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70年,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變化有哪些?

北京衛視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壯闊征程,70年滄桑鉅變。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砥礪奮進,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鑄就了一個民族的百年夢想!伴隨祖國的繁榮發展,回望自己的成長經歷,感觸頗深。

見證輝煌 堅定信仰

我們的中國,曾經積貧積弱,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鐘聲,雖然崎嶇坎坷,滿布荊棘,但始終堅定找尋民族崛起之路。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決定,中華大地再次煥發出生機活力,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

七十年來共和國人用勤勞的雙手拋開了發展前進的道路,在科學耕耘中精神抖擻、意氣風發;七十年來,共和國每一天每一次的發展進程中都充滿著共和國人民的喜怒哀樂。

新中國七十年來,不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空前絕後的大發展,作為今天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應當牢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溫柔的寧哥啊


說來自豪:作為一個70後,雖然建國後的頭30年我沒有親身經歷,但幸運的是,我幾乎見證了40年來的祖國的變化。

僅從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的“食”這一個方面來看:

我的小時候,食物根本沒有如今這樣豐富,當年甚至還要使用糧票。西紅柿這樣的食材只有夏季才有,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用輸液瓶做番茄醬,留作其它季節使用。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而現如今,我們幾乎是在任何季節任何地點想吃任何食物都可以實現。

還有餐廳,在二三十年前,人們可以在外就餐的機會非常有限,餐廳也非常有限。而現在不管是在外就餐還是叫外賣,我們只是需要做個決定,或在手機上輕點幾下,就可以品嚐世界美味。

從單一到富有,從某種程度的受限制到自由——我們的祖國僅用了短短几十年。特別衷心的祝願祖國母親70歲生日快樂,願所有人民都安居樂業,平安喜樂。


任芸麗


建國70年,我的家庭生活和個人生活及職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父親從小山村有機會通過考上中專而來分配來到廣東的新興化工城市茂名工作,我在茂名出生,之後,通過考上高考,畢業從事媒體工作。如今,傳統媒體整個行業面臨大轉型,我這兩三年,把所有業餘時間全部投入到新媒體行業的學習與創作,自己的自媒體獲得“優質”認證。我從一個較被動的傳統媒體單面手成為了主動傳播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製作的多面手。思維和心態上從一個從業者成為了一個經營者。生活更豐富多彩。有了更快速的網絡收入,收入形式和工作觀念都與以前完全不同。工作與收入的變化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變化。

我父親原來在廣西中部的山村當放牛娃,以為一輩子會在農村耕田餬口,沒有多少收入。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在鎮上看到一個學校的招考公告,自己去報名參加考試。面試時考官問他為什麼要考試。父親見到街邊有宣傳標語寫著“為人民服務”,他用標語回答。父親後來回憶說,估計是這回答讓他考上了。

父親讀完中專,剛好遇上廣東粵西茂名發現大儲量油頁岩,列為國家“一五”計劃開發,需要大量建設人才。分配到茂名。父親有了固定的月結的工資。但大半輩子都是幾十元。不多,一家人過得緊巴巴。

我參加高考考上重點大學,去了上海讀書,讀中文系,畢業回到茂名,在屬於廣播電視局的電臺及報紙工作,做記者編緝。近幾年,傳統的報紙和電視的傳播渠道在走下坡,大家的收入不固定,單位效益也起起伏伏。而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在走向越來越多的移動通訊工具使用者的身邊。我沒有自我封閉,近幾年,我一直在互聯網上尋找機會。

在去年,連獲得微博和今日頭條兩個互聯網平臺的黃V認證,也獲得今日頭條“優質本地領域創作者認證”,有了一些收益。並且,另有兩個平臺邀請我進駐。在這兩年裡,我不斷參加幾個平臺的培訓,學會了很多此前從未接觸的互聯網平臺的相關設備使用,從一個文字創作者變成圖片攝影和視頻製作者,並且,自己也出鏡,從一個較沉默的內向人成為一個可以較放開地出鏡的人。

