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起源是什么?祖先是谁?

liguanyao


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团结友善,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是他们的习惯,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总是那么热情豪爽,你们知道吗,小小的一个彝字,可承载着一位主席对一个民族的殷切期盼呢,而这一以彝字为族称的民族的起源和祖先是谁呢?欢迎大家的求知欲哦!



关于彝族的起源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以至于其民族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尚无精确之论。而时至今日,多以土著说和羌氐说为主。


  • 一、彝族起源之土著说:

即彝族自古就土生土长在西南地区。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下一个民族的语言对一个民族起源研究的贡献之大。我看到有相关资料记载即彝族是一个奉行火葬的民族,火在他们心里是神圣的,他们觉得火是太阳的延续,象征着勇敢和力量,激情和光明,以至于有些珍贵的彝文文献过去随主人死去而被焚,而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都在历史上化为灰烬,确实令人惋惜,而这一点也使得考古学对其起源的研究仍是任重道远。

而幸运的是,一些现存的彝文文献里的语言保存着被人称之为“活化石”的证据,比一般的史料有着更为久远的时间价值 ,同时又附上民间口头流传的古老传说,就使得语言学在历史考古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学通过掌握和利用显示文献史料中的字词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读法及其音变规律,得到“彝为土著说”即黑夷系统彝语支民族自古就土生土长在西南地区的结论。



1、这里语言学的研究以彝族自称“夷”为例:彝族古称“夷”,或者“蛮”。“夷”,这个字在汉语中有“外来民族”的意思;“蛮”,是指“大虫”,也就是“老虎”,称彝族为“蛮”,这里就和彝族崇拜老虎相吻合了。夷字从汉语音韵学上来看,夷上古、中古为余纽。许慎《说文解字》:“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另外《史记》中也有“西南夷”的记载,而如今彝族及彝语支民族仍保留着远古先民“夷”的称谓。

2、再以 “北风”“南风”为例: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而 “南风”在凉山彝语被称为“尼尔”;义为“彝风”。这里说一下凉山彝族将南风称为“彝风”的由来:在凉山彝族传统观念中,云南和贵州是彝族祖先居住的地方,古代凉山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云南地区正处于凉山的南边,所以形成的南风就被他们称为“彝风”。从中充分表明彝族传统观念中彝为西南土著的意识自古代就已形成。


如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彝族著名教授刘尧汉几十年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土著说”被国内专家学者所共同认可。但是,彝族的这个族源说,并没有被国外彝学专家认同。

  • 二、彝族起源之羌氐说,也就是学术界认为的北来说:

不同于土著说,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这一学说认为,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彝族起源于后来逐渐形成的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

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进行了一场人口大迁徙,向四周扩散。其中有一大支走向祖国的西南,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发展,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大概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到3000多年前,这支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羌”、‘侮”、“昆明”、“浸”、“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古羌人,也就是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而这里面,大家不要觉得古羌是一个民族哦,准确来说它是对西部许多不同族群的统称。

彝族的祖先是谁?

资料记载里应该是三个,这里就简单说一下。

第一个是支嘎阿鲁,他是彝族的典型圣祖,对彝族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十分重大。在彝语中,“鲁”是“龙”的意思,意思是大鹰神龙。彝族的这个祖先的名字,也被译为支格阿鲁,又译为支格阿尔。汉族人称他为“后羿”,也就是神话里的射日天神,他不仅是彝族神话传说中射日英雄也是一位创世英雄,在彝族人民的心里他就是一位外表俊美、心地善良、有勇有谋、神力无比的厉害神人。他是彝族人最崇敬的祖先。



第二个就是阿普笃慕,他是巧家堂狼山(洛尼山)人,生活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以伐木为业。阿普笃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为彝族六祖。他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祖先。

第三个便是现在的人们最肯定的彝族始祖希慕遮,别名希孟哲,命名为"父系一世祖"。据贵州彝文史籍《西南彝志》载,他大约是西周时代的人,居住地在如今的四川西北部。传31代至笃慕(仲牟由),生6子,始分布于云、贵、川诸地,称彝族6祖。

