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说诸葛亮挟刘婵以令蜀汉?

JJ-魅力值Ax小豪


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志》没看到这类话。《三国演义》里刘关张和诸葛亮都是正面人物。再说毕竟曹丕篡汉,取代了汉献帝刘协。



人生如诗14


反观诸葛亮辅佐刘禅,乃是刘备临危托命,延续蜀汉。虽说把持政务军事于一身,但每行请命,逢诏即归。若说是挟天子以令诸候实在违心之论,一则没有挟天子,二则也无诸候可令。

二者根本无可比之处,群众的眼晴是雪亮的,这具体体现在戏台之上。戏中曹操白脸奸臣相、诸葛亮紅脸忠臣相几千年来己约定属成。至于历史上忠奸自在人心。

各位网友!以为如何呢?欢迎评论!





明清(德刚)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就是汉献帝刘协,汉献帝真是个悲催的娃,虽然小小年纪就成了帝王,但始终是个扣着大檐帽没实权的摆设。汉献帝最开始是董卓的傀儡皇帝,董卓完蛋之后,又被董卓的手下掳走控制,第三次才沦落到曹操手里,下面咱们先说汉献帝的处境。

挟天子令诸侯不只是曹操的专利

现在一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会想到曹操,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董卓才是第一个挟天子号令天下的人,当年董卓扶持九岁的汉献帝上台,就是为了方便自己号令天下。第二个尝鲜的是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等人,那时候董卓被杀,李傕、郭汜没有了主心骨就要跑路,这时三国时期被忽视的重要谋士贾诩为二人出了一计,贾诩当时是这么说的: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贾诩说这话有意阻止二人大开杀戒,同时暗指奉国家以征天下,最后这些家伙还真把长安拿下了,只不过这群乌合之众心有不和,最终弄了个不欢而散。后来汉献帝才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把汉献帝这个政治旗帜利用的淋漓尽致,他恨不得把汉献帝这个工具榨干。但曹操在挟天子令诸侯期间,表面上还比较尊重汉献帝,那些该有的君臣之礼一样不差。汉献帝在曹操手里不愉快主要是承受的周边压力,曹操时不时的来场杀鸡给猴看,汉献帝看着身边的大臣一个个被砍,心里能痛快了才怪。

诸葛亮挟天子能否说的过去

曹操是挟天子起家,主要是拿汉献帝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蜀汉政权已基本成型,所以二人最初的处境和出发点不一样。诸葛亮虽然是蜀汉实际的掌权人,但他的忠心思想没有变,竭尽自己所能为刘皇室服务一直是主线,也就是说诸葛亮和曹操本质上就有区别。曹操是抡重斧砍出的血腥路,用狠毒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诸葛亮是只知道干活,而且还是卖命的那种,完成刘备的遗愿才是最重要的。刘禅在诸葛亮手里很享受,有诸葛亮这个干活踏实又没野心的管家,自己安心在皇宫里享受就行了,所有刘禅和汉献帝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

曹操和诸葛亮谁的地位更高

从曹操和诸葛亮的地位上来看,曹操虽然从汉献帝哪里弄了不少官衔,甚至自己给自己扣帽子戴,但那都不是汉献帝主动给的,主要是在自己强大的威慑下抢来的。诸葛亮就不一样了,刘备托孤时甚至让刘禅认诸葛亮做干爹,其他官衔咱就不说了,单纯这个皇帝的爹多牛,这是曹操不能比的。曹操通过自己的硬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强扭的瓜不甜,他虽然站到了一个时期的最巅峰,但同时也引来了无数人的唾骂。所以从大方面来看,曹操的挟天子和诸葛亮的挟天子不是一码事,或者说诸葛亮挟天子以令蜀汉不成立。


追记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有瑕疵,一定是又在哪碎片化信息接触多了。

首先,第一条,《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病笃,召亮于,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叫名正言顺!!!

你管人家刘备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形势又是什么样呢?

这首先从理上就说的过去了。

再者,从情上讲,还是《三国志》: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人家诸葛亮本来确实就是无意功名利禄,是你刘备死皮赖脸的非请人家出山,人家见你确实诚恳,就出来帮你,好,你不行了,儿子又没出息,托付给我,我能推托吗?

