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如果能夠出來抵抗八國聯軍,有多大勝算?為什麼?

畫家郝大成


若是袁世凱真的站出來與八國聯軍決戰,結果肯定是不用想的,袁世凱的新軍只有引頸待戮的資格。



八國聯軍因何與大清朝廷開戰?往小了說,因為慈禧看到了義和團的強大,試圖用義和團牽制洋人,進而達到驅逐洋人的目的,甚至慈禧在得知義和團勇士竟然刀槍不入,能夠呼風喚雨以後,更是堅定決心驅逐洋人,貿然與百國宣戰。往大了說,一場中日甲午戰爭,打出了日本人的氣勢,也打出了大清王朝封建腐朽的本質,看起來大清軍隊在亞洲也算首屈一指,實際上不過都是紙老虎而已,大清軍隊連日本人都打不過,更逞論與列強們戰鬥。

開戰之前,或許慈禧還沾沾自喜,意圖讓洋人們看看義和團勇士如何神勇,但真正打起來以後才發現,一切不過都是紙老虎而已,八國聯軍只派出了不足兩萬人,但慈禧卻毫無辦法,最後洋人都打到紫禁城了,慈禧才開始落荒而逃。

傾我華夏一國之力真的不能力敵區區不足兩萬人嗎?當然不是,真正迎戰洋人的,只有慈禧手裡的一部分兵力。

當時的中國,雖說慈禧還是老佛爺,算個假皇帝,但事實上,慈禧也是受限不少的,李鴻章等人早已不完全服從慈禧,前去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也是心懷不軌,關鍵時刻,慈禧能用的動的人還真不算多。



此外,即使是這些人可以用,慈禧也是不敢輕易任用的。

當年太平天國運動搞得轟轟烈烈的,若不是曾國藩橫空出世,相信大清江山就危險了,雖然曾國藩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戰後,慈禧依舊是想盡辦法削弱湘軍,為何,在攻下天京城後,曾國藩的部下都極力勸告他直接反了大清,曾國藩有那個實力,但他不願自毀長城,也不願打一場勝負未知的仗,於是忽略了這一建議。

此後,慈禧開始防備地方官員,生怕他們做大,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慈禧也不敢貿然任用這些人。當然了,即使是慈禧想用,她也調不動。

袁世凱手中的七千新軍,那可都是革命的本錢,都是袁世凱最後的家底,如果直接派出去與洋人決戰,打不過還好,只怕到時候會把家底都賠光,在清庭再無話語權,這是袁世凱不願意看到的。


即使是新軍出戰,訓練模式上新軍就是模仿的列強軍隊,用的武器也是列強用剩下的,人數還不如列強人數多,去了自然是有去無回的。


魏青衣


面對八國聯軍,袁世凱的小站新軍根本不頂用。當時清朝最強大的一支陸軍,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原武毅軍)。聶士成軍的戰鬥力是袁世凱軍的4倍以上,最後全軍覆沒。

1,慈禧太后仰仗的武衛軍

慈禧太后之所以敢跟萬國開戰,依靠的就是榮祿統帥的武衛軍。

武衛軍是新軍化還不徹底的軍隊,當時的總兵力大約6萬人。

1899年6月,武衛軍整編成軍:

武衛前軍是聶士成的淮軍武毅軍,駐軍蘆臺,兵力2萬,整編德械師,其中戰鬥人員1.5萬,後勤人員5千;

武衛右軍是袁世凱的新建陸軍,駐天津小站,兵力7千4百人,乙種師編制;

武衛後軍是董福祥的甘軍為後軍,駐薊州,約1萬多人;

武衛左軍是宋慶的毅軍,駐山海關,約1萬;

武衛中軍由榮祿親統,駐南苑,1萬多人,主要是抽調八旗和綠營兵組成的,戰鬥力最差。

1900年春,榮祿將江蘇的武衛先鋒左右軍各擴編為10營,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先鋒隊擴編為20營,武衛軍擴充到8萬人。

這些武衛軍戰鬥力最強的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其次是袁世凱的武衛右軍。

其他的幾路武衛軍要麼主管人軍事思想不行,要麼士兵不行,要麼武器不行。

當時袁世凱的武衛右軍被安排在山東,監視防備山東膠州灣的德軍和威海衛的英軍。

武衛左軍駐紮山海關,防備遼東的日軍(甲午戰爭後,日本在遼東有駐軍),只派馬玉昆率3千人支援天津清軍。

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作戰的主力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

2,聶士成的武衛前軍是李鴻章淮軍的後起之秀

其實教科書裡面提到的廊坊大捷,主要是聶士成的功勞。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在廊坊打垮了八國聯軍的先頭部隊。

