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帶來的“歧視”是誰過度敏感了?

【歐洲時報網】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較為嚴峻,多個國家也受到影響,確診了新型肺炎的案例。身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在積極為中國籌集、捐獻醫用物資的同時,卻也有一些案件顯示,部分華僑華人、留學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歧視、排擠,甚至暴力對待。

疫情放大偏見 華人受不公待遇

北京環球網援引德國《每日鏡報》報道,1月31日,一名23歲中國女生在德國柏林米特區(Mitte)被兩名女性毆打。2月1日,德國警方稱,這名中國女生在去輕軌(S-Bahn)車站的路上時,兩名外國女性朝著這名中國女生吐口水,撕扯她的頭髮,毆打。直至兩名目擊者出面干預,這兩個外國女子才停手,隨後逃走。

針對此次襲擊事件,德國柏林警方將其列為“仇外”事件。報道稱,不清楚此次事件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有關,但警方一位女發言人表示,這是調查目標之一。

報道同時提到,因為肺炎疫情,亞洲人近來成為了不少種族主義者的目標。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2月3日稱,從初步瞭解情況看,對方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歧視性言論導致雙方發生衝突。大使館還提醒在德中國公民,注意加強對自身安全的保護。

此類事件在英國也有發生。北京環球網援引英國謝菲爾德當地媒體《星報》報道,1月30日,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前往謝菲爾德大學的路上,遭到路人的謾罵與推搡。

報道稱,這名女生當時帶著口罩。三個陌生人攔住了她,他們問她為什麼帶著口罩,以及她是否有問題。如此情況下,該女生當時非常害怕,當時什麼也沒說。

謝菲爾德華人社區中心的莎拉(Sarah Ng)表示,這名學生戴口罩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公眾,但由於媒體上關於這種新冠病毒的報道很多,一些內容在當地民眾中造成了相當大的恐慌。

歧視是“個案” 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支持

對於30日在謝菲爾德發生的這起事件,莎拉介紹說,這個女學生人很好,目前不想提出指控,“因為她知道,被誤解是因為對方不瞭解狀況。”

由於媒體的大量報道和確診案例的增加,新型肺炎確實給當地民眾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在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

對於外面的不理解,中國則表示理解。面對此類事件,中國駐西班牙、法國、德國使館在發表聲明時均使用“個案”一詞,同時呼籲當地政府引導民眾理性看待疫情,友善對待當地中國公民。

面对疫情带来的“歧视”是谁过度敏感了?

中國駐西班牙使館發佈就防止因疫情產生歧視中國公民現象做西政府工作的公告。(圖片來源: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網站)

在社交媒體上,同樣不乏對中國民眾的理解與抗擊疫情的支持。

北京環球網報道,有網民稱,“缺乏理解不是藉口。人們應該發現些什麼,並開始去互相理解。”

不少網民表示,疫情當前,佩戴口罩卻面臨被襲擊的可能,真是進退兩難。

中國僑網報道,這段時間以來,中國民眾在海外遭受了種種歧視,為此,一名年輕的亞裔法國女性在推特上發起了一個名叫 “JeNeSui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的話題,號召遭遇了“病毒歧視”的人站出來分享事例。

一位年輕中國人在推特寫道:“我是中國人,但我不是病毒。”“我知道全世界都在擔心這種病毒,但是請不要帶有偏見。”他發了一張自拍照,下半張臉上擋著一張用法語寫著“我不是病毒”的紙。

面对疫情带来的“歧视”是谁过度敏感了?

“我不是病毒”活動。(圖片來源:Facebook)

還有一位網民的留言:“瘋牛病、禽流感以及豬流感都起源於歐洲,但從來都沒有人像這樣歧視歐洲人。”

與此同時,許多媒體與政府官員也紛紛譴責針對中國人和亞裔群體的歧視現象。

中新社報道,美國《時代》網站刊文稱,在疫情暴發期間防止種族主義並非僅出於道義上的責任。從歷史經驗看,如果某個群體因疫情被汙名化,他們可能更不願意尋求醫療幫助,反而不利於對抗疾病。

《洛杉磯時報》援引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艾麗卡·李(Erika Lee)的觀點稱,在面對公共衛生危機時,人們很容易將特定的種族或邊緣人群當作指責的目標。但正確的做法是治療有症狀的人,而不是根據長相禁止某些人進出公共場所。“這種時候我們應依據常識做出判斷,不應被恐慌情緒驅使盲目排外。”

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當地時間2月1日赴多倫多華人社區時強調,加拿大社會不容許因恐懼或錯誤信息導致的歧視存在。 “在這個國家,沒有因恐懼或錯誤信息引起的歧視存在的空間。”他表示,在艱難時刻,加拿大人應相互關照和依靠,並對未來抱持信心。

面对疫情带来的“歧视”是谁过度敏感了?

特魯多參與中式舞獅採青儀式。(圖片來源:中新社)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月1日強調,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一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更不是一個種族的問題。

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網站報道,2月2日,西衛生預警與應急協調中心主任西蒙在記者會上公開強調,沒有任何理由將亞裔居民都視為新型冠狀病毒疑似患者,呼籲西新聞界盡一切可能緩解社會緊張情緒,全力避免因疫情產生對亞裔居民的歧視。

如何定義“歧視”決定了如何應對“歧視”

北京《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近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航空公司縮減或者完全取消進出中國的航班,還有的鄰國關閉了與中國的邊界。我們認為多數這些情況無需從政治角度進行解讀。我們自己也在大規模縮減國內交通,湖北省幾乎處於“封省”狀態,很多大城市的內部社區進入封閉式管理,回到居住地的長途旅行者被要求自我隔離一段時間。國際上對中國的疫情提升防控級別,我們不應解讀為“歧視”。

文章稱,當然海外社區中有一些低素質的人對華裔人口做出惡劣表現,採取公然歧視態度。我們堅決反對這種情況,但同時我們也不該過度敏感,高估了它們的代表性。在中國內部,也有一些人對武漢和湖北人做出非理性的排斥表現,但它們也不具有代表性。疫情當前,恐慌會在某些場合引發非理性的過激言行,它們在海外某些地區會嫁接到當地一些人的排華心理上,但我們無需因此做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外部排華浪潮”的結論。

面对疫情带来的“歧视”是谁过度敏感了?

2月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呼籲各國應避免過度反應,合作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圖片來源:中新社)

世界衛生組織1月31日宣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和組織機構都沒有理由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長期拿它來跟中國較勁,因為那會導致它們自己的損失。文章最後稱,我們還是要把精力投入到抗擊疫情的鬥爭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