我國的移動互聯網使用已經大大地普及,連我年逾八十的母親都開始漸漸學會一點使用新一代手機的方法。大多數人用手機支付代替現金支付。每天,家人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看到我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創作,全家大家注意力從傳統報紙、電視渠道轉到新媒體渠道,並多多少參與了我的新媒體創作,從一個被動的傳播受眾成為一個互動參與者。從一直看人家到參與制作吸引別人看,觀念在漸漸改變。我們的收入,由以前的每月領較固定的月結工資到現在每天外外有天天結帳的收入進入新媒體我們的帳戶。


(我在我父親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廣西合浦山口附近海灘一帶尋覓歷史和拍攝資料)

每天,我覺得過得更充實,更忙碌,為了自己的新媒體創作,我一天自駕八九百公里甚至飛機、高鐵出行到二三千公里外,都不是偶爾一兩次的事,兩三百公里範圍當天去回的自駕出行更是常事。我與家人見識得更多,生活得更豐富了。

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高科技生活化,我們也享受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服務。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我祖籍內蒙古64年生人, 一晃快度過56個春夏秋冬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我經歷了糧油布綿……票據供應的限苦的日子,一對夫妻一個孩的光榮年代……,轟轟烈烈下海經商的改革大潮……

這些年來除了這些深刻印象之外,那就是內蒙古的“十個全覆蓋”,屬實為貧困的老百姓解決了危房、飲用水,改善了環境……徹底解決了民生問題,為老百姓實實在在辦了一件大好事。

如今內蒙古這些貧困鄉村是生機勃勃!景色優美!人民在嶄新的環境下舒適的生活,不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們在內心裡特別感謝黨!感謝人民政府!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舞歌暢想


建國70年,我們國家的變化。我今年65歲。基本上經歷了全過程。

我記憶最清的就是小的時候。我們在東北,冬天需要穿棉衣服,那個時候一件棉衣服要穿三五年。腳上穿的鞋都破的,露腳趾。我是從20歲穿的第1雙尼龍絲襪子。

要說我們國家經過70年來的變化,我們主要要從上海說起。上海是我們國家對外的窗口。說上海改革開放之前的上海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我們國家市容的變化,主要是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從九幾年跑推銷,做銷售員,第1次來上海,那個時候每年要來10趟上海。給我記憶最清的那個時候上海還有真如火車站。那個時候的上海破爛不堪。火車站周圍,連個像樣的大酒店都沒有。

如今的上海,正在和世界賽跑,正在向發達國家看齊。還有一點萬萬也想不到。我們普通百姓如今能到上海的生活。這是做夢也想不到的變化。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國家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全世界對中國都刮目相看。





網遊小魚兒44066093


我是一名五0後,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工作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現已退休。

建國70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變化就是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


我是農民的孩子,一九七四年高中畢業回到農村,那時年齡小,農村的農活都不會幹,但當時高中畢業生很少,經公社同意,就讓我在村上小學當了民辦教師。一直到一九七七年,國家出臺恢復高考政策,我在高中學習成績是比較好的,第一年參加高考進入一所農業大學,

畢業後一直參加農業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並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多項獲得獎勵,最高是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現在回想前三十年的工作,也是把精力和青春貢獻給了我國的農業事業,問心無愧。

如果沒有一九七七年的高考,我可能就是一個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農民,當然農民也是國家的建設者,就是分工不同而已。但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和生活工作狀態。建國70年,高考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變化。

在祖國70週年生日之際,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興旺發達。


老姚談植物


【輝煌七十年】建國70年,偉大祖國這個“大家”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我僅從“小家”方面淺談一下印象深刻的變化。我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吉林省西北部的一個小村莊。七十年代初期,我們這裡村村通了電,學習再也不用點煤油燈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參軍入伍來到了部隊。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不久我家就成了萬元戶,買上了彩色電視機。九十年代初,退伍離開部隊,參加了工作。九十年代末期,買上了心儀的樓房。二十一世紀零零年代中期,兒子又參軍入伍。三年前,又給兒子買了一套樓房,雖然說他現在還沒有處女朋友。從“小家”的點滴,就可以感受到“大家”的變化。綜上所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富民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