現在教科書把廊坊大捷說成是義和團的功勞,其實義和團在廊坊的功勞主要是扒鐵路和充當炮灰。

1900年6月11日至18日,八國聯軍先頭部隊共兩千人進攻廊坊,死傷近400人,其中戰死62人,負傷332人,大部分是被聶士成的武衛前軍消滅的,其中有7個八國聯軍先頭部隊的士兵在撤退時,被董福祥的武衛後軍和義和團襲擊打死。

聶士成與義和團早就在河北和天津結下了樑子,聶士成曾為了保護鐵路槍殺了一批義和團。

在廊坊,聶士成又驅使義和團充當炮灰衝鋒陷陣,被八國聯軍的機槍打退。聶士成說,你們不是刀槍不入麼,不準逃跑。聶士成下令用機槍掃射義和團逃兵,逼迫他們繼續衝鋒。義和團對他恨之入骨。

廊坊大捷後,聶士成圍攻天津租界,並殺了一批到處放火的義和團,義和團對他已經恨之入髓了。

7月初,聶士成正與八國聯軍作戰。義和團卻去抓害聶士成的母親妻子及家人,聶士成帶兵去救,被軍隊中參加義和團的士兵開槍射中聶士成,身中數彈。

7月9日,聶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臺中炮陣亡。

八國聯軍稱讚聶士成“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

聶士成軍的裝備:

七生半(生是釐米,75mm)的十二磅克虜伯火炮16尊;

六生的七磅後裝克虜伯炮32尊;

五生七的六磅格魯森速射炮32尊;

三生七的兩磅克虜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後裝炮若干。

共計約90門大炮。

兩挺馬克沁機關槍。

德國最新的GEW98步槍數百支;

奧匈帝國斯太爾-曼利夏騎兵步槍1400支;

奧匈帝國斯太爾-曼利夏M1895步槍1萬支,武衛前軍的制式主力步槍;

德國舊毛瑟槍1萬支,作訓練用。

3,庚子年的袁世凱軍隊

袁世凱的大炮只有60尊,其中接應炮隊領官張懷芝有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18尊。

1900年,榮祿的武衛中軍沒拿到天津武庫的大炮,拿到了估計也不會開炮,袁世凱派張懷芝率領接應炮隊和部分步兵共700多人去給榮祿的武衛中軍幫忙。

攻打東交民巷使館時,榮祿傳授給張懷芝秘訣“橫豎只要宮裡聽得見炮聲就是了”,戰後張懷芝的大炮完整歸隊袁世凱。

4,天津武庫被八國聯軍繳獲的大清軍用物資報告單,應該是準備裝備榮祿的武衛中軍的,但榮祿對戰和猶豫不決,還沒拿到手,被八國聯軍搶到了。

(根據網上資料)  

36門克虜伯大炮,口徑87毫米(1897年埃森製造),摺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裝在箱中。   

60門克虜伯大炮,口徑70毫米(1897年埃森製造),摺合2.75英寸。   

42門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口徑57毫米,摺合2.24英寸。   

42門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口徑47毫米或1.85英寸。   

42門大炮,其中一部分為諾爾登費爾德式,一部分為上海機器局製造,口徑37毫米摺合1.45英寸。

10門速射機關炮,口徑37毫米,摺合1.45英寸。   

20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   

3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   

3萬把刺刀、軍用品及其他。   

約值二百五十萬英鎊。

4,八國聯軍的大炮編制

英軍只有28門大炮,後來從南非調來可怖號巡洋艦,拆了4門12磅的海軍列低炮

,採用苦味酸炸藥。苦味酸炸藥的威力是黑火藥的幾十倍,清軍的克虜伯大炮都是黑火藥。這幾門列低炮是當時的攻堅利器。

日軍人數是最多的,是第五師團,2萬多人,大炮大約20門。

一直到1938年,日軍的第五師團才裝備到52門大炮。

我們再對比40多年後國軍張靈甫的整編74師,3萬人,共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36門,迫擊炮有幾百門(八國聯軍那時還沒發明迫擊炮,一戰時才有真正的迫擊炮)。

而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大炮是90門,力壓40年後的日本第五師團的52門大炮,國軍整編74師48門大炮啊!

人和制度要作死,誰也攔不住啊!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那場八國聯軍肆虐京畿要地,晚清王朝一敗塗地的“庚子國難”裡,手握“小站新軍”精銳的袁世凱,當時正是山東巡撫,不偏不倚“躲”過了這場國恥之戰。

在接下來的歷史上,袁世凱麾下這支由“小站新軍”發展出來的北洋軍,成了近代中國政壇上重要的軍政力量。其精英薈萃的人員以及強大的裝備水準,更叫多少歷史票友津津樂道,也因此生出一個“幸福的猜想”:
倘若當年八國聯軍侵華,與之作戰的是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大清還會被人摁在地上摩擦嗎?起碼能不能打幾個勝仗?

