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精兵,却连淮河都没见过,东吴战力比蜀汉如何?


吴国自立国以来,就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律,那就是防守,每战必克。进攻,却是屡战屡败。除了最后西晋灭吴的那一战,吴国的防守几乎取得了全胜。曹操,刘备,曹丕,司马师统统倒在了进攻吴国的路上;而相应的,孙权,陆逊,诸葛恪却统统倒在进攻魏国的路上。

比如说孙权,曾经先后四次围攻合肥,每次出动的兵力都是十万人以上,结果呢?第一次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北归,孙权企图乘机捞点好处,于是亲自率大军进攻合肥,但没料到曹操立马亲率大军前来援救,孙权自忖不是曹操的对手,便慌忙撤退回。

第二次是215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孙权决定趁火打劫,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却被张辽率领800勇士击退,大败而归,自己也险些丧命。第三次是233年,魏国重修合肥城,孙权再次贯彻趁火打劫的宗旨,亲率大军来攻,结果被满宠早就埋伏在芦苇荡中的奇兵袭击,损失惨重,夹着起尾巴逃了回家。

第四次是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孙权响应诸葛亮的号召,再次率军围攻合肥,这次他出动的兵力多达二十万,结果被满宠一把大火烧得是狼狈不堪,就连孙权的侄子孙泰都被当场射杀,孙权再次撤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最主要是的原因,就是兵制的差异。首先,东吴的兵制,和蜀汉曹魏不同,它所采取的世兵制,换句话说,军队都是将领们的“私兵”,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部曲”,这些士兵,要么是将领们的同乡、同学、兄弟、父子,要么是他们自己养的劳动力,并且是世代承袭。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东吴跑出去进攻别人,即便成功,最后得利的也只会是孙权,广大将领们并不会因此得到太多实惠,相反还要出钱出力出人,最后牺牲的都是自己的劳动力,自然他们的热情不会太高,所以关键时刻,只要看到形势不对,就立马大规模跑路。

但是,如果是别的国家来进攻东吴,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就会变得很高,因为这是保卫他们自己的家园和土地。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军队守城必成功,进攻却必失败的主要原因。



反观曹魏和蜀汉的兵制,都已经实现国家化,国家养有专门的职业军人,将领们只是给国家打工,在这种背景下,将领们对于进攻别国的热情都会非常大,因为每场仗不管死多少,他们都不会心疼,反正国家和政府会给他们补充兵源,而且只要能够取得胜利,就会加官进爵。

但是,与之相应的就是,因为将领们和国家只是类似打工的关系,所以对于大多数将领而已,他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既然是打工,那只要有能力,不管谁统治,他都可以接着打工。所以在关键时刻,只要看形势不对,他们很多人就会直接选择投降。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如果单从防守上来说,东吴的军队要强过蜀汉,但如果从进攻上来说,蜀汉的军队要强过东吴,至于所谓的单兵素质,两者并没有本质差别。


我是赵帅锅


至少在孙权掌权的鼎盛时期,东吴灭掉蜀汉一点问题都没有。夷陵之战后,不少东吴军政要员(更早一些时候,周瑜生前也力主吞并益州)就建议一鼓作气兵发白帝城,吞并成都平原乃至整个蜀汉,从而将东吴版图从扬州、荆州拓展到益州。

当时,元气大伤的刘备(还没病死)手下只有临时搜刮征集来的5万军队,而且大都是未加训练的新兵、娃娃兵,根本敌不过锐气正盛的东吴虎狼之师。假如东吴采取水陆并进之策,步兵、水师交替掩护且确保后勤补给跟得上,灭掉军力不足、良将匮乏(关羽、张飞、黄忠都已殒命或去世)的蜀汉没啥困难。

另外,如果曹丕没有犯糊涂,而是趁机出兵夹攻蜀汉,诸葛孔明虽有经邦济世之才,恐怕也难解危局。更何况,

那时候蜀汉“大后方”南中的蛮族豪帅也都因蜀汉夷陵大败而顿起叛心,蠢蠢欲动,甚至私下遣使向孙权称臣,准备趁东吴进攻益州时在蜀汉后院跟风点火。可以说,夷陵之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蜀汉所面临局势都十分危险,可谓内外交困。

然而,孙权内心来讲并不想灭掉蜀汉,从而背上一个独自与北方强大曹魏政权抗衡的战略包袱——如果占据蜀汉,势必要开辟与魏军争夺西北的第3条战线(东吴水军优势在这一地区毫无用处)

