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板块涨幅3.83%居前 疫情带来短期压力、不改长期价值

2月4日,A股低开后翻红,沪指收涨1.34%。在领涨的板块中,保险板块上涨3.83%,仅次于半导体、医疗保健、家用电器,排在板块涨幅第四位上。

保险股中,领涨的是两家纯寿险类的公司。新华保险上涨5.09%涨幅居首,中国人寿其次,涨幅4.73%。此外,中国平安上涨3.50%,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涨幅接近,都在2.9%左右。

前一日,A股一次性补跌,大盘下挫,保险板块也有较大跌幅。

对于保险板块的价值,近日多份研报分析,此次疫情给保险板块带来一定短期影响,或主要集中在一二季度,从中长期看,行业有望快速恢复增长,不改中长线推荐逻辑。

方正证券非银团队近日发布深度报告,提出“疫情下的险业观:短期压力为实,价值洼地为真”的观点。

首先从赔付看,与非典时期相比,本次疫病死亡率2.2%低于非典的6.6%,同时发现时间早、防护到位,因此由重疾、传统寿险所引发的赔付比例与2003年非典相比更易控制。又因医疗险投保率提升、疫病赔付频次高,但多由医保承担,因此实际赔付程度整体可控。回顾由非典造成的保险赔付,仅占当年人身险赔付支出的0.01%。

从保费看,短期供需两端或因疫情短期承压,但当前保费结构的改善将减轻压力。主要是疫情的爆发将对个险渠道销售造成压力;潜在投保人或对投保时点延期,代理人拜访客户难度加大。同时,对短期收入减少的顾虑或将降低对储蓄险的购买需求。不过,低件均医疗险等保障产品需求将提升,助力营销员维持一定程度的举绩,维持住营销员团队的稳定性。另外,由疫情反思引发的健康险需求又将提升险企保障险占比、进而提高NBVM,一定程度上对冲新单量级的缩减。在非典爆发的2003年,行业健康险保费增速达到98%,成为拉动人身险总保费增长的最强驱动力。

该研报认为,疫情带来的短期压力为实,但形成的长期价值洼地为真:保险股具有消费和周期的双重属性,均说明了黑天鹅事件导致的短期下跌将形成价值洼地。

从消费角度看,险企内含价值(EV)是现有资产的价值与现有保单未来所有可分配利润之和,并不会受短期的账面价值波动或即期新单缩减影响。相反,由于保险市场空间尚处于消费蓝海,市场空间与潜力巨大,新单、尤其是高价值率的保障型新单仍将保持增长,不断增厚EV。即便在悲观假设险企未来长期投资收益率下滑50bp、新单不增长的情况下,EV增速也能保持在11%-15%,即悲观估值为1.1-1.5倍PEV。

从周期角度看,经历了2018年的监管收紧、2019年的改革调整后,当前的保险行业已触底向上、逐渐修复。当前的险业正处于由量驱动向由质驱动、由理财型向保障型转变的改革窗口,疫情黑天鹅带来的短期缺口或暂时拖累修复速度,并不影响周期向上的方向。相反,疫情催化的保险保障意识或将加速后期改革进程,帮助NBV增长提速。当前行业对应2020年估值仅在0.7-1.1倍,处于历史低位。若此次疫情事件造成短期波动,估值下探至历史底部,则将形成价值洼地。

国泰君安非银团队也认为,新型肺炎疫情对保险板块短期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中长期看,行业有望快速恢复增长,不改中长线推荐逻辑。新型肺炎疫情短期或影响开门红新单销售及人力增长,但整体赔付压力有限。中长期来看疫情有望激发全民保险意识,预计将推动健康险行业迅速发展。受制于疫情期间居民普遍减少外出活动、代理人降低活动量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对开门红展业计划造成负面影响;疫情发生的保单赔付主要为医疗险,重疾险涉及的赔付相对较少,总体上面临的医疗费用赔付支出压力有限。中长期来看,疫情蔓延提高了居民对疾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对健康风险的保障意识,有助于激发健康险的配置需求。

天风证券非银团队研报也在复盘2003年“非典”后提出,此次疫情期将短期冲击保单销售和增员,但疫情结束后需求有望在下半年迅速增长,且中长期利好健康险销售(医疗事件历来会促进人身险销售),另外事件对于保险公司赔付支出的影响很小。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