扩展知识

提到祖先,咱们就顺便提一下祭祖仪式。这里我要提下和彝族祭祀活动紧密相关的“撮泰吉”。“撮泰吉”是中国戏剧珍贵的“活化石”。“撮泰吉”具有彝民族的唯一性、独创性。它表现的是原始初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从猿转变到人的真实记录,是模仿古人类进化过程的一种历史意义上的“情景再现”,令人惊讶地吻合了“劳动把人类从猿转变到人”的科学定义,这里确实令我惊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详细资料哦)

彝族可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而祭祖大典"耐姆"习俗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和缩影,也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活动也被彝族人寓意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而祖源地就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做好这一仪式对于生者,尤其对于死者关系重大。当然这一仪式在彝族得社会生活中,成为了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在这里,我对于他们严肃庄重的仪式既惊叹又感慨万千。



历史之于彝族:既是封建腐朽,也是文明发展,当是独特鲜活的存在。这里有着长期存在的奴隶占有制度和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对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着可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即“彝族十月太阳历”,悠久强大的”的古彝字,可以破解和释认来自中国的三星堆文字、巴蜀刻画符号等和来自国外的印度发现的500多个古印章等,在悠久的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中,传唱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属于彝族的起源,只独属于他们的历史,当今是五十六只花的新时代,愿百花齐放,馥雅芬芳。(感谢您的支持,欢迎您的评论。)


小姐姐讲史


彝族的祖先是谁,这恐怕就难以考证了,但彝族的起源,这还可以有个大概的考证和推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族群一直不停的在对外输出和扩散着血缘,这就是古羌人!

古羌人的对外扩散,对中国各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假设,彝族的形成,与古羌人的南迁有关!

古羌人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如今甘肃南部的众多史前文化,便是古羌人的遗存,如甘肃马家窑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古羌人开始南迁,这一支南迁的古羌人,在后来的历史文献中,被称作是氐人,随着氐人的南迁,石棺葬的习俗由北至南,经岷山一带后传入川西南,滇西北,以及西藏东南地区。

后来,有一支氐人从茂县营盘山南下成都平原,并建立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明,这一支氐人就是后来的古蜀人蚕丛氏。


近年来,网络上有说法,说三星堆与彝族有关,具体有没有关系,个人并没有做有关考证,暂且假如这个说法为真,那么也可以看出彝族与古羌人的关系。

再一个,从生活习俗上来说,据《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也就是说,羌人的习俗是人死后进行火葬,而在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曾经同样流行使用火葬对逝者进行安葬。

因此,可见彝族与岷山一带的羌族是有文化上的相同之处的。

只不过呢,如今岷山一带的羌人,与氐人又有所不同,二者虽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一带的古羌人,但二者离开河湟谷底南下的时间却不同!


我们并不知道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批古羌人,分了多少次南下,但公元前四世纪氐人南下与后来汉晋时期的羌人南下是规模比较大的两次。

但由于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就活动的在滇池、邛都这两个区域,可见其族源,必定与公元前四世纪南下的氐人有关。

氐人流行石棺葬,后来由于羌人南下,川西地区火葬逐渐取代石棺葬,因此,彝族受羌人影响也是正常。


Mr这史香


别小看了彝族,彝族可是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个省崇山峻岭和沿海丘陵之间,人口在2010年就有871万人。

那么,彝族到底是打哪里来?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关于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不过,据权威的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在古代,彝族跟与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羌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由此断定,彝族应该由古羌人演变而来。

那么古羌人又是打哪里来的呢?史学界公认,羌人的发源在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羌人在甘肃南部繁衍生息,创造了众多的史前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甘肃马家窑文化。

不过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古羌人一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南迁,这部分南迁的古羌人,被叫做氐人。

氐人一路南下,从川西到滇北,再到桂南。他们不但带去了自己的文化和劳动成果,也带去了火葬的习俗。

《吕氏春秋·义赏》曾经记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羌人不怕艰难困苦,就怕自己身故后不能火化。

由此看来,羌人的有火葬的习惯,而大凉山地区彝族,也承袭有这样的习俗。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羌人和彝族的历史渊源。

中国上古时期,生活在中国陇山山脉以西地区有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羌人。羌人为什么是个群体呢?因为他并非是一个民族,是好几个民族组成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了彝族早在上古时期就诞生了,而且知道了他的发源地是在陇山山脉以西,接下来就该了解一下,谁是他的创始人。

