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不才讲史


战场上的“空城计”,看上去十分“奇葩”,也难以让人理解。比如,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打吕布的战役中,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吕布攻城,结果曹操就摆了好多家眷还有老弱妇孺在城楼上,刚好城外不远有个树林,吕布认为曹贼有埋伏,就撤兵了。等第2次吕布又来攻,这次曹操真的把兵埋伏在树林里面,两军正战在一处,突然,从树林里冲出了大批曹军步骑兵,原来曹操今天真的埋伏了一半人马。吕布毫无准备,一路溃败逃回大营,还被夺走了鼓车。

空城计的使用,要注意两点:

1、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

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2、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


禾下乘凉吧


我本人幼时,曾在六十军医院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还在跟越南打仗,六十军医院也抽调人员到过前线,这批人回来后,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了好久,说的是六十军医院在前线救护过一个战士,巧的是这个战士,就是六十军医院驻地的那个小城的人,他是在攻击越方一个山头阵地,受了离奇的伤,——他在朝山头冲锋的过程中,一共被四颗越南兵丢下来的木炳手榴弹砸中,离奇的一个是这四颗手榴弹都没炸,另一个离奇的是这四颗手榴弹都砸在他左肩锁骨上,把他锁骨砸断了。



六十军医院的医生,就是给他治这个伤,据说当时整个前线医院,能动的都跑来看这家伙,都认为这家伙命非常硬。后来回来的军医护士都讲过这故事,我知道了也一直当个奇闻,给别人说,但老实说,我内心是怀疑的,我认为这家伙,应该是挨了一颗手榴弹臭弹,就被砸断了锁骨,然后被越传越离奇,最后说成了四颗。

后来我高中,就是到这个小城上的,进去后我是二班的,后来大家互相熟悉了,跟别的班也有很多交往,一班有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为人都很大方热情,所以大家相处的很好,有一次俩兄弟带我和我们班另两个人,去他们家玩,那个年代到人家里其实也没什么玩的,就是几个人挤着坐着吹吹牛,俩兄弟还从抽屉里,翻出好多部队的东西给我们玩,还送我们一人一颗铜的子弹壳,7.62的,但当时不懂这个,只知道是步枪子弹颗,步枪子弹壳那时代不稀奇,稀奇的是铜壳。其它都是炮弹壳,子弹壳手工做的小东西,对着这些东西,大家当然就朝军事上谈,我就又说了上面那个故事,还特地说了我的怀疑,那两兄弟就笑,原来那个挨了四颗手榴弹的,是他们二哥,也确实挨了四颗手榴弹。


李三万的三万里


淮海战役中歼击黄维兵团的战斗异常艰苦,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所属第四、第九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一天伤亡三任连长,还有的因为建制不全,几个营合在一起打。脑子机灵的陈赓立即下令前线部队进行整编:“每个团与其保持三个营的架子,不如整编成二个营,战斗力反而提升”!



唯独第10旅旅长周希汉认为没必要,他说手下的一个营原有500多人,在连续的战斗中伤亡了500多人,现在还有500来人呢,陈赓火了:“你这个帐怎么算的,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我没算错,是老蒋给我补充的”!原来,周旅是执行“即俘即补”政策最为到位的部队。

只要对面的蒋军士兵放下武器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有一群中野的战士围上来握手:“兄弟,你被解放了”!然后就是这个送上一个馒头,那个递来一根烟,把投诚的蒋军士兵感动的稀里哗啦,感觉好像不是当了俘虏,而是掉队了刚刚归建的样子。很快,这些俘虏兵连军装都不换,最多扣上顶解放军的帽子,转身便参加对敌作战。



于是让蒋军将领甚至无法理解的奇葩一幕出现了:许多昨天还跟解放军打得死去活来的士兵,很可能在刚刚被俘几小时后,就端着刺刀高喊着“缴枪不杀”向他们反冲而来。比如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百韬和黄维的战斗中,总计伤亡了73300余人,但只有12700名轻伤员迅速归队,而华野总兵力在攻击杜聿明集团时却不降反升。

兵员补充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机关人员包括参谋、教员和文工团员纷纷下部队,第二是地方武装在战役中升格为野战军,第三个就是数量众多的“解放战士”。《大决战淮海战役》中那个刚刚被邱清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转身就参加解放军的通讯兵丁小二,就是这些解放战士的代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蒋军俘虏兵,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济南战役的解放战士已经成长为班里的战斗骨干,更奇葩的是,华野打黄百韬时俘虏的蒋军士兵,到围歼黄维兵团时有的因为作战勇敢已经成为战斗英雄,成为班长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成为了排长和副排长,而之间仅隔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干脆让敌人无法理解。