用戶5953700520


我80年代生人,座標豫西北,算是踩著貧窮尾巴出生的那一代人。對於貧窮,沒有父母輩那麼切身的體會。但實際上,在90年代中期,我家仍在貧困線上掙扎。那時,對吃穿用度的概念就是得過且過,關鍵的一點在於受教育,由於家中孩子多,每個學期交學費是父母最為頭疼的大事。而家中收入來源都來自於土地。

由於大部分土地都被拿來種主要農作物,剩下的邊邊角角就被整理成菜園子,會適時種上應季菜蔬。30年來,菜園子位置隨時間的推移幾經更迭,面積由大變小,種類由寡及眾,但母親對土地的情感從未改變。


現如今,村子裡大面積種植的白菜花田。

80年代初,村裡做田地的統一規劃時,決定把沿河東岸較為肥沃的田畝作為菜園,然後按人口分發到戶。初始兩年時蔬恪守本分,穩紮於此,後來形勢逆轉,菜園地也逐漸演變為麻田或玉米、高粱等粗糧作物之地,只留下可憐的邊角種上當季菜蔬。

母親有她自己的考量,吃飽穿暖成為當時唯一的利益訴求,漸漸的菜園也名不副實,蔬菜徹底被擠出名分之地,其它農作物鳩佔鵲巢、喧賓奪主。

90年代中期,父親有意讓菜園迴歸全部種上蔬菜,母親有些動搖思慮再三後,決定菜園還沿襲舊時的傳統栽種,只是種植蔬菜的屬地有所擴大。

曾被開墾成菜園子的河道溼地,現已荒廢不用。

為滿足我們日益增大的胃口,母親籌劃多日,決定在溪邊另開一片菜園出來。這裡常年被雨水沖刷,土質稀薄,那就從它處擔土造田,沿河灘壘石加固,稍加整治便可播種,好在臨近水源,不用刻意澆灌。

靠著被水流洇溼的土地,蔬菜長勢倒也喜人。村裡人爭先效仿,沿河開荒種菜蔚然成風,不毛之地搖身一變倒成絕佳的菜園地。

及至我讀初中時,家裡的收入已不再僅限於耕種的土地,父親那時已開始做起副業,我們的鞋子衣物已可隨處購買。

原有的菜園再作麻田或栽種粗糧等作物已不合時宜。時過境遷,蔬菜得以再次完全踏足這片原始之地,得益於物歸原主的喜悅,這一年菜園收成大好,除自給自足還有大量剩餘。閒時,父親騎著摩托車把新鮮的蔬菜運到二十里之外的農貿市場販賣。

曾經種植過西紅柿等蔬菜作物的土地,今已被他人承包,進入流轉。它的存在,幫我們全家度過那段難捱的日子。

清早出發,午間返回,原先盛放蔬菜的籃筐裡,帶回蘋果、梨、香蕉等水果,那是我記憶中第一次為各色水果建立起完美印象。

2000年前後,母親與父親籌劃建更大的菜園,計議已定,便通過與他人以地換地,把河西那片土地交換到手,種上黃瓜、西紅柿等物,平時勤於管理,按時澆灌施肥。

成熟時節,滿地綠紅,色澤誘人,父親整日騎著摩托在田地與市場間穿梭。初期還能跟上蔬菜的成長腳步,隨著一茬茬的蔬菜爭先成熟,父親的摩托車已不能承受其重。好在經人介紹認識一個蔬菜商,只要在田間地頭把蔬菜採摘集結完畢,翌日清晨,我家的蔬菜便會流通到更大更遠的農貿市場。

從這一年起,父母決定再度擴大菜園的規模,家中境況一日日好轉起來。

當我們逐漸畢業奔赴職場,父母稍微喘了一口氣。在我們兄妹的力爭下,菜園規模逐漸縮小,慢慢迴歸到原始狀態,河邊開墾的菜園便被棄之不用,逐漸長上了青青河草。

當荷包充盈,家中土屋推倒,樓房建起之時,房屋環繞的土地被母親慧眼識中,並加以利用,當作試驗田,第二年便被“轉正”,這便是今時今日菜園之雛形。
圍繞在住房四周亦果亦蔬的菜園子。