,即便不主动进攻,也要屯驻大量兵力巩固新的占领区并对北方实施防御。

反之,保留一个实力比自己弱(而且被自己打怕了),但又愿意与自己携手抗击曹魏的蜀汉政权,不仅能帮助东吴牵制一部分魏军兵力,从而减轻自身压力,有利于孙权慢慢消化既得利益(江南上百万山越需要“剿抚”、新得荆州之地需要建设),还可缩短战线(也是后勤补给线)以确保长江防线的稳固,进而积蓄力量,然后再选择有利的战略方向上对曹魏发动进攻。

再说东吴北伐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东吴20万军队看起来不少,却分散在西起江陵、中据武昌、南抵建业的数千公里江防线上,真正能抽调出来用于机动救援和主动进攻的兵力并不多。比如公元228年,东吴在淮南设伏,意图吃掉冒进的曹休6万精兵,当时孙权连自己的禁卫军都调上前线,也只凑够9万人马。虽然此战重创魏军(歼敌上万),但对于坐拥三四十万(最高峰达50万)常备军的曹魏政权来说,不啻于挠痒痒。

除兵力不足、缺乏战马这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曹魏政权(包括后来的司马氏政权)都高度重视江淮地区的争夺,不仅在此屯驻重兵(往往是前方主将领兵10万镇守,后方还有中央掌控的至少20万预备队待命),而且大兴屯田,就地解决粮草供应。

反观东吴,当时在建业方向的江北地区,仅控制着濡须坞、牛渚等少数几个桥头堡,占领区地盘很小,不足以屯田自保,大军供应主要靠江南渡江船运保障。如果东吴要发挥水军优势,就只能沿着几条江北支流(比如联通巢湖和长江的濡须水)向北推进,而且就算能勉强打过淮河,也会马上面临“地势陆通,骁骑所骋”的问题——淮北已经属于曹魏心腹地带,地势平坦,魏军正好可以充分发挥骑兵驰突和内线作战的优势。

为何陆逊说就算打下徐州,也得至少七八万重兵才能守得住,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后勤补给太困难——魏军不是傻子,见势不妙撤退时一定会坚壁清野,迫使吴军千里馈粮(从太湖粮食产区到徐州或许昌前线)。吴军一没兵力优势,二无骑兵优势,三无足够后勤保障能力,就靠10万左右部队北伐(其余作为预备队和留守力量),怎么可能取得大的战果?相比而言,依托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在淮南不断进攻、消耗曹魏兵力,反倒是一个可行的打法。

至于孙权为何不从荆州出兵北伐,道理很简单,他

和陆逊都害怕蜀汉背盟,趁其主力北上荆州空虚之际,重演一出蜀汉版“白衣渡江”。所以在这个方向上,孙权反而被拴住了手脚,既要防备蜀汉,又要抵御魏军,只能长期僵持而无所作为。


网言军事


东吴确实是比蜀汉强,而且强很多,说他有20万精兵,那绝对是说少了。东吴最强的时候,中央能调动的军队就有30万之众。

晋灭东吴,仅投降晋朝的士兵就有23万,此外在岭南的广州、交州地区还有不下十万人的蛮夷士兵。

而蜀汉投降的时候,有民九十四万,有兵十万二千人。以这个数据推算,蜀汉强盛之时,举国之兵也就20万上下。

所以,蜀汉和东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差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那为什么东吴没能大举北伐呢?赤壁之战后,东吴的战场武功为什么如此惨淡?

说连淮河都没见过,有点夸张。但东吴和曹魏对峙地区,基本就在长江与淮河之间,这个确实是事实。东吴连据淮河以卫国土的能力都没有,这确实是给南方政权丢脸了。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1.北方形胜,制约了东吴北伐的可能

冷兵器时代,从南往北打,南方政权能成功的也就朱元璋。原因就在于北方山川多形胜,南方不可能一战定乾坤,而是要连续打几场大战役才能占领北方。也就是说别妄想靠一次战役或一次偷袭,就能把北方政权消灭掉。到最后,就得拼国力,而国力上,东吴确实不是曹魏的对手。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东吴北伐第一站应该打到哪里?东吴即便有百万精兵,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北方扫荡了吧。

参考刘裕灭后秦,第一站得在淮河站住脚,也就是寿阳、合肥一带;第二站得在成皋、荥阳一带;第三站就是洛阳。

但刘裕灭后秦有两个前提,一个山东战场结束,刘裕占领了山东地区;另一个是北魏控制了河北与山西。没这两个前提,东吴哪里都别想站,也就是根本就没有中途停靠的地方,必须一路向北,直接打到曹魏首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做不到,那出兵北伐就毫无意义。即便你能打下来,你也占领不了。刘裕之后是刘义隆的元嘉北伐,南方军队能打到黄河边上,但北魏说打回来就打回来。所以,南方北伐只是在空耗国力,成本极高昂,收获得却是一地鸡毛。