其实这正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独到之处,步兵连队在战斗间歇,每天晚上都要开会讨论一个问题:“过去是为谁卖命,现在是为谁打仗”?这样的办法使俘虏兵迅速完成了思想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解放战士”。以华野四纵为例,淮海战役开始时全纵队实有18704人,歼击黄百韬的第一阶段伤亡5306人,追歼杜聿明的第二阶段伤亡4056人,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内,已经拼掉了半个纵队。



而由于四纵很好的贯彻了俘虏政策,通过“随缺随补”、“边打边提”、“火线提拔”等办法,即维持了部队员额、也解决了基层干部的缺额、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到围困杜聿明集团的第三阶段时“我纵连队解放成分已占80%”。

及至淮海战役结束时,四纵的兵力已达43072人,是战役初期的两倍还多,缴获的大小火炮从原来的160门增加到296门,而华野全军则从初始的36万人发展到46万人,创造了战场奇迹。



经典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特别用一个桥段诠释了这个现象,蒋军的美械王牌师师长汤沐雨兵败被俘,他在被关押期间不停对战争进行“复盘”,就是无法理解装备精良的蒋军是怎么失败的、而解放军为什么越打越多?恰逢黄埔同窗杨立青前往战犯管理所探望,杨立青用了个最简单的办法说明,让老同学恍然大悟。

八枚棋子,黑白各四,原本是一比一的均势,然而当两枚黑子战斗中加入到另外一方阵营时,兵力比瞬间成为了三比一,胜败已然分明。不过,尽管汤沐雨后来可以理解其中的奥妙,但是蒋军却无法改变如此的形势发展,因为他们做不到,一如大决战电影里那个丁小二,他们的兵都是强征或者抓丁而来,从根本上缺失为谁而战和胜利的信念。


度度狼gg


战场上确实发生过很多看上去十分奇葩,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说到这样的事情,我就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薛岳带领的中国兵团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就发生了堪称十分奇葩,让人难以理解的一幕的。

大家都知道这一次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万家岭大捷。

此次深入万家岭的敌军,是日军臭名昭著的106师团。本来当时薛岳带领的中国军队,没有想到这个日军106师团敢孤军深入的。

但是,早在日军进入万家岭之前,他们的一举一动就被薛岳给监视到了。

当日军106师团进入到万家岭的时候,薛岳还是大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日军竟然敢如此的行军打仗。

不过,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日军的骄横和飞扬跋扈。

遇到了这样的一支不知死活的军队,薛岳当然是要给他们一个教训了,让他们知道中国军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所以,薛岳给各个支部的负责人下去命令,此次战役务必要全歼106师团。

战争的过程当中,只需前进不许后退,否则,将会按军法处置,无论是官,还是兵,都一样的对待。

在国仇家恨之前,中国军队见了日军,当然是十分的骁勇善战了。他们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向日军厮杀过去。

这个仗打的也是十分的惨烈,薛岳利用十面埋伏,八方合围的方式,慢慢的向日军所在地推进。

因为中国军队的骁勇善战,对日军的包围圈也在不断的缩小着。同时,日军的伤亡也是十分的严重的。

若是战争一直这样打下去,日军的106师团,势必会全部被歼灭的。就在中国军队合力前进的同时,十分奇葩,让人难以理解的一幕发生了。

这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些日军的飞机,这些飞机上有零零星星的人,被投放到了日军106所在的战场上。

之后,就有数百架飞机,先后在106师团上空盘旋,然后就消失了。

一开始薛岳兵团还是很诧异的,觉得战场上日军在干什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离奇的一幕。日军这究竟是在搞什么名堂,明明这次战役他们就要失败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向战场上,投放几百个士兵又有什么用。

后来,薛岳等人才了解到。原来日军投放到战场上的几百人,都是日军的中下级指挥官。也就是说日军106师团的指挥官,基本上都被击毙了。

被薛岳围住的,就剩下士兵了。士兵没有了指挥官,肯定就如同散沙一般,很快就会被歼灭了。

所以,日本人脑洞大开,就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们想通过空投军官的方式,来挽回战局。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种方式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是于事无补的。

