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的山東人最北到達什麼地方?有資料說是堪察加半島?

九曲彌水


從實際情況來分析,闖關東的山東人跑到堪察加半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一下,何為“闖關東”。

“闖關東”中的“關”指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山海關西邊就是我們所說的關內,它的東邊自然就是關外了。“闖關東”一詞,來源於十九世紀的清末。

清代的山海關,幾乎是一座封閉的關口,它隔絕著關內與關外。清末的黃河下游,特別是山東、直隸一帶,是連年災害,老百姓就將目光投向關外黑土地。

而百姓想要到達關外,必須要想辦法闖過山海關,“闖關東”一詞由此而生。其實從廣義上講,明朝時遷移到關外的百姓也能叫闖關東,但卻有本質不同。

明朝時期就是簡單的出關墾荒,是有組織的進行。而在清朝入關後,山海關就被徹底關閉,關外成為聖地,這一關就是兩百多年,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狹義上的“闖關東”,是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這段時期,關內百姓出關謀生的歷史,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闖關東”。清初時,山東有組織的出關人最多。

這些百姓大多被安置在遼寧大連和丹東,其他百姓被遷到錦州和遼北一些地區。這樣的移民政策只持續了二十年左右,到了康熙年間,關東實行禁封政策。

關內和關外的的交流戛然而止,鴉片戰爭爆發後,沙俄不斷侵蝕東北邊境,清政府在咸豐十年(1860年)下令放墾。闖關東的百姓大量向黑龍江地區遷移。

山東人在這一時期闖關東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極為艱險的旱路,這條路要靠腳力沿著海邊大路,從河北東部穿過山海關抵達關外,這條道也叫榆關道。

這條旱路非常艱險,要耗費巨大的精力,死傷人數很多。有錢的乘坐馬車,沒錢的就靠雙腿和一條打狗棍。到了清末民初時,新修的鐵路逐漸替代了旱路。

二是水路,這是一條非常實惠便捷的通道。具體路徑是經渤海、日本海、遼河、黑龍江及支流松花江,坐不起火車的人,往往會選擇更為便宜的水路出行。

據民國時的文獻記載,闖關東的山東人主要集中在遼寧大連、營口、丹東和海參崴。而這一時期的東北形勢又如何,闖關東的內地人到底都能去哪些地方?

康熙年間,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屬清朝管轄。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逼迫奕山簽訂《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的土地歸俄國。

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歸中俄共管。兩年後,沙俄再通過條約將整個外東北侵佔。清朝只保留對江東六十四屯和海蘭泡的管轄權,這時大規模闖關東被允許。

請注意,這時黑龍江東岸僅有江東六十四屯和海蘭泡屬清朝管轄。從法理上講,闖關東的人最遠只能到達這兩個區域。從條約來講,此時外東北已屬沙俄。

四十年後,這兩個地方被沙俄實際控制,闖關東的人九死一生。從這時起,闖關東的人最遠僅能到達黑龍江西岸。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堪察加半島的情況。

大家知道勘察加半島在哪裡嗎?堪察加半島是俄第二大半島,位於俄遠東地區。其西面是鄂霍次克海,東邊是白令海和西太平洋,距離庫頁島有1400公里。

我們都知道,白令海的東北部就是白令海峽,海峽的東邊便是美國阿拉斯加。再看看堪察加半島與庫頁島的距離,大家就會明白堪察加半島距東邊有多遠。

我大概看了一下地圖,堪察加半島距佳木斯的直線距離約3000公里,陸路約有5000公里,闖關東的人很難到達此地。在十八世紀,堪察加半島已屬沙俄。

所以,到大規模闖關東時,堪察加半島已被沙俄有效控制近150年。還有一個不可能的因素,就是堪察加半島植被為苔原植物,很難墾荒種植,只能捕魚。

對於墾荒的闖關東人來說,堪察加半島沒有任何吸引力,庫頁島都不想去,更何況是遙遠的不屬於自己的堪察加半島。我相信,到達此地的關內人肯定有。

但絕不是為了闖關東而去的,所以說,從實際情況來看,闖關東的山東人到達堪察加半島的可能性很小。觀光旅遊到是有可能。


野史也是史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遠到過現在俄羅斯境內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別名海參崴)。

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就是在清朝時期指的就是現在的東北一帶,民間說法稱為“東三省”。廣義的闖關東就是各個歷史時期關內的百姓到關外去謀生的過程,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闖關東,特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這段時間,百姓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冒著危險闖進關東的行為。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於生計的人們。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到達關外的山東人到達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大連