2.曹魏严防,使得东吴真得连淮河都别想接近

曹魏比东吴强,为啥让你见到淮河,甚至有可能直接把防线推到长江边上。

从东往西,曹魏在东部的徐州、扬州,在中部的豫州,在西部的荆州,建立了三个战区,把东吴死死地压制住了。

而且,在东吴防线上,从曹魏到司马晋,都是强兵悍将,张郃、司马懿、羊祜、杜预,就这些人,哪一个都不是善茬。东吴别说进攻,就是防守都心有余力不足,真心打不过去。

为什么曹魏对东吴压得这么狠?反倒对蜀汉的防线,经常被诸葛亮突破一下。

原因就是曹魏的首都在洛阳。你东吴到了淮河边上,就是在直接威胁曹魏的命脉。所以,就是死也不能让你在淮河站住脚。

拼命打,可以吗?诸葛亮可以,孙权为啥不可以。非常难。

原因就是东吴的水军在三国里面是天下无双,但往淮河方向突进,楼船部队可以搞运输,但真正干仗的还得是陆军:一个是野战得有步兵结阵和骑兵冲锋;一个是攻城得有步兵不避滚木礌石。但是,这两个兵种,都是曹魏最强。甚至,诸葛亮的蜀军都比东吴厉害。原因就是蜀军要么打山地战、要么打野战、要么打攻城战,精兵都是打出来的。东吴就不成了。

3.东吴政治,士族政治决定了东吴难以集中国力北伐

要北伐,肯定就得打大仗,不仅需要举国兴兵,而且还得举国搞运输。诸葛亮北伐,就是这么干的。蜀国就是在赌国运,要么把凉州从曹魏身上切下来,要么把关中从曹魏身上切下来。只要有机会,我必须切你一块肉。

这么玩,蜀汉可以。但是,东吴不可以。东吴北伐真心不知道第一站在哪里,他不知道从曹魏身上切下那块肉。而最要命地就是东吴难以组织举国之兵,也难以实施举国动员。

东吴,确实是孙权当皇帝,老孙家说了算。但是,真正的权力格局是老孙家得看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的脸色。而且,这四大家族不仅控制朝政,而且控制地方,甚至直接掌控军队。

要兴举国之兵,就得四大家族同意,然后一起去打一场生死未卜,甚至必败无疑的大战争。这就太困难了。要是带着四大家族去曹魏抢点粮食、抢点财宝、抢点人口,那没问题。但是,要去北伐打大仗,或是仅仅先定一个小目标,占它一个州郡。这都不行。因为东吴打下了州郡,谁也守不住,曹魏一个冲锋就得把他赶回来。

所以,东吴只能猥琐在淮河以南,然后看着北边整理完山河,再等着人家南征。

那到底有没有机会?有机会。两个机会,一个是诸葛亮确实北伐成功了,占定关中就可以。曹魏的主要力量奔向蜀汉。另一个就是北方再次内乱,然后兴兵北伐,能切下多少土地就切下多少土地。但是历史没有给东吴这样的机会。


减水书生


东吴的总体实力当然超过蜀汉,单从军队数量,军资精良,绝对是在蜀汉之上的,问题是东吴的战斗力是不如蜀汉的。有朋友可能会认为,蜀汉既然战斗力比东吴强,夷陵之战又作何解?

别忘了,夷陵之战一开始的对阵,是刘备占据着上风的。陆逊在战争初期,先是不敢接吴班的挑战,后又不救孙桓。所以,东吴众将对陆逊各怀怨恨,这一幕不正像极了日后的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吗?只是刘备不是诸葛亮,出现大破绽,才有夷陵之败。而就在“火烧连营”前夕,陆逊还攻过刘备的军营,结果不利而回。所以,东吴能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是靠着陆逊的谋略以及火攻对蜀军的伤害,并不代表战斗力能强过蜀汉。



蜀汉的战斗力大概分为两个时期,东吴的战斗力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先说说蜀汉,第一个时期是夺取荆南四郡后,到关羽北伐时期。这个时期蜀汉发展到了鼎峰,汉中之战能和曹操主力僵持取胜,关羽北伐,更是触动了曹魏的统治中心。