很負責任的說,倘若“庚子國難”裡,袁世凱真扛起了這個保家衛國的重任,這場戰爭的結局,依然會要多恥辱有多恥辱。甚至“小站新軍”,這筆支撐袁世凱接下來縱橫捭闔的政治本錢,很可能會賠的一乾二淨。唯獨會改變的,就是袁世凱的“政治生命”。

為什麼會這麼說,首先就看一個基本問題:軍事裝備問題。

袁世凱的“小站新軍”,以及接下來“孵化”出的北洋軍,常被各類歷史劇大書特書的,就是其武裝到牙齒的裝備水平。

八國聯軍在京津橫衝直撞時,當時9300人規模的“小站新軍”,不但享受“士兵每月四兩五錢”的高工資,槍炮水準也登峰造極:步騎兵一律使用奧匈帝國的曼利夏槍械,炮兵全數配備德國克虜伯火炮,且和昔日裝備雜七雜八的淮軍不同,小站新軍”不惜血本,裝備彈藥一律標準化供應,儼然一支用錢砸出來勁旅,裝備直追歐洲精銳等級。

但如此叫好些後人咋舌的裝備水平,比比庚子國難戰場上的參戰清軍,其實不算啥。

抗擊八國聯軍的戰鬥裡,清王朝不但動用了絕對優勢的兵員,更展現出了煥然一新的裝備水平。所謂“裝備標準化”,不止是“小站新軍”一家的事兒,參戰的“武衛左軍”“武衛前軍”“武衛中軍”等大清精銳,也都是清一色標準的德奧槍炮。“小站新軍”有的硬傢伙他們有,“小站新軍”沒有的克虜伯重炮與新式機關炮,他們也同樣有,

火力水平絕對優勢。

為了保證給八國聯軍一個生動難忘的教訓,清王朝還一改從前“缺彈藥”的畫風,各地機器局開足馬力,為清軍準備好的充足彈藥。單是天津機器局,每年就能生產七百萬發子彈和八萬發炮彈。戰事開打前,天津各大倉庫,都是彈藥堆積如山,哪怕清軍火力全開,不間斷猛轟,也管保彈藥敞開供應。

可以說,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彈藥儲備,“小站新軍”比起這幾支前線清軍,非但不是優勢,相反劣勢不少。

可就是那幾支“絕對優勢”的清軍,自從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起,就是一路大敗虧輸,從天津一直敗到北京,手裡的“標準化先進裝備”?那更是跑一路扔一路,全被八國聯軍撿了現成。僅在天津一地,八國聯軍就“白撿”了清軍三萬支槍械與數百門火炮。換成“小站新軍”,這仗就能打的更好?

當然,好些後人看好“小站新軍”,也不止因為裝備,更因為“小站新軍”(北洋軍)那強得多的戰鬥素質。那到底有沒有勝算?這更要看第二個問題:戰鬥力問題。

庚子國難裡,多支“清軍精銳”為何敗到慘不忍睹,直接原因就是戰鬥力素質太差
。別看手裡拿的都是世界頂級裝備,可當時的清軍,開槍放炮都打不準,戰場上常見亂開一氣,乍一看炮火轟鳴很好看,其實卻打不死幾個敵人。反而是人家挺起刺刀一頓衝鋒,“清軍精銳”就立刻鳥獸散,常見“洋兵自後追擊之,橫屍枕籍,洋兵未傷一人。”

攤上這樣的兵,手裡有多硬的傢伙,照樣都是給人送菜。

同樣是“用錢砸出來”的部隊,比起其官魚龍混雜的“大清精銳”來,“小站新軍”的人員素質,確實要好得多:袁世凱的選兵標準極其嚴格,以其《募兵告示》的標準,每個士兵都是“力限平託一百斤”的“憨厚肌肉男”。軍官們更是海歸扎堆,段祺瑞等高層骨幹,都是有留學經歷的高材生,基層的將官們,也都接受過嚴格的軍事教育。紀律操練更十分嚴格,晚清大臣徐致靖曾形容說“行若奔濤,立如植木”,面貌煥然一新。

而在實戰裡,袁世凱麾下這支面貌一新的部隊,漂亮仗也不少打。特別是辛亥革命炮聲震撼天下時,火速趕到武漢三鎮的北洋軍,迅速開啟了對革命軍的吊打模式:兩天就拿下漢口,九天就拿下漢陽。一度高漲的革命形勢,幾天就岌岌可危。也正是這碾壓般的硬實力,才令袁世凱斜刺裡殺出,順風順水坐上大總統寶座。