据说,彝族的创始人不止一个。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支嘎阿鲁。

支嘎阿鲁是彝族的公认的创始人,他不但创造了彝族的历史,也奠定了彝族的文化,对民族的贡献居功至伟。

不论在四川、贵州还是在云南、广西,所有的彝人都把当做自己心心目中的祖先。

因为彝族有5个方言,25个土语,所以对支嘎阿鲁的叫法也不同。四川彝族人叫他支格阿鲁、阿龙、支格阿尔等;要是到了贵州,彝族人叫它直括阿鲁等,云南的彝族管他叫阿龙、阿洛等。

关于彝族的创始人支嘎阿鲁,彝族的权威史册《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都有权威记载,四千年前,支嘎阿鲁就创造了彝族,开辟了彝族新时代。

阿普笃慕是彝族的第二个偶像,也是彝族创始人之一。

在据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洪荒时代,不但被生活在各地的彝族人民供奉为先祖;而且阿普笃慕后一生娶了三个妻子,先后生了六个孩子,都是彝族的祖先,被称为六祖。

希慕遮是第三个始祖,也是为彝族做出最大贡献的始祖,他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石板墓文化,还发明了开采技术和冶炼技术,奠定了彝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因此希慕遮从"牦牛徼外""选地方"入住古蜀地的邛之卤的时候,就奠定了他的"父系一世祖"的地位。

因此说,希慕遮在彝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是盘古在华夏的地位一样重要。

根据《西南彝志》载:彝人始祖希慕遮当年从大渡河一带,即岷江上游顺水而下,选择成都平原安家。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前期间,希慕遮到笃慕先后有三十一代彝人在蜀地安家落户,并且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国家"古蜀国"。这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法制健全,法纪严明,颁布有具体的法规,开始依法治国。

假设彝族没有祖先的话,就不可能有一年一度的彝族始祖希慕遮祭祀大典,而且祭祖大典那么庄重、那么神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都有自己的偶像,认祖归宗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既往才会开来,只有祖先才会承载美好理想,让彝族人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彝历新年在每年的冬至前后,彝族语叫"法恒达特",跟我们的春节一样隆重热烈。

在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的小海镇,有个不起眼的小村,但却非常有名。因为它是传说中的彝族始祖降生的地方。

当你来到小嘎村,老远就会看到一棵历经沧桑的马桑树和一口历史悠久的老井,它会默默向你诉说彝族的过去,描绘彝族美好的今天,展望彝族更灿烂的明天。


历来现实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大约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据彝文典籍记载,

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就是彝族尊称的"六祖"。"六祖"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

根据贵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历传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约为战国初期人。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居住在云南滇池周围的彝族先民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汉初,在滇池地区(原"滇国"领域)设益州郡,彝族先民为"滇王"所统治。公元8世纪,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地方政权,史称"六诏"(六王)。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权"取代了由于奴隶和农民起义而崩溃的"南诏",从此,云南彝区开始走向封建制。13世纪后,"大理"、"罗甸"相继被元朝征服,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许多彝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些地区领主经济和奴隶制残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明代,在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从而使大多数彝族地区的领主经济解体,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的彝族人民也深受苦难,鸦片在彝区大肆泛滥。凉山彝族奴隶主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有了枪支,他们又进一步向四周扩展势力,掳掠各族人民为奴隶。由于有了枪支,彝族内部的冤家械斗日益频繁,使广大彝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彝族被迫背井离乡,向安宁河以西至丽江地区迁移。

为反抗剥削压迫,彝族人民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英勇抗争。特别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汇入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清咸丰年间哀牢山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坚持斗争达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对法国侵略者修筑滇越铁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发了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隶制度的大起义。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1927年,蒙自县五六百汉、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并在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方面军两次经过彝区,在滇东北、滇北和凉山彝区宣传民族政策,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拥护,许多彝族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冕宁,红军打开了监狱,放出了"坐质换班"的彝民。冕宁拖乌彝族果基家头人小约旦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在冕宁彝海结盟,使得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取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刘伯承还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即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约丹,鼓励他们组织游击队反抗国民党统治。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彝区广泛传播,人们怀着对红军的敬意和思念,珍藏着红军留下的红旗、用过的物品,许多彝族还将这一年出生的儿女用红军来命名,如"红军惹"、"红军嫫"。

