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有没有将石达开的儿子凌迟了九年?

国史春秋


清代的凌迟之刑,要么当场凌迟至死,要么是因年龄太小等到长大后再凌迟。在史料记载中,没有持续九年的凌迟之刑。况且,石达开的三个儿子中没有一人是被清廷凌迟处死的。不知凌迟九年之说从何而来?

从史料记载来看,太平军中共有二十四为封王将领被凌迟处死,其中就包括石达开,还有其他级别较低的将领更是数不胜数。他们都是在一天时间内被凌迟处死,具体的说也就是从上午到下午的几个小时。

在历史上,被凌迟的犯人能扛到第二天的少之又少,太监刘瑾被认为骨头很硬,但也只是在第二天扛了几十刀便一命呜呼。而清廷凌迟处死的太平军都有记载,当时凌迟处死年龄最小的应是幼天王洪天贵福。

由此可见,清代凌迟处死的人犯没有行刑过程长达九年的记载,我相信历史上也是鲜有记载的。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石达开的儿子们的最终,看看是否有人被凌迟了九年。

据文献记载,翼王石达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石定忠,次子石定基,及被石达开姑母收养的三子胡永活。先说三子胡永活,在1861年前后,石达开曾带着孩子广西贵县老家看望曾经养大他的姑母胡石氏。

石定忠当时三岁,石定基二岁,还未取名的三子还在襁褓之中。姑母见石达开常年在外征战,带着孩子多有不便,便让石达开将孩子交于她照看。石达开思索良久,便将三子交给姑母秘密带回平治村。

石达开姑母与丈夫胡善彭商量,为避免被人怀疑,便将小孩交给长子胡运平收养,当时胡运平夫妇一直没有生养,就将其认作自已的儿子。孩子长到七岁时,石达开被害已有五年,孩子取名为胡永活。

胡永活后来与邻村的覃姓女结婚,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胡天浇,次子叫胡天祥,胡永活最后因病去世。这是石达开唯一留存下来的一支血脉。

再说次子石定基,在1863年6月,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被清军和当地土著武装团团包围。绝望之中的石达开,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结局。而他的三个妻妾,为了避免落到清军手中遭岛侮辱,便抱着孩子跳入大渡河。

投河的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是石定基,因为与石达开一起被俘家人只有长子石定忠。关于石定基的去向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石定基与母亲成功的逃出了清军包围。在流落民间几年后,石定基被清军抓获并杀害。

假如这种说法成立的话,石定基即使被处死,也不会是使用凌迟之刑。原因有二,其一是照清廷的惯例,凌迟必有记录,而石定基没有;其二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灭亡了好多年,凌迟已经失去意义,李秀成就是例子。

最后说长子石定忠,石达开在走投无路后,为了让将士们活命,他和宰辅曾世和、中丞黄再忠、恩丞相韦普成以及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前往清军大营谈判。天黑后,骆秉章指使清军将石达开一行扣留在洗马姑山顶。

骆秉章将抓获石达开的消息以六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朝廷很快传至:“石达开勿庸槛送京师,即在四川凌迟处死,并传首滋事地方示众”。骆秉章为避免节外生枝,决定采取速度更快的“鱼鳞剐”来处死石达开。

凌迟之刑进行了四个小时后,石达开被最后的剜心一刀杀死。他舍命保将士的愿望也随之落空,有两千名精壮将士在大树堡被杀。在石达开被凌迟期间,他五岁的儿子石定忠被关在牢中,他一直在不停的哭闹。

得到臬台长杨秀雅指令的清军狱卒,用白布包裹着石灰捂住石定忠的口鼻,将其窒息死亡。石定忠在死之前曾问狱卒,他什么时候能见父亲,狱卒说马上在天堂就可见到。由此可以看出,石定忠是被闷杀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定忠被清廷养到十五岁后才凌迟处死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上述清廷对石达开等人的处置意见很清晰,并没有单独提到石定忠。而且在石达开死后一年,太平天国就已覆灭,再养石定忠十年有何意义?