有句话叫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一个人在临死之前说的话,哪还有那么多心机,你以为都和小说里说的一样,像郭嘉遗计定辽东这还差不多。

所以,从情上来讲,也说得过去。

咱说曹操,谁给他的权利?

他祖上是宦官,连本来的姓都改了,身份低微你凭什么代理天子事?

比实力,比地位,比影响力,老袁不比他强?

不就是因为曹操本人眼光独特看出来这样做占尽天时么!

这是无理。

说情,人家诸葛亮六出祁山到最后带着遗憾薨在了五丈原,你刘婵在家吃喝玩乐,还动不动听信谗言,诸葛亮说啥了?不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就是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你曹操,剑履上殿,天子在你面前连个屁都不敢放,完完全全是你的掌上玩物,你想杀谁就杀谁,想让皇上娶谁就娶谁。

就这,二人有可比性么?

多看看正儿八经的史书,不要总是随便在哪个网络站点看到一些子虚乌有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立刻人云亦云,最起码自己去查证一下,好了回答完毕。


有条可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剪除异己、讨伐政敌,自己也先后坐上了丞相、魏王的宝座;而诸葛亮在蜀汉刘禅时期,同样身居丞相高位,总揽军政大权。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也跟从曹操一样,是“挟”君王以“令”诸侯(群臣)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大权独揽不假,但没有不臣之心,最多也只是功高震主。

下面我将从曹操与诸葛亮二人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以及汉献帝及刘禅的权力两方面出发来分析,来说明为什么二人的所作所为性质完全不同。

一、曹操与诸葛亮二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结果

(一)主观意愿:曹操志在“霸王之业”、诸葛亮所想“兴复汉室”

先看看曹操这一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计谋,源于曹操的谋士毛玠所提出的: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从毛介的谋略来看,虽然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奉”而不是“挟”,是“令不臣”而不是“令诸侯”,但在我看来,这只是毛玠的用语保守而已,其内在的意义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从最后一句“霸王之业可成也”可以得出。

谁的“霸王之业”?作为曹操的谋士,又是向曹操当面提出的建议,显然毛玠要说的“霸王之业”只能是曹操,而不是汉献帝刘协的“霸王之业”。

而曹操欣然采纳了毛玠的这一建议,显然在主观上也是认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谋略的,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霸王之业”。

再来看看诸葛亮这一方。

虽然诸葛亮在蜀汉也是大权在握,

但与曹操的最大不同在于,诸葛亮始终保持着对蜀汉、对刘禅的臣子之心。

即使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言:

《三国志》: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让刘禅兄弟认诸葛亮为相父,于公于私都把诸葛亮捧上了独一无二的位置,先不论这其中有没有刘备的其他算计,但在明面上等于向全国、向众臣认可了诸葛亮第一重臣的地位。

而诸葛亮后期确实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并没有任何“不臣”之意,兢兢业业的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二)客观结果:曹操“挟天子”征讨四方,诸葛亮“辅刘禅”治理国家

曹操迎汉献帝往许昌后,利用“天子”的号令,对不服从自己的诸侯肆意征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征讨袁绍,在官渡大战;建安十三年(208年),讨伐孙权、刘备,展开赤壁大战;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对马超等人潼关之战等等一系列战争,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征讨所谓的“谋逆”。

而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当然也是使用后主刘禅的名义,把自己的方针转化为国家意志,达到政令通和、治理国家的结果,但在实施方式上,并没有使用“挟”这一方式,基于自己的威望、公心,以及刘禅的信任和放权,应该说诸葛亮的方式是得到了刘禅的认可的,当然也就不存在“挟”这一说法了。

二、汉献帝与刘禅的权力对比

正因为汉献帝手中没有丝毫的权力,完全是一个政治傀儡,任曹操摆布的工具,曹操才能“挟”迫汉献帝,汉献帝对于曹操的作用,只是台面上的木偶,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就连皇后,曹操也是说杀就杀,汉献帝哭哭啼啼,毫无办法。