在解放战争中,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彝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游击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滇南、滇东北、滇西和凉山等地的彝族与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立了游击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解放上述地区作出了贡献,许多彝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杂趣杂论


有关于彝族来源的说法非常多,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之后,有关于彝族的越说主要分成了四种: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

而在这四种学说中,最受学术界欢迎和认可的还要属“北来说”了。北来说中曾这样说到过: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史料记载中,多次提到了彝族先祖和我国西北部羌族人的交往。

根据这些史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彝族的祖先人有可能是古羌族人的一支,毕竟彝族出现在古羌族之后。

早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彝族的先祖就已经开始生活在我国西南部的邛都了,而且,在后来很长时间,彝族人一直都以邛都为中心,延续到了公元十世纪,整整八百年的时间。

而且,那个时候的彝族人还进一步发展壮大,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农业、游牧等等。

根据彝族人自己的历史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于“邛之卤”,“邛”可以解释为邛都,而“卤”这个字则解释为“河流两岸”。

按照邛都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彝族传说中出现的“诺以”、“曲以”两条河,可以推测当年彝族人的先人最早生活在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而邛都则是在今天的四川西昌的西南方。

自从公元2世纪开始,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彝族的先祖逐渐走出了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开始从从四川境内向着云南等地迁移。首先他们到达了云南的滇池和哀牢山两个地方。

公元五世纪之后,彝族的先人再次扩展,很多彝族先人都迁徙到了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

这个时候的彝族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不小的规模,而他们之后就一直生活在了这些地方,主要以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为主。


自从彝族人定居下来之后,他们不断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接触和融合,文化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文化。

而彝族定居下来之后,有关于以“邛都”为中心的观念也彝族人的心中越来越淡化了,久而久之,邛都也从历史上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彝族人聚居地。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彝族这一名字的由来。

现在的彝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的,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毛主席提出来修改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人提出将他们改成“夷族”,因为“夷”本来就有“蛮夷”的意思,所以,毛主席将“夷”改成了“彝”。

彝族以前的名字叫做“倮倮”和“夷人”,而他们自己则称呼自己为“罗倮”,“罗倮”两个字的意思很特别,在他们的民族语言中,这两个字一个代表龙,一个代表虎,都是非常迅猛的生物,这也表达了彝族人渴望强大。

不仅如此,彝族人普遍因为自己是彝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总的来说,在我国13亿多人口中,彝族人很少,而且居住的地方又是偏远的西南,这让彝族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夏目历史君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我想我对彝族的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在这里我想说说一些我个人的推测。

当然,在开始阐述之前,我先跟大家说好,我下来所说的有些内容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是无法考证的,它们只是彝族人民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故事,所以不具备真实的研究价值,也不代表我所阐述的观点是真实的事实,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推测罢了。

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说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大开脑洞,去追寻、推测彝族的起源吧。

序言

每个人的来历只有自己才会最清楚,每个部落的来源只有部落自己才会知晓,每个民族的起源也只有这个民族才会知道。

但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的传承需要用文字来记载,没有文字的民族要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要么同化在交汇的浪潮里,别无选择!

彝族,也不会例外。

也幸好,彝族有文字。

从可考证的文字记载中可以得知,彝族的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13世纪。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

在没有形成文字以前的彝族来自哪里呢?他们属于什么部族呢?来源于哪个民族呢?

这,在有文字记载的书籍中已无可考证之书。

但我一直认同彝族起源于古羌人的这一说法。

因为我知道一个没有记载于书籍,但在彝族人民之间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故事!

请大家注意,这个故事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度,但这个故事是我们今天脑洞大开的关键,是联系几个风牛马不相及的历史片段的桥梁。

下面,我们先说可靠的历史记载传说:

古羌人游弋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的一支向西南方向游弋移动,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今在大小凉山和云南滇池附近的彝族人有可能是这支古羌人的后代。

请大家记住,不是肯定,而是有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这支在游弋的古羌人,从7000年前开始游动时,到3000年前扎根于邛都滇池之间的近4000年的时间他们究竟生活在哪里?都干了些什么?