我们说过,清廷凡凌迟必有记载,而石定忠被处死时的记载就是窒息而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石达开的三个儿子中没有人被慈禧凌迟处死,凌迟九年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缺乏基本的刑罚常识。

综上所述,石达开的儿子没有被凌迟了九年。


野史也是史


据记载,石达开有两个儿子,即长子石定忠,次子石定基。石达开被处死的时候长子刚满五岁,虚六岁,而次子尚在襁褓之中。据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路,与次子的降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犯了吕布当年一样的错误。吕布因貂蝉生病而没有及时修筑卫城,结果被曹操擒杀,而石达开则因庆贺“喜得贵子”而推迟了渡河的时间,结果三天后河水爆涨,石达开望河兴叹,最终不得已向络秉章妥协,以自己的性命换将士们的一条生路。结果洛秉章背信弃义,石达开及三个亲信被凌迟处死,而四万将士惨遭屠戮。


石达开虽死的慷慨激昂,悲催的是两个儿子的结局。次子石定基的死没什么悬念,因为妻子被清军摧残致死,自没有人去管一个吃奶的孩子,因此历史一笔带过。而长子石定忠之死却备受争议,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1. 石达开与洛秉章是同乡关系,于是石达开死前托孤,洛秉章答应将孩子抚养成人。后来孩子笜壮成长,成人后还出息了。
  2. 洛秉章抚养成人,但成人后对孩子施以宫刑,然后充为奴隶。
  3. 孩子在狱中无休止哭闹,被人用石灰捂嘴呛死。
  4. 洛秉章奏报慈禧,慈禧下令将孩子凌迟处死,但是孩子太过年幼,不足以达到凌迟的标准刀数,于是慈禧将孩子投入大牢看养,待成人之后再陵迟处死。
  5. 慈禧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凌迟不变,但是方法变了。就是每天只割两刀,然后再给敷药疗伤,第二天再从别的地方下刀,以此类推,十五岁时一刀毙命。

那么,慈禧有没有将石定忠凌迟九年了呢?

其实第一、二种说法,只能是多数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洛秉章一没有那样做的权力,二没有胆量,三清廷也不允许,四洛秉章三年后(1866年)就去世了。剩下的几种说法都有可能,尤其是第五种被慈禧凌迟九年一说。理由是:

一、慈禧需要立威。石达开被处死的时候是1863年,慈禧当时只有28岁,但是她在两年前就时已经除掉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成功将大权独揽。因此她才重用了一大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臣,全力围剿太平军。所以在太平军还没有被彻底消灭殆尽之前,她需要对内强势立威,对外震慑太平军。

二、以儆效尤。石达开去世的第二年,太平军走向灭亡,但是还有风头正劲的捻军威胁清廷的统治。因此慈禧需要树立典型,镇慑捻军,敢与朝廷对抗者就是每天被割两刀的下场。

三、慈禧心狠手辣。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领导人物基本都被处以凌迟的极刑,天京沦陷后,洪秀全已经下葬了一个多月,慈禧下令曾国藩又将洪秀全掘坟、碎尸、挫骨扬灰。所以她完全有可能想出这种折磨石定忠的“奇思妙想”。

只可怜石定忠又活了生不如死的九年,十五岁时尽管被处死,但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种盼望已久的解脱。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别把一些民间野史当正史,用用自己的脑子。

先说九年三千刀。

按照一些村野乡民编的故事,割一刀就养着,能割了就再割一刀,从六岁直到十五岁。

人身上的肉是不能再生的。

古代凌迟完了,一个人基本前胸后背胳膊大腿都见骨头了,就算再养,这种状态现在ICU都未必能保命,按照古代?的条件可能么?

再说慈禧下旨的事

石达开和家人部下是在成都行刑的,慈溪可没去观看,就问谁敢抗旨停邢,上书北京建议改圣旨?

第一刀下去,别说晕倒,出什么情况也要一刀一刀割下去。

乱七八糟的不解释了,说点起码有据可查的

石达开为保全将士姓名,向四川总督骆秉章主动投降

现场监斩的也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怎么处理的,看骆秉章的奏折就知道了

骆秉章《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怎么说?

“石达开……凌迟处死。其子石定忠现年五岁,例应监禁,俟及岁时照例办理。”

【照例办理】

什么例?当然按照《大清律》来

《大清律》怎么规定的?

