從家裡的“唯一”變成了班集體中的幾十分之一,難免會發生一些家長不認可的事情。

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出現哭鬧的情況,被稱為“分離焦慮症”,對於新入學的孩子們來說是極為正常的。開學第一天,小英的班裡有好幾個孩子情緒都不太好,小英和她的同事們耐心地引導照顧著,連午飯都沒顧上吃。好不容易放學了,小英長長地鬆了口氣,總算可以休息一下了。沒曾想椅子還沒坐熱,就看到家長群裡炸開了花。

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原來,一位家長因為放學後孩子說餓,覺得老師沒有照顧好,不重視不關注自家寶貝。一時氣不過,就在群裡連番轟炸,發了十幾條長語音,而且還哽咽啜泣,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完美詮釋了一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英子邊聽語音邊在群裡回覆。先安撫再解釋,一通操作下來筋疲力盡。其實,孩子從小環境到大環境肯定會有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有時會直接體現在情緒和日常飲食上。就連成人都會因為情緒不好不想吃飯,更何況那麼小的孩子?

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再者說,除了微信還有電話,孩子的個人問題用電話或者當面溝通會更具體直接,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變成林黛玉在群裡哭訴,這樣的方式只會讓辛苦付出的老師感到尷尬。

第二類:見人就說的“祥林嫂”型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理念不同,有的注重習慣養成,有的關注知識掌握。面對幾十個孩子,老師面對的是群體需求,很難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因此,有時候會因溝通不到位而產生一些小誤會。

上週,欣子老是看到自己班的家長在放學的時候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欣子還暗自開心,覺得家長的氣氛真是融洽,沒想到第二天就出事兒了。

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班級群裡先是一位家長起頭,說因為老師批評孩子了,孩子都不想上學了。緊接著,其他幾位家長也在附和。欣子一陣緊張,反覆回想這幾位孩子在幼兒園裡的表現,做好功課準備第二天和家長當面溝通。

第二天一大早,忐忑不安的欣子和大家一碰面,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兒。原來,其中一位家長的寶貝兒中午不想睡覺,欣子為了讓他午休就說了孩子兩句。這位家長知道了,趁著放學時候和班裡的家長訴苦。結果,一個變倆,倆變成仨,就發生了群裡的事兒。

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孩子就是成人的縮影,同樣會有各種情緒。不管是厭學還是其他的不開心,都是正常的行為表現。作為家長擔心是難免的,遇到這種情況時和老師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跨過老師和別的家長訴苦,試圖使更多人加入自己的陣線,把問題擴大化,實在是不智之舉。

第三類:選擇性失憶的“健忘”型

孩子上學後,老師每天都會在家長群裡發一些通知。今天的作業、明天的活動、後天的注意事項等等,有的家長看到後會及時回覆“收到”,有的則當沒看見。等到老師再說起要做的事兒時,總會有“健忘”型的家長出現。

“哎呀,我沒看見通知”、“老師,我不知道這個事兒啊”,“健忘”型的家長會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其實,成人的世界裡有著各種忙碌,真是忘了老師也能理解,完全不用用失憶來遮掩。坦誠自己忙或者忘了,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家長群裡的這類家長很惹人厭,他自己卻毫不知情,還引以為傲

家長群裡融合了班級裡所有的家長,是老師向家長傳遞信息、日常溝通的最方便的途徑。老師合理通用,家長做好配合,無疑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從而發揮家長群真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