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繁华万里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直隶总督虽然在品级上高于顺天府尹,但是两个职位的管辖范围和职责的是不同的,所以从一品的直隶总督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一、关于“总督”一职的简介和“直隶总督”的重要性

“总督”这一职衔是明代发明的,是明朝朝廷为了解决各省的突发事件临时而设定的官职,基本上都是由六部的侍郎或者级别高的京官担任,可以说是属于钦差大臣序列的,是个“虚衔”,不是地方的军政长官。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就改变了,总督不再是临时派遣,已经转为了定制,逐渐成为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根据辖区不同管理一省或者多省。除了有负责地方军政的总督外,清代还存在一种专门管理水务的“总督”,一共是两种,分别为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河道总督设置三人,分别驻扎在江苏、山东和直隶,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

负责地方行政类的总督清朝时期一共设置了个,分别为直隶总督(负责直隶地区,衙门在保定)、两江总督(负责江苏、江西、安徽三省,衙门在南京江宁)、湖广总督(负责湖南、湖北两省,衙门在武昌)、陕甘总督(负责陕西、甘肃等三省,衙门在兰州)、两广总督(负责广东、广西两省,衙门在广州)、闽浙总督(负责福建、浙江等三省,衙门在福州)、四川总督(负责四川一省,衙门在成都)、东三省总督(负责东三省,衙门在沈阳)、云贵总督(负责云南、贵州两省,衙门在昆明)。

在所有的总督中,数直隶总督最为显赫,因为总督的品级规定“正二品”,可是直隶总督是“从一品”,当然这个“从一品”是加衔,所谓“加衔”是指朝廷恩典重要官员原有品级上再提升一级,凡是“加衔”的直隶总督,基本上都是加“兵部尚书衔”或者“东宫衔”(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这三种官职为太子府的虚衔,所以称为东宫衔)。

直隶总督的全称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直隶总督不仅是地方军政一把手,而且他还担任直隶一省的河道总督,并且直隶不设置巡抚一职,也就是说在直隶,总督是身兼三职的,直隶地处京畿附近,是国家京师的第一道屏障,所以直隶总督权力是超级大的,直隶总督的权力大体现在不光可以节制直隶一省之兵,还可以协调指挥山西、山东、河南三省的兵力,因为当时的大清朝唯独这三个省份是不设总督的,一般一个省在行政上的最高长官为巡抚,军事上最高长官为提督,但是还有特殊的,就是这三个省份的军政一把手都是巡抚加提督衔,也就是说,这三省的军政一把手是同一个人。

直隶总督在行政上只负责直隶一省的河道和政务事宜,但是在军事上却管辖和节制着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四省,这是全大清朝所有总督都不能比拟的,这样安排也体现出了统治阶级的用意。

所以,直隶总督那是相当重要的,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才能担任,并且直隶总督相对于其他总督是更换最为频繁的,这是为了防止官员长期在一地任职而形成的朋党,毕竟天子身边要多加防范。

二、关于“顺天府尹”的略述

顺天府这个机构也是始自明朝,因为满清入关后在制度上基本沿袭前朝,到了清朝时期,顺天府已经成为京城以及周边地区最为核心的行政机构,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称为“顺天府尹”,品级为“正三品”。

(清朝顺天府行政范围)

要想了解顺天府尹的地位还要先清楚在清朝在地方行政上官职的设置和级别,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督(一般为正二品,特殊为从一品),其次是巡抚(一般为从二品,特殊为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道员(正四品)、知府(从四品)、知州(一般为从五品)、知县(一般为正七品)。

单独解释一下布政使、按察使和道员的是什么职位,布政使和按察使同样可以作为封疆大吏来看待,因为布政使的职责就是协助巡抚或总督管理一省的政务和财政赋税,一般称为“藩台”大人,按察使的职责就是协助巡抚或总督管理一省的刑罚诉讼和治安等事宜,一般称为“臬台”大人,道员是介于省和府之间的官职,一省多府,几府之间设置为一道,最高长官是道员,称为“道台”大人。

看到这大家应该清楚的了解了,顺天府这个府字就证明它的行政范围至多是一个府,按照正常的官职设置,府尹应该是知府的级别,可是顺天府尹的确为正三品高官,相当于省级大员的级别,这是为什么呢?