之后,薛岳加速了对日军的合围,并且歼灭了日军106师团,取得了万家岭战役的胜利。

不过事后想想,日军连空投官兵的方式都用上了。说明他们被打的也真的是没有办法,所以只能死马像活马一样医了,采用这种让正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来补充兵力了。

你说日本人在战场上,做的这种事情,是不是让人感觉十分的奇葩和难以理解。

不得不说,至今我们依然不能确定,当时为何他们要用这种直接送死的办法,向战场上投放军官,他们到底是如何想的,又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这都成为了历史之谜。


史学达人


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次,其中看上去奇葩的战争也有很多,这里就说说朝鲜战争期间的土耳其军队吧,一是奇葩二是难以理解,究竟怎样奇葩和难以理解呢?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带领地球上的一帮小兄弟群殴中国,结果被中国揍个鼻青脸肿。这时候,土耳其为了讨好美国派了一个旅,而且还狂妄自大,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



对于土耳其旅的参战,中国志愿军给予高度重视,而且毛主席也把土耳其旅放在美英同等地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主席给彭总的电报中可以看出,“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可见,毛主席对土耳其旅的重视。

土耳其旅到达朝鲜战场后,为了表现自己,一上前线就进入攻击阵地,进入阵地不久的土耳其旅很快就发现数千中国军队,他们马上发起进攻,利用优势火力打死打伤数百人,接着利用身体优势进行白刃战,很快击溃了这支军队,并抓到不少俘虏。

趾高气扬的土耳其旅押着俘虏向美国人报功,结果美国人一调查,发现土耳其旅击溃了一支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南朝鲜军队,搞得美国人哭笑不得,土耳其旅还振振有词的表示,南朝鲜人长得像中国人,不能怪他们。

土耳其旅误伤友军这么奇葩的事都能发生,那么更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面。二次战役时,中国志愿军开始全线向美军发动进攻,土耳其旅就在美2师侧翼。结果,美军发现中国志愿军开始向土耳其旅发起进攻,向土耳其发出警告,可悲的是双方语言无法沟通,造成土耳其旅被志愿军包围。

这一次土耳其旅真正碰到了中国志愿军,被志愿军战士分割包围在阵地上,经过多年国内战争的志愿军战士可不是白给的,在白刃战中击溃了土耳其旅,土耳其旅伤亡过半,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土耳其旅后来宣称缴获了中国军队一面军旗,这面军旗拿出来让美国大哥都感到不可思议,居然是一面“青天白日旗”,让身在台湾的蒋委员长不知作何感想。

土耳其旅的奇葩表现和不可理解的行为,就活生生的在朝鲜战争中发生了,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


火炎炏焱燚水淼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越打越多,国军越打越少。

1960年,蒙哥马利到中国访问,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在宴请他时,还请了杜聿明来作陪。杜聿明曾指挥第五军入缅作战,在盟军哪里也是威名赫赫。也是因此,蒙哥马利对于杜聿明也是很仰慕。

席间,由于对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上的失败很感兴趣,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在蒙哥马利看来,解放军不可能有消灭百万大军的实力。

杜聿明幽默的指了指陈毅说:“我都“送给”他了。”

杜聿明这么说,虽然有些“诡败”,但是,他也反映一个事实:解放军确实吸纳了大量的国民党俘虏。

陈毅曾说:“我们补兵员十分之三是翻身农民,十分之七是解放战士。”这里的解放战士,就是那些被俘后参加解放军的国军士兵。

在西北战场上,胡宗南率领17万人进入延安前,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八千多人,可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2万来人。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转战,西北野战军发展到7.5万人。其中,大部分原来都是胡宗南的兵。

这还不算夸张,1948年,东北野战军歼灭廖耀湘兵团时,一次俘虏了8万人。解放军直接用树枝打了一个门,上面写“解放门”三个字。愿意参加解放军的,就从这个门走过去。想回家的,直接领两块大洋走人。。。结果,有近六万人选择加入解放军。

淮海战役时,32万国军被俘,将近30万人加入了解放军。这跟当时解放军采取的“随俘随补、随补随战”政策有关系。此战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也是解放军伤亡最多的。为了弥补兵员短缺问题,才急着用“俘虏兵”。基本上,国军上午被解放军俘虏,中午接受下教育,下午就扛起枪打老蒋去了。