第二个时期是夷陵之战后,蜀汉虽然遭受了重创。但是,在诸葛亮带领下,发挥出“恢复汉室”的政治优势,依然保持着不俗的战斗力。至少,诸葛亮,姜维几次北伐打得曹魏十分头疼,乃至最好的方式就是拒守。即使蜀汉灭亡前后,霍戈还能平定叛乱,罗宪守住永安。



再看东吴的战斗力,第一个时期,是从孙策,周瑜时代一直到孙权合肥之战前。这是东吴战斗力最为外张的时代,孙策雄心勃勃的要攻入许昌,迎接汉献帝。孙策之后,孙权,周瑜犹然能狠干黄祖,赤壁后打跑江陵的曹仁,徐晃,还正面攻下皖城,以及和关羽军直接对峙。

第二个时期,分水岭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中后期到诸葛恪辅政时期。东吴上下似乎被张辽打怕了,不但战略调整到防守为主,而且从此之后,别提合肥了,东吴都很少正面干下一座城市。而荆州的领土,是靠着对曹魏“卑躬屈膝”和对关羽的“阳奉阴违”偷袭来的。这个时期东吴国力进入鼎盛,但是战斗力没有提升多少,北伐不如蜀汉给力。

第三个时期,诸葛恪被火并到东吴灭亡时期。诸葛恪还有东兴大胜以及围攻上庸的举措,到了两孙乱政,内耗严重,战斗力更是严重下滑。蜀汉灭亡,陆抗等连一座永安都没能拿下。所以,东吴除了第一个时期,战斗力还不错外,其余的两个时期战斗力都比蜀汉要差。



至于东吴为何没拿下淮南,饮马淮水呢?大飞熊已经在别篇分析过了。简而言之,东吴战略转向,失去夺取淮南最佳时机。但不是没有机会,主要还是战斗力问题。淮南的防卫由合肥和寿春两座要城构成,陆逊“石亭之战”,拒绝了朱桓断曹休后路,挺进寿春的计划《三国志.朱桓传》。曹魏因为政权过渡引发淮南三叛,东吴不但没能趁火打劫,反而损兵折将。所以,东吴直到灭亡,别说淮水了,连合肥和寿春都没有真正占领过。

为何东吴的战斗力这么差呢?第一,政治短板,没有蜀汉“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天然使命。第二,军事短板,东吴水军防守长江天堑绰绰有余,却限制了进攻能力。第三,孙权打击本土士族和两孙乱政,让东吴的将领出现断层。第四,东吴内部山寇众多,山地作战给东吴带来难度。一次庐陵贼的叛乱,让东吴众将一筹莫展,只能让吕蒙亲自出马搞定,孙权无奈的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三国志.吕蒙传》。第五,所以,东吴的陆战主力大多由山越,山寇组成,来到平原,威力大减,军纪也不好,容易出现溃败。


大飞熊骑士


曹魏和蜀汉是继承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全国军队都是中央统一指挥,所以一般将领带兵打仗都会比较拼命,因为军队不是自己的,只要自己有战功,部队死光也不心疼。

而东吴的体制实际是封建联邦制,各大家族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所谓的皇帝孙家不过是各大家族共同推举的盟主而已。孙氏在东吴实际是外来户,虽然靠强大的军队赢得统治权,但对于拥兵自重的各家族也不敢太过分。

东吴军队出去打仗一般是皇帝一声号召,各家带着自己的私兵和皇帝合军然后出兵。这种体制的好处是有好处大家战斗力很强,没好处就一盘散沙。

孙权要出兵打合肥,各大家族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和强大的魏国硬碰硬显然胜率不高,而且就算打赢了也是要死很多人的,就算打赢了合肥也是孙权的又不是自己家的。各家族都是出工不出力,如果能打赢就上,战事不利就直接撤了,这种情况下孙权能打赢就见鬼了。所以几次合肥之战,要么孙权被逼着亲自抄刀子下场,要么就是吴军初战不利后边就一路溃逃了。魏军只要顶住吴军第一波攻势就算赢了。

但一旦打防御战情况就不一样了。魏军打过来会直接影响各家族的利益,所以各大家族为了保卫自己的地盘都会出动精锐坚决抵抗。

最后的结果就是东吴看着魏国干瞪眼,魏国看着东吴也是干瞪眼,防御都很轻松,但谁进攻都打不赢,只能对峙。一直到孙皓上位,弄的天怒人怨,结果晋军打来各大家族基本上都不肯出兵,让皇帝和晋军单挑,东吴才灭亡。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魏蜀吴三国因为各自的战略方向不同,分别形成了出了不同的作战风格,也发展出了不同的优势兵种。

