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最苍凉的古诗词是什么?

捡破烂的喵呜


最苍凉的古诗词有哪些?这样的古诗词也有很多,既然是苍凉,固名思义,就是不如意才苍凉,有政治、官场的不如意,有情场的失意,有理想破灭、万事无成、壮志难酬之意,这些诗词大多写于被贬谪、流放之途中,或虽自由、甚至是游山玩水之中,但是身心飘泊、内心却极度失落。

比如《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所作,借幽僻孤寂、苍凉冷清的环境来寄托自己内心清高孤傲的品格和情感,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

作者描绘出一幅孤寂冷僻的全景。

《孤雁二首·其二》

唐代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作者就是一个一生漂泊的人,一生漂泊,历经巴蜀吴楚河南等地,而他的诗作作品,几乎也都是以漂泊生活为题材。在这首古诗当中,作者用孤雁隐喻自己,用孤雁的内心的慌乱悲凉隐喻自己,作者一生四处漂泊,就如同孤雁一般,内心极为落寞,表达了路途的艰险,孤单凄凉的心情,一事无成的挫败感,离乡索居的孤独,都深深的压在了诗人的心头之上。作者如同孤雁彷徨失措、悲鸣、雨中呐喊。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代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作者被流放天涯,被贬谪多年,这样的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

诗人在柳州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百感交集,写就此诗,此诗情景交融,凄楚动人。表达难于明言的积愫,愁思弥漫,沉郁苍凉,读之平添悲哀和惆怅。

《齐安郡晚秋》

唐代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

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

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

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

此诗也借用了当年赤壁战场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无端被贬的愤懑,表达了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官场险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所以感慨良多。看似看似游赏山水,吟啸抒怀,闲适自得,实则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其间自然有惆怅和不平,但苏轼能自我安慰、排解,与其乐观的性格有关。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身在浩浩茫茫的宇宙之中,作者漂泊在异乡,我到底是谁?来自哪里又要去往何方?甚是凄凉啊!


纳兰自强


本来答这个问题的人,有十四五人之多,不须我再来置喙罗嗦了。可是我浏览了一下,什么鸟飞绝呀,什么老树枯藤呀,什么前不见古人呀,什么日暮苍山远呀,等等。我个人觉得都是对的,也是贴切的。

但不是我国最苍凉的诗词。

我个人认为,真正最苍凉的一首词,应该是宋朝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只有短短八句,却把一个人青年时的声色犬马,尽情享乐,不知什么是愁味的浪荡生活;到中年世事沧桑,生存艰难,游旅在外,有家难囬,往来奔波的困窘;及老年的历经坎坷,看破红尘,心如死灰吹不燃的心态描绘殆尽。细细品味,这首词,不仅是最悲凉的一首,也是历尽人事沧桑后最苍凉的一首。


码123321


我推荐七首:

一、怀古,苍凉而悲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闺思,苍凉而幽怨

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登览,苍凉而沉郁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四、述志,苍凉而激愤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战歌,苍凉而雄壮

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苍凉之景,萧瑟磅礴;苍凉之情,悲壮慷慨。当然,绝不止这七首,但这七首大概可以代表苍凉意境的以上各主题类诗词的最高成就。


小林6095917243829


我觉得是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他接连受到挫折,力图改革初唐绮靡文风,进而得罪了喜欢“宫体诗”的权贵,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岁月如白驹之过隙,转瞬即逝。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怆然涕下”。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

这一哭,是无奈惆怅,是绝望孤独,但更是陈子昂的不放弃不抛弃,这首苍凉悲壮的诗中蕴含着作者百折不挠的精神,陈子昂不愧为一代文宗。



淡墨无声


论古诗词中的最苍凉,其实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作品。而我感触最深的却是东坡先生的那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这阙词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词人被贬黄州时,中秋夜所作;另一说法是词人被贬儋州时,中秋夜所作。

不论那种说法,估计是词人被贬后所作是无疑的,全词是这样写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

其实,我们印象中先生都是一个极其豁达的人,虽一生仕途坎坷、久经贬谪,终究以一种乐观、自得的心态处世。是真的可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但是,人终究会有情感跌宕的时候,这阙词就一改词人一贯或豪放或自然的词风,而甚显悲凉之感。

他说,人世一场,就如一场大梦,中秋之夜,秋风萧瑟、秋叶鸣廊,甚感凄寒。上阙造景已是极度哀伤。下阙却又言“酒贱常愁客少”,这里哪是“酒贱”而致“客少”?分明是“人的卑贱”啊。不走运的时候,真的连喝凉水都塞牙缝,中秋本想赏月,还偏偏被云所遮。