而刘禅就不一样了,诸葛亮虽说是大权独揽,但那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放权。作为皇帝,刘禅可不是橡皮图章,从一件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刘禅既有实权、诸葛亮又服从管理。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国时,前线战事顺利,但刘禅听信谗言,说诸葛亮拥兵造反,于是下诏将诸葛亮召回,而诸葛亮也顺从的接受命令而退兵。

试想一下,如果刘禅没有权力,怎么可能下诏诸葛亮退兵;如果诸葛亮又不臣之心,又怎么马上听令退兵,置北伐的成果于不顾。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诸葛亮和曹操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以及汉献帝和刘禅的实际权力来看,诸葛亮都称不上“挟刘禅以令蜀汉”。


晓东笔谈


首先,单从字面上来讲,挟天子以令诸侯,即绑架皇帝,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


然后,汉献帝刘协从登基第一天开始,就只剩下了皇帝的名分而没有实权。但是恰恰是这个皇帝的名分令汉末的诸雄眼红,任凭他们势力权重,要想称王称帝,都追求名正言顺,即便不能千古流芳,但也不能落下谋朝篡位的贼子之名,这一点,晚年的魏王曹操至死都未改朝称帝,可见一斑。

话说回来,曹操千方百计把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许昌,对献帝也是恭敬有加。曹操得到的是什么呢?

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可谓是位极人臣,曹操的政治目的达到了,开始露出野心的嘴脸,大肆诛杀公卿大臣,党同伐异,不断集权到自己身上。此时的他,于内:单靠自己的权臣地位就可为所欲为。于外:随便以天子名义封官加爵,便能安抚稳定一众势力。想要打谁也很简单:刘皇叔,天子想你了,你来不?不来?抗旨!奉旨讨伐!不整你?


诸葛亮这边,情况完全不一样,曹操是根基不稳,靠的是献帝的一手好牌。而诸葛亮则是陪着先帝打下大半基业的能臣忠士:“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天下计”。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虽然个人觉得刘备这是给诸葛亮摆了一道,但是事实如此,以诸葛亮的威望和声明,没有必要挟刘禅再令蜀汉,诸葛亮的做法也是如此,时时刻刻不忘先帝遗嘱,匡扶汉室,一边领军大仗,另一边还时时刻刻操心这个小胖子不信任自己,不安心,还不能来硬的,耽误自己北伐了,还得反过来哄他。

诸葛亮充其量属于功高震主,他挟啥天子?这不缺心眼儿吗!老百姓和史官们又不是白痴。


趣史要闻


▲曹操

曹操是汉末的一位英雄,他虽然在军事才能、选拔人才以及内政上十分的优秀,但他在很多人眼中确实汉朝的奸臣,其原因就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

为什么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因为天子是一张王牌,以便对外伪造出一副名正言顺的样子,为日后征战营造合理性。

▲刘备

在数年之后,西蜀皇帝刘备病故,便托孤于诸葛亮,让诸葛亮能辅则辅,不能辅则取而代之,而诸葛亮并没有取而代之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

▲诸葛亮


亮虽然在外表有点像曹操,但诸葛亮是真正的名正言顺,因为他遵从的是刘备的遗言而不是像曹操那样没有先帝的遗言。

▲刘禅

再说了,在诸葛亮辅佐刘禅之时,刘禅并不老实,他懂得以权臣牵制权臣,诸葛亮的权利也并未达到曹操权利的强大程度,所以说诸葛亮并非挟刘禅以令诸侯。


南政昔风


诛心之论,“奸雄曹操”怎么能和“千古贤相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汉末天下大乱,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天下诸侯并起,对中央阴奉阳违,已经不听号令了。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之流在长安混战,汉献帝连生存都困难了(

饭都吃不上了,快饿死了),不得已,百官和皇室东逃洛阳,当时东方诸侯属袁绍和曹操实力比较雄厚,都有了迎归刘协,想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身边,而且袁绍的地盘里汉献帝更近。