最主要原因是顺天府的地理位置在紫禁城周边,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天子脚下的知县都要高于一般知县,更可况知府呢,顺天府尹的上级领导不是总督也不是巡抚,更不是什么布政使、按察使,

而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老儿。

虽说顺天府尹是正三品,但是这个职务基本上都是兼职,并且有这个职位设置,叫做“兼管顺天府尹事大臣”,一般担任此职务的官员都是汉大学士(大学士最低品级是从一品)或者六部的尚书,或者左都御史等,这些官级别就大了去了,最小的都是从一品,从顺天府尹兼职的任命上也可以看出来,顺天府尹地位的重要性非其他知府可以比拟。

顺天府尹的职责除了常规的地方行政职能外,还有会同六部处理京师一带的事宜,比如和礼部协调办理京师祭祀、主持仪式等,他还会同“九门提督”(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负责京师的治安保卫工作,在刑事诉讼上顺天府还可以单独承接全国的状子而不用同刑部沟通,所以顺天府还有着“小刑部”的别称。

小结:

通过前文的简单叙述可以看出,

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的工作职能是有区别的,所以他们不能互相管辖,但是他们因为都属于天子脚下的行政区域,所以在很多时候,两者是协同办公的,并非是谁管着谁,因为顺天府尹多兼职,很多一品官员甚至超品的官员兼任府尹,所以直隶总督看到顺天府尹兴许还得请个安呢,而直隶总督的地位在所有总督中也是最高的,这二者对于拱卫京师的职责都是相当重要的,顺天府尹不可插手直隶总督的事情,同样直隶总督也无权管理顺天府的事宜,可是尽管二者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仍然需要咨商办理,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子,就是皇帝,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证京师的稳定。



鸿涵先生


满清共有9大总督,最炙手可热的是排名第一的直隶总督,地处京畿要地,管着今天的河北和部分内蒙古地区,驻所早期为大名县,后移保定,品秩为从一品,较其它总督权利极大,乾隆时不再授直隶巡抚,由总督兼任,咸丰时又监管长芦盐政,同治时又兼管北洋通商大臣,等于说直隶总督是个总督、巡抚、盐政、三口通商全包的职位,为“疆臣之首”。

到清末时,顺天府共辖5州19县。

清朝的行政机构是省、道、府、县四级,府这一级在乾隆以后官秩只为从四品,但不同的是满清的顺天府和奉天府却大不一样,其原因是顺天府管着京师北京城,奉天府管着陪都奉天城,也就是今天的沈阳,两府特殊的地位造就了不同的身份,《清史稿·职官》记载,顺天府最高长官为顺天府尹,官秩正三品,比一般的知府要高出3级,与地方布政使同一品级,奉天府也一样,甚至光绪时,奉天府尹加到了二品衔。

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是现存最完整的总督署。

由于京城是天子脚下,满大街王公贵胄,有事直对中央,品级太低不对等,为了更好处理京城事务,拔高为正三品,等同于省级大员,属于“京卿”序列,不久如此,顺天府尹和普通知府有天壤之别,《顺天府之知愧堂》记载,地方知府有事需要上级督抚转奏,而顺天府尹可以直接面奏皇帝;清朝大印分5种,玉、金、银、铜、木,金印以上是皇室用的,一、二品用银印,三到九品用铜印,九品以下用木印,唯顺天府尹特殊照顾,独授银印。

