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去世,他八歲的幼子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

漢武帝文治武功,北擊匈奴,通達西域,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發展經濟,將中華民族帶到空前繁榮的時代,但他窮兵黷武,晚年執政失誤頗多,造成國庫空虛,民生困頓,遺留問題並不少。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1.劉弗陵:霍光輔政,英年早逝

漢武帝臨終前指派三位輔政大臣給劉弗陵,他們分別是霍光、金日磾、桑弘羊。霍光是名將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深受漢武帝信任,是三個託孤大臣中最為重要的,因此大權在握,在朝廷最有發言權。

當此時,天災、賦稅、吏治、邊患、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問題,劉弗陵年幼,他的生母在此之前已被漢武帝賜死(為防止外戚專權),他只能依靠霍光。

霍光沒有辜負漢武帝的信任,他本身就是個精明幹練的能臣,在漢昭帝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他大體上延續漢武帝時期的基本國策,以保證平穩安定;另一方面,他做出相當程度的修正,比如減免田租和賦稅,罷免冗餘官員,減少對外戰爭,取消酒類專賣等,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生產,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通過多年的經營,在漢昭帝執政的十三年時間裡,君臣通力協作,防邊患,平叛亂,促經濟,愛百姓,挽救西漢王朝的頹勢,使四海昇平,百姓充實,確實是堪比“周公輔成王”的君臣美談。

班固《漢書》: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2.劉詢:韜光養晦,文治武功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因病去世,這個英明睿智的年輕皇帝享年僅二十一歲,他的離去是西漢帝國的大不幸。

漢昭帝沒有子嗣,霍光他們就擁立昌邑王劉賀繼位。這時候霍光暴露出他作為權臣的一面。由於劉賀不太聽話,任意安排親信,冷落霍光這班老臣,這讓霍光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擔心大權旁落。於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就這樣,劉賀就以莫須有的一千多條罪名被廢掉了。


好運氣接著落到了劉病已的身上。劉病已是戾太子劉據的孫子,他在“巫蠱之禍”中倖免於難,流落在明間,這個十八歲的少年一窮二白,毫無根基。這正是霍光所看重的。於是,窮小子劉病已在眾人(包含眾多劉據的同情者)的簇擁下,登基成為皇帝。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登基後的劉病已改名為劉詢(即漢宣帝)。他成長於監牢,幾次大難不死,深知民間疾苦與世態炎涼。在權臣霍光面前,他“如芒在背”,不敢絲毫放肆,只敢唯唯諾諾,對霍光言聽計從。甚至自己的結髮妻子被霍光族人害死,他都沒敢吭聲。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壓在劉詢頭上的大山終於挪開,他的抱負才得以施展。對於霍光,劉詢的態度是複雜的,既感謝他的擁戴和輔佐,又嫉恨他的專權跋扈。後來霍光的兒子謀反,劉詢藉機發難,把霍氏家族一網打盡。

劉詢並沒有將霍光全盤否定,他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得到延續。在此基礎上,劉詢整飭吏治,重用賢能,廢除苛政,輕徭薄賦,招撫流民,在對外政策上,擊破匈奴、西羌,徹底平息邊患。綜合來看,他的功績相比漢武帝都毫不遜色。

西漢的劉向說:“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

班固《漢書》:

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籓。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歷史上將漢昭帝和漢宣帝的功業合稱為“昭宣之治”或“

昭宣中興”,這是西漢“文景之治”後的又一次休養生息、國富民強的盛世。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3.劉奭:不肖子孫,毀掉大業

漢元帝劉奭(shì),他是漢宣帝劉詢與結髮妻子許平君所生之子。劉奭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喜歡儒學,精通音律,熟讀史書,但是生性柔弱,漢宣帝對他很不滿意。有一次,劉奭認為父親漢宣帝使用刑罰過度,不像古人那樣仁厚,就勸說漢宣帝。漢宣帝聽完大怒,給他講“王道”和“霸道”的帝王之術。末了,漢宣帝感嘆道:“

亂我家者,太子也!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漢宣帝曾經與許平君患難與共,感情深厚,有“故劍情深”和“南園遺愛”的感人故事,而許平君成為漢宣帝與霍光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這讓漢宣帝遺憾而愧疚。帶著這種感情,他就放棄了廢掉太子的念頭。

公元前49年,漢宣帝去世,太子劉奭登基,是為漢元帝。漢元帝在位期間,坐擁父親攢下的家底,日子倒也好過。可是他柔弱的性格,將西漢王朝帶向萬劫不復。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先是朝廷重臣之間的矛盾激化,然後儒臣、宦官、外戚,三種強大的勢力相互傾軋,勢同水火。漢元帝最初無可奈何,遲遲不能決斷,後來甚至昏招頻出,以致

宦官集團笑到最後,成為朝廷最大的勢力。從而出現了宦官石顯專權,朝政廢弛,吏治腐敗,皇權旁落,這也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伏筆(“昭君出塞”即發生在此時期)。

歷史學家、歷史小說家蔡東藩評價漢元帝,一針見血:“若元帝之優柔寡斷,徒受制於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於漢宣元亦云。”

漢宣帝一世英名,卻選了這麼個敗家子,功虧一簣,實在可惜!

被遺忘的昭宣之治:給漢武帝收拾爛攤子,延續國運,卻被此人毀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