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足球现状:亏损巨大,中性命名,企业纷纷选择退出,对此你怎么看?

智道足球


一个联赛要成功,必须要科学合理精彩,我们的联赛都是畸形发展,很多人投资都有投机取巧之嫌,没有把足球和竞技体育的魅力与广大人民生活结合起来,不管什么比赛,他首先得需要人去参与,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观众,参与者必须有所得,而我们的联赛没有互动性,球员技术水平、比赛观赏性都很不好,整个足球文化基础很差,所以联赛立足的根基不稳,很难长期运行下去。


路一直孤单的走


前几天,多家中甲、中乙俱乐部爆出运营困难,面临解散危机。为了避免这种坍塌式的退出潮,中国足协不得已将准入政策要求的薪资确认表提交时限延期了半个月。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便是做出延期措施,恐怕也无法挽回这些俱乐部的退出狂潮,因为这些俱乐部大多数已经失去了继续搞足球的主观意愿。


据悉,一家中等的中甲俱乐部,年投入在数千万人民币,而联赛分红只有区区几十万。至于门票收入,更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毕竟中甲、中乙的影响力太低了。这些企业投资足球,根本无法直接盈利,而他们最看中的宣传效益,又因为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政策而接近完全丧失。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俱乐部势必会失去继续投资足球的热情,撤资、解散的情况便接踵而来。

中超俱乐部方面,由于顶级联赛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各俱乐部虽然同样亏损巨大,但有宣传效益在,大多数俱乐部的投资意愿相对较强。而中甲、中乙的很多中小俱乐部就没那么幸运了,影响力太低,基本没有硬性收入,现在连企业冠名都即将失去,这些投资人失去投资兴趣是在所难免的事。
职业联赛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情怀。有些俱乐部,出于热爱足球事业的情怀,从而不计成本的持续搞足球,这个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职业联赛的持续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个别企业的足球情怀。如何让我们的职业俱乐部像欧洲俱乐部那样走向盈利模式,是当局决策者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依靠的是市场,而非情怀。


仁人爱蹴鞠


推行中性名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应该立刻停止,这要把投资的热情弄死在萌芽之中。提出推行这样措施的,主要是没有读懂国情,过分追求国外的所谓标准的样子,没有理顺中国足球老板、企业、俱乐部、联赛几方面复杂的关系。

老板的喜好决定着企业是否投资俱乐部,打广告的名义是不断延续的好借口

中国的联赛,称为老板足球也不过分,一位老板的喜好和目的,就决定了企业是否投资俱乐部,如果老板万一变了,或者老板老了让位给二代,然后对俱乐部的投资就会中止。像万达王老板喜欢足球,但是思聪还曾经说过“搞足球的是2B”,所以用什么来延续一个企业玩足球呢?

一些玩得时间比较长的企业,除了一开始是老板的冲动外,主要是老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就是玩足球,能够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推广,相当于打广告,把公司打广告的钱,拿出来投资中超,名声大很多。例如王老板就给儿子说了,搞足球,是广告的一种,股东们都同意的,以后你也这么干。

联赛商业收入低下,老板热情本来很珍贵,却非要搞出中性名来泼冷水

中国的足球比赛,门票收入远远低于国外,一方面中国人均收入仍然不算高,一方面中国面积大,奔赴客场的消耗,有如国外球队踢欧冠一样,不利于球迷远征,去个远征酒店、飞机火车等开销巨大,客场球迷少,争抢球票的意欲低,能炒起票价的,往往是争冠的大战,或者同城德比,大量客军远征,但无论怎么升价,门票收入还是不会太多,再升价,就会引起球迷不满。门票收入只会偏低,其他周边商品也不会收入太高,转播虽然也一度卖出天价,但是总体来说,比起投入的资金,还是杯水车薪。

这就意味着,老板单方面投入,老板本来才是天使,这些对中国足球投资的老板,其实是很珍贵的,他们都想玩出个名堂来,怎么显示他们玩得好,除了拿冠军,还要人人谈论他们公司的名字,但是中性名却在泼冷水。

大多数球迷根本不会在乎中性名,自然而然的中性名会比硬推更好

其实这么多年来,中国球迷已经很习惯这种企业换来换去的做法,球队不固定一个名字没有带来什么麻烦的事情,而自然而然的中性名,例如上海绿地申花,要保留申花,北京中赫国安,保留国安一样,这些自然而然的,反而才是好事情。硬推中性名,打击投资者热情,并且在股东面前,失去了长期投资足球的借口,靠拢了所谓的国外的标准,却无视国情,反而把中国足球的好的投资气氛给弄差了,得不偿失,先要发展,再求质量。

