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瘦好還是適當胖點好?

綠春綠春


雖然俗話常講“有錢難買老來瘦”,但實際上,老人適當胖點比瘦好,因為老來“瘦”並不等同於老來“壽”。老人略胖一點,會更長壽。

一、為什麼多數人都會“老來瘦”

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親戚與朋友,在進入老年之後,都有一個體重下降的過程。於是大家就會用“有錢難買老來瘦”,“瘦一點不愛得病,會更長壽”等理論來安慰老人,以及解釋“老來瘦”的現象。

實際上,當人步入老年之後,身體各方面功能都會下降。身體中的水分含量變少,食慾下降,消化能力也下降,導致身體營養攝取不足,體重降低。

二、瘦的是肌肉而不是脂肪

大家都知道肥胖會誘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疾病,於是很多人在進入老年後,都十分關注自己的體重。為了讓自己更瘦,有些老人甚至會刻意節食。但對於老年人來說,這種依靠節食的“老來瘦”,會造成肌肉營養不良而萎縮,減下來的體重主要是肌肉和水分。

身體的肌肉少了,脂肪卻是依舊,所以仍然會百病纏身。而且肌肉少了之後,會導致人體運動平衡能力下降,在活動的時候容易發生意外而受傷。肌肉乏力還導致骨骼得不到鍛鍊和保護,加速骨骼中鈣的流失,發生骨質疏鬆。

三、老人要適當胖一點更好

1、略超過標準體重的人更長壽:美國曾對70歲的老年人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死亡率最低的是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20%的老人。也就是說,偏瘦的老人死亡率更高,稍胖一些的老人會更健康。

說到標準體重,要先明白體重指數(BMI)的概念。人體的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就是BMI值。例如,一個體重70公斤,身高為1.75米的人。他的BMI值就是70÷(1.75×1.75)=22.86。當人的BMI值處於21~23之間時,患慢性病的概率與死亡率相對較低,低於19或是大於24時都會升高。

2、成為一個健康的老人:首先要從思想上明白,老人並不是越瘦越好。其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以要保證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比如魚、蛋、奶等),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避免肌肉營養不良。

除了注重飲食,老年人還需要進行身體的運動鍛鍊,不僅需要快步走、騎行、廣場舞等有氧運動,還需要進行一定的力量鍛鍊,比如說舉啞鈴、深蹲等運動,可以延緩肌肉衰減。但在運動前,一定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鍛鍊。

四、小心突然間的“老來瘦”

如果一個體重長期穩定的老人,突然發生了“老來瘦”,體重在短時間內大幅降低。那麼一定要小心,這也許是疾病的預兆。能導致體重突然下降的疾病有糖尿病、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感染性疾病等,都會導致老人體重突然間減少。所以如果突然間發生了“老來瘦”,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尋找原因。


藥師華子


中國有句熟語說的很好,“千金難買老來瘦”,這句話告訴我們,老來還是瘦點的好,話又說回來,“生命在於運動”,從這句話也不難看出另一句話,就是“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從這二句話,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要多運動,運動了,人的身體更加的好,可也別忘了,“笑一笑十年少”,樂觀也是人的長壽之因素喲……!


糊塗戲夢


老人還是適當胖點好。


常流水4


不瘦不胖正好


不鏽鋼3599038085281


我們常用“身形健碩”“英姿颯爽”形容年輕人,卻用“身型佝僂”“大腹便便”描述老年人。步入老年後,人的體型會出現一些明顯變化,別以為老人就不要“身材”了,想要體型不出賣年齡,根據自身體質進行塑型才有效。

老來胖,胖出來的慢性病

年紀大了,腰圍也寬了,爬個樓氣喘吁吁。老人體型過胖,慢病風險也會上升。那問題來了,怎麼判斷自己胖不胖?BMI說了算!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研究發現,隨著BMI逐漸上升,相應地,慢性疾病風險也會逐漸上升,比如骨關節病、睡眠呼吸疾病以及代謝相關腫瘤比如:乳腺癌、結腸癌的發生概率會較身材勻稱的老人更高。

有些老人腰圍很大,這種“腹型肥胖”其實是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腹型肥胖提示內臟堆積,這種老人想控制體重,單純控制飲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需進行適當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打太極、游泳等,建議每天30分鐘,一週保持運動五次以上。

飲食方面,少吃高脂肪含量食物,營養均衡的基礎上,增加含鈣食物攝入,沒有腎功能不全的老人可增加高蛋白質食物的食用量。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李慶雯建議,老人每日主食(碳水化合物)應占到每日食物攝入總量的50%~60%,選擇低升糖指數(GI)食物;脂肪佔20%~30%(每千克體重攝入0.8~1.0克的優質蛋白)。另外,肥胖的老人多痰溼,不要吃過於寒涼的食物。

老來瘦,肌肉不夠用,營養跟不上

雖然“老來瘦”挺令人羨慕,但是太瘦弱的老人也會面臨一些疾病困擾。營養不良、抵抗力差就偏愛瘦弱老人,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對環境適應性變差,容易患流感、肺炎,甚至腫瘤等疾病。同時伴隨骨骼肌的減少,過瘦老人會出現站立困難、步履緩慢、容易跌倒骨折等情況。肌肉質量減少是與增齡相關的衰老的表現。如果不注意保持科學的生活方式,75歲老人和30歲相比,就只剩下50%肌肉,人體各部分功能也隨之下降。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發生與肌肉丟失關係密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心臟協會都在保健指南中提出,65歲以上老人,每週應做兩次力量鍛鍊(抗阻運動)。抗阻運動是延緩骨骼肌減少、維持軀體功能最重要的措施。這類老人應避免純素食,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注意補鈣。

運動方式可以選擇負荷較小的力量型訓練,如舉槓鈴、適當蹲起、伸彎小腿等,以身體能承受為度。

微胖的老人更長壽

在所有身材中,微胖才是老人的最佳身材。胖人皮下脂肪層較厚,抗寒、抗病能力比瘦人強。瘦人抵抗力較弱,對環境適應性差,對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傳染病,都比胖人發病率高,而且抗打擊能力差,有可能導致更加不良的預後。因此,老人重點不是“減肥”,而是“減脂增肌”,飲食中,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尤其是優質蛋白,如瘦肉、牛奶、雞蛋,配合適當鍛鍊。若體重始終達不到理想標準,不妨做個專業檢查,如骨骼肌量檢測、骨骼肌力量測量、骨骼肌功能檢測等。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肯定瘦點身體健康


畢笑娟


我們這個地方有句俗語:有錢難買老來瘦。老年人瘦應該更多傳遞給我們的信號是:陽氣偏足,當然這是針對健康老年人。不論是瘦或胖,都要和以前的自己做對比,體重一直相對比較穩定,身心健康,這才是重要的。只要生活開心、幸福,胖或瘦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