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幾條大脈絡

一、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兩河文明,兩河流域)、古埃及(埃及文明,尼羅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文明,尼羅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中國(華夏文明、黃河流域)。

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滅亡,中世紀兩河文明伊斯蘭化。

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被羅馬帝國滅亡,公元7世紀埃及文明伊斯蘭化。

公元前175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明尼羅河流域消失;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之後外族不斷入侵(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英屬印度等),印度文明恆河流域停滯不前。

此外,還有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等等。

那麼中華文明為何有如此強的延續性呢?

1.地理特點。

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國與其他文明的隔絕的隔絕程度是最高的,這種地理上的隔絕在一定程度上就阻止了其他文明的入侵。

雖然中國文明並不是最古老的,兩河文明形成於約公元前5500年,埃及文明形成於約公元前5250年,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分別形成於約公元前2500年與公元前1000年,華夏文明則形成於約公元前3000年。

但中國文化是獨立起源的,黃河中下游非常適合農業文明的發展,因此中華文明有後發的優勢,一度比其他文明發展的快,很早就達到了成熟狀態。

2.中華文明內在的超強穩固性和同化性

地理上的隔絕使得中華文明是獨立起源的,而這種獨立產生了中華文化內在的超強穩固性,也可以說是自閉性。縱觀中國歷史,但凡想入主中原就必須要接受中原文化。

二、中華文明是一個非常早熟的文明

社會很早就出現了“現代化”的面貌,農業文明在黃河中下游出現後,發展得特別快。在高度發展的農業文明基礎上,中國的政治文明也迅速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早早地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可以說,在秦朝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等的基本格局就已經確定。

隨後的各個朝代,自秦朝到晚清,基本上就沒有跳出這個框架。因此在歷史上,就體現為治亂興衰的不斷循環。

三、中華文明兩頭變化劇烈,中間不斷循環

中國地理環境的優越帶來了中國文明的穩定性和早熟性,但中國文明依然有過重大變化。

一個是周秦之變,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

政治制度產生了絕對的變化:分封制變成了帝制(郡縣制),國家直接控制個人,權力高度集中

另一個是捲入全球化之變,也就是鴉片戰爭。

這次變化 ,致使中國整個社會的運轉規律又一次發生了質變。周秦時本已穩定的基本格局受到劇烈的衝擊,中國社會各方面不得不接受改變。

四、中國政治和社會一方面不停地循環,另一方面卻朝著一個固定的方向演進

在兩次突變中間的這兩千年中,中國始終處於不斷循環的王朝興替。但不管是怎樣循環,中國的政治社會始終向著中央皇帝高度集權方向發展,從皇帝和丞相的關係問題中可以看出皇權不斷加重,相權不斷削弱,最後被完全取消。

五、邊疆與中央的關係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新興政權,大多都起自邊疆地區。邊緣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常見的事情,而邊緣和中央的關係也處於一種進退的關係問題,你強我弱,你弱我強。當中原政權處於弱勢的情況下,邊疆政權自然會入主中原,而在邊疆政權弱勢的情況下自然會被中原政權所掌控。


中國歷史的幾條大脈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