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蓆之鄉——揭西塔頭龍光村

織蓆之鄉——揭西塔頭龍光村

揭西縣塔頭鎮有一行政村,名叫龍光村,是由龍角池、塗港、潭尾三個自然村合成的,主村龍角池。上世紀50年代前是個織造床蓆的鄉村,家家戶戶都是織蓆廠,人人都是織蓆工。

  龍角池村地處小平原,但耕地有限,雖每年三造仍是缺糧,故以祖傳織床蓆為副業。全村戶戶都有織蓆規(機),織出的草蓆銷售揭陽縣內外。揭陽有二村織造床蓆 ,梅雲賚畔和龍角池村。賚畔專織整(淡)水草蓆,但龍角池產量多,名氣大。龍角池村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織草蓆。

草蓆的主要材料是鹹草,鹹草產於砲臺、地都榕江出海的河灘上,有一米七八高,每年收割兩次,初割的鹹草青綠色,比筷子還粗,長條無杈。割後按其長短分類,越長越值錢。用薄刀把它均勻破成兩片,曬乾後成淡黃色,捆成把,每把50斤左右。不夠一米長不能織蓆的鹹草,賣給市場捆綁貨物。龍角池人有專門購銷者,用木船到出草地方購買,載到村中零售給村民。村民拆開後再按長短分類,分成大床、中床、小床各級,又按草質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上規(機)。

織草蓆的另一材料是小麻繩,用作草蓆的“經線”,鹹草則作“緯線”,其原理與織土黃麻布一般,不過更為簡單。小麻繩經過木梳,綁在木機上下方成經線,鹹草噴溼作緯線,不用梭子,用一根長竹子引帶鹹草穿過經線,用木梳扣緊,鹹草頭尾兩條相間,以便席面平衡。一機兩人操作,工藝簡單,一天能織兩張席。

織成的席坯,經曬乾後再上機把它催緊密,不留小縫隙,剪去兩邊餘草,頭尾麻繩結實,便成為一張草蓆。有的還印上花紋、圖案作為結婚床蓆之用。這種草蓆,稱為“鹹水席”,還有一種“整水席 ”,就是當地村民於海邊灘地挖來鹹草頭,在農田中培植,經兩年後,鹹草去掉鹹質,成為“整水草”,織成的床蓆,不會潮溼,經久耐用,又能保護人的皮膚,但價錢要比鹹水席貴三幾倍。

  龍角池人天天半坐半蹲在席規旁,怕對骨骼生長有影響,故夜間練武以為調節。婦女們則多紡小麻繩,終日無歇,有時鄰居幾人在一起談笑,手紡麻速度很快,小孩則將麻皮撕成麻絲,供紡“經”用。解放初,多社會運動,常開群眾大會。汽燈一亮,婦女們帶紡車、麻絲,利用開會前時間紡起“經”來,小孩也帶麻皮來撕,邊聽會,邊工作,十分珍惜時間,龍角池人真是十分勤勞。由於鄉村副業收入較多,成為周圍比較有錢的農村。上世紀70年代,外地蒲草軟席傳入,使織蓆副業大受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