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父輩們都愛喝什麼白酒嗎?

凡晨1024



冰糕哥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也湊上幾句。

60年代的白酒很便宜,散裝酒七分錢一兩,後來到70年代後期漲到了一毛錢一兩,茅臺酒不帶外包裝的八塊錢一瓶,如果家裡請客,能喝二塊錢一瓶的酒,一定是貴賓。

那時人們工資低,六七十塊錢養八九口人的家庭太多了,所以七分錢一兩的酒平時也捨不得喝,每晚能喝上一盅酒的,我有個朋友的父親,是一個大國營企業的總會計師,每晚一盅酒,一個鹹鴨蛋,奢侈,這樣的家庭太少了。我為什麼記七分錢一兩記得這麼清楚呢,其中有個典故:我父親的兩個同事,下班路過一個合作社,就是副食店,裡邊飄出來酒香,倆人饞壞了,都想喝口,可倆人把身上的錢都倒出來,剛剛湊上七分錢,於是買了一兩酒,分喝了,轉天傳到單位裡,成了笑柄。

那是的酒雖然便宜,但絕對都是糧食酒,無論在哪個酒廠附近,都能每天看到拉酒糟的大車(一種馬駕轅的車),據說是拉到農村去餵豬的,也沒有假酒,賣酒不用擔心真假,但是不好買,平時要特供券,春節憑副食本,一戶賣給一瓶白酒,天津一般春節供應的是“直沽高粱”,一塊九一瓶,春節前要拿著副食本,排很長的隊才能買到。

到了八十年代初,市場上出現了一款白酒,名叫“蚌埠白酒”,當時簡稱“蚌白”,安徽產的,一塊三一瓶,老百姓稱之為“大眾茅臺”,暢銷了很長時間,後來就說被假酒乾掉了,假酒就是從那個時候誕生的。



魏墉WEIYONG


有一種味道,叫爺爺或爸爸的筷子上的味道。就是說,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家裡父輩等大人喜歡用筷子醮上一點菜湯,有時甚至醮上一滴酒,讓小孩子嘗一嘗。這在中國鄉村尤為常見,也是幾千年來的一風俗,讓人印象深刻。

這讓我想起了兒時的記憶。70-80年代初的農村,生活並不富裕,一日三餐,談不上美味佳餚,聊以填飽肚子。父親不常飲酒,也不善飲酒。清晰的記得,每次,父親喝我們當地的一款叫“崍山二曲”的酒(後來,才知道,這個崍山二曲是文君酒廠生產的),配以一小盤煎雞蛋,黃色的蛋塊泛著菜油和蔥花的清香,這是父親最愛的下酒菜,也是我最垂涎的美味。父親總是先給我飯碗裡夾上幾大塊後,才抿上一口燒酒,皺著眉頭,再夾上一塊煎蛋放進嘴裡,嚼得有滋有味……

在一天忙碌之後,一杯小酒,一碟小炒,也許,這就是我們小老百姓最愜意的時刻。

人生就要一種愜意,人生就要活得痛快!



泉視酒


六十年代,每逢週末時,老父親會給我兩、三毛錢,拿上一個玻璃杯,到街口的食品店去買酒,就是那種一毛錢一兩的散酒,還有南京產的小紙包牛肉乾,也是一毛錢一包。那時商店裡瓶裝白酒也有但很少,一般家庭平時都是這樣子打散裝零酒的。櫃檯上擺著一個瓷罈子,罈子口是用裡面裝著沙土的紅布袋蓋著的。旁邊有白鐵皮做的酒提子,分別是一兩的和半斤的。後來慢慢的長大後,去打酒的路上老想嚐嚐酒的味道,開始時也就是手指頭沾沾嘗幾滴,時間長了也敢偷偷的抿上一小口……到了七十年代,商店裡賣的瓶裝酒品種漸漸多了一些,但都是光瓶不帶紙盒的,象“伏牛白”、“豐滿白”,價格均在一元左右,“西鳳”、“汾酒”賣一元七、八,。八十年代以後,白酒的品種就多了起來,河南有名的有:張弓、寶豐、林河,號稱是張寶林,。鄭州酒精廠當時也有白酒,鄭州特麯也是最有名氣而且口感不錯的,可惜的是,該廠後來被一私企收購,也只能留下忘卻的記憶了……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雖然沒被邀請,但是還是想回憶一下以前的美好。我是81的,小時候家裡來客人了爸爸媽媽就會給我錢讓我去大隊上買酒,印象最深的就是沱牌和瀘州老窖,然後還會買天下秀啤露,具體價格我都想不起來。剩下的錢還可以買一二個水果糖,一分錢一個的那種,那時候吃得糖怎麼就那麼甜,現在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磬渁


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喜歡的白酒香型也不同,個人比較鍾愛醬香型白酒,比如紅花郎,很喜歡酒體在口腔中化開的感覺,濃濃的醬香味很舒服


用戶7098134014387



沃土0531


多了去了,有五糧液、茅臺、荷花酒、香格里拉等等,華致酒行在白酒業務與五糧液茅臺等國內知名酒廠合作擁有眾多知名品牌經銷權,是貴州茅臺酒【金】、五糧液年份酒的總經銷。根據華致酒行公佈的數據,在2018年上半年,其白酒銷售收入就高達13.5億元,其中,茅臺與五糧液是賣得最好的酒,預計全年白酒銷售收入能突破30億元,其中,光茅臺與五糧液的銷售,就能獲利不低於2億。


雨有點太大



用戶503319157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