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第二醫院戰“疫”日記:負重前行,不眠不休

  1月31日,驅車沿薩大北路南行,駛至解放一街轉彎,一處安謐寧靜的院落便呈現眼前。

  與往日一樣,市第二醫院的門前院後,仍是那般清冷沉寂,只有偶爾運送物資貨物的車輛駛近,才會短暫打破那寂靜。

  外冷內熱,用來形容當下的市第二醫院,再合適不過。作為我市唯一一家傳染病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市級定點醫療機構,該院早已處在全市疫情的“暴風眼”,市民關心、各界關注。截至2月2日24時,我市確診11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都在市第二醫院接受治療。

  庚子年春節,這座全力抗擊疫情的“橋頭堡”醫院,負重前行、不眠不休,按下“快進鍵”,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戰“疫”日記。

大慶市第二醫院戰“疫”日記:負重前行,不眠不休

隔離病房內,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持續

1月20日 臘月二十六

戰“疫”正式打響

  1月20日,大寒,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民諺有曰“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年關將至,人們正為新春佳節而忙碌奔波。

  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少有人知道,一場日後攪亂春節、席捲全國的疫情正在悄然蔓延。

  市第二醫院是最早反應的一批。20日中午,市衛健委組織全市衛生系統召開疫情防控緊急視頻會議。緊接著,副市長朱清霞組織市衛健委、市疾控部門和市第二醫院召開聯席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詳細部署。

  市第二醫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戰“疫”正式打響。

  1月21日 臘月二十七

啟動預案,全院備戰

  對市第二醫院來說,這是發出“動員令”的一天。

  上午9點,市政府黨組擴大會議上,市長何忠華對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下午2點40分,朱清霞再次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再動員再部署;一個小時後,市第二醫院召開專題會議,傳達上級會議精神,部署防控各項工作。

  下午4點,市第二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應急預案》啟動,全院進入備戰狀態。

  1月22日 臘月二十八

奮力“逆行”,共同的選擇

  “市第二醫院是專門防治傳染類疾病的功能性醫院,要充分發揮好專業性功能性作用,一旦出現疫情,堅決做到可防可控可救治。”當天,市委書記韓立華到市第二醫院督促檢查疫情防控工作,為一線醫護人員加油鼓勁。

  春節更近了,可市第二醫院上下,卻沒有一點過年的喜慶勁兒。

  開專業會議、專項會議,明確接診救治和信息上報流程,協調後勤物資儲備,查看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準備工作並現場走流程……從領導班子到醫護人員,每個人都擰緊了發條,與時間賽跑,儘早做好與病毒搏擊的準備。

  與時間賽跑的,還有一位84歲的老人,他就是“讓大家別去武漢、自己卻義無反顧去了”的鐘南山院士。

  面對疫情,奮力“逆行”,不僅是鍾老的選擇,也是市第二醫院的選擇。

  1月23日 臘月二十九

集結令下,全員守崗

  全院醫護人員取消春節休假,全部進入備戰狀態,做到隨叫隨到;

  做好長期應戰準備,不講條件、不計代價、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做到全員培訓,做好安全防護,做到急而不燥、忙而不亂;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年二十九,市第二醫院發出“集結令”:全體醫護人員取消春節休假,堅守工作崗位。

  也正在這一天,23日0-24時,我省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增確診2例,其中我市報告首例確診病例。

  1月24日 大年三十

防控疫情,不眠不休

  除夕夜,感染科副主任關立娟發了一條朋友圈:“昨天、今天我都是戰士,為了更多的人出門不用戴口罩,能夠自由呼吸、輕鬆暢玩、開心歡笑,我們願意竭盡全力保大慶的平安……過年不發燒,陣地我們守”。

  這一夜,在市第二醫院,許多像關立娟一樣的人,暫時放下父母、子女、夫妻的身份,選擇以“醫護人員”的身份堅守在崗位上。相信這個春節,會令他們終生難忘。

  大年三十的市第二醫院,仍是一派忙碌。下午3點多,院領導班子、各科室長還在同外請專家組開會,研討ICU病房建設方案。

  有媒體報道,武漢大學一位教授詳細分析了1月初以來微信朋友圈的變化,認為23日是人們心理的一個轉折點,大家似乎希望通過小小屏幕釋放焦慮和無助。

  而承接焦慮、提供幫助,還有迎擊疫情的,正是千千萬萬的醫護人員。

  這一夜,千家團圓,萬家燈火。

  這一夜,市第二醫院,防控疫情,不眠不休。

  1月25日 正月初一

大戰,將至

  貼春聯,放鞭炮,走親戚,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變得冷冷清清。

  正月初一清晨,睡夢中醒來的城市顯得暮氣沉沉。而在市第二醫院,卻是一番火熱場景:部署組建ICU病房相關事宜,準備疫情防護物資,研究整體改造佈局情況……為打好疫情防控戰役,全院上下做著準備。

  大戰,將至。

  1月26日 正月初二

“紅手印”印下不勝不休的決心

  “我請戰”“我請戰”……正月初二,感染一科的早會過後,一封《請戰書》遞到了院領導的案頭。《請戰書》上,寫著17名醫護人員的名字,一個個“紅手印”見證了感染一科全員參戰、不勝不休的決心。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當天,市第二醫院還有“大動作”:啟動對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的重新佈局、調整改造,迅速騰空門診樓所有病區,將門診四樓感染一科改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ICU病房,確定二樓作為留觀病房、三樓為疑似病房;將發熱門診整體遷移至對面肝炎診區,發熱門診配有門診隔離觀察室,配備檢驗室、治療室,實行24小時值班。“市裡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我們院也投入100多萬元,全部用於佈局改造和疫情防控、病患治療。”市第二醫院院長李永剛說。