这无籍考证。

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记载:

广汉三星堆

从1929年开始,在四川省距离成都40公里处的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发现了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后来被命名为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

,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通过人们不断的探索,科考人员发现,三星堆的文化和文明从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东地区和陕南地区

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的文化与文明,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科考人员估计,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三星堆文明发展存在的时间和古羌人消失的那段时间大概在同一时间段,有许多吻合的地方,我们可以猜测三星堆文明有可能是古羌人发展出的文明。

请大家记住,不是肯定,还只是可能。

这里,我们的问题也来了,那些创造和发展了三星堆文化与文明的人到底去哪儿了?他们为何消失不见,没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呢?还有他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这也无籍考证。

我们再来听听这段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

世代口口相传,彝族人民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广阔无比的平原地带,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那里有先进发达的生产技术,那里有丰厚底蕴的文化历史,生活在那里的彝族人民安康快乐,幸福美满。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伙强大的外来人,他们如同战争机器般,烧杀抢掠,凶残无比,为了争夺资源、土地,他们杀人放火,四处追杀善良的彝族人民,许许多多的彝族人被杀死了,整个平原大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为了避免被灭族的下场,在彝族智者的引领下,剩余的彝族人民开始了千里大逃亡。

翻山越岭,穿林过河,在这伙强人的追杀下,无数的彝族人死在了逃亡的途中,最后,连仅剩的彝族人都被这伙强人围困在一座陡峭的悬崖上,无路可逃,面临者灭族的危机。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山顶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兰草,在智者的教导下,他们把兰草编成了长长的草绳,捆吊在悬崖的一侧,顺着草绳爬下悬崖,最终逃出生天,躲进大小凉山的深山丛林,逃过了被灭族的危机。

这些彝族人民在逃出生天后,一直感恩兰草对他们的救命之恩,从此以兰草祭拜先祖,用兰草祭祀鬼神,以示对兰草的感恩和尊敬。

通过这个传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彝族人不是世代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土著居民,肯定是外来的民族。

请大家注意,是肯定,不是有可能。

那么,我们的问题也来了,这些彝族人到底是来自哪里的?他们是由什么民族迁徙演化而来的?

最后的问题

这三个历史片段没有任何的关联记载,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传说,但不妨碍我们脑洞大开,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脑补一下,来补充一下彝族没有文字记载的那段历史时段。

我们可以想像和推测一下:

彝族人传说中祖先生活的大平原是否可以是如今的成都平原?

彝族人传说中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文明是否可以是三星堆文化文明?

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的想像和推测:

没有文字记载可考证的三星堆文化和文明是否来自于古羌人?

而游弋的古羌人在没有文字记载可考证的那段近四千年的时间里,是否是在打造三星堆的文明和文化呢?

最后,我们把游弋古羌人和三星堆这两个历史片段通过彝族人民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看一看,再脑补一下,我们是否有什么发现呢?

呵呵,我只能说到这儿了,毕竟这都是没有可考证的,只是我的一点推测想像罢了,如果我强行联系起来,肯定的说这就是彝族人的起源的话,肯定会被许许多多的人骂死喷死的,因为很多人认为文明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化怎么可能是彝族人先祖创造的呢?

在最后我再说一句,彝族的祖先若要细化到具体的某人的话,我可以肯定的说那是无法知道的了,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只能大概的推测祖先属于哪个古民族。

说彝族祖先是项羽,那多半是无稽之谈!

但是你有时光机的话,可以穿梭到过去找项羽对话,也许项羽可以承认自己是彝族的祖先,呵呵,这是开个玩笑,请大家见谅。

其实,

我们可以想像的很多很多。

想像,给了我们梦想,

梦想,给了我们动力,

动力,使得我们进步,

而进步,会使我们文明!