魏国是平原地形,利于骑兵驰骋,战马产地也基本在魏国手里,因此魏国的优势兵种是步兵、弓箭兵、骑兵。魏国的虎豹骑,是其中的精英,堪比今日的特种部队。

蜀汉困于汉中和蜀中,多山地,千里馈粮,后勤压力相当大,因此蜀汉相应发展出了山地军,善于山地作战,其装备、作战技能都在山地里得到锻炼。

吴国存在感一直不强,因为吴国最聪明,他们让蜀汉去打硬仗,消耗魏国实力,空出来时间自己发展经济。吴国有两个中心,一个在武昌,另一个在南京,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吴国的水军很发达。

魏国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在秦岭淮河一线占据了重要关隘和要塞,凭城固守,吴国也没能奈何。自古守江必守淮,魏国占据了淮河一线,等于拥有了战略主动权。吴国背水攻击,需要从长江一线保障供应,一旦成功占据城池,耗费粮饷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旦失败,后方就是长江,难以组织起第二防线,就会面临严重的溃败。张辽威震逍遥津并不能说明吴军的战五渣,孙权本身就不是战斗型统帅,他亲临战场,指挥失当,为张辽所乘。张辽带着800人突击的是孙权的近卫部队,不是军队主力,但是由于地形限制,吴军其他支援部队不能及时救援,才成就了张辽威名。


吴国水军是内陆水军,严重依赖陆地基地的供应和支援,不能单独承担作战任务。因此,吴国水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防守,争取有利条件下的登陆作战。吴国在陆地作战的战绩一直都不好,损兵折将。同样,魏国时期,魏国也曾经发动过几次比较大的攻势,但同样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后来,不管是曹氏还是司马氏,都在淮南地区屯驻大军,并在当地开展屯田,就地解决粮草供应,与吴国打起了持久战。

吴国只好沿长江布防,一应物资都需要从后方接济。

魏国守住了淮南,就等于拖垮了吴国。


淮南地区由此成为魏国的军事重镇,非勋贵重臣不能当之,司马氏代魏前后,淮南地区曾经三次叛乱,所依赖的就是淮南地区雄厚的军事力量。也由此,魏国中央政府一直保持着20万人的中央军作为机动部队,一方面拱卫京畿,一方面作为后备力量,支援或者监视淮南地区。

蜀汉在丢失荆州后,国土局促于西南一隅,兵微将寡,勉力维持。军事力量中,水军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已经不存在了。蜀汉不发展水军,以此向吴国证明已无吞吴之心。吴国要想溯江攻击蜀汉,难于上青天。夷陵之战之所以蜀汉大败亏输,与四川至湖北一带的复杂地形有很大关系。这样的一个天然屏障,无论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都是困难重重。历史上,只有东晋桓温弄险,从荆州打到了成都。南宋时期,蒙古大汉亲自带兵从四川往下一个下游打,只打到重庆,就打不动了。

所以,蜀汉荆州丢失后,蜀汉和吴国达到了安全上的平衡,联盟才会因此而再次建立。

面对蜀汉的进攻,魏国也聪明。他们在关中边缘地带建立防线,从长安调集战争资源,运送到汉中前线,要比诸葛亮从成都千里馈粮要节省的多。魏国把蜀汉的战线拉长,把物资供应的难题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天纵奇才,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最终也每每粮尽而退。

魏国守住了关中,就等于拖垮了蜀汉。

魏国虽然在东西两线看似守成,实际在蓄力,并且通过积极的防御,消耗蜀汉和吴国的经济能力,实际是进攻状态。所以,北方一直在发展,势力越来越强,而蜀汉和吴国却每况愈下。

历史上从江东出发北伐有很多次,很少有成功。在北方政令统一时,从南往北攻击面临着兵种不适合陆地攻坚、辎重运输消耗大等不利因素。吴国尝试过几次,每次都吃很多亏,即使开始有点赚头,最终也难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不得不再次退回,吴国就此放弃了这样的努力。直到晋朝开始积极训练水军,抵消吴国的兵种优势,打破了平衡后,晋朝才渡江南征,完成了统一。


至于东吴的战力,比起蜀汉,两者风格不同,难以比较。如果说蜀汉强于吴国,那也是穷兵黩武,透支国力形成的,不能持久。后期的姜维北伐,每次只能凑足万余人,蜀汉国力已尽。蜀汉被灭时清查户数只有区区90万人口,天府之国的民生凋敝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而知而行的历史


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始终没有形成凝聚力,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擅长攻坚;二是守土责任感强烈,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