《大清律例汇纂大成》卷二十三《刑律·贼盗上》:“反逆案内律应问拟凌迟之犯,其子孙讯明实系不知谋逆情事者,无论已未成丁均解交内务府阉割,发往边疆,给官兵为奴。如年在十岁以下者,牢固监禁,俟年届十一岁时再行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

翻译过来就是:谋逆者的孩子,如果是不知情(石定忠才5岁,当然不知情),则成年者阉割,未成年者养到十一岁再阉割,之后发配边疆为奴。

所以,如果石定忠没有被人调包,唯一的下场就是牢里养到十一岁后,阉割,发配为奴(很大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文开石


1861年6月,翼王石达开打算从桂南北上经湖北入川,他预感此去可能会与家乡亲人再无相见之日,便回了趟老家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平治村,与从小抚养自己长大的姑母胡石氏见了一面。

当时,姑母看到石达开身边有两个小孩很可爱,但考虑到他南征北战,又遭到清军围追堵截,带着孩子极为不便,建议他将两个小孩留下来由自己照顾。不过,石达开只将一岁的次子留给了姑母,而将三岁的长子石定忠带在了身边。

值得庆幸的是,姑母的这个无心提议,却保住了英雄后继有人,香火不断。后来,这个留下来的孩子改名为胡永活,象征着翼王不死,永远活着,不会绝后。自此,广西贵县的石达开后人多为胡姓。

同年9月,石达开带着儿子石定忠北上进入湖北;次年进入四川;1863年4月,他的部队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清军的长江防线;5月,石达开到达大渡河,却因河水突然连日暴涨,无法渡河。

无奈之下,石达开决定束手就擒,并带上5岁的石定忠,想以自己父子的性命换取二千将士的性命。马氏、吴氏、潘氏、胡氏四位王娘见石达开决心已定,心知难以活命,更不想遭受清军的侮辱,随携带石达开的一岁幼子石定基(潘氏路途所生),跳进了滚滚的河流之中。同时,也有许多重伤的将士纷纷投河自尽。

接着,石达开按照与骆秉章的约定,带着石定忠、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四人准备进入成都投降。结果,他们刚过凉桥,却被重庆总兵唐友耕捉拿,并被押送到了成都。同时,毫无信誉的清军,于当夜在雅州知府蔡步钟的带领下,突袭了留在大树堡寺庙内毫无防备的二千将士的营寨,仅有300老幼侥幸存活。

然而,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受审时问的第一句话:“尚未渡河众人,不知如何下落?”却没人回答他,可能他也想不到自己挂念的二千将士几乎都死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下。

随后,石达开、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四人遭受凌迟酷刑而亡。虽然,石达开被割刮了数千刀,但他始终未发出一声,其凛然正气让四川布政使刘蓉大为惊叹:“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那么,由于5岁的石定忠年幼,还达不到受刑条件,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说法一:据《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一书记载,四川代理按察使杨忠雅经请示四川总都骆秉章同意,指示牢头谢福用石灰包堵住石定忠的口鼻,令其窒息而死。

说法二:据1905年香港出版的《广智录》一书中的《骆文忠》一文记载,由于石达开与骆秉章有旧,所以他在临死之前将石定忠托付给骆秉章照顾。骆秉章将石定忠抚养长大后,又因其有复仇之心,担心自己遭到报复,随暗中毒死了石定忠。

一方面,骆秉章死时,石定忠最多8岁,根本就不存在长大一说;另一方面,石定忠可是反贼余孽,作为朝廷命官的骆秉章敢收留吗?难道不怕被人弹劾,遭到抄家灭族吗?显然,此说法不太靠谱。

说法三:据《记石达开被擒就死事》一书中说,王娘带着石定忠一同跳河自尽,却侥幸活了下来,后改名时雨化,还考入了四川绵州州学。1897年,通过拔贡入读国子监,后被朝廷派到贵州任县令。

先不说一个5岁的小孩在滚滚河流中活命机率有多大,如此血海深仇,难道他还要为朝廷效命吗?再说,朝廷对官员的履历能不作背景调查,难道他认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吗?显然,有点太戏剧化了。

说法四:据《大清律例·刑律·贼盗上》记载:贼人子嗣,十岁以下的男童,交给内务府阉割后,待其长到十一岁,发往边疆,给披甲人为奴。

同时,骆秉章也曾在《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的奏折中写道:

“石达开……凌迟处死。其子石定忠现年五岁,例应监禁,俟及岁时照例办理。”