但這“硬實力”,到底有多硬?接下來的另一場戰鬥,就檢驗出了其真實成色:白朗起義。

1911年春,河南農民白朗憤然起義,折騰到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這支農民軍已發展到數萬規模,號稱戰鬥力強大的北洋軍,卻是屢戰屢敗。惱怒的袁世凱決定獅虎搏兔,由北洋軍頭號戰將段祺瑞領銜,率領北洋軍精銳大舉南下,還邀請西方各國代表觀戰,誓要一舉掃平白朗。沒想到乒乒乓乓打一場,“民國精英”段祺瑞一敗塗地,北洋軍也被打得抱頭鼠竄
——本想露個臉,反而現了眼。

而在白朗農民軍橫掃豫川陝數省的三年裡,北洋軍也是醜態百出:不但士兵戰鬥力低下,一碰硬仗就閃得快,而且戰場上打不贏,吹牛倒“進步”快,一邊捱打一邊“報捷”,白朗在北洋軍的電報裡,常見“死”了幾十次,每次都打臉。就連主帥段祺瑞,也是敞開了吹,硬說幾萬人的白朗軍有一百多萬。晚清軍隊常見的毛病,北洋軍一樣都沒少。所謂“戰鬥素質強大”?也只是幾個“菜雞”互相比。

這樣的“小站精銳”,如果投放到庚子國難戰場上,結局將會怎樣?相信也可以想。畢竟,別看軍隊名目不同,可到底都是晚清醬缸出來的,誰能比誰差多少?

晚清民國之交,舊中國的積貧積弱,僅看看幾支軍隊的可笑表現,就知可笑背後,曾是怎樣的絕望與恥辱。在那個恥辱年代裡站出來,扛起中國自強重任的英雄們,又是以怎樣不放棄的精神,艱難前行。

參考資料:李海鳴《鮮為人知的白朗起義》、饅頭說《兩個大總統,你選哪個》、米新夏《北洋軍閥史》


我們愛歷史


開宗明義,基本沒有勝算!

1895年,袁世凱接替胡燏棻,開始在小站督練新軍。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個時候北洋新軍還沒有真正成形。

到了1914年,北洋軍放眼當時的中國,已經罕有敵手。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隨後派出海陸軍兩萬餘人在山東龍口登陸。

為了應對日本人的行動,袁世凱召集所有內閣部長和參事開會商討對策。顧維鈞在回憶錄裡記錄了本次會議中,袁世凱與陸軍總長段祺瑞的一段對話——

袁世凱轉向陸軍總長段祺瑞,他想從陸軍總長那裡瞭解為了保衛國土,中國軍隊能採取哪些行動。段回答說,如總統下令,部隊可以抵抗,設法阻止日軍深入山東內地。不過由於武器、彈藥不足,作戰將十分困難。總統直截了當地問他抵抗可以維持多久。段立即回答說四十八小時。總統問他四十八小時以後怎麼辦。他望了望總統說,聽候總統指示。

段祺瑞的意思很明白,我們陸軍拉出去跟日本人死磕,最能多堅持兩天。兩天以後,我老段估計也不在了,後面的事情袁大總統你就自己看著辦。

換言之,袁世凱小站練兵,練到最後,頂日本人兩天的進攻,就要全軍覆沒。跟八國聯軍對壘,結果應該差不多。


月下沒有花


對於這場戰爭,我們只看到了八國聯軍的“強”和清軍的“弱”,在很多人看來,清軍完全沒有勝算,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袁世凱當時能夠出手對付八國聯軍的話,清政府究竟有沒有勝算?

實際上,袁世凱出不出兵,並不是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

袁世凱崛起於小站練兵,但是小站練兵不是始於袁世凱。

1895年甲午戰敗之際,胡燏棻已奉命在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後因馬廠營房不足而移駐天津小站。胡燏棻練得新軍10營4700餘人,名為“定武軍”,後來胡燏棻調任盧漢鐵路督辦,袁世凱在李鴻章的舉薦下接手了小站練兵。袁世凱到任後,將“定武軍”的番號改為“新建陸軍”,人員擴充到7000人。

1898年戊戌變法後,慈禧為了加強對軍權的控制,授命榮祿編組“武衛軍”。1899年武衛軍成軍,榮祿所部被編成武衛中軍,聶士成的五毅軍便編成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被編成武衛後軍,宋慶的毅軍被編成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則被編成了武衛右軍。新建陸軍改為武衛右軍以後,人員由7000人擴充到了10000人,武衛右軍因練成於天津小站,所以駐防於天津小站。

後來,袁世凱奉命率領武衛右軍開赴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袁世凱到山東後,收編了山東舊軍,編成“武衛右軍先鋒隊”,此時袁世凱手裡的兵力已經將近2萬人。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前夕,清軍京畿周圍的兵力部署是:

聶士成的武衛前軍1.5萬餘人駐防於蘆臺地區、董福祥的武衛後軍約7000人駐防於薊州地區、宋慶的武衛左軍約1萬人駐防于山海關地區、榮祿的武衛中軍約1萬人駐防於北京南苑地區。

此外,神機營1.4萬餘人、虎神營約9000人、八旗兵以及綠營兵約2萬人駐紮於北京地區,淮軍7000餘人、練軍2500餘人以及袁世凱武衛右軍餘部約3000人駐紮於天津地區,淮軍約2500人以及八旗兵約1000人駐紮于山海關地區,熱河及保定地區亦有駐軍近9000人。

所以,單單京畿地區的清軍便已經有了最少11萬人的兵力。

然後,還有陸陸續續趕到的數十萬“刀槍不入”的“拳民”......