至于说东吴和蜀汉的战力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论人口,论人才,都是东吴要更胜一筹。



那么实力比蜀汉更强的东吴,为何却连淮河都过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吴方面根本就没有实力,也没有勇气把国境线推至淮河一线,并吞并淮南。并且东吴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举两个具体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石亭之战,即历史上的“周鲂断发赚曹休”。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国大军调动频繁,对东吴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于是东吴便于公元228年,主动策划了一场引诱魏军深入的歼灭战。

当时东吴设计引诱魏国扬州都督曹休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在本国境内本来都打赢了魏军,差点要了曹休的老命。结果东吴方面打着打着,发现魏军增援了,于是立即罢兵休战,没有下文了。一年后孙权于建业称帝,东吴与曹魏五年没有大战。

相比东吴,蜀汉的外扩积极性要高的多。

在听说东吴方面大胜的消息后,蜀汉方面做出了积极回应。诸葛亮在成都调兵遣将,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以强行军一千多里的速度兵出去陈仓道,打算闪击陈仓。结果遭到守将郝昭的坚决阻击,最后因为备战时间仓促,粮草准备不足而退兵。但是诸葛亮于次年春天又再次出兵,逼曹叡连忙从荆州前线召回张郃,并紧急把曹魏的中军主力用来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三国志·张郃传》

最后的战果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乘机顺走武都、阴平两郡。(魏军主动放弃)


比石亭之战的戛然而止,更让人叹息的是孙权对北伐的态度。

孙权在多次谋求徐州失利后,吕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东吴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而是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

东吴方面采取了偷袭荆州以削弱蜀汉对它的威胁;并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而谋求土地已不再是东吴的第一诉求了

这种战略规划的变更,大器感瞬间就降低了几个档次。

当然了,东吴对魏搞骚扰战也是有用的。青龙元年(233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就实在是受不了孙权的骚扰了,便上疏曹叡,请求把合肥旧城烧掉,另在西边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离水路比较远)

那个让孙权伤心、张辽扬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飞烟灭了。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曹魏自己烧了合肥旧城,并不意味着孙权就能把边界线推到合肥旧城。并且,还别说是把国境线推到合肥旧城了,孙权他就是想在长江北岸展开大生产活动,也都会被曹魏骚扰得很头痛。

据史料记载,曹魏在魏吴边境搞屯田,孙权会跑去劫掠;等孙权也搞屯田时,曹魏也会跑去劫掠。这抢来抢去,最后就变成了两个土匪集团的抢劫成果展示会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三国志·满田牵郭传》

由此可见,对淮南地区,孙权是既无力,也没有勇气去尝试占据。他每次动辄以十万大军出征,都是以骚扰为主,其目的就是把周围的地方变成缓冲区,让曹魏居民无力在那里安心种地生活

并且,孙权的劫掠人财的野心,还远远不限于在淮南地区。按《孙韶传》的记载,

曹魏和东吴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无人区。双方都在比狠,就看谁狠的更彻底。

至于攻城掠地嘛,孙权是这样打算的:主要曹军的主力不来,他就耀武扬威,只要曹魏大军一出,他立马就撒丫子跑路

这个套路,孙权玩了整整十年。

后来,连曹叡都看出孙权的那点出息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孙权为了配合蜀汉,也派出三路大军。结果曹叡表示:

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至于孙权一路,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老儿这个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

结果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预料自己到前线,孙权就会跑。然而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就望风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

可能有人会问,年逾五旬的孙权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孙权他就是忍气吞声了。

如果孙权还活着,他一定会说:

决战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曹叡小儿实力那么强,我打又打不赢,不忍气吞声还能怎么办?就算东吴起倾国之力攻下了淮南,我也守不住。只要曹魏一个反扑,一切立马就会回到解放前。并且,我还告诉你们哦。东吴自身还有个大问题,这个事情连我也解决不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东吴自身的内部政治环境也不支持东吴搞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在三国当中,蜀汉的内部是最稳定的。一共就两任皇帝,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掌权十二年,之后蒋琬费祎董允等又维持二十年。在黄皓开始折腾到民有菜色之前,蜀汉稳定了三十年;之后一直到被灭,

没有天子被废,没有权臣互戮的问题。也就是开国之初,南方乱了三年,但是诸葛亮一个秋天就平了。除此之外,蜀汉就找不出什么黑点了。刘禅可谓是三国十一位皇帝中,最幸福的一个。什么国事大事都不用他操心,然后他的在位时间还是最长的

