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不是雙黃連,而是“安全性假設”


應對疫情 | 你需要的不是雙黃連,而是“安全性假設”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我們不斷看到各種搶購行為:搶購口罩、搶購大米、搶購雙黃連……

在“恐慌性搶購”和“飽和式防禦”的背後,是巨大的不安,是對疫情和世界的不確定性的恐懼:

不確定自己和家人會不會被傳染,不確定疫情什麼時候能好轉,不確定封城什麼時候能結束……

是的,這麼多的不確定,讓許多人在這兩週裡,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心理煎熬。因為不確定的情況會激起我們的焦慮、擔憂和恐懼感。而各種搶購和囤積的行為都是為了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重新控制自己的世界。

在突然面對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我們會恐慌是很自然的反應。因為恐慌會促使我們積極行動。但是過度恐慌可能會使人惶惶不可終日。所以,面對疫情,我們需要時間,並且更需要“技術”來撫慰內心的不安。以下是應對不確定性的兩個技巧:

1. 在擔憂未來的同時,建立“安全性假設”

是的,新型肺炎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也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們不能一直生活在對它的恐懼中。我們需要建立一種安全性假設,這樣我們才能度過每一天。就像一位母親說的:“我有兩個孩子,如果我總是擔心他們中的一個會被車撞,或者被綁架,我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這並不是教你自欺欺人,騙自己說世界一切很美好。而是說,在你的心裡充滿了可怕的“災難性想法”的時候,需要把“安全性假設”也一起考慮進去。例如,當你想到“如果我的家人被傳染了,該怎麼辦?” “如果封城的時候,我的孩子在那裡,怎麼辦?” 當這些恐懼出現時,請您記得對自己重複這句話:“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建立安全性假設。”

因為,對未來的恐懼和擔憂,只是我們的感覺,而不是現實。

未來可能會發生壞事情,也可能會發生好事情。但是當我們陷入恐慌的時候,就會把“可能發生壞事情”變成“必然發生壞事情”,並且完全刪除掉“可能發生好事情”的選項。結果心裡只剩下災難性的想象,而不再有安全性的假設。

儘管媒體不斷關注疫情,但是以鍾南山為首的專家已經給出許多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只要我們宅在家裡,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發生感染的可能性其實很小。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G病毒,2020也不是世界末日,我們想象中的災難大部分並不會發生。正如馬克·吐溫的名言:“我活了很長時間,經歷了很多艱難時刻……大部分想象中的艱難都沒有發生。”


應對疫情 | 你需要的不是雙黃連,而是“安全性假設”


2. 像對待天氣那樣對待不確定性

我們的身體症狀、想法和情緒就像天氣一樣多變。它們會像風一樣吹進來,也會像風一樣颳走。當你的心裡升起恐懼或擔憂的時候,就是風來了。我們並不能阻擋風的到來。但是,我們知道,風會過去,暴風雨總有結束的時候。恐懼和擔憂只是我們心裡的過客。

所以,即便你只感受到恐懼、擔憂,你要努力安慰自己,同時也要允許不好的情緒在你身上流淌。有些心理諮詢師認為:要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我們的感受,讓它們可以來來去去,讓它們知道它們不是永久居民。也有些心理諮詢師認為,可以把不愉快的感覺看作是一列正在行駛的火車:你看到它們就在那裡,這些感覺不太好;它們可能還會反覆,但它們正在移動,並且最終都會過去的。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新型冠狀病毒,有種種挫折和糟心事情,但也有鍾南山這樣的勇士,有無私奉獻感人至深的醫護人員。我們的每一天都包括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既有壞事情可能會發生的不確定性,也有好事情可能會發生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並非只帶來威脅,而是同時也蘊含了希望。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各種感覺都有可以呼吸的空間,也讓自己有可以面對這些感覺的空間。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陷入單一的感覺中。

因此,我們要努力迎接每一天,允許自己有恐慌和擔憂,同時也要把希望和樂觀放進心裡。

最後,如果恐懼或其他焦慮影響你的日常功能或導致身體不適,請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應對疫情 | 你需要的不是雙黃連,而是“安全性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