大連是闖關東進到管內的百姓聚集最多的城市,也是百姓闖關東的停留點和中轉站,大量的從水路漂洋過海,到旅順、金州海岸上岸後,北上選擇的第一個城市就是大連,以至於闖關東之後大連的人口急劇增長,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大連總人口60%以上都是山東人的後裔,還有部分大連人的口音也與山東地區的比較相似。

營口

營口也是當時比較早就開放的港口城市,還有一部分乘船漂流過來的山東人,選擇從營口逆水而上到瀋陽、撫順等城市。所以營口也是當時人們選擇比較多的一個聚集地。

丹東

丹東也是港口城市,毗鄰大連,也是從水路過來的關內百姓選擇比較多的一個定居點。

符拉迪沃斯託克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現位於俄羅斯境內,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之前為中國領土。海參崴物產豐富,清政府管轄時期實行禁墾政策,由於距離京城很遙遠,內憂外患的清政府無力管轄這片地區,很多山東人也會選擇到這裡生活定居。


北冥有紅鯉魚與綠鯉魚


闖關東是我國曆史上一次持續時間非常久,規模非常大的人口遷移活動,關於“闖關東”這裡需要先做兩點說明,其一,“闖關東”並不是清末民初才出現的,成規模的闖關東自明末就已經出現,此後闖關東一直持續了五百多年,其二,闖關東並不是山東人所獨有的,只不過當年闖關東的一條主要路線是從山東的煙臺,威海乘船走海路到達今天的遼寧省大連,營口,丹東等港口城市,當然了因為那個年代走海路是最快捷的方式,而且山東地區又是地少人多的省份,因此佔據地緣優勢的山東人走海路到關外的數量非常大,幾乎佔據了闖關東總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我這裡有一份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和宣統二年(1910)年《盛京日報》的兩份報道,裡面詳細報道了當時從山東煙臺走海路闖關東的具體人數,我們來看一下。

光緒三十四年報道,1908年2月1日至17日,自煙臺乘船至大連者為9975人,平均每日580人之多。

宣統二年三月十四日報道,每年煙臺抵營口者約2萬餘人,抵丹東者計有6.5萬餘人,抵海參崴者5萬餘人,抵大連者4萬餘人,經由魯省登州欒家口抵營口者計3萬餘人,抵丹東者2萬餘人,經由龍口抵營口者12至13萬餘人,合計三十五,六萬餘人,此尚未包括由陸路入關東的人數。

通過這幾組數據,大家不難看出,當年山東人闖關東的人數確實非常多,尤其是從煙臺走海路的也不在少數,小編的家鄉就是煙臺,所以關於這段歷史還是有所瞭解的,以上數據的記載很真實。

那麼可能很多人就想問了,有的資料顯示,當年闖關東的人最遠可能抵達今天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可能嗎?首先我們要明白勘察加半島在哪兒?它在庫頁島的北面,與庫頁島隔鄂霍茨克海相望,也就是說堪察加半島比庫頁島還遠,它的東面就是白令海了,距離這麼遠闖關東的人到達這裡有可能嗎?

因為闖關東的持續時間太久,遷移人口數量又如此龐大,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跨度都太大了,所以沒有任何官方記載可以準確的記錄當年那一代代闖關東的人們究竟最遠抵達過哪裡,但這不重要,因為小編可以就現在所掌握的一些情況來跟大家分析一下,當年闖關東的人們究竟有沒有可能到達勘察加半島。

也許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小編前面引用的宣統二年《盛京日報》裡的內容中有一組比較不同的數據,就是“每年煙臺抵海參崴者5萬餘人”。

那麼這組數據與其他數據有什麼不同的嗎?當然有,不同之處就在於,海參崴在當時已經不是清朝的國土了,而是屬於沙俄的,今天海參崴依舊不是我們的領土,而是俄羅斯的,海參崴是當時我們對這個地方的稱呼,而這個地方在今天有一個俄羅斯式的名字,叫“符拉迪沃斯託克”,這個城市位於黑龍江省的東南部,瀕臨日本海,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一個不凍港,因為這個城市曾經是我們的,而且距離我們很近,所以這裡充滿了我國的文化氣息。

當然了,這裡小編想說的不是海參崴這個城市,而是想告訴大家,在當年闖關東大軍裡,還有一批比較特殊的人群,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東北,而是更遠的海參崴甚至還要往北的遠東其他地區,俗稱“闖崴子”,膠東半島這裡曾有這麼一句俗話“死逼梁山闖關東,走投無路闖崴子”,那麼再結合《盛京日報》裡統計的數字,我們不難理解當年闖關東的人們大多數都在東北地區紮下了根,而有一部分人則繼續往北走,到達了海參崴。

當然了海參崴也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著不服輸的勁頭,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蹟的民族,如果說未來在遙遠的北極或者南極也發現了很久之前中國人的遺蹟,小編一定不會驚訝。