但这只不过是骆秉章的个人提议,朝廷是否准奏却不得而知。若按律例和骆秉章所奏,石定忠的结局极有可能被送到内务府,先行阉割,再监禁到十一岁后,进行流放。

但是,清朝统治阶级一贯的使用手段是“直接处死,免留后患”。因此,朝廷将5岁的石定忠从数千里外的成都押送到北京后,还要养到11岁,再流放。一者太过麻烦,二者难道不怕他长大寻机报复吗。显然,朝廷不会将石定忠养到11岁再流放,至于凌迟九年之说更是不可能,最多也就6年,唯一最大的可能应该在石达开遇害后,也被秘密处死了。


祥子谈历史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慈溪将石达开的儿子,从6岁,“凌迟”到了15岁,惨烈程度令人发指。

石达开,被称为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关于他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小雪从小就知道石达开这个人是民族英雄。但是,英雄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1847年烧家举事,此后,就开始了他为期16年的军旅生涯。关于题主的问题,小雪查阅了相关的典籍资料,关于慈禧太后有没有将石达开的儿子凌迟九年,这一点有相关的记载,下面,小雪就像大家娓娓道来。

石达开是一位武学大家,他在举事以后,他所率领的太平军所向披靡,给了当时曾国藩的部队沉重打击,为此,曾国藩曾以自杀谢罪,后被部下所救

广西金田起义后,成为太平天国之中最厉害的将军之一,被封为左军主将,统帅三军。

说起石达开,就不得不说当时44岁的曾国藩了,他是当时清军之中为数不多的,主张组建新军的大臣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组建了湘军,与石达开进行了多次交锋,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4岁了,而石达开却才24岁。

两军多次在湘黔边境一带作战,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独揽大权的条件下,多次向太平天国发起镇压行动,而太平军西征中,面临最大的强敌,就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1854年,起初在对阵湘军的时候,太平军处于劣势,而后来太平军大破湘军的秘诀,则是石达开善于学习和借鉴的精神。他从多次和湘军的对阵中发现,湘军水师非常的利害,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就自己组建水师,希望可以破釜沉舟,一举大破曾国藩。后来,事实证明石达开的脑子挺好使,在后来的湖口、九江战役中,打的曾国藩的湘军溃不成军,为此,曾国藩差点自尽。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远走西南,这一次,他再也没有以胜利者凯旋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一帮农民组建的新式武装,到头来注定路途坎坷。

东王杨秀清被杀后,石达开被诬陷为同党,他带着自己的家眷,远走西南。此后的太平天国,其实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

1859年,石达开发动宝庆会战,而此时的清军,早已经火速驰远,宝庆会战失败,石达开退居广西,3年以后,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天国旧部从湖北入川,希望建立四川根据地,可是,事与愿违,大渡河是一个天险,他们到达以后,发现对面并没有清军,又因天下大雨,就决定休整三日,三日后,没想到被清军团团围困,在这种情形下,他不希望连累弟兄,就带着部众起义,奈何清军王松林部出尔反尔,遂被清军俘虏。

石达开后来被判凌迟之行罚,他的身上挨了3000多刀,才驾鹤西去,可是,据史料记载,他当时有一个年仅只有6岁的孩子,也受了凌迟之刑,足足9年时间,在这种凌迟的折磨下,最终也和自己的父亲石达开一起死去,可谓惨不忍睹。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我是掌柜,我有靠谱回答。

清代的凌迟之刑,要么当场凌迟至死,要么因年龄太小等长大了再凌迟。在清代史料记录当中,并没有持续九年的凌迟之刑。况且,石达开的三个儿子中也没有一个是被清廷凌迟处死的。所以,也不知道凌迟九年之说从何而来。


由于清政府在战争初期对太平天国作战不是很理想,慈禧不得不请曾国藩等汉臣带兵镇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由于洪秀全等小农意识作祟,格局有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而各王之间为争夺权力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混乱,称之为天京事变。

而石达开带领数十万大军前往四川,由于石达开指挥不当,在大渡河的时候石达开的爱妾又生一子,下令休整三天并大摆宴席庆祝自己喜得贵子。也恰恰是这三天的修整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机会,最后被骆秉章带领的清军全部围住。石达开眼看着突围无果,决定保住全体将士性命,向清军投降,结果,石达开也被清军杀害。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失败被俘后因大逆罪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也没逃过这一劫。石达开的妻妾都被凌迟。但是他年幼的儿子受不了凌迟的刑法,凌迟需要割3000刀,孩子太小,别说3000刀,3刀就要命了。清政府考虑到实际情况,皇帝下令,先养着吧,等大了再活剐。