暖男好爸爸袁绍失去争夺汉献帝大好机会

袁绍手下谋士催促袁绍起兵去迎接汉献帝时,袁绍居然说小儿子的病没有好,要等儿子病好了才去争天下。袁绍非常疼爱小儿子,是居家好男人,现代美女眼里的好爸爸呀。

不过争夺天下,妇人之仁,暖男好爸爸是不好争夺天下的,顶多做个州牧(相当于省长)玩玩,或者做个州县级官员吧(市长,县长),这跟曹操争霸天下有了鲜明对比,曹操在张绣叛乱之时,爱将典韦,长子曹昂都为了掩护曹操而死。

果然 ,袁绍慢了一步,曹操成功接到了汉献帝,因为洛阳破败不堪,所以曹操把汉献帝带到了自己地盘许昌,许昌兵多将广,粮草丰足,让汉献帝有了饱饭吃。

坦白说,汉末经过桓灵二帝荼毒天下,天下义士对汉室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这两家伙把汉室四百年的恩德败光了。更多百姓都希望有新的领导人出现来拯救苍生了,所以黄巾张角才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苍天就是刘汉的天下,刘汉已经死了,新的政权应该出现了。

曹操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迎接汉献帝的,能给汉献帝饭吃,已经是看在祖上数代当过汉室官员,拿过汉室俸禄的份上了。君不见十八路诸侯只有袁绍和曹操还想着汉献帝,其他人根本不管汉献帝死活了,汉朝四世三公的嫡系后人袁术(袁绍是袁家庶子,袁术才是嫡子)更是想着称帝了。巴不得汉献帝早点挂掉,好搬掉绊脚石。

而曹操把汉献帝带到自己大本营之后,用意还是非常明显的,天下义士虽然不认汉朝了,但是还有很多遗老遗少爱戴汉朝呀,汉献帝这块遮羞布还是有用的,可以要求其他诸侯听自己的,不听自己的曹操就可以代表汉献帝这个中央政府去讨伐他。这就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终曹操经过数十年征战,薛平北方诸侯,统一华夏北方中原之地,只有江南和益州的华夏南方被孙权和刘备占了,没法收回来。这个曹操已经管不了,因为曹操已经做了“周文王”驾鹤西去,儿子曹丕上台了。曹丕上台后,挟天子已经没法令诸侯了,孙权和刘备你再怎么号令他,他们也不会臣服的,汉献帝这块遮羞布已经没用了,所以曹丕就让汉献帝禅位给自己了。曹丕篡汉自立建立了魏国,史称曹魏。


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是挟刘禅以令蜀汉了?

首先,刘禅的蜀汉是刘备传给刘禅的,政权是正常交接,诸葛亮是托孤大臣,不是刘禅没饭吃,诸葛亮迎接他再给刘禅饭吃的。这跟汉献帝刘协没饭吃,被诸侯踢来踢去是本质的不同。

其次,蜀汉上下都奉诸葛亮这个丞相的号令,并没有那个半独立的诸侯国对成都的刘禅和诸葛亮阴奉阳违。诸葛亮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说。

如果作为统领百官的丞相,把诸葛亮说成挟刘禅以令蜀汉。

那么后世的张居正是挟万历以令大明吗?

多尔衮是挟福临以令大清吗?

鳌拜是挟康熙以令大清吗?

.....

显然,这些人都没有这样的说法。

是因为大明,大清都没有曹操时期的那种半独立的地方军阀。

最后,关键的一点,曹操出现来很多超越礼制的行为,称魏公,进魏王,受九锡。为儿子曹丕禅让汉室扫清障碍。而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训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要儿子淡泊明志,这是君子和奸雄的差别。

或许,这就是曹操和诸葛亮的本质区别吧。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不足之处欢迎斧正,谢谢


萧子北


孔明的摄政,和曹操把持朝政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两人的执政合法性不同。孔明是受刘备托孤之重,领刘备遗诏而执政。刘备经夷陵惨败后,在永安城病危之际,召见孔明,明言:卿的才智十倍曹丕,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神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取而代之。孔明流泪说道:微臣敢于斗胆承诺将竭尽所能担当辅佐重任,奉献自己忠贞不二的节操,直至死去!刘备又写诏敕令刘禅说:你与孔明为武乡侯,一定要以父侍之。刘禅建兴元年,封孔明为武乡侯,成立府署并选置僚属治理军国大事。不久又令孔明兼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孔明全权裁决。而曹操虽也由汉献帝授权朋封,但多有被要挟成分。尤其是曹操逼献帝让他由丞相晋魏王,加九锡,就比献帝少件龙袍。高祖旧制: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曹操父子这等行径,等同谋反。