事實上,海參崴只是“闖崴子”的第一站,據1908年1月沙俄的一次官方統計,當時生活在海參崴的中國人有三萬六千餘人,而生活在海參崴北面雙城子,黑龍江東北部與俄羅斯接壤的伯力,以及更北更遠的黑龍江出海口廟街也有三萬五千多中國人的身影,而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闖關東而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雙城子,伯力與廟街都是我國對這些城市的舊城,這代表著什麼自不必說。

而在這些城市當中,廟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如果大家手裡有一張世界地圖的話,不妨拿出來看一看,如今廟街的正式名稱叫尼古拉耶夫斯克,它與庫頁島的距離非常近,而庫頁島與勘察加半島又是隔海相望。

所以說當初闖關東的人能到達廟街,那麼他們也完全有能力到達庫頁島,既然可以到達庫頁島,渡海踏上勘察加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將來在勘察加半島上發現了中國人的足跡,也請大家一定不要吃驚,正如小編之前所說的,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蹟的民族,不是嗎?


鹹魚閒聊


趣談答案:沒有明確資料證明闖關東的人到了堪察加半島,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致揣測,地點也相差不大。

闖關東的盛裝

在光緒皇帝執政的時候,我們找到了一份文件資料,這一份文件資料講的是在山東煙臺前往關東地區的總人數。

請注意這份資料僅僅指的是山東煙臺,而真正的闖關東不單單有煙臺,還有山東的其他地方,而且不單單有山東,還有其他的省,都有闖關東的跡象。

好的,我們繼續來看闖關東的總人數是多少呢?一年將近1萬人。

但是我們也僅僅能夠看到這裡了,因為闖關東之後,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在關東地區玩耍,在關東地區溝通,剩下的我們都需要看俄羅斯的歷史。

死逼梁山闖關東,走投無路闖崴子

大家只是知道闖關東,卻不知道闖關東之外,還有一句叫闖崴子。

這個闖崴子非常特殊,如果把闖關東看做窺探東北的話,那麼闖崴子就是窺探除東北之外的絕大多數土地。

大家要知道東北的北面還有土地,東北的東北面更有土地,而這些土地是沒有人耕種的。

為什麼沒有人耕種呢?一來是極寒天氣,人口稀少而且不太適合種植,二來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初來乍到的你都沒地兒紮根落腳。

換句話來說,即便你跑到那邊去耕種,你第1年吃什麼,總不能吃雪吧。

在沙俄的1908年官方統計當中,海參崴居住的總中國人數有36,000餘人。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闖關東其實已經突破了關東的極限,直接打到了海參崴,儘管現在海參崴不是咱們的。

而題主所說的堪察加半島在哪呢?在海參崴的對面。

這兩個地方的距離非常的近,就這麼走的話估計也有個一兩天差不多也就到了。

所以海參崴既然有中國人,那麼堪察加半島也必然會有。

為什麼走的如此遠?

闖關東本身就是為了活下去,為什麼走這麼遠,一直走到海參崴,一直走到堪察加半島呢?

原因更簡單,簡單的有些可怕,那就是闖關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關東這片土地已經不能夠再讓一些窮苦人家翻身了,他們想要真正意義上去種糧食,去吃糧食,就只能再接著往北走。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我們山東人遍佈世界各地,只要是忠厚耿直、豪爽仗義、男的高大帥氣,女的膚白貌美大長腿的,都是我們山東人的後代。


山的東面有群狼


在庫葉島有,碑文歷史記,記載

現在講實利,有實利地球都事你的,沒實利你住的地方都事開發公司?!!!:

都事清朝沒遠見,現在社會有多少遠見,都他媽狗舔遼子各顧各,要不這樣,日本鬼能入中國,

〉現在我們把軍事,科技,民生,在用五十年以後,我們國家強大,萬國朝拜,

中庸之道,不可取,要學,狼知道


種植老農人


理論分析的話,山東人最北到堪察加半島是不現實的。

因為山東人闖關東其實也是為了謀生,東北這邊土地肥沃,是最適合生存所在,而堪察加半島,條件差也比較遠,並不適合生存。

而且,雖然闖關東持續了幾百年,但實際上對遠東的地理認識還是很滯後的。遠東這邊半年以上都很寒冷,所以去堪察加,無論是走水路還是陸路,其實都不太方便。不排除偶爾有人去過,但為了謀生的山東人,應該不太可能去那麼遠。

事實上現在也沒任何資料佐證,在沒有資料的前提下,只能認為不存在。


張傑談史


遼寧一般都坐船來的!山東移民!祖先是漁民!吃不飽飯的!沒有糧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