石达开之子后来的遭遇也无人知晓,但是从清政府对付石达开的手段可以看出慈禧对石达开以及太平军的恨意之深。


大力士掌柜


慈禧我们都知道是晚清时期实际统治者,其人奢侈在历史上是比较出名的,除了奢侈外还有用严厉的刑罚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自古以来在刑罚之中除了诛灭九族外,让人害怕的刑罚莫过于凌迟处死。

凌迟处死是什么样的刑罚

凌迟处死最早出现在辽代,凌迟处死俗称为千刀万锅,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主要针对谋反的罪人设置的,当然也可以用在十恶不赦之人身上。凌迟处死是刽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块肉抛上天,称之为“祭天肉”。第二刀叫称为“遮眼罩”,刽子手把犯人头上的肉皮割开,拉下来遮住眼睛,防止犯人在极其痛苦时放射出异常阴冷、恐惧的目光而使刽子手心慌意乱,影响行刑。

史书上记载被凌迟处死的人有名将也有十恶不赦之人,如明朝时期的袁崇焕,刘瑾,清朝时期的罪犯康小巴。一般凌迟处死差不多要剐上三千刀,大致需要剐上三天刑罚才能执行完毕。这个刑罚一听名字让人后背发凉,心底可以想象此刑罚的可怕程度,以至于多少号称“脑袋掉了碗大的疤”,“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的”英雄豪杰崩溃。

石达开是如何被杀的

道光年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个官场黑暗,腐败,底层农民纷纷举起反清的旗帜。石达开16岁同洪秀全等人带领千人参加金田起义,石达开是天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十九岁就可以统领千军万马于清军作战并取得很大的战绩,二十岁被洪秀全封为翼王。

由于清政府不是天平天国的对手,慈禧不得不请曾国潘等人带兵镇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由于洪秀全等格局有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各王之间为争夺权力,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混乱,称之为天京事变,石达开带领数十万军队去往四川,因石达开指挥失误,在大渡河的时候石达开爱妾又生一子,下令修整三天并大摆宴席庆贺自己喜得贵子。恰恰这三天的修整错失了最佳的渡河机会,最后被骆秉章带领的军队全部围住,石达开眼看突围无果,决定保全将士性命,向清军投降,最后石达开也被杀害。

慈禧有没有将石达开的儿子凌迟九年

做为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对于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是及其痛恨的,尤其是能力出众的石达开,在石达开死后慈禧并不解恨,下令以凌迟处死石达开的家人。其中石达开的儿子石定忠仅仅六岁,六岁正是一个呆萌天真的年纪没想到要受到如此酷刑。其中一位四川总督于心不忍为石定忠求情,凌迟对于一个六岁孩童太过残忍,请求换一种刑罚。被慈禧严厉呵斥,在有求情者以同罪论处。

行刑之日,刽子手见孩子尚且年幼不忍心下手,可是不敢违背慈禧的命令只能闭眼行刑。一个六岁孩童哪里受的了如此痛苦,仅剐了第二刀就昏死过去。慈禧听说后就下旨将石定忠好好养起来慢慢割,这一割就是就用了整整九年时间,在石定忠十五岁时才割满了三千刀。整整九年,三千刀这个数据别说一个孩子,一个成年人那怕石盖世英雄也是难以承受的,这种刑罚简直让人背后发凉。

其实这件事情并无史书记载,石定忠究竟有没有并凌迟九年,能流传下来这个说法我想慈禧也脱不了干系吧,不知道你怎么认为呢?


豫北老崔


这个“血腥”的事实……

有没有被后人掺了水份、或者是为了抹黑慈禧……

不得而之。



但据清律对待忤逆家人处理条例上所写,基本上不太符合实际。

并且,慈禧当时才掌权两年,应该没精力事无巨细。继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太平天国已是摇摇欲坠,收拾残局的清朝将领对太平军的生杀无须上报,可独自裁决(1861年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打垮顾命八大臣,与东宫初掌朝中之事,时正值二十七岁芳龄)。


所以,她对待太平军将领的降、杀并不亲自过问,基本上由曾国藩、左宗棠、和后来居上的骆秉章等平叛将领定夺(包括继石达开之后被活剐的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军将领)。

据载……

剿灭石达开的骆秉章根据巜大清律例汇纂大成》卷第二十三《刑律·贼盗》对谋反大逆处理条例所规定,将石定忠暂时转押在四川监狱,并上报慈禧(石达开死时是1863年,慈禧当时29岁)。

