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单位招聘,以985、211作为条件,你觉得合理吗?

沙栗


现在有的单位招聘,以985、211作为条件,你觉得合理吗?

近些年来,关于用人歧视方面的问题屡屡出现,比如有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等。

关于性别歧视,还不仅仅在用人方面,即使是参加了工作,也可能遭遇这个问题。此前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后,一些家庭开始生二孩,然而对于一些女性就业比较多的单位,就遇到了“扎堆生孩”的麻烦,这也给单位带来了一些困扰。

比如有的学校女性教师较多,就出台了“排队生育”的有关规定,招致老师不满,引发舆论哗然。

今天,专门来谈谈学历歧视的问题。

一是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的区别。虽然拿到学历的方式是大不一样,但是既然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却为何遭遇大不相同的命运?像当下的公务员招考,几乎大部分的职位都排斥了非全日制学历。

二是985、211高校与其它高校的区别。有了985、211的身份标签,就有了更多的特殊权利。许多地方或单位,都常把985、211作为必要条件,将其它高校学生排除在外。

三是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本来都是本科,毕业证上也不会出现“一、二、三”的字样,但是在招生过程中就出现了批次,这个批次最终转化成了等级。比如有的地方在招考人员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二本以上”的资格条件,直接将三本以及专科完全排除在外。

四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现在有的地方打着引进人才的招牌,专门招聘研究生。这本是一件好事,关键在于,这些单位是不是非常有必要招聘研究生?而作为本科生或专科生,是不是就不能胜任?

为此,我并不否认以上学历之间的差别,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经历,但是不是一定就是人才与否的区分。

显然,“唯文凭”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首先,我以为,机会均等是一个重要前提。既然在大学学历层面,主要体现的就是专科、本科、研究生,应该尽量保持各种学历的平等参与,至少要给人家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如果简单以学历的区别而直接淘汰,这就直接取消了大家的均等机会。

其次,什么样的单位或职位可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比如有一些国有单位招聘研究生,纯属装点门面,浪费人才,没有真正按照职位所需招聘人才,花费了不该花费的资金。至于民营企业,人家是会算成本的,这个不用操心。

因此,解决学历歧视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从机关事业单位来解决,防止出现人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最后,这也说明了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为什么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临聘人员都有研究生报考?而且报考人员还比较多。这恰恰能够说明问题。还有就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如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如何抓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因此,再来回答题目的问题。一者,985、211作为单位招聘的条件,显然存在一定歧视,但也可能无奈,至少从普遍来看,这样的条件应该具备一定的优秀人才因素。二者,也说明当前招聘方式存在简单化、懒政等问题,缺乏科学识人的标准体系,不知道如何发现真正的人才,只能简单的设置一些不科学的前置条件。三者,如此用人导向,有可能引发社会对于教育方面的焦虑,教育负担问题难以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