二、孔明受托孤之重,对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在五丈原病逝前,还军权、政权于刘禅;曹操却让儿子曹丕由世子而魏王,最终篡位得逞。

由是可推知孔明是忠臣,曹操是篡位之臣。

有人要反驳我,孔明儿子诸葛瞻年幼。通读过《三国志》的朋友,你仔细阅读分析一下《诸葛亮传》,孔明会让他儿子接班做丞相吗?

三、之所以有人对孔明争议,是因为孔明处理了李严、马谡、魏延等事件,其实这些事件上并没有太多的私心。

李严事件上,李严确实是有严重错误的。李严也是先帝托孤老臣,章武二年,刘备诏李严赴永安宫,任尚书令。三年,刘备弥留之际,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官光禄勋。四年,转前将军,李严应负责后方事务,转屯江州,护军陈到驻永安,归李严统属。李严劝降降魏的孟达,说他和孔明同为托孤之臣,两人都想竭尽忠诚去报效先帝,孔明给写孟达信中对李严的处理公务能力及取舍决策能力也称赞有加。说明两人合作是愉快的。但两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孔明是首辅,李严只是孔明军事上的得力助手而已。建兴八年,李严升骠骑将军(一品),地位仍低于孔明。曹真三路进逼汉川,孔明令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作为孔明北伐军的后援)孔明上表提升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执掌李严遗留的事务。孔明因第二年要出兵,命李严以中都护代理丞相府事。九年春,孔明兵出祁山,李严(已改名李平)负责押运粮草(孔明的后勤司令),夏秋之际,阴雨连绵,粮食运输跟不上前方需求(事出有因),李平便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示旨意,让孔明撤军,孔明接旨退兵。李平听说军退,又假装惊讶,说“军粮充足,为何撤军?"打算诛杀督运官以解脱自己办粮不力的责任,同时彰显孔明不进反退的罪过。他又上表刘禅说“军队是假意后撤,目的是诱敌深入然后与其决战。这是欺君欺主帅,已涉嫌犯罪!孔明将李严所写书信奏章及内容始末公之于众,李平理屈词穷,自动认罪。李严还有合并五郡自己作巴州刺州的想法。李平最终被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李平在世之日,也指望孔明重新启用他。在孔明病逝后,他感到前途无望,激愤而死。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孔明要夺李严兵权,这是多么扯蛋的事情。马谡事件,只能说孔明失察,也谈不上任用私人。马谡作为高参,也曾对孔明提出过许多合理化计谋。孔明对他极为倚重。街亭一仗,孔明让马谡历练一下,以培养蜀汉二梯队,最终马谡因缺少实战经验败于魏国名将张郃之手,马谡也因之被杀,孔明请旨自降三级,蜀汉上下均服,何私之有?

至于魏延最终被杀,一因他是关羽第二,狂妄自大,不听将令!二是和杨仪不睦!孔明临死前,如将北伐全军交付魏延,这就是欺君啊!而是孔明虽有北伐之志,但他也知短期无法奏效,只能从长计议。他举荐蒋琬、费祎做接班人,作为孔明这是再想改变蜀国的大举进攻政策啊!他至始至终都想着蜀汉的江山社稷啊!和曹操协助曹丕篡位,有天壤之别?!



综合上述,一言以蔽之:爸爸是长胡子的,此言不虚;但不能以此推知长胡子的都是爸爸!


苍茫大地顾炜斌


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战略布局有很多人,如贾诩、毛玠、菹授、荀彧等人!版本也不同但是总体意思差不多,在东汉末年使用它的,总共三次,第一次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二次是董卓手下大将郭汜李傕两人为了保命,劫持了天子搞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一次是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亲迎天子于洛阳,在董昭的建议下,迁都许都,而后成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

三次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招数,统计它的效果,用的最好的要数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从一个三流军阀成为了北方雄主,效果最为丰厚!

