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2月2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在隔离病区工作几小时后,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曾宪红的脸上被口罩和防护服勒出深深的印记。


这是曾宪红作为北京医疗队队员来到武汉的第8天。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2月2日上午,医疗队队员临时驻地,曾宪红提前将早餐挂在值完夜班的队友的房间门口。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出发去医院前,队员对曾宪红进行体温检测。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等摆渡车间隙,曾宪红提醒队员们医疗注意事项。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7点56分,曾宪红登上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摆渡车。


一周内,北京医疗队协助当地开设了 3 个病区,其中 2个病区很快住进大量患者。随着收治数量的不断变化,人员与设备的分配随时在调整中,除了在隔离区内开展护理工作,曾宪红几乎每天都要开会、与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接交班等情况。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曾宪红在前往隔离病区的电梯内沉思。


曾宪红是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在临床已经干了32年。1月25日,医院突然发布援鄂任务,曾宪红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新冠感染者不断增加的时候,我就有预感,北京或许会向武汉增加援手,当时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真的到了这一天,是一种义不容辞吧。”曾宪红说。她本身就在呼吸科工作,且2003年在一线参加过SARS抗疫,去最危险的地方提供帮助,她有强烈的使命感。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1月27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支援武汉前,曾宪红的爱人与她告别。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曾宪红朋友得知她支援武汉后,发信息让她注意休息。


SARS时期的经验,让曾宪红在这次抗疫时多了份信心。17年前,曾宪红前往定点医院支援,心中还有一丝恐惧,这一回她相信,只要防护到位,不会造成感染。在同仁医疗队的群里,她会叮嘱年轻的同事们,归来后好好睡觉、好好吃饭,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不让疾病有可乘之机。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抵达隔离区的清洁区后,曾宪红在更衣室戴上第一层口罩。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曾宪红穿上防护服。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曾宪红整理防护服。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曾宪红帮助其他队员用胶布封住防护服领口的缝隙。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戴上手套后需要用胶带将连接处封住。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穿好防护服后,需要再穿上隔离衣。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穿好隔离衣后,队员帮助曾宪红在面部口罩的缝隙处贴上胶带。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队员帮曾宪红戴上第二层口罩。


很多细节体现着这位防疫老兵的经验之处,当年在SARS时期,戴着护目镜在隔离区操作,镜片内部起雾是常态,曾宪红的技巧是,佩戴之前先用手消液或洗涤灵擦拭眼镜、用干纸巾清洁一遍,这样镜片能始终保持清晰。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队员们将姓名写在隔离衣上,方便互相辨认,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曾宪红“全副武装”后走向患者病区。


在病房中,看到患者的痛苦,曾宪红总是希望能多做点什么。“平时虽然也有重症患者,但毕竟每天有亲友探视,有肢体抚慰,进入到隔离的环境,人是会非常孤独的。”感受到患者的无 助,曾宪红和同事们尽力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也在琢磨更多心理支持的办法,希望为患者建立信心。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在防护衣写上“加油”字样是鼓励患者的一种方法。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曾宪红在病区内照顾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


曾宪红与家人每天通过视频报平安,也会收到很多关怀叮咛的短信。“大家都希望能早点回家。但既然来了,就有和疫情奋战到底的觉悟和信念。”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从医院回驻地的摆渡车上,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后,疲惫的曾宪红在车上一言不发。


战疫老兵曾宪红:帮孤独的隔离者重建信心

△ 回到驻地后,曾宪红和爱人视频报平安。


-The End-

摄影:新京报记者陶冉

文字:新京报记者戴轩

版面图编:刘晶

校对:付春愔 陈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