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十七帖》?

用户1216572848812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藉琅琊临沂,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重要贡献,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广泛涉猎诸名家。他的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学钟繇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王羲之精研体势,把楷书从隶书中独立出来,进一步革新和发展了行书和草书艺术,创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书的模式。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他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被人们尊为“书圣”。

今天我们看见的《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为宋代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原为134行,总计有1160字,失去两行,残缺6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故得名,《十七帖》为草书经典之作,是王羲之所书的一篇信札。此帖的内容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益州太守周抚的书信,其特点:意境古朴简约,清新高雅,研美流畅,尽开草书的新书风。其笔迹意韵连绵,神气十足,蕴藉温雅。“书圣”用笔遒媚圆融,自然洒脱,转折处时而方正,亦有圆转。其结字明快简洁,字多独立,笔笔用气相贯,用力也恰到妙处,气度自是典雅而从容。

我们欣赏学习"书圣"《十七帖》的深远影响,就是因为它突破了章草的结体和用笔,全面显现了今草的风格面貌,这也就是我们要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

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称赞《十七帖》:“其气象超然,用笔从容,‘真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弄墨人3476384831199


在学习古帖的过程中,假如对该帖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很难达到实质性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欣赏和学习王羲之《十七帖》时,应该联系此帖的人文、历史、艺术、技术等方面内容。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讲:“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应该说,《十七帖》基本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基本技巧及成就,以及朴素的、流美的、俊逸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文的复杂状况。当然,其间也包含着他的情感等诸多内在因素。也就是说,在学习和研究《十七帖》时,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地了解王羲之,了解王羲之与《十七帖》的关系,而并不是就字论字,就技法而论技法,对《十七帖》的解读应该是一个融通的、全面的整体性分析过程。如此,才有可能读懂《十七帖》,才能在临习时辅之以更为准确的方式、方法。

为此,笔者将从《十七帖》的介绍、临摹、临与创的关系及创作的注意要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使大家对该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得到一个较为切实的临、创之法。

1.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背景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讲:“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东汉王朝在经历了两次大动荡———“黄巾军起义”、“董卓之乱”后,持续四百多年的汉帝国崩溃了。举国统一的格局不复存在,大小军阀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天下三分”的三国时代掀起了历史的新篇章,魏晋南北朝开始了。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朝代更替频繁,共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兴衰交替,社会秩序混乱。长期的封建割据、连绵的战争,无不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掀起了巨大的变革浪潮。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以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也对当时的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由此,各种社会因素交相混杂,使得文艺的发展奏响了自觉的号角。

在这动荡的年代,士大夫们生命朝不保夕,往往只得朝秦暮楚。有的逃离现实,走向山林;有的装疯卖傻,放荡不羁;有的终日狂饮,谈玄就虚……因此,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是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之中的。他们对人生表示出了高度的敏感和睿智。无论是贵为君王的“三曹”,还是嵇康、阮籍等“七贤”,均在吟叹中表现出了生命苦短的无奈、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生离死别的苦楚、对欢乐稍纵即逝的哀息,显现出一种对及时行乐的无奈追求。在这种社会现实中,即便是生活在相对平静的东晋的王羲之也吟唱出慨叹生命短暂的悲歌,《兰亭序》一文中处处可见其对“世殊事异,所以兴怀”的感慨。所以,魏晋时期,士大夫们在吃药、饮酒、纵欲追求刺激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追求着一种超脱、一种解怀、一种自由,一种对生命、宇宙本质的思考。在如此一个既崇尚老庄思想,又对“儒家经义”进行自修自律的“儒玄兼综,礼玄双修”的玄学时代,人们在文艺上的追求趋于自觉。士大夫们通过对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使文学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文艺完全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同时,玄学的兴盛,使人们的思想达到进一步解放,玄学所主张的放达不时地对封建政权及礼法构成破坏和瓦解。因此,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新风、不慕古质。这种风尚对文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作为文字书写技艺的书法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士族力量的推动,使得书法的发展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们好“新体”,尚“新风”(洛阳新风),“新书体中的草、行、楷渐渐为士族阶层所接受,成为私人之间书写交流的时调儿,这是魏晋新书风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时,精通字学、传古法的卫氏也将草书列为书法的‘四体’之一”(《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不仅如此,楷书也在当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隶书、篆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在书写中不断地改进着书写的法则,新书体的笔法要素、章法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定式,并渐渐被士大夫们所欣赏和接受。而且,在书法上,魏晋时期已经是正、草、隶、篆、行诸体皆备,欣赏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游目骋怀”、人物品鉴成了一种时尚。这一时期的书法人崇尚意蕴,强调气韵生动,以反映个人的情感、才气。而且,纸张的盛行,使书写的习惯也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从简牍转移到书写更为简便的纸张上,而这种纸张则更适合才情的发挥、个性的流露。于是,魏晋士大夫们所崇尚的气韵与风流蔚然成风。《十七帖》就是这样一个背景下的自然产物。





