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听着祖国的“脉搏”在跳动

就像听着祖国的“脉搏”在跳动

“嘀、嘀、嘀——北京时间6点整。”1月24日黎明,一道电波唤醒冬日里的中国。

对大多数人而言,时钟报时声也许简单而平常,但在武警陕西省总队渭南支队某中队官兵心中,他们日夜守卫的“北京时间”时刻维系着国家的主权与安危。

在没有“北京时间”以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时间”,只能沿用由外国人测报的格林尼治时间。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建立唯一的标准时间授时台,精确发布30万年差1秒的“北京时间”,测报频率覆盖全国。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武警官兵在这里执勤,守卫好“北京时间”,成为他们的使命。

贴对联、挂灯笼、拉彩旗、装彩灯……官兵的一番布置让这个原本清冷空旷的院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阳光照耀大地,2号哨不远处的金梅盛开了,散发出阵阵幽香。“班长,‘北京时间’到底是啥样呀?”列兵郭远东问。这个问题让班长李凯真不好答。

李凯曾听老班长说,从2号哨门口下楼走到地下室就是“钟房”。“北京时间”就是从“钟房”传出来,再通过院里的天线播发出去。直到现在,李凯也没进过“钟房”,但他觉得,即便没见过“北京时间”,只要站在哨位上,听着钟摆滴答滴答,就像听着祖国的“脉搏”在跳动。他知道,那滴答声里蕴含的是——飞机高铁的安全到达、航天发射任务成功执行……那种神圣感,让他自豪。“以后你就知道了!”李凯笑着回答郭远东,“好了,准备换哨,休息好了就去厨房帮忙准备年夜饭。”

14时30分,下士刘松松换上白色炊事作业服来到厨房。他一边查看食材,一边和炊事员怀荣炳商量年夜饭的菜谱。

今年是刘松松入伍的第三年,这是他第三次没有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他说:“今年又没能回家陪爸妈过年,没让他们尝尝我亲手做的年夜饭,心里有些愧疚。但只要一想到战友们能够吃个舒心的年夜饭,我就很满足了。”

除夕夜,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着饺子。“你的饺子又破了。”“你看看我包的这个才是标准的。”“谁把我的饺子皮拿走了?”……热闹的气氛让人忘却了屋外的严寒。

为了让战士看上春晚,排长王兵和几个党员选择在哨位上跨年。临近午夜,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听着战士们在饭堂内的嬉笑声,王兵扶了下肩上的钢枪,觉得身上也没有那么冷了。

“5、4、3、2、1。”伴随着清脆的“嘀嗒”声,时针、分针、秒针重合在一起指向12时。一阵欢呼声响起,王兵站在哨位上望着家乡的方向,轻声说了一句:“爸,妈新年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