石丘故事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跪射俑


关于彝族的起源,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定论,这主要源于其复杂性。在研究彝族起源问题时,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汉文献、彝族文献和民间传说来入手。

正因文献和民间传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导致了彝族起源的莫衷一是。近年来,人们在从文献入手研究的同时,分子人类学技术也被应用到彝族研究上。

下面我们将从传统手法和分子人类学两方面来阐述一下彝族的起源问题。

一、对于彝族起源的传统认识

彝族,是我国第七大民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人口约871万,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等地。彝族支系繁多,有黑彝、白彝、红彝之分。

最开始,有学者提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这种说法没有被普遍认可。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彝族是外迁而来的,有人认为彝族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

有人认为彝族来自西藏或者雅利安人,又有人认为彝族出自古代河湟羌人,还有人认为彝与越是同族。在这些说法中,彝越同族说和雅利安种说证据最少。

其余说法都比较合理,但考证不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说法。

1、彝族从北方迁来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彝族的谚语,凉山民间传说彝族最初住在西北高原某处。贵州古彝文献中说彝族“住在世界北方”,云南彝族传说中也有老家在北方的传说。

有学者从传说、彝语及古文献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彝族的来源是古代甘孜州一带的旄牛(地名)徼外夷,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河湟羌人或赐支河首羌人。

这一结论的依据有二,一是西藏昌都考古遗址,二是《后汉书》。

2、彝书居于邛之卤之说

彝书中说:“一世孟趦(zī),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但对“邛之卤”的解释说法各异,《贵州通志》中说,秦时邛君将滇西之地分封给臣下孟趦。

学者认为,雅砻江、金沙江在古时被称为泸水,彝族先民自旄牛徼外沿泸水南下,先是居于邛都夷(西昌)之西,然后再沿泸水南下,到达滇西洱海地区。

彝族先民在洱海地区向东发展,与濮人进行斗争与融合,这一说法在西南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所以,现在的彝族是南迁昆明人与土著濮人相融合而形成的。

3、彝族来自楚将庄蹻之说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彝族文化与楚文化存在共同之点。但实际上,庄蹻及后裔统治的是以濮人为主的滇国,而彝族的先民昆明人此时还是散居状态。

况且彝族先民与滇之濮人相互攻杀,这些都难以说明彝族先民是庄蹻迁来的。彝族文化与楚文化,都吸收了濮人文化。因此,两者文化才出现了些共同点。

还有一些很多的其他说法,都有合理之处,但都缺乏充分考证,都不可一概否定。

二、关于彝族祖先的一些说法

从元明清的各种史料记载来看,都提到西南各地彝族是仲牟由之裔。现在云、贵、川三省彝族还流传着仲牟由避洪水的故事,仲牟由是半神话的历史人物。

而上述所说的孟趦则是彝族传说中的神话入物。仲牟由在汉文献中被称为笃慕俄,在贵州地方志中称祝明,在凉山则称为卮木武吾,云南称为阿濮独木西。

贵州彝族文献《洪水泛滥史》中记载,策更苴(天帝)为了惩戒下民,放洪水淹没了凡界,是为洪水之灾。人类都遭湮灭,笃慕俄一人得仙人指点而不死。

后漂流到洛宜山居住,与天女结婚,生下六子,是为六祖。大约传了十代左右,六祖子孙繁衍成六部。后世彝族大都出自六部之后,这六部都有谱系可考。

凉山与贵州的相关记载完全符合,云南大部分彝区已没有六祖传说,但仲牟由和洪水故事依然。据彝族传说,一世祖孟趦子孙中,只有仲牟由一支是彝族。

其余子孙则不是彝族,在贵州彝谱中,仲牟由生于公元前436年,而凉山彝谱则为公元前151年。综合其它地区文献,推断仲牟由的时代为公元前三世纪。

三、关于彝族起源的基因之说

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对凉山彝族64例成年男子的父系Y染色体进行了检测,被检测者随机在凉山五县中抽取,涵盖了圣乍、所地、依诺三个方言区。

基因检测显示,凉山彝族中F2占比高达40.6%,而人类父系Y染色体F型主要出现在南亚次大陆土著达罗毗荼人中。其次是O2占比25%,O2是我国南方越人。

还有一种占比9.4%的D1型,这是东亚矮黑人的一种类型。其它的可能与汉族和古羌人有关,有学者提出,凉山彝族可能是达罗毗荼人与当地土著融合而成。

从基因分布看,云南拉祜族与凉山彝族亲缘关系较密切。分子人类学研究还发现,云南和贵州的彝族最大父系血统来源是汉族和古代氐羌人,与史料相符。

总之,彝族的起源非常复杂,形成定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野史也是史


在中国有一首歌名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彝族便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其中之一。彝族是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中排行第六,这个排名是按人口排名的,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彝族共有871万人之多。