……巜刑律.贼盗》既定:“反逆案内律应问拟凌迟之犯,其子孙讯明实系不知谋逆情事者,无论己未成丁均解交内务府阉割,发往新疆等处,给官兵为奴。如年在十岁以下者,牢固监禁,俟年届十一岁时再行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内务府大臣遇有解致阉割人犯,即遴派司员认真验看,并出具无弊切结,送交刑部,再行检验。如有情弊,即行奏参。务须查验明确,再交兵部发往新疆给官兵为奴。” ……

传闻慈禧获悉后不允,差人将石定忠押到刑场处以剐刑。

然而,刀手刚在这小孩儿头上划一刀(刀手不忍,并没下重手),五岁的儿子石定忠便放声哀嚎,弄得四个刽子手及全场民众不忍再视,行刑拖了两个时辰。



也就这两个时辰,给骆秉章赢得了时间。经过他苦口婆心从中周旋并暗中使钱,“小德张”才答应改日行刑,后骆秉章亲自回京面呈。

慈禧、慈安闻知实情后于心不忍,考虑了三天后,由慈禧口头下旨,改为在狱中养到十五岁后再做定夺。

大约三年后(1866年8月份左右),关押石定忠的监狱莫名奇妙地烧了一场大火,大多数犯人被烧死,或疑伙失踪,包括已经八岁的石定忠。

次年(1867年),骆秉章病死后,石定忠一事再无人问津。



不过,关于石定忠的死法,后来在民间说法有三:


一:狱中被害。

二:被骆秉章毒死(传言说他总当着人家面喊着替父报仇)

三:在狱中病死,时年八岁,恰与被火烧死的时间吻合。

而以上三种说法均没提及慈禧。

其实,有一种说法比较贴近真相。



石达开第六个媳妇没有跟着其他媳妇投河,而是携石定忠及另一幼子化妆成百姓逃走,后来她被一土司收做偏房。石定忠长大成人后在当地经营布匹生意,逐渐成为一带富甲,一直活到七十六岁。

另外一子下落不明。

……摘自他人口头之传,并无历史考证……。


骁勇34


导语: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常常采取各种严苛的法律,让人们诚实地服从命令。在古代中国,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脸色会发生变化的惩罚,比如凌迟,这是古中国最严厉的惩罚。刑罚执行要给犯人割几百刀甚至几千刀。可怕的是,在最后一刀割完之前,犯人不能死去。


石达开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受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三十二岁英勇就义于成都。


一生轰轰烈烈,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那时候的清政府已经很腐朽了,虽然洪秀全和杨秀清后来被人们唾骂,但是翼王石达开还是一个非常英明的领袖。

慈禧为什么将石达开的儿子凌迟了九年?


朝廷的腐败,各种赋税居高不下,天下百姓也因此民不聊生,最终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了,这次是官逼民反,天下大势几乎是必胜的战争,可惜的是这次的起义却是跟错了人,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其实也仅仅只是下一个封建统治者,建立的国度也是以压榨百姓为主,最终反而败在了清朝的手中。


当时太平军最为最有名的将领石达开做出了最后的抵抗,最终被清朝大军所覆灭,被俘的太平军几乎全部惨死,石达开也不例外。

当时的清朝廷着实被气势如虹的太平军吓着了,所以这次击溃太平军后,慈禧之前对于太平军的怨恨也毫无遮掩的表露出来,当然也是为了震慑天下,所以对太平军俘虏都是采用各种酷刑折磨致死。


最后悲惨的结局


慈禧为了解恨下令把他全家全部凌迟处死。当时石达开的儿子只有6岁,他自然也要被凌迟处死,而且慈禧下令比如用最严厉的凌迟,也就是割上3000刀!这样的刑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是太残忍了,但是慈禧根本管不了这么多。

当时的四川总督认为这个孩子还是太小了,实在是不适合用这么严酷的刑罚。但是慈禧根本不听,他说四川总督要是在求情,就把你一起凌迟了!慈禧的残忍可是出了名的,行刑的时候刽子手看到孩子这么小,也是于心不忍。但是他也不敢违抗老佛爷的懿旨,孩子因为年龄太小,刽子手只割了两刀,他就晕了过去