这也不能怪国军普通士兵不爱“党”,他们大都是被抓来的壮丁,本来就是穷人,本来就不是国民党。这些人只要了解了解放军政策,了解共产党土改的政策,马上就成了解放军战士。

而且,解放军的优待俘虏政策确实厉害。别看拿枪相对的时候,解放军一个个凶神恶煞的。当国军官兵被俘以后,解放军战士马上就“嘘寒问暖”,有病治病,饿肚子给馒头。对于被俘国军官兵的个人财产,我解放军也予以保护。甚至,对于没有犯过错的,又想回家的,还给发路费。而对于那些穷苦人家出身的普通国军士兵,根据自己意愿可以马上当解放军。不过,军官的话,就是相当解放军,一般也是不要的。

黄维兵团被俘的上百名校尉级军官,就在战斗刚结束,就被放回了国统区。当然,前提是“答应”回去后不给蒋介石当炮灰。这些人拿着解放军给的路条,就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地穿过所有解放军哨卡,顺利回到国统区。

这些“解放战士”在之后的战斗中,往往变得斗志昂扬。甚至,其中一些战士,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德国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东进,直逼苏联腹地。由于武器装备和整体素质上的巨大差距,导致苏联人在德军面前不堪一击。战争开始之后,苏联人只能用战略纵深的优势和人口优势来弥补其他方面的差距。



穿着裙子上战场

一个国家的人口终究是有限的,从1941年6月开始,不到半年时间内苏联士兵就伤亡了四分之三,不得已之下,苏联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募兵。由于国内成年男性的缺失,苏联政府只好招收了一批女兵上战场。


上战场就上战场吧,世界战争史也不是没有女兵参战的先例的,但苏联人却不一样,他们女兵是穿着裙子上战场的。你没看错,就是穿着裙子,女生都知道穿着裙子工作或者运动是一件多么有难度的事,咱们那会上体育课,老师都不允许穿裙子,更别说是上战场了。

战绩骄人,结局悲惨

但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苏联的大批女兵上战场之后,非但没有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一败涂地,反而愈战愈勇,在各个战场上留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身影。尤其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女兵更是以1200多人击败德军一万多人,异常勇敢。



苏联女兵虽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毕竟是女性,德国人在俘虏苏联女兵之后,通常会进行惨无人道的侮辱和折磨。根据统计,二战苏联女兵被俘后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属实令人唏嘘不已!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真实战场上的极限生存,

每当回想起家里的老人讲战争的残酷,我们就会想起上甘岭战役。

此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共调集了6万兵力、320门火炮、170辆坦克,共出动3000多架飞机对我们志愿军阵地实行强攻猛轰,整个战斗过程共发射了190多万枚炮弹,投了炮弹约5000枚,把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活生生的削平两米多。上甘岭战役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巍峨丰碑。透过历史的崇山峻岭,值得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仰视和膜拜。在43个日日夜夜中,志愿军将士那种慷慨赴死、气贯长虹的豪迈气概,永载人类历史的战争史册。

在残酷的战斗中,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减少人员伤亡,一直在不停的挖壕沟,在这样高密度的轰炸,补给异常的艰难,一点水也没得喝,喝尿液后来都成了奢侈品,战斗中,眼前的战友一个炸弹后人不见了,手臂挂在了树子上。

所以我们都要坚定的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希望朋友们帮忙点个赞,谢谢你。


许必亮


明朝末年,明军一碰到清军就溃不成军,然而当他们投降后,发过来打明朝军队,却一个一个勇猛,不得不说,真的是战争史上的一朵奇葩。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说的是一些人窝里斗很厉害,但抗击外敌就成了软脚虾,而这句话,用来形容明朝末年的军队再合适不过了。

外战外行

公元1619年,萨尔浒战役爆发,努尔哈赤大败明军,此战,明军丧失5万精锐之师,东北彻底落入后金掌控之中,至此,后金与大明之间攻守易势,此后明军节节败退,遇到清军难求一胜。


  • 萨尔浒之战

之后大明与后金之间来来回回交战十余年,屡败屡战,辽沈,广宁,松锦,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守关内,将整个关外地区让给了后金。

内战内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一触即溃的大明军队,在投降大清(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之后,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反过来把原来的大明与南明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

事实上,据统计,清军入关以后,大多数地盘以及后来的南明势力都是靠投降清军的明朝军队打下来的。明军投降前和投降后的战斗力,完全判若两人,乍一听,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 洪承畴降清