但是,所謂的八國聯軍呢?

他們在開始時只是派出了451個人,即英國79人,俄國79人,法國75人,美國53人,意大利39人,日本24人,德國51人,奧匈帝國32人,指揮官19人。他們當然也知道451個人肯定打不過十數萬的清軍,怎麼辦?繼續增兵,然後組成聯軍。此時的八國聯軍兵力已達到了2066人,英軍915人,德軍540人,俄軍312人,法軍158人,美軍112人,日軍54人,意軍40人,奧軍25人。

可是,這2066個人能打得過清軍嗎?八國聯軍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自信。所以,他們又緊急從本土或者殖民地抽調人手運到中國,臨時組成了一支約1.6萬人的軍隊。

當然,八國聯軍後續仍然在繼續增兵,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他們從本土或者殖民地運兵到中國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從5月底開始派兵,一直到8月八國聯軍才從天津出發進逼北京,這也就意味著八國調兵的時間持續了兩個月!在聯軍攻陷了北京以後,德國軍隊甚至還飄在海上,沒來得及上岸。

我們總是強調八國聯軍的武器如何如何先進,如何如何厲害,可是讓你2000人去打10萬人,你真的保證你能打得過?如果可以的話,中國當年能撐得住幾十年嗎?即便只是10萬頭豬,你讓2000個人去抓,也能拱得他們調頭跑吧?

如果袁世凱在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開往北京後,能夠率領武衛右軍抄了他們的後路,然後與京畿地區的清軍包圍八國聯軍,幾十萬人圍住他們2萬人,我還真不信他們不怕。如果清軍能夠利用好八國調兵的時間差的話,他們會更慌。

他們武器再好,可是總有用完的時候吧?

但是,袁世凱加入了“東南互保”,對八國聯軍侵華採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一則是為了保存實力,二則也許是為了看看慈禧和清政府的虛實。

更有意思的是,當八國聯軍直逼北京、兵臨城下之時,清軍的高層們還在勾心鬥角。

這才是清軍輸給八國聯軍的關鍵!

當時,榮祿在與慶親王、端親王商討軍事的時候,突然傳來了榮祿霆字營打退日軍的消息,端親王馬上陰陽怪氣地說了句:“這霆字營能打退洋兵,還算勇敢。”

慶親王聽到霆字營打勝仗也很不爽,也說了句:“自然,訓練數十年,總比新練的軍隊強些個,總算對得住朝廷,不致虛費國帑。”這是在諷刺榮祿花了錢練了一支虎神營,可是卻畏敵不敢戰。

端親王突然聽到外面“轟轟轟”的炮聲,於是又問:“霆字營的炮聲激烈,不知用的是何種炮?”

慶親王看了眼端親王,便說:“是德國的格林炮。”

端親王聽完馬上冷笑著說:“怪不得如此得力呢!”這意思擺明了是說,不是他們不行,也不是霆字營厲害,只是因為霆字營有格林炮。

榮祿聽明白了,原來是在說我不行,所以也譏諷了一句:“千里馬還得千里人騎,要是隻憑炮好,沒有炮手,不過資敵而已!”

一座堅固的堡壘的崩塌,總是會從內部開始。


寧糊塗


袁世凱為了保護自己的小站新軍,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就想盡了一切辦法把軍隊調到了山東,早早的就遠離戰場。

而且在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和北京正酣之時,慈禧一而再的下旨,要求袁世凱派兵勤王救駕,但袁世凱以各種藉口,拖延時間,終至北京城被侵略者攻入,慈禧光緒倉惶西逃。



以袁世凱睿智的眼光,他怎麼可能會率領剛成立不久,且不足萬人的新式陸軍,去同時和西方最強的八個國家開戰,這不是以卵擊石,自尋死嘛。

八國聯軍入侵的導火線是民間的義和團運動,由於該團體大勢的對洋人燒殺劫掠,而清廷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最高統治者,不但未予以及時的制止,反而暗中支持義和團對洋人的衝擊。

當山東的義和團運動勢頭髮展非常迅猛之時,袁世凱就敏銳的察覺到,若朝廷對於義和團運動處置不當的話,極有可能引發列強的又一次入侵。



一旦列強入侵,作為北京的南大門天津,就會首當其衝,成為第一戰場,那麼他剛成立不久的小站新軍,就必然要投入到與洋人的作戰中,以目前新軍的戰鬥力,對付一下暴民還行,真的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洋人開戰,無異於飛蛾撲火。