老子故里道家之源


王羲之的《十七帖》,并非是17件作品,它是由书圣写给朋友益州太守周抚的20余封书信组成。因开头有“十七”二字,故得名。


不得不佩服周抚。这组书信前后历时14年之久,周抚竟能将之留存,可见其确为有心之人。

而唐代时太宗竟能将之收集起来,又由褚遂良等人将之编辑并刻成帖,于是我辈才能一睹《十七帖》之神韵。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分两大类,一是以《十七帖》《豹奴帖》等为代表的、尚有章草意味的书体,二是以《修小园子帖》《伏想清和帖》为代表的成熟的新草体。

《十七帖》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用笔方圆结合,笔画棱角分明,历来是草书准则。《十七帖》与孙过庭的《书谱》,是草书学习者绕不过的两个法帖。


《十七帖》因是书信,所涉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之事,故书写时心态放松,信手而书。虽然如此,但绝不是信马由缰,反而一笔一画都在法度之内,书写轻松却用笔内敛,书圣风度自然率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十七帖》并非只是十七幅作品,它是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实际上是汇帖,主要是王羲之辞官归隐后写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信札,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年—361年),时间长达14年之久。《十七帖》共29札。

郗司马帖(局部)

《十七帖》全部法书目录: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欣赏《十七帖》,不能仅仅从书法角度入手,还应该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现状,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欣赏《十七帖》。《十七帖》是书法法度与个人情感的巧妙融合。

《十七帖》内容

《十七帖》内容多而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王羲之形象。王羲之多愁善感寓于一身,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圣人”。主要包括:对朋友不解的无奈;对年老的忧虑;对无缘会友的惆怅;对亲友逝世的悲痛等。

《旃罽胡桃帖》

《十七帖》书法成就

《十七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上的突出成就,是王羲之著名的草书代表作,古人对《十七帖》评价很高,宋代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云:”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王羲之作为“书圣”,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品佳作, 黄伯思视《十七帖》为这些佳作中之龙,可见《十七 帖》的地位之高。是唐宋以后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全帖行行分明,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字于字之间行断神续,行气贯通。用笔方圆并用,婀娜之中显刚健,婉媚之内透遒劲,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展现出温润、流美、俊逸的艺术风格。

《十七帖》内容多杂,书写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每幅作品的风格特点不尽相同,还应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欣赏!现举一例:

《儿女帖》

《儿女帖》又名《同生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十九通尺牍。5行,50字。

原文: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翻译:我有七儿一女,都是郗璿所生。已经快婚嫁完毕,只剩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没有结婚。等他结婚后,就能够到你那里来游玩了。我现在有(外)孙子十六个了,感到非常满足。您和我情深谊厚,所以将这些细事都告诉您!

王羲之在《儿女帖》中叙及一待小儿王献之办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见老朋友周抚,并游历蜀地。王羲之一生对奇异的巴蜀山川充满向往,渴望同好友周抚览胜峨眉,至死竟未能如愿!

《儿女帖》局部放大

《儿女帖》多以单字为主,明显的连带不多,但字与字之间有笔拐的连署映带,气势仍畅达贯通。疏密变化,错落有致,处理得当,有开有合,章法变化丰富。整体风格劲敛、朴茂。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欣赏书法作品,首先吸引眼球的是作品的形态。尤其是刻本拓片,只有喜欢它的外形,进而再往深层的地方探寻。不论是《十七帖》还是其它作品,外在的形质吸引不了你,便无往下细看的欲望。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周抚的一组书信。以开头"十七"二字命名。全卷二十八件草书,一件小楷,前后相距十四年之久。现存的《十七帖》为宋拓本,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小楷注译在侧边。《十七帖》中的《逰目帖》和《远宦帖》有唐代的墨迹拓片,是学习研究王羲之草书用笔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


用笔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想得到的。要想获得笔法,就要细致的观赏,研究每一个细节。书法欣赏除了笔墨之外,还有作品的文字内容。从文字内容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因《十七帖》是信件,最能体现出王羲之当时的情绪。从《逰目帖》和《远宦帖》中可以看到,写《逰目帖》时的愉悦,允满了对蜀地山川之美,峨眉、汶嶺的向往。字体妍丽,用笔精巧。而《远宦帖》则是因夫人深患重病,忧心如焚。烦乱的心情一览无余

刚好我最新制作了专栏《规范的草书,从十七帖开始》。对每一帖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知道了用笔,欣赏起来就会有不一般的认识和收获。