事出有因

然而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历史的必然。明朝末年,朝廷赤字过于严重,一直拖欠军饷。当兵的本来就是去卖命的,结果还拿不到钱,自然会消极怠工。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生性多疑,无法完全信任在外领兵作战的将领,往往会派个太监去监军,致使君臣离心。而当明朝的将军和士兵投降大清之后,皇太极顺治都深悉收买人心之道,非常信任他们,同时也发足了军饷,并许以高官厚禄,也难怪这些人投降之后战斗力会暴涨。


  • 崇祯与太监

总的来说,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其实并不低下,然而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或主动,或被动,无法也不愿发挥出全部的战斗力,才导致了明军在于清军交战过程中一败再败,投降后战斗力却翻了好几倍这样奇葩现象的发生。


卧闻海棠


解放战争最奇葩现象,有400万国军俘虏兵调转枪口加入解放军

战场上很多看起来很奇葩的事,细究背后原因,其实发现完全是大势所趋。

比如,解放战争中,大批国军调转枪口的事情。难以理解的是,解放战争中竟然有400万国军俘虏兵加入解放军,从萎靡不振一触即溃的状态,一下子成了嗷嗷叫的强兵劲旅。

这一切的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开始,我们要从苏中战役中的李堡战斗说起。李堡战斗是解放军第一次成建制歼灭国军的美械部队,所以争取国军俘虏兵调转枪口十分重要。于是第一师第2团的政治处副主任赖少奇下放到7连搞调研,研究如何对解放战士进行改造。

赖少奇发现,李堡战斗中刚刚解放过来的一名战士,在战斗中缴获了2支枪,专门找到连长说,"请把我缴到枪的功劳记下来。"经过仔细调研,赖少奇发现,解放战士调转枪口后,最害怕的是被人误解是国军。因为很多俘虏兵调转枪口后,我军都来不及给他换一身军装。

于是,以此为契机,赖少奇回到团政治处,推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作出后,团政治处提出了"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的口号,并正式确定在全团建立"三证":个人有个"功劳证",叫作功劳跟人走,调到那里也光荣;连队有个"功劳簿",部队光荣,永远光荣;给立功战士家里发个"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功劳运动很快在全团普遍开展。

赖少奇在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二团搞的"功劳运动"出现后,其他兄弟部队也纷纷跟进。到1947年,"立功运动"在全军上上下下,前方后方,部队机关,野战军和地方军,正面战场和游击队,形成了热火朝天的群众运动。

立功运动,能够促使解放战士踏踏实实为人民而战,踏踏实实为解放全中国而战,从本质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奖励"。国军有军饷,解放军没有军饷,可是战士们依然觉得为当解放军更好,这是因为,当解放军,不仅自己光荣,自己所在部队光荣,自己家庭也光荣。

解放战争中最有名的俘虏兵,应该是中野第6纵队第18旅52团1连1排机枪班长王克勤。王克勤1939年就被国军抓了壮丁。1945年邯郸战役后,王克勤加入了解放军。王克勤发现,在解放军中和国军中完全不同。王克勤觉得,在解放军中,才活得像个人。当他生病时,班长给他端水喂药,排长连长看望他还给他买吃的。

到1946年初,晋冀鲁豫开始了诉苦运动,包含在王克勤在内的解放战士,走上讲台,给战士们讲述国民党反动派给他和她的家人带来的沉重苦难。这对于解放战士们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从此以后,王克勤和战士们一起战斗一起互助互爱。在龙凤战役时,王克勤所在的班只有7个人被围在了徐庄。国军攻打了这个小村庄整整一天,炮弹打了2500多发,全村30间房子被打碎。而王克勤就是带领这6名战士打退了敌人40多次进攻,7个人无一伤亡。

从1945年10月加入解放军到1946年10月牺牲,王克勤在不满一年的时间里,就亲手消灭国民党军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8支。因此,在王克勤牺牲时,刘邓首长专门召开追悼会,并且写下了"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的悼念语。

王克勤和学习王克勤运动表明了,国军战斗力不行,根本不是装备差、训练差,而是思想有问题,组织有问题。解放战士从腐败的国军出来,加入解放军,就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知道了为谁而战,战斗意志立刻上升了多个层级。这就是解放军必胜的真正密码所在。

解放军万岁,人民万岁,新中国万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