于是,中秋谁与共孤光,诉尽心中苍凉。可东坡终究是豁达的,“把盏凄然北望”,仍变现了他对皇帝的期许,希望有朝日人能效力君王、造福百姓。这正表现了范仲淹所言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点赞、转发。


王嘉伟


我大中华浩浩五千年,曾涌现出无以计数的文人墨客和诗词大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形容苍凉落寞、抒发自己内心悲戚长叹的佳句好词也是数不胜数。我信手拈来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起来品味一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枯藤老树昏鸦,断桥流水人家。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牛哥谈人生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有气节的英雄人物,他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因故被扣留,匈奴多次派人逼降,苏武始终不屈,后来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苏武手执旄节,餐风啮雪,苦熬十九年,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返回汉朝。温庭筠瞻仰过苏武庙后,写下了这首刚劲苍凉的怀古诗: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首句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想象苏武见到汉使时悲喜交加,感慨万千的景象。一别故国十九年,虽身陷北海,却心系故国,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日日持节牧羊,故国时时在心,虽然节旄尽落,丹心永向大汉。故国也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故国与我一直心心相连。这样的气节,才足以引发诗人的崇敬之情。

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云边雁断深刻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岁月里和人迹罕至的北海边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在寂静的夜晚,塞外的天空一轮孤月,大雁鸣叫着飞向南方,身影逐渐消失在远方的云层中,而持节牧羊的人儿呀,何时才能返回大汉我的故乡?陇上羊归写出苏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孤寂生活,十九年的日日夜夜,每天朝起随羊外出,落日伴羊回归,天天归来的是羊群,回不去的是日思夜想的故国,但是这样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磨灭不了苏武归国的意志。这也从侧面反衬出苏武的坚贞不屈,也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颈联俩句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诗人感叹,去时是武帝赐节饯行,苏武那时也正当壮年。而如今归来已是物是人非,武帝已逝去多年,苏武也已须发皆白。进一步彰显苏武的民族气节,表彰他的忠君爱国。

最后俩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回国封侯授爵,尽管汉室江山依旧,然而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多年,苏武只能面对秋天的流水来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了,表现了苏武对先帝的深深地追思。

苏武忠贞不屈,心向故国,十九年餐风露宿,持节牧羊,节髦尽落,始终磨灭不掉他忠于故国的民族气节,因此千百年来,这位白发丹心的汉臣,一直受到后人的钦敬。

 


石径斜


我觉得最苍凉的古诗词太多了,历史上的文人志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没得诗句,也留下了苍凉与哀怨的诗句。

我觉得《红楼梦》里很多诗词读起来都很悲凉,如第一回那首:“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垫定了小说的悲剧格调,让人读来感觉就是凄凉与苍凉的感觉。再比如林黛玉写的诗,其实,林黛玉本身就是浓浓的悲剧色彩,所以她写出的诗词大部分是绝望而哀怨、凄凉与苍凉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前句史湘云所作,后句林黛玉所写),读到此古诗词,让人有一种浑身发冷甚至颤抖的感觉,“冷月葬花魂”,是多么的悲哀呀。

另外,最出名的那首《葬花吟》,更给人一种无奈和凄凉,悲哀与苍凉。

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鲁源


我是梅鹤读书,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最苍凉的古诗词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1、全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走近作者

李益,字君虞,今甘肃武威人。曾中进士,后来仕途失意,于是北游燕赵,南游扬州。元和年间又入朝为官。擅长边塞诗,其七言绝句近王昌龄。

3、一二句

“受降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朝初年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后世把灵州称为“受降城”。

“回乐峰”是回乐县的一座山峰,当时属灵州境内。

前两句写景,用了对仗的手法,而且互文现义。这两句是说,回乐峰前、受降城外,月色清冷如霜,把沙地照得像雪一样白。

整个画面由城楼、山峰、月色、沙地、雪、霜组成,给人一种苍凉孤寂的感觉。这两句照应题目中“夜上受降城”,可以说“诗中有画”。

4、三四句

“芦管”是少数民族乐器,适合演奏缠绵悱恻的曲子。

这两句诗说,不知什么地方吹起了芦管,动人的曲子引起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整个夜间都在眺望故乡。

这两句转为抒情,照应题目中的“闻笛”。其情境类似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中“不知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5、小结

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大漠的苍凉衬托边关将士的浓浓乡愁,是边塞诗中的精品。清朝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价: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疑霜,是何等悲凉之境!

所以我觉得最苍凉的古诗词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梅鹤读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当岁月把我们催老的时候,经常回忆过去的日子。想起这首诗,作者的心情何等凄凉,人也被世事挫败,苍老依赖酒解千愁!

这句诗的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诗人面对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表达了孤独落寞,及思乡之情。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全诗原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