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權更替時政局不穩,為何皇帝不提前幾年退位來幫助新帝穩定政局?

9eN7y_sky


中國歷史上為了替繼任皇帝穩定政局而提前退位的皇帝倒還真有,但是大部分結局都不怎麼樣,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老皇帝並不僅僅是靠著自己的個人魅力來支撐整個王朝的發展,而是在於建立完善的制度以及安排合適的王佐之才。

選擇退位以穩定新君統治的帝王,國史君(國史通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武靈王了。趙武靈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98年)五月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了自己寵愛了太子趙何,自稱主父,趙何便是趙惠文王。但是趙武靈王退位不讓權啊,實際上他依然是趙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政治權和軍事權(吞併中山國、征服樓煩騎兵都是在他退位之後完成的),最終他又犯糊塗,覺得廢太子章太可憐了,於是封趙章為安陽君甚至要封他為代王,這就給趙國的內亂埋下了種子。趙武靈王最終在沙丘政變中被餓死,趙國也陷入混亂之中。

主動退位的太上皇一般都是退位不讓權(後世還有宋高宗趙構、清朝的乾隆等),所以他們退不退位都對繼任的皇帝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當兒皇帝和當太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被動退位的太上皇就有很多了,他們退位的目的都不是為了穩定繼任皇帝的政權,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典型的就是唐高祖李淵了。

所以,老皇帝退位以輔助新皇帝穩定政局並不是一個高明的辦法,最高明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安排合適的王佐之才,讓大臣或者諸侯王們不敢反、不想反、不能反,其中最典型的應該就是劉徹、劉備、孫策等人的臨終託孤。而明太祖朱元璋靠誅殺有能力的功臣來給孫子朱允炆鋪路的方式就顯得低一個等級了。


國史通論


從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總感覺古代帝王在傳位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才繼位,這種做法,常常會引起一些動盪。

於是,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難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幾年退休。把皇位讓出來讓給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嗎?這樣一來,權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穩交接,國家的動亂變得很少嗎?

(趙武靈王)

這個主意,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不過說起來,在古代卻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最重要一點。就是皇權具有極大的獨裁性。這種獨裁性,是一種為所欲為的特性,它決定著任何人都不願意把這種權力交給別人,就算是交給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

不過,退一萬步說,就算皇帝願意把權力交出來,其實這種方式也是不太現實的。為什麼說不太現實呢?

其一,皇帝無法掌控自己什麼時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他提前兩三年退下來,讓新皇帝幹,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兩三年的時間,完全可以讓一個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種事務。

但是,皇帝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權力交給新皇帝以後,過了兩三年,過了四五年,他還活著,這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那時候,萬一他還想幹,那可怎麼辦呢?

歷史上真的就有這樣的事情。趙武靈王就提前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但是後來,他又想幹了。但又把權力奪不回來。於是,他就攛掇他的另一個兒子,和這個國君兒子鬥,他想漁翁得利。不過最終的結果是,由此引得趙國的朝廷一片混亂,而他也落得一個活活餓死的悲劇。

(乾隆畫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穩地把權力交出去。

為什麼說皇帝不能平穩地把權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願意交出去。因為皇權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儘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來,但是他不願意把權力交給新皇帝,因此對新皇帝就沒有培養意義。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給了嘉慶,但實際上他不願意把權力交出來。這樣嘉慶也就沒有得到培養。那時候,在整個朝堂上,嘉慶完全是看乾隆的臉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頭皺起來,他也必須表現出思考的樣子。否則的話,乾隆會懷疑嘉慶覬覦權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廢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權力交出來。之所以說不容易,是因為老皇帝身邊有一幫大臣,他們會圍著老皇帝轉,不願意老皇帝把權力交出去。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人去圍著新皇帝轉不就好了嗎?但這是不行的。古代對於“忠誠”有個概念,就是“從一而終”。如果你本身忠誠於老皇帝,而老皇帝還沒死的情況下,你又去忠誠於新皇帝。這樣,老皇帝就會認為你的心地不純淨,是“貳臣”。

和坤就是一個切實的例子。和珅那麼聰明的人,他為什麼不提前巴結嘉慶呢?如果他提前巴結嘉慶,不是就不會被處死了嗎?

