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領館有多少種?

手機用戶52233578544


我想此領館為彼翎管吧?我就按翎管來回答好了!


看多了清宮劇,大家對這帽子不會陌生吧?這玩意不得了,是清朝官員身份的象徵。

帽子頂處白色的就是翎管,它與翎子一起,構成了一個官員的身份。翎子是孔雀毛,分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高貴。而翎管則以材質分高下。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鎮國公、輔國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得用白玉翎管。故清代佩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徵。下面是清代官位級別和翎管的對應關係圖:

一、金託翡翠翎管

正一品、王爺一級的人物佩戴。



二、銀託翡翠翎管

從一品文官佩戴,頂珠為紅珊瑚。



三、銀託白玉翎管

從一品武官佩戴




四、紅珊瑚翎管

正二品和從二品佩戴,正二品顏色比從二品的深。




五、銀鍍金託翡翠翎管

正三品官員佩戴,頂珠為藍寶石。





六、銀託翡翠翎管

四品官佩戴,頂珠為青金石。

七、水晶翎管

五品官佩戴,頂珠為水晶(也有用各色琉璃、琥珀的)。


八、象牙翎管

六品官佩戴,頂珠為硨磲(象牙白、珊瑚紅象牙翎管)。

九、瑪瑙翎管

七品官佩當戴(當時的七品知縣),頂珠為銅。


十、銅翎管

八品、九品官員佩戴,頂珠均為鏤花金頂(八品用陰紋、九品用陽紋)。

清代伊始,改變了從宋、元、明一直流行的高冠或帽翅制式,而以禮帽代替。禮帽又分兩種:一種是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以黑色居多。暖帽最高處鑲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分紅、藍、白、金依次紆尊降貴。二為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外裹綾羅製成,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櫻頂珠。翎管,就是在頂珠下用來安插翎翅的管子,旱菸管粗細,長兩寸左右。


戈壁灘上的駝鈴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產物,是隨著冠制的改革而誕生的。清代伊始,便徹底改變了從宋、元、明一直流行的高冠或帽翅之制,而以禮帽代替。禮帽分兩種:一種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以黑色居多。暖帽最高處都鑲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由紅、藍、白、金依次紆尊降貴。二為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外裹綾羅製成,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翎管,就是在頂珠下用來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菸管粗細,長兩寸左右。

  翎管多為圓柱形,主端有鼻,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大如菸嘴,翎子就由此插入。翎管的材質有翡翠、白玉、碧璽、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瓷、銅等。

清代品級高的文官可佩戴翡翠翎管,品級高的武官可佩戴白玉翎管。常見清劇中的官員身穿朝服,頭戴官帽,寶石鑲頂,帽後翎管下,必有一枝羽翎微微顫動。在清代,頂子、翎管加上羽翎,便是此人全部身份地位的標誌了。


強哥新語


外國在我國設立領事館

清朝時期,大清面臨凋零,清政府一直被迫接受外國領事,後來逐漸在外國設立領事。

起初,鴉片戰爭前,西方國家對中國不斷要求,1516年葡萄牙要求中國通商,被允許租借澳門,這時是在明朝時期,“剽劫行旅”

1655年荷蘭開始敲門,他們沒有強硬要求,而是自降身份,以藩屬國身份向清廷進貢,使之擁有貿易特權,但是清廷只准許沒八年派遣使者一次,每次只帶四艘商船。

1719年,俄國派使團來華簽約留下一人作為領事,但是在1722年被康熙驅逐。

1793年英國派遣馬嘎爾尼代表團來華,1816年英國再度派遣阿美士德覲見嘉慶,因為理解問題被拒絕。 再到後來,就變味了西方單方面派領事未被清政府認可。


1833年12月,英國派遣勞卑為駐華領事,在第二年就率領軍艦炮轟廣州,失敗後退居到澳門。 1836年英國派遣義律在廣州常駐,清政府稱其為商務總監,不可與官員接觸,只能進行商務往來。 在這一時期,法美也向廣州派遣領事,但未得到清政府認可。

長期以來,清朝閉關鎖國,認為天朝物產豐富,並不知道領事是什麼。 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就有相關領事的條約,簽訂外國可以在華設立領事,並且開港通商。 被迫首先承認英國領事,這是第一個被清政府承認的外國領事,名為巴富亞。 在此之後,各國都派遣領事來華。

朝廷國家孱弱,封建統治搖搖欲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在1843年給了外國列強領事裁判權,再後來,列強在華租界。儼然成為國中之國,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根據1935年的《外交年鑑》,共有77個國家在47個城市設立了196個領事館和辦公室,遍佈各省,日本44個,英國22個,法國15個,荷蘭10個。

中國還在外國設立領事館

在1860年,與俄國簽訂《北京續增條約》規定,中國在俄羅斯京城或別處設立領事館,聽中國之便。



1867年和美國簽訂的《天津續增條約》規定可在美國設領事館。 在外華工慘遭虐待引起清廷重視,而有郭嵩燾等有識之士也積極主張在外國設立領事館。
1877年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1878年在日本橫濱設立領事館,同年在舊金山設立領事館,1879年在哈瓦那設領事、1885年設紐約領事館、直到1911年清滅亡時,共外設40多個領事館。


湖畔的玄青鳥


翎管的材質有翡翠、白玉、碧璽、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瓷、銅等


發現藝術工作室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文史的小青年!

不知道您問的是不是清朝的翎管呢?這是我的一點理解!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產物,是隨著冠制的改革而誕生的!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鎮國公、輔國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帶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徵。

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10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