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杨家将的故事,在很多小说、戏曲当中都有记载。如果和其他历史故事比较起来,杨家的故事被民间熟知的程度,可以说仅次于三国和水浒的故事。杨家的故事甚至比岳飞的故事还要深入人心。

我们说起三国的故事,就要说到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而说到水浒英雄,当然少不了提到《水浒传》。相比较而言,杨家将的故事众多,描写杨家的小说也很多,不同的小说中记录的情节、人物关系等等都有所不同,这样我们反而找不到一个可以当做权威版本的杨家将小说。经过说书人历代相传的杨家将故事,到底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的虚构?记载在史书上的杨家将,与民间传说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而在南宋年间,一些说书艺人就开始以扬家为题材,创作了很多评话作品。明朝时,各种话本小说盛行,关于杨家的故事也出现了《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等作品。这两部小说较早地把流传已久的杨家将故事集中综合成书,后世的杨家将小说,大多以这两部书为蓝本。明朝嘉靖年间,又有《杨家将演义》(或简称《杨家将》)一书,内容与以上两本书基本相同,不过描写更为细致,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更加出色,逐渐就成为各种杨家将故事的底本。此后人们在这些书籍的基础上不断扩充、编纂新的作品,使杨家的传说越来越丰富、感人。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与历史记载肯定是有差距的。杨家将中,第一个需要说的人物当然是老令公杨继业。杨继业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就是宋初名将杨业。杨业本名杨重贵,山西太原人,原是北汉守边大将,与契丹作战多年,战功赫赫。北汉皇帝刘祟很看重杨重贵,收其为养孙,赐姓刘。按照刘祟孙子的排辈,名字中间应为“继”字,杨重贵就改名刘继业。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公元979年,北汉被宋朝灭亡,刘继业归降宋朝,改回本姓。原来那个北汉皇帝养孙的身份不复存在,名字当中的“继”字当然也就没有意义了。史书上一般都称他为杨业。

杨业在北汉期间就以抵御契丹而出名,归降宋朝之后,作为边关将领,曾经数次击败辽国的入侵,以至于契丹军队往往一见到杨业的旗号就撤军而走。

后来,辽国经历皇位更迭,幼主即位,萧太后执掌朝政。宋太宗赵光义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打击辽国的大好机会”于是在公元986年,派出三路大军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三路军是:曹彬率领的东路军、田重进率领中路军、潘美率领西路军。杨业也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是西路军的副将。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三路大军出击,开始进展顺利,收复了一些土地。可是宋军上下明显低估了辽军的实力;先是东路军因粮草不济无法前进,随后中路军遭遇重创;西路军孤军深入,已经没有胜算,宋太宗只好命令全军撤回。

但是撤退时宋太宗又下命令,要求西路军把已经收复的土地上的百姓一起护送回来。面对这个棘手的任务,杨业向主将潘美建议,以一部分兵力佯攻,吸引辽军主力,而精兵埋伏在各要处,掩护百姓撤退。

这本来是一个很稳妥的办法,可是监军王侁认为己方兵多势众,应该顺大路行进,从雁门关北上,正面抗击辽军。杨业与之争辩。却被嘲笑为胆小懦弱。杨业无奈之下,只得要求自己率军打头阵。杨业临出发前对主将潘美交代:“我这一去恐怕是会打败仗了,请将军能够布置兵力在陈家谷埋伏;这样敌军追来时,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杨业率军出击,果然寡不敌众,被辽军击败。杨业率军败走,到了陈家谷,却不见有伏兵接应。辽军把杨业四面围困,杨业力战不支被俘。扬业和辽国人也是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彼此也算是熟人,辽国人劝杨业投降,杨业拒不答应,最后绝食而死。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杨业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有谋略。他善待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士兵们爱戴。杨业的死讯传回国内,人们无不为他悲哀流泪。由于监军王伤和主将潘美对于杨业的死负有直接责任,所以这两个人也都受到了皇帝的处罚。潘美被贬官三级,王侁则被革职为民。

历史上的潘美到底应该为杨业的死担负多少责任呢?从事情的起因来看,监军王侁不听杨业的建议,反而以胆小怯懦来嘲笑杨业,让杨业不能接受。而且,根据史书记载,王侁的话说得很过分,他甚至把杨业的建议说成是别有用心。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只能请战,担任前锋。潘美本来是在陈家谷布置了伏兵,可是在等待杨业的时候,王侁又臆测杨业已经获胜,就建议潘美快点出兵和杨业抢功劳。于是潘美撤去伏兵,准备北进。但是随后扬业战败的消息传回来,潘美等人又不救援杨业,撤兵逃走了。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派杨业出击,不是潘美的本意。后来潘美也确实在陈家谷布置了伏兵,可是又撤走了。从中可以看出,潘美在这次出征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被监军王侁等人左右,布置失当,失陷部将,罪责难逃。但是公正地说,他在主观上并没有要害死杨业的意思。

以潘美这样的功勋重臣,怎么会被一个小小的监军左右,难道潘美还会怕了王侁吗?在当时的环境下,恐怕潘美真的是很怕王侁。北宋时期,皇帝一直都对在外作战的武将不放心。史上记载,宋太宗不仅喜欢派人去监视武将,而且在武将出发之前,还要授予阵图,要求武将严格按照阵图上的布置来打仗。有宋一朝对武将的防范与压制简直到了让人窒息的程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潘美尽管资历老、地位高,可是对于皇帝派来的监军,还是不敢违逆。从历史上看,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很多名将都有遭到猜忌被解职的经历,这些人当中有的比潘美的资历还要老,地位也更高。前车之鉴犹在,恐怕潘美不能不慎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潘美虽然战功卓著,但是总的来说,能力不算特别出众,他的那些胜仗也多是水到渠成的。潘美和曹彬这两个人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受皇帝信任的大将,更多的也是他们的老实、听话。从这个角度想,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一个监军王侁就能左右潘美的行动了。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杨业战死沙场,潘美、王侁脱不开干系,但是也不能说就是有人处心积虑地要陷害杨业。所谓潘、杨两家的仇怨,更多的是后人的虚构。宋太宗也不是个糊涂皇帝,杨业战死之后,他很快就查清了战败的责任,并因此处罚了潘美和王侁。宋太宗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也知道杨业战死的主要责任不在潘美,所以只给了潘美降职三级的处罚。而监军王侁被贬职为民、一撸到底。

当然,即使是监军王侁,我们也只能说他是不懂情况瞎指挥,而不能说他存心算计杨业。

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中,如果没有一个突出的反面人物,那就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三国演义》中有曹操, 《水浒传》中有几大奸臣,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模式了。要描写杨家的悲剧,就必须有一个奸臣来衬托。恰好潘美是杨业的主将,所以这个“光荣的帽子”就落在他的头上了。史书记载潘美在攻辽之后第二年就病死了,死后配享宋太宗庙,荣宠至极。至少在宋家皇帝看来,潘美不是什么奸臣。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真实的忠烈杨家将之刘继业是如何变成杨业?

即使我们知道戏曲小说歪曲历史人物是很常见的,但潘美也确实是被歪曲得太厉害了。据说现代有些地方还有潘、杨不通婚的习俗,杨家人遇到潘家人就视如寇仇,这实在大可不必。历史上的潘、杨两家本没有那么大的仇,我们何苦因为一些小说戏曲就人为地制造隔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