何凌汉,道光时期良臣,由学台升为顺天府尹,10年后已升到左都御史,仍兼顺天府尹之职,清史稿有传。

顺天府名义上在直隶总督之下,实际上所掌之事,仅有二、三件事需经总督,其它均可自行处理或上报中央,《清朝通典》记载,顺天府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流放以上的重大案件需要报总督审核;有钱粮会计事宜的,要与总督一起会审后上报户部;官员调、迁的与总督会审,这三件以外的事,顺天府尹均有自主权、或越过总督上报会审。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权利再大的直隶总督,能管到顺天府尹的内容极为有限,一般都不会伸手,,顺天府就像今天的特别行政区,直属中央,这也清皇帝对京师腹地重视的原因。


图文绘历史


直隶总督主要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及河南省、山东省的部分地区,拱卫京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隶总督可以说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位封疆大臣了,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在这位子上坐过。

顺天府属直隶总督下辖,只负责北京的治安和政务,其最高长官顺天府尹相当于市长,为正三品。在北京,顺天府有着和御史台、步兵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几乎相等的权限。而且,顺天府还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小刑部。

虽然顺天府阶层不高,但是顺天府尹却可以直接面圣,直达上听。只要顺天府尹足够硬气,就有影响皇帝决断的能力。

另外关于直隶总督无法管控顺天府尹的问题,从《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中雍正皇帝对顺天府的御书训辞就能看出问题:

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可胜任。

管理首善之区的顺天府尹虽三品,却能高出一般的知府二到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别的大臣监管。而且正三品衙门要用铜印,唯独这个顺天府用的是银印,和封疆大吏一般无二。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在直隶总督辖区,但顺天府尹和直隶总督却并无隶属关系,所以直隶总督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邯郸醉


直隶总督是清朝封疆大吏的第一位,管辖地区广大,涉及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四省,起着拱卫京畿的重要作用,所以清廷十分重视这个职位,一般总督是正二品,唯独直隶总督提升为从一品,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做过直隶总督的位子。

这些人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年都是权倾朝野。可见这个职位是为皇帝的心腹大臣准备的,只有受到皇帝十分信任的大臣才能有担任此职的资格。

直隶总督的权限有多大呢?从直隶总督的全称就可以看出来,直隶总督全称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除了管理地方事务,直隶总督还要管理地方的军务、粮饷,还要管理河道。

不过直隶总督主要是防汛抗旱,不管漕运,因为另有漕运总督。还要兼任巡抚,清朝的山西、山东、河南三省不设巡抚,所以直隶总督又兼任这三省的巡抚,可以协调调动这三个省的军队。这是十分厉害的。

尽管直隶总督权倾天下,但是他的确管不了顺天府尹。顺天府尹是个府一级的官职,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府应该是从四品官,顺天府按道理也应如此,可事实上,顺天府尹是正三品,相当于省级大员的品级。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看一看顺天府管辖的范围就明白了。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将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划为顺天府,顺天府主要是管辖天子脚下的这片地,所以级别就比别的知府高。级别高也是有原因的,毕竟顺天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朝中大臣和皇帝,如果品级太低,不利于开展工作,于是就把这个职位的品级提高了。

顺天府尹在领导体制上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所以也就必须提高品级。这也就是自古以来人们都想到皇帝身边当官的原因。

顺天府尹的日常工作就是维持京城治安,管理京城的日常事务,和朝廷大臣协商有关国家祭祀、大典之类的礼仪活动。维持京城的社会治安就需要和九门提督等部门协调,所以,顺天府尹经常打交道的都是各路高官。此外顺天府在处理刑事案件上有一项特权,它可以不经刑部而直接接受全国的诉状,这使它有了“小刑部”的绰号。

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而获得了皇帝的格外重视与厚爱,品秩都比同级的大臣高。除此之外这两个职位大都是朝廷重臣兼任的,这样做自然是出于资历、贡献和人望的考虑,这样一来,更显示出了这两个管制的特殊和重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无权管辖正三品的顺天府尹,因为他们的职责划分不同,在工作上有配合,但是主要的还是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不能互相干涉。总之,顺天府尹主要是从核心为皇帝及其大臣提供日常的服务,维持京城治安,保证京城稳定。直隶总督主要是在外围拱卫京畿,包围皇帝和朝廷的安全,同时还要维护地方的秩序和稳定。