彝族原来叫“夷族”,因夷有贬义,所以改为了彝。他们主要聚集在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关于彝族的起源,说法很多,比如东来、南来、云南土著以及北来说,最靠谱的是北来说。据文献记载,彝族的祖先曾和古羌人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古羌人不是民族,而是上古时期的群体,他们生活在陇山以西,所以彝族其实来自古羌人这个群体。

公元初期时,彝族先民居住在如今的四川西昌东南区域以及昆明湖滇池地区,后来逐渐南迁到了安宁河、金沙江等区域,公元3世纪后,又从这里扩展到了滇南、广西等地,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所以有很多其他部落也是彝族人。彝族的名称很多,比如“红彝”、“白彝”、“花腰”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彝文典籍里,彝族的祖先名为“仲牟由”,他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被彝族称作为“六祖”,是彝族6个支系的祖先。据彝族水西土司安氏的父子连名谱中记载,仲牟由应该是战国初期时的人物。


理科男读历史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如今,彝族已经成为了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人在中国多地广泛分布,支系繁多。

然而,至今为止,关于彝族起源之谜,中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比如关于彝族的起源,就有古羌人、古滇人、卢人说等诸多说法,所以关于彝族的起源,至今未能盖棺定论。那么彝族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他们的祖先又是谁?

彝族姑娘

在彝族的发展史上,流传最为重要的两个传说便是“六祖分支”与“九隆神话”,了解这两个神话,其实就可以帮助读者探索彝族的起源和他们的先祖。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流传最广的“六祖分支”的神话故事。在彝族人心中,他们的先祖名为“阿普笃慕”,根据彝族创世史诗与《西南彝志》中记载,相传在大地四极发生洪水过后,所有人都被淹死了,只剩下善良的阿普笃慕幸存,为了让世界恢复如初,天庭派出了三位仙女下凡,与阿普笃慕结为夫妻,再次繁衍人类。

阿普笃慕

后来,他的这三位妻子,一共为阿普笃慕生育了6个儿子,这六个儿子后来又繁衍成了彝族的武、乍、糯、恒、布、默六大分支。经过“六祖分支”以后,彝族空前地发展壮大。

据一些研究者认为,阿普笃慕很有可能存在于2500多年前,他是彝人部落的首领,曾率领自己的部落在居住地发洪水时迁至云南,经过后世的故事渲染,阿普笃慕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他至今都是所有彝族人民心中公认的祖先。

哀牢山

除此之外,另一个流传最广的神话就是发生在哀牢山地区的“九隆神话”,据《华阳国志》记载,在哀牢国有一座哀牢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被称之为哀牢夷。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名叫沙壹的妇女,她常年在河边捕鱼。

有一日,沙壹在捕鱼时,突然在水中看见了一截沉木,出于好奇她便摸了摸这块木头。在这之后,沙壹怀胎十月生下了10个儿子,当孩子出生时,水中的那块沉木竟然幻化为龙,前来探望沙壹为他所生的孩子。

彝族姑娘

他问沙壹,为他生的十个儿子在哪里,其中的9个孩子看到龙后都惊慌而逃,唯独只有年龄最小的那个儿子,不仅没有离开,反而走到了巨龙的身边陪他坐着,龙惊喜的舔了舔这个小儿子,并给他取名为“元隆”。

元隆长大成人后,因为从小与龙交谈过,与他另外的九个兄弟相比要聪明许多,所以,他的兄弟们就推举元隆为王。这十兄弟娶妻生子,将彝族发展壮大,也被彝族人奉为共同的祖先。

这两个传说故事,在表现手法上有虚有实,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从这两个故事中也可以反映出,彝族和其他的华夏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带给他们强大信念与信心的远古祖先。

其实彝族人的起源和祖先并不需要一个盖棺定论的说法,因为他们和所有的华夏儿女一样,都是“龙的传人”,是中国多民族中不可或缺的、独一无二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