但實際上,他沒有這種可能。

其三,皇帝無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實是很注意培養儲君的。他們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一般都會讓儲君站在旁邊,認真學習。

不過這種學習,其實對儲君的培養,沒有太大的用處。為什麼呢?因為儲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儲君要做主,就得擴大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親信。他有了自己的勢力和親信,自然就有威信,權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穩固了。

但如果儲君這樣做,又會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會覺得儲君在提前奪權。所以,儲君實際上啥也不敢做,那還培養什麼呢?

其四,皇帝來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當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的權威往往會受到威脅,保不住,一般情況,這是新皇帝的年紀比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紀都比較小。新皇帝的年紀比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醫藥條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因此壽命都比較短。

另外,皇帝因為縱慾,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強。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還沒有長大。

如果是這種情況,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傳給那麼小的兒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話。

從以上四點分析就可以看出,雖然我們的想法是不錯的,但是在古代,真的無法實現。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上有諸多王朝在更迭之時,都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動亂叛變,謀權篡位,等諸多事宜,這些事情難道都不可避免嗎?為什麼很多皇上不提前退下皇位,來幫助自己的繼承人穩固皇位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的是封建王朝中,所有的皇帝權利集中在手中,可以說是天下之下自己最大,所有的世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仙,身為帝王,一夜之間就從高高的皇位下來,退居幕後,難免會不適應的。況且這個時候,皇帝往往還處於觀望狀態,畢竟皇帝想把天下傳給自己最喜愛的孩子,和最有能力的孩子。畢竟是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或是繼承祖輩的江山,沒有一個皇上想要就這樣把自己的天下拱手相讓。



在著又說,天下這個時候不在自己手中,手握大權的後輩難免會在有些事情上去自己不和,甚至背道而馳,這個時候曾經的皇上因該怎麼辦呢,發動自己曾經的權臣讓太子下位嗎,這樣也不合適,所以所有的太子小的時候都有太子傅來教導,然後皇上從眾多的皇子中挑選賢能,按理來說是立嫡長子為太子的,但是有的皇上立長立賢也是可以的。從種種原因來看,凡事有利都有弊。



不管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後輩的原因,既然歷史是這樣發展的,那麼就一定有其道理,我們在這也只能是根據歷史進行猜測,諸位是如何看待的?


江上孤舟


首先,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主動禪位,幫助新帝穩固政權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除此之外,再無主動讓出皇權的帝王,對此種情況的出現,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帝王對於皇權維護、皇帝權威的保持和維護是最為關注和最為不惜手段的。為了皇權,皇帝們不惜動手處死親生子女,不顧親情、感情、友情,將“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當時,皇權是不容挑戰和褻瀆的,哪怕是身體條件已經不再允許,哪怕皇帝年事已高,無法行駛皇帝權力。主動退位,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主動退位。當然,乾隆皇帝是一個例外。

2、從歷史經驗看,除了主動禪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權的乾隆皇帝,中國歷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們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場無一例外都不得善終。作為一代帝王,皇帝們對於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再熟悉不過,他們知道如果主動讓位後,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慘、淒涼的下場,所以寧願冒著死後被“篡位奪權”的風險,也斷不會主動讓位。

3、皇帝主動退位,真就能對新皇有好處嗎?如果皇帝主動退位,也會像乾隆皇帝那樣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權,也會繼續對自己的寵臣仰賴和信任,這也間接的導致了朝中黨派勢力的養成和對新皇權威的嚴重挑戰。朝臣們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間選擇站位和政治倒向,選擇好了還行,如果選擇不當,定會造成朝局動盪甚至皇帝手下無人可用,無人可信的尷尬局面。這對於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並沒有任何好處,從乾隆皇帝主動退位後,乾隆皇帝寵臣和珅被稱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綜上所述,皇帝不會選擇主動退位,哪怕已經無法正常行使皇權,這對於皇帝而言關乎皇權、威望和對朝局的理性考慮。