隨著局勢的發展,袁世凱知道一場大戰即將到來,但他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他不斷的遊說榮祿等人,期望他們能在慈禧跟前說句話,把他調到山東去接替毓賢的巡撫一職。

由於毓賢在山東實在也混不下去了,洋人他不敢得罪,義和團他又不敢清剿,猶如烘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所以慈禧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決定讓袁世凱去了山東。



待袁世凱率領小站新軍進入山東地界之後,袁世凱興奮的整夜未眠,其到了山東之後,對於朝廷支持義和拳的旨意,其陽奉陰違,變向的大勢鎮壓義和團,然後對洋人專門派兵保護。

這就是為何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沒有進入山東地界的一個根本性原因,相對於袁世凱和小站新軍而言,此次正確的抉擇,成為了北洋系勢力崛起和日後走向巔峰的一個關鍵。

若袁世凱沒有及早的撤離天津,就必然會與洋人交戰,那麼他即使沒死在戰場上,也必然會被洋人作為戰犯,而逼迫清廷將其處死,剛毅、徐桐等人就是例子。



清史宴


打是打不過的,但這並非是貶低袁世凱的新軍的戰鬥力,而是因為當時的袁世凱的新軍只有7000多人,而進攻北京的聯軍總兵力已經超過18000人,主要由日軍,俄軍,英軍為主,從紙面上看也是處於劣勢的。


但這不代表就不能取得一定戰果。


當時守備北京的武衛軍一共約為5萬餘人,分為五支軍隊,由榮祿集中指揮,除了袁世凱的“右軍”外,其他的四支軍隊都參加了戰鬥。


實際上,如果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當時參戰了,雖然最終會敗,但在戰爭前期殲滅八國聯軍的上千先頭部隊是可能的。但我們知道,武衛右軍在戰前幾個月因為防備德國而被調到了山東,從而躲開了這場戰爭。


如果武衛右軍留在小站,參加了抵禦八國聯軍的戰爭,那會是相當有紀念意義的一回事,因為屆時中國軍隊將很有可能在陸地上消滅一支超過千人的歐洲列強軍隊,這意義和鎮南關之戰不同(鎮南關之戰能取勝是因堆了10倍的兵力利用絕地死守,而法軍又錯誤的分兵一半),大概會震驚世界。


戰場上表現最好的是 聶士成的前軍和 宋慶的左軍,這兩隻軍隊都參加過甲午戰爭,算是有過戰爭經驗的精銳部隊。


在戰爭第一階段,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約2000多人,由英國中將西摩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犯 。結果遭到前軍和左軍的圍攻,經過15天的激戰,聯軍傷亡慘重 , 剩下能夠錢斗的不足千人。最後不得不退回天津。


可見這時的清朝精銳部隊與1840,1860,甚至1880年相比,已經大幅縮小了與西方軍隊的差距,過去是堆了優勢兵力照樣打不過,但現在已經有打勝的可能了。


如果袁世凱的右軍能和左軍前軍一起加入戰鬥,總兵力達到3萬,那很可能能預先吃掉聯軍的這2000多先鋒隊,而後面的聯軍進犯北京必然要拖延一段時間。


實際上聶士成和宋慶已經打得很不錯,我們看當時法國軍方的報告就知道了。


閉家鎖的紅楓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袁世凱已經編練新軍五年,麾下新軍兩萬餘。而且是當年清庭擁有的最強大的陸軍部隊。聶士誠部雖然武器與袁世凱齊平,但軍力只有6500人。

袁世凱新軍編練開始即有七千五百人。到袁世凱因出賣維新黨同志(戊戌變法失敗前袁世凱加入維新黨人的強學會)深得慈禧信任。

1898年3月6日,德國強行與清廷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將膠州灣及南北兩岸租與德國,租期九十九年。此後,又不斷侵擾日照、沂州,妄圖將勢力範圍向內地滲透。為了阻止德國的進一步擴張,1899年5月,榮祿派袁世凱率領新軍八營前往德州一帶進行軍事演習,向德國“秀肌肉”。

5月20日,袁世凱到德州軍演才幾天的時間,袁世凱就給慈禧遞上了《時局艱危亟宜練兵折》。在這份奏摺中,袁世凱從歷史和現狀兩個方面陳述了山東局勢:前年德人首發難端,襲據膠澳,嗣是俄人取金旅,英人佔威海,法人索租廣州灣,交迫迭起,不一而足。近日意大利謀索三門,德人復進踞日照,焚殺要脅,種種欺侮,條約不可行,公法不可詰,情理不可諭。