慈禧得知后并没有下令停止,而是让等孩子清醒了之后再慢慢割,一刀都不能少!就这样这次凌迟用了9年的时间,当割完了最后一刀的时候,孩子已经15岁!被凌迟了9年,这样的经历不要说对于一个孩子,即便是成年人也是难以承受。

总结:慈禧是晚晴时期最后一个实权统治者,她的一生可以说非常传奇,当然大多都是骂名了,因为这个女人的掌权,对于我国的历史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慈禧的一生可以用奢侈无度来形容,吃穿用度全是绝无仅有的顶级,甚至办理一次寿宴都要挪用军费,可以说晚晴奢靡风气进一步扩大有她一般的责任,我国也在她手里进一步的消耗各种资源底蕴。


路之意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著名领袖,一生叱咤风云,义薄云天,体恤百姓民生,就算是作为敌人的清朝将领大臣们也对其颇有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大渡河一战失败之后,石达开被捕,一同被捕的还有其长子石定忠,有传言说石达开被凌迟之后,长子石定忠被慈禧下令凌迟了九年,其实并不可信,石定忠应该是被石灰包捂死的。

在后世的评价中,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不仅外表“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而且文韬武略均极为出众,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领袖,16岁受访出山,19岁统帅千军万马,20岁获封翼王,虽然32年的人生太过短暂,但却迸发出许多闪光点,他的英勇就义或许是太平天国最大的悲歌。



1856年,因为太平天国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被杀,几万将士惨遭屠杀,石达开赶回之后又被污蔑,无奈之下只得离京。后来,迫于内外压力,洪秀全重新启用了石达开。

石达开不负众望,他主政天京期间,事必亲躬,殚精竭虑,内抚军民,外御强敌,太平天国逐渐走入正轨,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翼王的声威也水涨船高,日见飙升!

但石达开的深得民心还是引起了洪秀全的猜忌,洪秀全从维护洪氏集团的统治地位出发,对石达开进行限制、排挤。加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干预国政,以牵制石达开!

此后,翼王石达开的各种行动决策开始受到安福二王的百般阻挠,以致政令受阻。 石达开陷入了苦闷中。翼王部下多有不忿,有人甚至撺掇石达开干脆杀了安福二王,逼迫洪秀全退位取而代之。以石达开的实力,做到这点其实轻而易举,但他却严斥部下,“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

为避免再度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于1857年5月再度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由于局势恶化,洪秀全遣使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

石达开又与杨辅清联手意图开辟浙闽根据地,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太平军失去了后方,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四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清军的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与次子的降生有很大的关系,石达开则因庆贺“喜得贵子”而推迟了渡河的时间,结果三天后天降大雨,河水暴涨,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渡河失败,在粮草用尽的情况下陷入绝境。

石达开望河兴叹,最终不得已向骆秉章妥协,以自己的性命换将士们的一条生路。

后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为了军中袍泽,在清军同意不会屠戮其麾下将士后,石达开最终同意了投降。

然而,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夜袭大树堡,成千上万的太平军全部被清军屠杀,石达开的五个妻妾都投河自尽。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审期间慷慨陈词,竟然令主审官理屈词穷、无言以对。黄彭年曾评价说,

“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即使石达开及部下曾仕和、韦普成、黄再忠等四人最终被判处凌迟,临刑之际的石达开仍然是面无惧色、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清廷官员也不得不佩服

“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

四川布政使刘蓉敬佩地说

“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石达开遇害之时,石定忠年仅5岁。关于石定忠的结局,有传言说石定忠因不满足被凌迟的条件,因而慈禧决定将其养至10岁之后再行凌迟。

不过这个并不足为信,一是身为太平天国重要人物之子,难免会夜长梦多。二是石达开被凌迟,震慑的作用已经达到,且太平天国不久之后便已经彻底灭亡,完全没有必要几年之后再对其儿子凌迟。三是当时清朝是两宫皇太后掌握最高权力,慈禧没有权力一个人决定,必须要慈安同意才能颁发诏书。




根据晚清费行简撰写的《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记载,“(石达开死后)定忠自不见其父,日夜啼哭,于是杨重雅建议,以布包石灰堵口鼻压毙之。”

行刑之前,禁卒谢福如实告诉了石定忠,石定忠便问,“我死可见父乎?” 谢福回答说,“正好见于天上。”


闻听此言,石定忠遂破涕为笑。一个五岁的小孩,对于死他或许还没有什么概念,因而并没无恐惧,只是因为死后可以和父亲相聚而高兴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