正說清代十二朝


皇帝象徵著至高無上,皇位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皇權代表著獨斷專行。太上皇表面上看無比尊榮,除了乾隆這種個例,其餘的都是華而不實。退位讓賢的皇帝,往往都是迫不得已,李淵和李隆基大勢已去,他能不讓嗎?宋徽宗面對大軍壓境,是為了推卸責任而讓位;至於乾隆,只怕是自己年輕時吹的牛吹大了,君無戲言,只好到點下車,不過也是退而不休。

在封建社會,即使貴為皇帝,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更別說太上皇。

人在當皇帝的時候,總會得罪一部分利益集團。這些人對皇帝懷恨在心,時刻找機會刺殺,比如秦始皇就被荊軻和張良刺殺過。退位之後,安全防護級別自然會降低,仇家找上門難以應對。

皇帝與太子是父子關係,也是君臣關係,天生就有矛盾。在皇位面前,親情淡薄,皇子為了上位會不擇手段,李世民和楊廣就是案例。

對於太子的活動,皇帝會時刻保持警惕。一般情況下,皇帝隨時可以壓制太子,覺得太子不行還能隨時換人,比如漢景帝就廢了劉榮,康熙、李隆基也廢過太子。如果當了太上皇,就再也沒有機會換人。

皇權時代,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所有事情只能一個人拍板。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幫自己的嫡系,當了太上皇,原班人馬聽誰的話?新皇帝面對太上皇的干涉,如何應對?穩定政局是新皇帝的事,太上皇跑過來幫助只會讓大臣手忙腳亂,也會加深與皇帝的隔閡。

當皇帝的人,習慣了被大臣前呼後擁,就不會面對人走茶涼;習慣了指點江山,就不甘心孤苦伶仃;習慣了任性地使用權利,就不會遵守清規戒律。

皇帝擁有的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榮譽感,不是太上皇能夠比擬的。除了宋高宗等個別人,沒有誰願意接受這種角色轉換。

人性都是無止境的,沒當皇帝的想過把皇帝癮,當了皇帝的就幻想成仙。有些皇帝不僅不想退位,還幻想著長生不老,比如秦始皇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從歷史上看,太上皇往往晚景淒涼。新皇帝的位置來源於太上皇,肯定不想被收回去。為了坐穩皇位,新皇帝會像防賊一樣提防太上皇,比如唐玄宗、李淵的晚年都不順心。太上皇不僅不自由,而且要被迫地接受皇帝表演給天下人看的“孝順”。

皇帝在自己的生前,就會用各種形式對身後的權力交接做出佈局,比如立太子,太子就是皇帝去世後的法定繼位人;立遺詔;秘密建儲。大臣每天歌頌“英明神武”,會讓皇帝對自己的安排顯得更加自信。

皇位是能者居之,如果新皇帝上位連穩坐龍椅的能力都沒有,那如何治國理政?乾脆像建文帝一樣優勝劣汰算了。


秋媚讀史


自秦漢以來,中國歷史上的帝制政權的性質,都是專制獨裁,為了鞏固皇權的獨尊地位,無論是相權、還是宗教、宗族等,都無一例外地趨於沒落,因此中古以來的中國政權是單極、不受任何制衡的皇權體制,在這樣背景下的皇帝,不論其是賢明之君,還是庸碌、甚至昏悖之君,都在實質上成為了國之獨夫,他為了自身的利益及安全,不得不警惕任何有威脅皇權獨尊的人或勢力。而這其中,自己的儲君(即所謂東宮太子),雖然是自己的至親骨肉,卻往往成為野心家們擁戴以作反對自己的首領。因此,歷朝歷代的皇帝與儲君,雖是父子,卻常常關係微妙乃至緊張,歷史上儲君被廢殺,或弒父篡位的例子,比比皆是。