相比于蜀汉,曹魏和东吴都是不幸福的。曹魏不叙述了,惨到无以复加。这里只说东吴的情况。

孙权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搞定臣子对君主不忠的问题。在他在位后期,东吴经历了二宫之争,太子、鲁王分别被废被杀,连陆逊因此也被逼死了。目的就是为了子孙的皇位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结果孙权死后,东吴的皇权还是让权臣给把持了

先是诸葛恪弄权,等他被杀后,宗室成员孙峻和他弟弟孙琳又继续弄权。整个弄权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搞到最后,连小皇帝孙亮也被废了。

比权臣弄权更惨的是,东吴的顾步朱陆四大豪族在东吴的世袭地位,几乎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东吴的国策

。具体就不说了。这里只说一个例子:陆逊的儿子陆抗,他最有名的战绩就是搞掉了谋叛的步阐。严格来说,这是东吴的豪族内斗,是陆家与步家的内斗。而这种内斗从东吴立国到最后被灭,一直都没有消除过。

当然,东吴的内斗问题,蜀汉也有,但是蜀汉很快早就把李严、廖立等实力派都按住了,没让反对派能够得势。

所以蜀汉和东吴的内部环境,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蜀汉相对集权,诸葛亮办大事的行政效率很高;东吴的集权力不够,豪族在很多时候与中央并不是一条心。

这种情况下的东吴,打起仗来怎么可能有团结性呢?


若是攻伐荆州,开扩江南,东吴的四大豪族会迸发非常大的热情,因为刘备弱,挑食子捡软的捏嘛!成功几率会很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周瑜打南郡,吕蒙、陆逊偷袭荆州时,吴军的战斗力会爆棚。

但若是兴兵北伐,曹魏的实力先不论。就说长途跋涉千里,四大豪族哪个愿意承担这么大的开支?比如说陆逊,他手底下几万陆家军,都是以他的食邑俸养的。守荆州,没有问题。北伐,积极性不高。

而这种积极性不高的代价就是:孙权的几次北伐,都如同十万大军游行示威,能抢就抢,不能抢就赶紧跑。这些人不是真的去玩命的,他们出发前就给自己划了条线——不做亏本的买卖


总的来说,东吴的势力始终推不了淮河,主要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弱。因此就算东吴打下了合肥,打下了淮南。它自身实力不足,最终肯定也是守不住。

除了实力差距外,东吴内部不团结,国策制定的很猥琐也是拿不下淮南的原因。

孙权当年制定了骚扰曹魏的出兵目标,于是后来的人就都以此为出兵目标了。在这种大政策的影响下,东吴没能力,也没勇气与魏国在淮南一决雌雄。

至于东吴与蜀汉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只不过蜀汉的政策是积极外扩,对曹魏造成了事实上的威胁。而东吴坐拥一倍于蜀汉的人口优势,却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攻伐。以至于双方最终变成了相互劫掠的拉锯战。而东吴的实力不如曹魏,相互拉锯的结果就是东吴服用了慢性毒药,虽然可以保一时的太平,却最终逃不掉被灭亡的厄运。


Mer86


东吴拥有二十万兵马,对于这个数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东吴历经两代,孙策、孙权,孙坚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兵马,孙策时期还可以看到东吴兵马对外征战,而到了孙权一代大多都是守土,进攻曹魏次数极少,据记载只有合肥之战以及吕子明白衣渡江,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剧照)

虽然东吴的后期的主动进攻次数不多,但整体效果还是好的,吕子明白衣渡江后夺取荆州,虽然胜利,但不能证明什么,最出名的还是陆逊大都督的三次北上伐魏,三战全胜的战绩为东吴军队的传奇添了一笔。


赤壁之战虽然是守土保家战役,但曹操的兵马着实厉害,江东子弟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曹操,胜利品却是被刘备摘走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居然发生在了强悍的东吴上,实在是不该亲信大耳贼的话。

(刘备照)

至于东吴的军队是否能够打败蜀汉的军队,我认为是可以的,甚至可以说是单方面的碾压,江东最出色的兵种是水师,而蜀汉最值得信任的军队也不过是荆州军,由于蜀汉内部派系实在混杂,只有荆州军可以被信任。


荆州最出色的不过也是水师,但此时的荆州水师早已没有当初的战斗力,练兵千日,用在一时,但水师得有水才可以训练,但蜀汉身居内陆,至于水根本没有长江那样的宏伟,支撑军队的训练,因此蜀汉是绝对不会打过东吴的,夷陵之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关注我欢迎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孙权二十万精兵,却连淮河都没见过,东吴战力比蜀汉如何呢?