子衿书法


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修养,读完十七帖,会有不同的感想。但一般来说,要很好的欣赏十七帖,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惑缺的。

  • 一要明白什么是《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因为卷首有十七两个字而得名,我们所看到的其实都是刻本。

  • 第二要明白《十七帖》现在的情况。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170行,943字,这是一组王羲之写给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

  • 第三如何欣赏欣赏《十七帖》

1、要欣赏《十七帖》就要清楚王羲之的身世,就要对王羲之的生平有个简单的了解。王羲之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家族都是东晋的望世家族,所以他有优裕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还不善于言辞,长大之后去善于思辩。

2、我们要欣赏《十七帖》,就要熟悉王羲之学习书法的经过。据说王羲之少时学书韦夫人,后来得到叔父王瑜的亲自教导。所以说王氏家族里边精通书法的人是很多的,也就是说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他成就全新的书法艺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王羲之后来对书法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这个一要明白。这就是从汉字的发展演变来看。隶书,楷书等有了一种相当的发展之后,喜已经有些比较比较成熟,这些字体的刻意的安排,已经让人觉得有欢角审美疲劳,但王羲之的这种书法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刚柔相济,既有法度又有极高的审理境界,所以说以后都愿意接受他的这种书法。

4、《十七帖》的内容。

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这是十七帖的内容,

5、要知道他什么意思?

大意就是,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这是内容。

《十七帖》的书法艺术是什么呢?第一变化从心。第二,动静得宜。第三云水胸襟。

总之,欣赏完《十七帖》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内在的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王羲之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边写边说书法视界”的一点浅见,共免!


边写边说书法视界


东晋书家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一位书法修养非常全面的书法大师,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他的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和《乐毅论》,行书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草书代表作正是《十七帖》,只不过,他的《兰亭集序》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后人忘记了他还擅长其他书体。

实际上,王羲之最擅长隶书,《晋书·王羲之传》里说道: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官方文字常用隶书,他擅长隶书,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

只不过,王羲之的隶书作品没有一件流传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我们只能从当时其他书家的隶书作品里想象王羲之的隶书风采了。

《十七帖》实际上是王羲之写给一个名叫周抚的朋友的27封书信。当时,王羲之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任右将军,朋友在益州(今四川一带)任刺史,两人相距路途遥远,平时不容易见面,为了联络友情,两人经常通信,王羲之写给朋友的27封信件,经过后人整理,便是《十七帖》。

之所以叫《十七帖》,是因为第一封信的前两个字正好是“十七”两字,后人为了好记就这样称之。

《十七帖》既有极高的书法审美价值,也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研究王羲之生平的重要资料。

那么,怎么欣赏《十七帖》的审美趣味呢?

首先要明白,王羲之的所有书法作品,不论是楷书、行书、草书还是隶书,都能流露出强烈中和之美,给人不温不火的感觉,这是欣赏《十七帖》的重中之重。

《十七帖》在用笔上,把方笔和圆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看起来从容超然,行气贯通,笔画线条圆转柔媚,婀娜多姿,却不失劲健犀利的特征,真正体现了刚柔并济的审美特征。

在整体布局上,《十七帖》非常注重气韵和节奏的营造,通过准确运用提按顿挫,让字与字之间看起来藕断丝连,笔画虽然终止了,但气势仍然延续,这是草书最重要的审美标准,在《十七帖》里表现得十分完美。

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非常重视呼应关系,有些笔画写得含蓄了,紧接着立马会大笔一挥,写出剑拔弩张的一笔,正好跟含蓄的笔画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关系和对比关系。

另外,对每一个结字,喜欢表现出特有的动感,把字体适当向右边倾斜了一点,让字体显得生动活泼,张弛有度,如果把字体写得四平八稳,未必就能体现出动感。


鸿鹄迎罡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太守周抚的一篇信札,成名于出唐,通篇研美流畅,自然洒脱。用笔遒媚圆融,转折时而方正,亦有圆转。其结字明快简洁,字多独立,笔笔用气相贯,用力也恰到妙出,气度典雅而从容。真不亏出之书圣之手,贵为千古名典




用户439985588394张玉


《十七帖》,小草,'共28帖,是王羲之晚年的信札。该贴风格遒润妍美,天资自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直抒胸意。用笔清新简约,流便朗畅,虽大多字字独立,却笔断意连,一拓直下。是历代书家学习行草书必学之帖。




蓝天云一朵


十七帖是王義之草书之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得名。原墨迹失佚,现存十七帖是刻夲,此帖为一组书信!写于永和3年到升平5年!是研究王羲之书法重要资料。此书有籀篆遗意,写的从容。不拘法的拘束,从容衍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是兰亭又一得意之作,为书法上品。是我们学习的榜首,为大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