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如果只有一个桃,情形会有什么不同?

金石凯乐


二桃杀三士,杀人的不是二个桃子或者一个桃子,而是性格的缺陷!

二桃杀三士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首先,功高震主,结朋党。被杀的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国武艺高强、功劳赫赫的人,作为武将,历来为君王所忌,本应该低调忠心,博得信任。可是他们却背道而行,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彼此互壮声势,目中无人。他们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不懂得为臣之道、为官之道,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的根源。

其次,晏子洞察了他们的性格弱点,一击而中。身为相国的晏子,虽然身长六尺,可智谋无双,他身居高位多年,对时局对人心洞若观火,他对齐景公说他三人:“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得到了齐景公的同意,定下了二桃杀三士的计谋。晏子有齐景公支持,有对三人的充分了解后定下的计谋,可谓谋事在前,算无遗策,三人的死亡的命运已经无法更改。

也有人说,晏子所以设计杀三人,是因为三人对他不够尊敬,这其实是小看了晏子,晏子一心为国“三世显名于诸侯”,连司马迁都感叹:“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即使给他赶车,也是心甘情愿的”,怎么会因别人的不尊敬而起了杀心呢?

三人为二桃而死,看似死在了晏子的计谋之下,其实,究其原因,是因为三人性格狂妄,目光短浅,成为了“危国之器”而死的。

 





文星洲


晏婴二桃杀三士的计谋要得逞,第一步就是需要三士中有人率先出来拿桃,拿桃的这个动作产生以后,才会有后面的形势变化。

从博弈心理的角度来讲,在有两个桃的情况下,率先出手拿桃的人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反正我有功劳,我拿走一个,又不独占。而如果只有一个桃,第一个出手拿桃的人就会有所顾虑,不会那么干脆的拿走。

第一步实现以后,我们看形势的变化。在有两个桃的情况下,一桃被拿走,只留一桃,那么剩下的两人便坐不住了,不论是谁拿了剩下这一桃,另一人的面子绝对挂不住,俗话说“最大的羞辱不是我没有,而是别人都有,只有我没有”,尤其是以勇士自居的人,更是自负好面子,那么最后剩下的这个人,就是全局的引爆点。而如果只有一个桃,那么一桃被拿走,剩下两个人也许会不舒服,但想到自己并不是惟一被冷落的人,这样心态也就不会那么极端失衡。

其实我们看整个形势的变化,二桃计谋的最终落点在第三个人身上,这个人即使不会因为极端情绪的影响而自杀,也会因为在众人面前丢了颜面,而对另外两位勇士心生嫌隙乃至于愤懑,而只有一个桃的话,就达不到这么爆裂的效果。



九溪百转


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

题主所提,若只有一桃,则如康熙帝平吴三桂,逼得吴起兵造反称帝,险些丢了大清朝,一个道理[来看我]



武汉爱情博物馆


若只一桃,则三人必论功,后以二服一,俱不死。不若二桃先两抢而一逊,后二羞死,又致余者愧而死,是以俱死。盖虽有论,其事存疑。盖三士皆有仁有义有勇而知耻者。晏相疑者,其不忠也。不忠者或,实为不敬故尔。不忠未至,不敬已行。假不忠以掩不敬,晏相阴。实则相智。


沸不腾1


赏一桃:

一人得桃,则寡。二人不得桃,则众。寡不敌众,所以无人抢桃,三士生。

赏两桃:

两人得桃,则众,一人不得桃,则寡。寡不敌众,所有三人争桃,三士则亡。

是不是很拗口?


木头徐林同学


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要是现代社会根本不会发生,古代讲个义字,历史故事沒有假如,要有那么多假如,历史得改写多少回了。


黄玉常


结果还是一样!都是抓住资源稀缺性,利用人们对于名利的贪婪追逐的缺点而达到了目的。所以说功名富贵皆浮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