三足鼎立局面构成后,东吴操控荆、扬、交三州四十五郡,拥有二百六十多万人口、二十余万戎行,实力是蜀汉的两倍。可是,东吴北伐数次,不是顿兵于合肥,便是受阻在寿春,连淮河都没有看见过。总的来说,东吴对曹魏的要挟远低于蜀汉。

一、领导人不行

黄巾军作乱后,皇帝权威沦丧,董卓随意废立、袁术自立为帝、袁绍另立皇帝。唯有曹操独具慧眼,把皇帝迎到许昌、获得大义名分。安身河南后,曹操不计身世、选才以能,因而脱节士族的限制,最终击败袁绍、从头统一北方。可是孙权只图自保,不主动争夺天下,所以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不行

二、战略失误、战术呆板

为了荆州,孙权费尽心机,得手后却满足于隔江坚持,北伐都是以淮南为主攻方向。江淮平原利于马队奔驰,因而水军优势被抵消。并且,淮南离洛阳较远,对曹魏影响不大。

“守江必守淮”、“无两淮必弱、无两湖必亡”。因而,抢夺淮南有一定合理性。可是,攻合肥、围寿春、逼淮河,套路太过显着,使得曹魏准备充分,所以没有获得任何成果。此外,过火依赖水军,使得东吴对步卒建设严重不足。

谢谢阅读


静夜思归去


孙权二十万精兵过不了淮河,曹操五六十万精兵过不了长江,,彼此之间只能在淮河流域打打秋风。这是刘备迷、诸葛亮迷、三国迷们最喜欢看的故事。

曹操、孙权,你们不是牛逼吗?你来蜀中啊,你来打我啊!

在豹眼看来,要单打独斗,孙权要灭掉刘备,那是分分钟的事;曹操要灭掉刘备那就是秒秒钟的事。

孙权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兵力用于长江一线防御曹魏;曹魏五十到六十的兵力用于对抗孙吴。孙吴与曹魏仅仅把蜀汉作为一个棋子,根本就没把它放眼里。

汉中之战,曹操的确没赚到便宜,但曹操是主动撤军,留下一座空城给刘备。如果曹操决心要灭掉刘备,拿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精神头,恐怕刘备就此谢幕了。

襄樊之战,关羽威震华夏,结果怎样?丢掉荆州,自己被杀。

夷陵之战,刘备势如破竹,结果如何?全军覆灭,白帝托孤。

有句话叫“奶胖不算胖”,兵团作战,搞一下闪电袭击,前期都会很嘚瑟,最后都要拉稀。这是通行的战争规律,没啥好说的。

纵观刘备一生,用上吃奶的劲,干了一票大的,几乎打得倾家荡产,才取得了汉中之战的惨胜。除此之外,刘备啥时候打过胜仗?

刘备一生真正的征战是在徐州,那可是他说了算,三次把老婆孩子整丢了。

跟着袁绍干,说袁绍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跟着刘表干继续吹牛逼,说“我要是有这个地盘,就能得天下。”

谁家的地盘不是靠自己一点点打出来的?

公孙瓒不是吗?从一个小书佐干起;

袁绍不是吗?做渤海太守,饭都吃不上;

刘表不是吗?单骑赴任,办公室都没有;

刘焉不是吗?道路堵塞,去上班都误点;

曹操不是吗?被抄了老窝,差点把老婆孩子当给袁绍。

就刘备一人,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徐州,那可是有油水的好地方。

是不错,吕布也想抢,袁术也想要,袁绍也惦记,曹操也琢磨。好地方谁不想呢?

蜀汉的势力是差一点,但不至于如此的惨。关键还是刘备这个带头大哥差了一点。

刘备做一个搅屎棍,去搅合一下还是很合格的。但要做老大,屁股就得坐得住。

就刘备那个猴性,到哪里都不安分,好好的家业也被折腾完了。

就这一方面,蜀汉的势力就比孙吴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赤壁之战,周瑜三万精兵打败曹操是有些幸运;说陆逊以少胜多,那不是史实。

但陆逊五万对五万这不会有假,结果刘备败的很难堪。

夷陵一战,足以说明孙吴的真实实力。这才是真人不露相,一出手就是狠招,招招要人命。

刘备也算是讲究人,自己主动气死也算有个交代。

过去已经近两千年,也该睁开眼去看这段历史了,不必再去擦脂抹粉,也不必再去意淫了吧。

不喜勿喷,睁眼看历史,冷眼看社会;看不懂人生,就去反思历史,敬请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