  如果您在改造現場,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石油大會戰的某個場景。李永剛說:“這相當於一次全院大搬遷,我們是幹部職工齊上陣,僅用院內車輛運送搬家物資就達1000多臺次。剩下的,都是靠‘人拉肩扛’。”

  1月27日 正月初三

他一定“見過凌晨四點的大慶”

  27日一早醒來,很多人的手機,都被美國籃球巨星科比去世的消息刷屏。他的那句“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永成經典。

  其實,少有人知道,27日0點25分,市第二醫院接收到龍南醫院轉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患者一名。這是該院收治的第一例確診患者。首診醫生,是感染二科醫生王玉華。相信那一天,他一定“見過凌晨四點的大慶”。

  科比離開了他摯愛的籃球和賽場。而在市第二醫院,像王玉華一樣的醫護人員,仍在不同的“賽場”上奮戰,揮灑汗水、付出努力。

  1月28日 正月初四

患難時刻,更見堅守的力量

  有人,給孩子留下了背影。

  戰“疫”打響後,醫教科科長邵穎的孩子發燒39℃,守在崗位的她雖然心裡無比牽掛,卻只能請同事給孩子送藥,直到孩子退燒了,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

  有人,泡壞了漂亮的雙手。

  肝病三科護士長袁冬梅因為過敏體質,手套內的滑石粉導致雙手多處起疹子、破潰,她悄悄地自行處理包紮,轉頭又救治病人去了。

  有人,選擇堅守留下遺憾。

  隔離病房組建後,感染科護士長梁淑賢連續在崗幾晝夜,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許久未見的女兒馬上就要返回工作崗位,自己卻沒能好好陪她。

  ……

  疫情發生後短短几天,市第二醫院就有百餘人主動請纓要求到防疫最前線,其中八成以上是共產黨員。

  “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春暖花開。”患難時刻,更見堅守的力量。

  1月29日 正月初五

“想宅而不得”

  “宅”,成了這個春節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可在市第二醫院,很多人卻是“想宅而不得”。

  “爸爸今天上戰場,媽媽明天上戰場,最捨不得你們兩個。”這是29日感染二科護士續麗維發的一條朋友圈,圖片中是她兩個可愛的兒子。

  續麗維的丈夫劉相波,是感染三科的主治醫師。此次戰“疫”,夫妻倆被抽調到隔離病房,兩人一個在二樓、一個在三樓,距離雖近卻不能相見。短暫休息時,夫妻倆就會用微信隔空相互打氣。

  母親66歲大壽,手術室麻醉師郭巖卻不能回家說上一句“生日快樂”;護士長劉玉莉平均每天要走上三四萬步,雖然穿著軟底鞋,腳上還是磨出好幾個大泡。

  ……

  29日上午,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督導組走進市第二醫院,對該院各項工作給予肯定。

  肯定的背後,是市第二醫院每個人的默默付出。除了衝鋒陷陣的醫護人員,醫教科、護理部、感染監控科、藥劑科、器械科、宣傳科……還有更多人,不在戰“疫”一線,也在為疫情防控緊張忙碌、吶喊加油、通宵達旦。

  1月30日 正月初六

“坐一會兒就算是休息了”

  凌晨1點,市第二醫院門診隔離病區,燈火通明,結核病區專家正在會診。時間分秒過去,氣氛越來越緊張,專家們慎重提出診療方案,最終拿下了這場小“戰役”。

  截至當天,該院隔離病房有確診病例5人,無死亡、出院病例。

  “坐一會兒就算是休息了。”隔離病房裡,當班的1名醫生和4名護士依舊忙碌,隨時與病患溝通、觀察生命體徵、監測心理情況、準備藥品……要做的事太多了。

  1月31日 正月初七

面對疫情,負重前行

  這天,是市第二醫院的“媒體開放日”,報紙、電視、新媒體第一次走近隔離病房,並與病房內的醫護人員視頻連線。

  視頻連線的醫生叫韓俞,感染科醫生。早上8點,韓俞進入病房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負責病人的管理、治療,與專家組溝通病情等。“目前,4樓隔離區患者狀態平穩。”

  “從事這份工作,內心要強大,我堅信自己的信念,堅信這場戰‘疫’我們一定會取得勝利。”韓俞說,等打勝這場仗,最想的就是回家好好陪陪老人和孩子,也希望儘快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狀態。

  《平凡的世界》裡說,“生活中的勇士向來默默無聞”。

  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此時此刻,面對重大疫情,在市第二醫院,有這樣一群勇士肩負重任、負重前行。

  記者手記

  接到去市第二醫院的採訪任務,其實心中有些忐忑。採訪前,同事們關心的電話、微信不斷傳來:注意安全,注意防護,戴好口罩。在心中忐忑漸消的同時,很多問題一股腦湧來:在這場戰“疫”中,市第二醫院承擔著怎樣的角色、發揮著哪些作用?那些一線的醫護人員是如何迎戰參戰的?醫院哪天接收了第一例確診患者?哪個科室全員請戰……

  帶著問題,走進市第二醫院,採訪了很多、問了很多,不禁感嘆:在這場戰“疫”中,每個人都是英雄!他們中,有患有股骨頭疾病,走一段路就要扶牆緩緩的李永剛院長;有“疫情不退,我不退休”的李殿雲副院長;還有,放下即將高考的兒子、放下無人看管的二孩、放下襁褓中的嬰兒的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人……為了抗擊病毒和疫情,選擇站在一線的他們,都是英雄。

  謝謝你們身披白衣,拯救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