董卓、郭汜李傕、曹操三人的操作,都是建立在胁迫天子的前提下,不管天子同不同意他们几人用天子玉玺发布命令,他们都可以用,都属于非法的调用天子权力,违背正统,因此董卓被称为董贼、李郭二贼,最后一个是曹贼,这是天下人给他们的定义!无论是后世史学家,还是当世的王公大臣都是这个说法!证明了挟天子的非法性!

曹操剧照

诸葛亮和后主刘禅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多的非法性了,就不存在挟持和胁迫了,凡是好商量,大家商量着办,反而成就了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刘备托孤在先,先帝遗诏中明确了诸葛辅佐刘禅!

刘备的江山谁给他打的?是五虎将和诸葛亮舍命才夺得天下。诸葛亮是出过大力,而且乃是肱骨之臣,功劳簿“有诸葛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在白帝城的时候,感觉自己快升仙了,把诸葛等一干人等叫到身边,说了一通语重心长的话:“刘禅年纪小,做人做事都不是很周全,希望你们呢,多担待!”,尤其对诸葛说:“你看刘禅怎么样,能不能掌国?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自己来当皇帝!”,这些事情都是在场人认可的,同时白纸黑字写在遗书里,三国志有明确记载!

刘禅和诸葛亮剧照

二是诸葛亮的所作所为,符合君臣之道,没有违背“礼法”,不存在胁迫。

诸葛亮在辅佐刘禅时,所有的事情都是拿定主意后,都是征求刘禅的意见,征得刘禅的同意,且没有反对意见后,才用刘禅的玉玺,发布命令,这是符合礼法程序的!如:北伐之前,先来出师表!

虽然后期,大小事都要经过诸葛亮,没有诸葛的审定,基本上都实施不了,有越权行为,但是这些事都是在诸葛提建议阶段,不存在越权,我们在文献中,找不到诸葛直接用天子名义发布命令的记载!

三是诸葛的身份,比较奇特,既是师傅又是父辈!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就指定了诸葛给刘禅教书,并让刘禅认诸葛为师傅,按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观来验证,诸葛是有权利指导刘禅的!再加上有刘禅亲爹刘备的遗诏,这块铁字招牌,两个加在一起,似乎就更名正言顺了!老子打儿子,替你爹来收拾你,一切都说得过去!

诸葛亮有更狠的一招就是《出师表》,诸葛亮辛苦的辅佐刘禅,能看见的人,都说诸葛辛苦,但是看不见的人呢?那不是诸葛亮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吗?这不是篡刘备的江山呢吗?为了堵住所有人的嘴,诸葛拿起来捍卫自身利益的武器---文化!

出师表

俗话说“人行一世,文载千秋”,诸葛亮拿出了自己的大杀器,轰轰烈烈的写了一篇《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臣夙夜忧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篇文章发完了以后,所有人都息声了,想往诸葛身上泼脏水的人,都没借口了,出师表既写了我诸葛辅佐刘禅的正义性——先帝托孤;又写了诸葛亮的不容易,治国很难啊——益州疲惫;还写了诸葛怎么办的——夙夜忧叹;接着又写了自己为蜀国的理想——中兴汉室;最后写了自己的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这篇文章在,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人都没话说了,诸葛根本就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给刘家打工,工作得多么尽心尽力,这时候的诸葛“就是滑溜溜的泥鳅”你根本找不到下嘴的地方!无论是反对诸葛的,还是想抹黑诸葛的!都没话说了!

因此,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厉害了,千万不要得罪有文化的人,曹操一世枭雄,但是在文化人嘴里是个什么样子呢?白面奸贼!

诸葛这个文化人,给自己用笔树立了一个什么形象呢?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忠心耿耿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一个谨慎的人,不会干过头的事,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大逆不道,留下把柄的事情,他更不会干!而曹操呢,正如他的那句话:如果没有我曹操,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霸呢!符合他的性格,加之曹操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干了就干了,不怕天下人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