四天之後,慈禧太后要求袁世凱將平日訓練情況詳細奏陳,並將各種操法繪圖貼說,進呈備覽。袁世凱接到命令後,親自擔任主編,不久便將《訓練操法詳細圖說》給朝廷呈上。

同年7月,袁世凱的軍事演習任務完成,回到了他的大本營小站,並再次向清廷遞上了第二份奏摺《強敵構釁侵權亟宜防範折》。

在這封奏摺中,袁世凱對山東局勢講得更加具體:德人窺伺山東,蓄志已久,分佈教士,散處各邑,名為傳教,實勘形勢。短短26個字,將德國帝國主義的野心表露無遺。而且對德國以怎樣的方式挑起事端也作了說明:而構釁之由,亦即陰伏於此……日照之事甫息,高密之變又起,接踵而至,竟成慣技,這也就是當時比較盛行、德國藉機擴大勢力範圍的教案事件。並且,進一步指出:且東省居海北要衝,海程陸路悉由於此,倘滋他族逼處,我之漕運餉源勢必梗阻,利害所關殊非淺鮮。

這封奏摺令慈禧太后非常賞識,立刻命人將奏摺抄送給當時的山東巡撫毓賢閱看,並且責令他照此辦理。從這一點不難體會到,慈禧對袁世凱的賞識,以及對現任山東巡撫的無能做法極其不滿意。

從上述兩封奏摺來看,袁世凱是何等的對列強警惕,又是何等的對國家因外敵入侵而寢食不安!

至此,既有山東義和團運動、教案事件不斷,又有駐華公使的強烈呼籲,再加上袁世凱的兩封充滿了對列強擔憂的奏摺,從而使慈禧太后認為袁世凱是抵禦列強入侵的不二人選,下了更換山東巡撫的決心,袁世凱也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山東巡撫。為加強袁世凱部軍力甚至將張之洞所創“自強軍”一部、山東駐軍全部交由袁世凱統領。

然而,袁世凱當上山東巡撫後,所做的卻是鐵腕剿滅反抗列強殖民統治的義和團、縱橫捭闔理順清廷與列強的關係藉機擴充“袁家軍”到兩萬餘人。其實力寇絕榮祿所統帥的前、後、左、右、中武衛五軍(袁世凱部為武衛右軍,聶士誠部為武衛前軍,五軍中也就袁聶兩軍裝備最佳,但袁世凱部兵力為聶士誠部的三倍多)。

當1900年6月10日列強聯軍入侵中國,清庭被迫於1900年6月21日宣戰時,袁世凱卻加入其恩師與侵略者所達成的漢奸性質的“東南互保”,近在咫尺、擁兵坐觀列強入侵。

而聶士誠部的五衛前軍僅6500人,就從1900年6月17日,在聶士誠錯誤的邊抵抗外敵邊鎮壓“義和團”的軍略下(因此聶士誠受到了清庭的責難),尚能抵抗到1900年7月14日才戰敗身亡。如袁世凱能真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率兵到天津與聶士誠共抗外敵,而非坐觀列強入侵,必勝於否且不說,至少會讓列強付出遠要比兩千多人戰損要大得多代價!

庚子事變無論最後勝負,袁世凱加入李鴻章與列強達成諒解所組織的漢奸性質的“東南互保”,近在咫尺擁兵坐觀外敵入侵的行為就註定了袁世凱是個漢奸賣國賊!更何況還有後來為稱帝尋求列強支持而接受倭寇“21條”訛詐、簽訂數個賣國條約創“59國恥”的漢奸行徑呢?




史可見證


如果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出來抵抗八國聯軍,毫無勝算,需要考慮的是,可以抵擋一小時還是一天。

1895年,袁世凱奉旨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在原有10營“定武軍”的基礎上募集新兵2000人,學習德國軍隊,建立起中國第一支現代化軍隊。相對而言,八國聯軍包含著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的軍隊,總數最多時達到了5萬人。

如果袁世凱的小站新軍能在天津或者通州抵禦八國聯軍3天,就足以成為世界第一強軍了,那樣的話清朝也算是列強之一,就不存在被瓜分豆剖的亡國危機了。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袁世凱定武軍

先來看看八國聯軍在現實歷史中遇到的軍隊是誰?

這支誓死抵抗八國聯軍的清廷中央精銳叫做“武衛軍”,武衛軍分為五部分,聶士成武毅軍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為武衛後軍、宋慶毅軍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榮祿新募部隊為武衛中軍。

這五支軍隊中,也許袁世凱是最強的,但絕對沒有可能以一敵四的碾壓形勢。很明顯的一點是,武衛軍剛成立時,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差點被康有為譚嗣同假借光緒名義策反。當時袁世凱認為這場兵變完全沒有勝算,趕緊把圍園殺後計劃交給榮祿,從此成了榮祿的人。

袁世凱定武軍打不過武衛軍另外四支,武衛軍帶著數十萬義和團打不過八國聯軍,結論就很簡單了,袁世凱定武軍絕對打不過八國聯軍。

袁世凱北洋軍極盛時期,對日本開戰都不敢!