同時也宣告著其它菜園作為蔬菜供應地的壽終正寢,但作為白菜、油菜等經濟作物的時代才逐步拉開,春末夏初,黃燦燦的花海彼此相連,煞為壯觀。

如此過了幾年,土地開始流轉,更大規模的鉅變已經到來,田畝被統一規劃,整合利用,包給他人。與土地為伴的村裡人樂得逍遙,走出固步自封的世界,外出闖天下。

現有的經濟條件已使吃穿無憂,生活異彩紛呈,但習慣在田地裡刨食的母親哪能得閒,又在屋頂囤土造田,搭蔬菜棚架,看來她要與土地捆綁一輩子。


一文幾值


我六十年代的人。從記事就記得經常開批鬥會。農民一年四季除了春節和下雨下雪天天有活幹,但一年到頭吃不飽穿不暖,小麥,王米大多都交公糧了,麥秸不分生產隊作耕牛飼料,大多家燒柴都不夠,豬糞牛糞曬乾也燒過,早晚飯煮紅薯再攪點紅薯面,條件好的也能吃點紅薯面饃饃,條件差的就別想了,中午稀薄的麵條也攬點紅著面。

幾十年後的今天,人們的溫飽大多都解決了,汽車也成了普通人的代步工具。其它不多列舉。生存的溫飽是留給我最大的印象。


宛帝85818198


這個話題太大了,也太有意思了。

見過70年,不同年齡段的人感受是迥然相異的。作為一個70後,現在也是進入中年,同時也是跨越了改革開放一個見證人。印象深刻的變化太多了,但主要還是四個方面。一個是吃,一個是穿,一個住,一個是行。

首先是吃

小時候家在農村,因為老爸懂得養殖,承包了村裡的一個養殖場,上世紀80年代就成為萬元戶。那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豬肉不愁。

其實那時候農村吃肉的不太多,一個村莊,甚至一個鄉,一天一頭豬都賣不完。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錯,殺豬的人只要那一天賣不完,就會“掛門搭”,這是我們當地的土話。意思就是你們家買得起,然後幫忙多買一點,不然就會虧本,價格好像也有一定的優惠。

現在小孩子,你叫他多吃點肉,靠,比叫他寫作業還困難。

現在食品無限豐富,想吃啥就吃啥。

其次是穿

小時候一雙鞋是穿好幾年,衣服也是。一般都是哥哥姐姐穿了,太小了,退下了給弟弟妹妹穿。這種常規的。

現在小孩子,一年不買幾套新衣服,簡直自己都覺得太土。而且小朋友在幼兒園,就是新衣服什麼的比啊比,不一定比價錢、好壞,但一定比好看。

第三說住

住就不用多說了。

小時候家裡房子,住了一大堆人。

因為那時候農村房子很緊張,非常緊張。然後不少家庭家裡房子是不夠住的,然後都是男的跟男的住一塊,女的跟女的住一塊。

也就是我們家房間多,然後一群“閨蜜”(現在的稱呼)就住一起,一個房間住四五個、七八個的都有。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

現在除了學生宿舍,誰還這樣住!

然後講出行

這個改變也是非常巨大。

不說別的,就說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從福建到咸陽,中間要轉車,要麼上海,要麼武漢。福州到上海,或者福州到武漢;然後上海(武漢)到咸陽。

那時候福州到上海,需要24個小時左右。福州到武漢也是24小時左右。而上海(武漢)到咸陽差不多也是24個小時左右。具體時間不是太清楚,反正就是要20多個小時。

有一次從武漢轉車,擁擠的不行,整整一個晚上12個小時都是站在車廂中間動不得。

如果現在從福州西安,高鐵不到12個小時就OK。又舒服又快速。福州到上海、武漢,都只需要6個小時左右。

如果再多說一點,那就是玩。小時候沒有什麼旅遊啊,什麼玩具啊,一些玩具都是自己手動製造的。然後就是到海邊游泳、抓螃蟹什麼的,連“撒尿和泥”也覺得挺有趣,現在小孩子誰玩兒這個!各種遊樂場、電子產品豐富的不得了。而旅遊更是常規項目。不可同日而語。

70年前的情況不清楚,但改革開放前與現在相比,那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祝願祖國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