由此可知,孤家寡人的帝王對自己的繼承人多有猜忌、防範,而提前扶持其登基,而將自己迫入太上皇的做法,自然罕有出現。除了清代乾隆帝退位不放權,得以安然故去外,其它的太上皇難有不遭磨難者。

在歐亞大陸交界處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由於傳承自羅馬帝國的“共治皇帝”的體制的存在,倒是使得不少皇帝因畏懼自己去世後,繼承者難以順利掌握政權的顧慮,而在自己大權在握時,就將自己認定的皇位繼承人冊封為自己的“共治皇帝”,這樣確實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皇位更替時,國家發生變亂內戰的危險。


史海悠遊閭春暉



這個問題有意思,宋安之來回答!

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老皇帝提前退位幾年,往往做不到替新皇帝坐穩皇位打下基礎,反而會出現父子自相殘殺的局面。

因為老皇帝如果真這麼幹,那麼會出現另一個更大問題,那便是大權到底在於誰手中?

老皇帝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多年,成為太上皇,讓他放棄大權,很明顯不太現實。最高權力的誘惑,往往不是那麼容易擺脫的。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肯定要扶持自己的心腹把控要害部門。而如果有老皇帝還在的情況,老皇帝往往代表的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要害部門就那麼多,肯定是老皇帝的心腹把控,新皇如果換掉他們,老皇帝那邊會怎麼想?

就算老皇帝願意,可身後的利益集團也不一定願意,這樣一來,矛盾就出來了。新皇如果妥協,但他坐皇帝位置上卻沒有大權,心中肯定有怨恨,時間久了肯定會爆發出來的。

老皇帝如果妥協呢,那麼背後的利益集團也不會那麼容易妥協的。這時候新皇帝面對的挑戰,其實跟老皇帝死後,皇權交替時朝局不穩的風險一般的。

而且搞不好真的會父子自相殘殺,反而弄巧成拙的!

所以這個想法雖好,但根本不符合實際,反而有可能會造成父子自相殘殺的。因此古代自然沒有皇帝為了使兒子坐穩皇位,提前禪位的。那些禪位的皇帝,禪位的原因也根本沒有這個的。


宋安之


縱觀兩千餘年的封建史,很少有皇帝主動退位的情況發生,只有極個別的幾個,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脅迫)。武周皇帝武則天(神龍政變大臣脅迫)。宋高宗趙構(退位後大權在握)。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後被監禁)。清乾隆(退位後大權在握)。

皇帝這個位子充滿了意外,大部分皇帝不到死的那天不會放下手中的權力,而且在任中突然病逝的也不在少數。比如秦始皇東巡路上突然駕崩,趙高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皇帝,賜死長子扶蘇,將軍蒙恬。再比如明朝武宗正德帝落水感染風寒突發疾病駕崩,太后下詔命興獻王子朱厚熜即位,明光宗泰昌帝即位十天後突發疾病,內侍崔文升開了方子,皇帝服用後大瀉不止,昏迷不醒,鴻臚寺卿李可灼進獻仙丹,皇帝服後迴光返照,第二次服用後一命嗚呼(這就是明末紅丸案)。

還有明太祖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標,竟在皇帝之前病逝,悲傷不已的洪武帝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帝殯天之後燕王靖難攻佔南京城即位大統。

終其原因,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不可能在活著的時候放棄手中的權力,有的時候又突發事變去世,天家無親情。


叫我李白把丶


古代進行政權更替,為什麼皇帝不提前退位,扶新帝上馬走一程,以維持政局的穩定呢?