如果袁世凱面對的是日俄英等出兵較多的列強,有沒有勝算呢?答案依舊是沒有!

時間放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和德國在歐洲大打出手。在亞太地區,英國的盟友主要就是新崛起的日本,兩國曾多次締結《英日同盟》。於是日本藉口對德宣戰,決心佔領中國的青島乃至山東。

此時,袁世凱的北洋軍已經達到鼎盛時期,1913年二次革命中,袁世凱用北洋軍把國民黨地方軍隊打得滿地找牙,然後把全國大部分督軍換成了北洋系的人。只有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個省不是北洋系,與袁世凱的死對頭岑春煊有一定淵源。

這時,袁世凱對北洋軍實力心知肚明,他直接問段祺瑞,如果對日宣戰,我軍能抵擋多長時間。段祺瑞說,最多48小時!袁世凱問,48小時後怎麼辦?段祺瑞說,聽總統命令。

面對日軍的咄咄逼人,北洋軍根本不敢動手!要知道,山東是袁世凱的“龍興之地”,沒理由直接放棄啊!

把北洋軍打得滿地找牙的國民黨軍隊,看到日軍繞道而行。


北洋軍的末日,發生在1926年,從1916年開始爭鬥了10年的北洋軍閥終於握手言和。十年的軍閥混戰,也許讓一部分軍隊戰鬥力提升,可是面對國民黨軍隊時,居然如土雞瓦狗一般不堪一擊。

1928年,為了徹底消滅北洋最後一支軍隊,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四個集團軍發動二次北伐。津浦線(就是京滬線)上,國軍勢如破竹,直魯聯軍的張敬堯部潰不成軍。這時,日軍和14年前一樣,出兵一個師團,順著膠濟鐵路一路西進,佔領濟南,並且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

日軍一個師團,不過就是2萬多人,蔣介石四個集團軍總兵力近百萬,不敢開戰,繞開濟南,繼續北上直驅北平!

當然,另一種說法是,蔣介石在1927年和宋美齡在日本結婚期間,專門拜會了日本天皇,與日本天皇打成了秘密協議,割讓中國東北給日本,兩國以長城為國界。這一點一方面和孫中山早期出賣東北獲得政權的計劃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也足以解釋日軍只有越過長城威脅華北時,蔣介石才打出抗日的旗號。

新軍隊必然戰勝舊軍隊,這是必然。黃埔軍校建立起了國民黨的黨軍,這隻軍隊戰勝了北洋,卻不敢對日開戰,直到解放軍成立,中國才有了保家衛國的人民子弟兵


歷史知事


首先看一下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甲午海戰失敗以後,清政府決定訓練新軍,袁世凱獲得了練兵權。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凱到達小站,正式開始訓練新軍。按照當時的規定“除定武軍十營,每營五百名外,每營再召五百名,仍作十營”,這樣就是說袁世凱小站練兵總人數大概一萬人左右。

袁世凱才能還是有的,幾年的時間,袁世凱就訓練出一支不錯的近代化軍隊。他創立了步、馬、炮、工、輜重諸兵種合成軍制,按照西方的訓練方式操練,最終實際訓練處理的戰鬥部隊為7400人,非戰鬥人員包括長夫、官佐3852人,全軍合計11252人。

再看看八國聯軍的總兵力。八國聯軍中總兵力高達5.4萬人,其中日本20300人,俄羅斯12400人,英國10000人,法國3130人,美國3125人,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三國共計1276人。

從人數差距就能夠看出來,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共計一萬多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抵抗得了八國聯軍的。

很多會想,不是還有其他的軍隊嗎?當時清朝的軍隊雖然在華北有幾十萬之多,但是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只有一些新式軍隊。更何況大清朝廷在作戰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規劃,無法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

當時八國聯軍侵華,老佛爺慈禧一意孤行對列強宣戰,而東南諸多有實力的地方督撫實際上是不同意這樣做的。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合起來,搞出了東南互保,與列強簽署合約,避免東南陷入戰亂。

袁世凱作為山東督撫,實際上也是支持東南互保的。當時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袁世凱一方面派兵保護教堂,另一方面則是積極壓制義和團,使之無法在山東立足。

袁世凱在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武衛右軍總部設立在青州,專門防守德國人,基本上沒有和洋人發生大規模的衝突。因為袁世凱知道自己的實力,所以袁世凱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拿出自己所有的軍隊去抵抗八國聯軍的。那個時候的軍隊實際上非常的私人化,袁世凱名義上是清朝的官員,實際上相當於半個軍閥,他肯定不會白白把自己訓練的軍隊拉過去跟大清朝陪葬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