我们经济发展,都是经历了大量利用人口红利的粗放型阶段,到真的大家都赚钱了,企业有了实力了,市场成熟了,才慢慢搞自己品牌,自主研发,提高质量。先把中国足球青训和联赛水平提升上去,球员源源不断能够留洋国外,联赛更加赚钱了,中性名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能颠倒过来,什么阶段干什么样的事。还没达到那个阶段的条件,硬推,是不好的。


球道人


企业选择退出中国足球是明智之举,毕竟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投资必须有效益,办个养猪场保证赚大钱。


▓一念♛之差♛


企业对自己的员工也没有这么好,反而高薪养几个为国摸黑臭脚,有病吧,


琴瑟生


支持,职业化害了中国足球和篮球,一点进步没有光想着挣钱了!


你说谁知道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国足协的初衷是对的,但急功急利的心态却体现的淋漓尽致。

据《新民晚报》消息,一支中甲球队投入5000万元,从联赛拿到的分红才40万元,这就是杯水车薪,对于俱乐部的运营没有丝毫的作用。当然了,这些企业投资足球看中的也不是这点分红,而是联赛所带来的广告效应。

要做好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那对于球队的冠名,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可是中国足协却出台政策要求俱乐部采用中性名称,这种矛盾冲突,必然会让企业失去投资的热情。

当然,俱乐部对于足球产业和市场环境缺乏周期性评估,也没有全力做好市场开发,从而导致入不敷出。可是中国足协呢?难道没有责任吗?

足协没有完善、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照葫芦画瓢,并不适合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联赛到目前为止,也才职业化多少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企业投资足球看中的就是广告效应。来来去去,经历过这么多投资者,谁也没有放弃这个权利。


欧洲足球,早就拥有非常深厚的基础,也有完善的规划及管理。特别是英超联赛,球迷基础就非常深厚,代代相传。可是中国足球呢?甚至连转播的要求都很难满足,更别提其它商业开发。

关键还在于中国足协对于联赛的红利,死死抓住不放,从不忘记在联赛中分杯羹,总希望做到名利双收。从而导致急功近利,朝令夕改,把联赛搞得乌烟瘴气。

本就缺乏商业利益,足协还要分大头,这让俱乐部投资者何来热情?如果连基本的冠名权都没有,那企业还能从联赛中得到什么?

投资者热情再大,也需要从中得到效益。入不敷出的联赛也并非健康的联赛。

中国足球联赛很多投资者都是民营企业,即使球队老板对足球有再大的热情,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填坑。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更不可能投进联赛这摊水中,连个响都没有。

常年大投入,却没有相应的回报,岂能是健康的联赛?联赛不健康,就更不可能有良性的发展,唯有深陷恶性循环的困境。

球队命名中性化,需要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足协给予俱乐部带来应有的回报。

目前的中国足球联赛,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不可能做到盈余。既然没有相应的回报,就该让企业继续冠名球队,也只有让球队慢慢发展起来,企业从中得到广告效应,并快速发展,从而将企业利润再投入球队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当球队发展到有深厚基础并自供自给的时候,再来采取中性名称,才是最佳的选择。而这个发展过程,必须要求足协有收有放,真正让俱乐部能够健康发展。

球迷在乎的并非球队的名称,而是球队给球迷带来的喜怒哀乐。

只要球迷是真爱,无论是什么名称,也无法阻止球迷对于球队的爱。球迷支持球队,也并非在于名称,而是这支球队给球迷带来的喜怒哀乐。

如果球队没有和球迷打成一片,心心相印,即使取的名称再有地域特色,也无法挽回球迷的心。


常梦长乐


取消男足职业联赛,希望所有的企业都退出足球赞助!一帮都不为国家荣誉着想的足球人!


果子15510


我认为所有赞助退出足球,也是给足球一个促进,不是这些球员拿着高薪,不为国家出力,我以为所有足球赞助商应该赞助国家队,让这些球员涌跃加入国家队,那才有希望!


浩瀚417


说明有点头脑的企业领导或老板都觉醒了,给他们点赞,现在退也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