新老皇帝的衝突

古代皇權更替時,常常出現政局動盪,但這些動盪,很多就是由新帝和老皇帝之間引起的。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了。

李世民為了登基稱帝,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為太上皇,自己成為了後來的唐太宗。還有類似的南北朝時宋文帝劉義隆被太子所殺,西漢時衛太子劉據的失敗兵變等等。這些都是新帝或者說準新帝和皇帝之間的衝突,而這些發生在兩者之間的衝突會引發的政局變動,就算新上來的皇帝能夠尊稱老皇帝為太上皇,但此時的太上皇再也不會碰觸到權利,否則就會是景泰帝尊稱明英宗為太上皇,但沒多久就被太上皇趕下臺,爆發奪門之變,最終成為一個悲劇了。

這是不正常的權力交接情況。雖然新帝上位,老皇帝退位,但因為兩者之間的政治對立,所以老皇帝不會幫助新帝穩定政局,相反老皇帝已經成為新帝的一個政治隱患,新帝還要防著老皇帝,以免被老皇帝趕下臺。

權利的唯一性

權利這種東西,決定了一個集團只能有一個統治中心,老皇帝退位幫助新帝穩定政局這種情況就是兩個中心了,這是違背規律的。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有過慘痛教訓,後來的皇帝也就不會這麼做了。

話說戰國中期,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將趙國變為當時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時間長了,趙武靈王感覺有點分身乏術,就想到了讓太子即位主政,自己專心軍事對外擴張的主意,他讓趙惠文王即位,自己稱主父。時間過得很快,不出幾年,趙惠文王乾的很好,趙國政壇上的臣子都圍繞著趙惠文王轉,趙武靈王自感失去權利,就挑撥之前的廢太子公子章挑戰趙惠文王的權利,自己想漁翁得利,重回權利中心。結果就是公子章和趙惠文王鬥法失敗,趙武靈王自己被圍直至餓死。

出現了這一鮮活的案例,後續的君主對於當太上皇這件事就比較謹慎了。清朝時乾隆皇帝以不能超越康熙為由退位為太上皇,但此時的乾隆仍然掌握大權。在一次接見外國使臣時,乾隆曾說自己雖然退居為太上皇,已經讓位於皇帝,但對大事還是擁有決定權。

無奈退位

還有一種就是老皇帝已經無法再繼續坐穩江山,只能退位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長安被攻破,唐玄宗倉皇逃竄,在馬嵬坡,唐玄宗無奈賜死楊貴妃,楊國忠也被殺。此時的唐玄宗大失人心,不得已李隆基只能退位,自稱太上皇,立自己的兒子為唐肅宗。

唐玄宗這種無奈退位的,雖然和新帝之間沒有衝突,但已經沒有了執政根基,對於新帝穩定政局自然也沒有了幫助。

主動退位安分守己

還有一種就是像宋高宗、宋孝宗一樣主動退位的。

宋高宗趙構雖然膝蓋軟,任用秦檜,殺岳飛,但在受到金人多次南侵的驚嚇後,宣佈“倦政”退位為太上皇,立養子為宋孝宗並一直安享晚年。趙構有沒有幫助宋孝宗穩定政局不知道,但宋孝宗平凡岳飛冤案,宋高宗卻沒有反對。而宋孝宗在趙構死後不久,也主動退位,直至病逝。

可見歷史上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往往要麼是被逼無奈,要麼是繼續掌握權利。而這兩種情況並不會幫助新帝穩定政局,反而會使新帝執政的隱患。而退位後不沾染權利的,往往不會對新帝執政產生什麼幫助。


天天故史匯


自秦始皇兵吞六國之後,建立皇帝制度後,皇帝權力巨大,沒有特殊原因不會退住,中國古代太上皇屈指可數。皇帝生前明確太子人選,不會發生大亂。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四處巡狩,結果死在巡狩路上。太監趙高與李斯勾結,竄改始皇遺言,讓秦二世繼位。扶蘇材能突出,有較強的治國能力。

扶蘇不會容忍趙高,趙高為自保。
李斯怕在扶蘇面前不受重用,跟趙高秘謀讓秦二世上臺。秦二世什麼都不懂,便於控制,便假詔逼死了扶蘇。因為秦始皇並未立太子為扶蘇,才給二人可趁之機。

最後李斯也被逼獄中自盡,可悲,至此天下大亂,秦朝滅亡。


後來朝代有嫡長子繼承製,立太子,基本不出現混亂局面。只要明確太子人選,所有人都服從太子。隨著君主專制加強,清朝建立秘密立儲制,皇帝死後大亂局面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