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刁難與打壓,一位駐美記者的經歷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 日
久聞華盛頓是一座新聞富礦,兩年多前,帶著熱切的憧憬,《環球時報》記者開啟了常駐華盛頓的生活,但接下來的經歷很快讓記者有了新的認識。


2018年初的中美關係,還沒有那種山雨欲來的氛圍。在那之前,美國總統剛剛成功訪問中國。記者到美國國務院外國記者中心(FPC)、國會記者中心辦理證件,都沒有經過什麼周折。但風雲突變,隨著3月美國拉開貿易戰的序幕,中美關係全方位趨冷,記者也成為受這一關係變化直接影響的群體之一。
兩年多來,記者親眼看到身邊的同行,有的因回國探親簽證受阻,在美國的行李託同事打包後寄回國內;在美國各機構眼裡成了“可疑人士”,採訪報道屢屢受阻;在智庫活動中採訪提問,被右翼學者不客氣地回絕……


先說簽證,美國對中國大陸記者採取歧視性做法,給予的簽證類型是一次入境,不限停留時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記者往往是5年多次往返籤。這意味著,哪怕中國記者回國休假也要重新申請簽證,而美國簽證官往往趁這一機會加以刁難。


記者身邊有多個媒體朋友遇到這一問題。有位記者一家三口回國休假,夫妻兩人的簽證順利拿到,7歲孩子的簽證卻遭到審查;一對夫妻記者同時申請簽證,妻子順利拿到,丈夫卻被審查了3個月……種種匪夷所思的現象,讓駐美記者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敢回國。


報道環境越來越不友好是記者最大的感觸。一些美國政客、媒體竭力抹黑,給中國記者貼上“間諜”“傳聲筒”等標籤,如今在美國聯繫採訪困難重重,記者對吃“閉門羹”已經習以為常(當然,有不少美國學者,特別是專業領域的學者依然願意跟中國記者交流,我對他們表示敬意)。美國是一個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國家,當美國媒體以敵我矛盾的態度來報道中國時,很多美國人的看法是:“我為什麼要給自己惹麻煩,接受中國記者的採訪呢?”


這類情況並非這兩年才有。一位前駐美資深記者對FPC明裡暗裡防範中國記者深有感觸:FPC曾組織“報道之旅”(reporting tour),承諾安排採訪美國一個國家實驗室。行前填了無數張表,最終美國政府審來審去,人都已經到達了實驗室所在城市,採訪還是被取消了。“能夠感覺到有些時候確實是在給我們使絆兒。”他說。


這位記者還提到,2012年北約峰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他的同事前往報道。前期報名很順暢,但峰會前一天會議工作人員卻拒發記者證,導致這位同事無法進入會場報道。事後進行交涉,對接官員聲稱不是國務院所為,是安全部門做的,但始終沒有告知原因。


這兩年,記者曾多次申請FPC的“報道之旅”,但無一例外被排除在名單之外。白宮新聞辦公室每天向註冊記者郵箱實時發送白宮動態新聞稿,但最近有多名中國記者被踢出發送名單。此外,很少有中國記者能夠拿到進入白宮參加記者會的特殊許可,即使拿到,獲得提問機會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美國政府常說,美國記者在中國如何遭到限制,而中國記者在美國卻享受著開放社會的新聞自由。記者想說的是,當美國政客將一頂頂大帽子扣在中國頭上,並一再提醒美國人民要睜大眼睛之時,中國記者在美國所享受的“新聞自由”只剩個名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