小小嬴政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一、相互制约。

清朝的直隶总督(历史上只有清朝才设有直隶总督)相比于其他总督,因为其管辖的地区包括了北京,政治特殊地位,所以皇帝在选择直隶总督人选时,通常是把忠诚看在第一位,其它方面都是次要的。

不过忠诚这种东西很玄学,某人看似忠,但谁能保证这人肚子里就没憋坏水呢?就算某人确实很忠诚,但他徇私舞弊,薅皇帝的羊毛,这也是皇帝无法忍受的。

因此皇帝就需要找人制衡直隶总督,把京师附近的州县交给另一个信得过的人管理。

而这个人,就是顺天府尹。

有清一朝,顺天府尹虽然只是正三品,但皇帝拿顺天府尹是当巡抚来使用的。皇帝很多诏谕都会把顺天府尹和直隶总督并列,如果皇帝要求各省的总督、巡抚讨论国事,顺天府尹可以和直隶总督一起上折子。

皇帝给顺天府尹的这种待遇,实际上就是把直隶一分为二,北京城垣内的事务,直隶总督不得干预。而城垣外的事务,则由顺天府尹跟直隶总督共同管辖。以达到让顺天府尹和直隶总督相互监视和制约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顺天府尹因为管着京城周围一圈州县,也有相当大的权力,皇帝对顺天府尹也不放心。所以自乾隆皇帝之后,清朝又经常让各部堂官到顺天府坐镇,以本职兼管顺天府各项事务,与正牌的顺天府尹共管顺天府。这类钦差大臣被称为“兼管府尹事务大臣”。(兼尹)

至此,一套三角关系的制约体系就完成了。

直隶总督、顺天府尹、“顺天府兼尹”,三者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很难相勾结,京师的安全就得到了保证。


第二,八旗子弟难以约束,顺天府尹的权限不能太低。

顺天府尹之所以获得如此重要的权力,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清军入关后,皇帝把大量旗人安置在了顺天府周边生活。再加上顺天府的中心又是京师,大量的王公贵族聚集于此地。这帮人的品级太高,又都还有各自的利益圈子,哪个也不是好惹的。

如果顺天府尹跟普通知府一样,那权力就太小了,不足以管制这帮八旗子弟。朝廷把顺天府的品级提高到正三品,实际权限提高到巡抚一级,其实就是让其更体面一点,能挺起腰杆管理那帮八旗大爷。


第三,提高工作效率。

其实在清朝中前期,顺天府尹的权力还没有后来那么大,那时候的直隶总督不但可以直接考核顺天府所辖各州县官员,还掌握着他们的升迁大权。顺天府尹在当时完全就是直隶总督的下属。

但是,由于直隶总督驻保定,平时办公的地点离京城太远了,总是不能第一时间了解顺天府的情况。而京城又是皇帝平时办公的场地,顺天府周围的治乱兴衰跟皇帝的面子是直接挂钩的。所以皇帝为了提高顺天府的办公效率,就把顺天府尹的地位提高了。

提高之前,顺天府有什么事,府尹要先报告给直隶总督,然后再由直隶总督代传。

提高之后,顺天府有什么事,可直接向皇帝打报告,第一时间把情况通报给皇帝。


举两个例子。

乾隆时期,京城附近的地区爆发了蝗灾,直隶总督因为隔得太远,没能第一时间了解受灾区域的情况,导致下面官员乱搞,出现了很严重的官员渎职情况。乾隆发现地方官员办事不力后,勃然大怒,于是他便提高了顺天府尹的地位,让其摆脱跟直隶总督的隶属关系,准许其专折奏事之权,甚至于还可以直接上殿跟自己面谈。再有什么事,就不用再通过直隶总督代传了。

嘉庆时期,闹出了一件更大的事情。嘉庆十八年(1813),约两百多名天理教徒潜入北京城,攻入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插皇宫重地。只是由于力量太过悬殊,才最终被剿灭。



这次事件,给嘉庆皇帝太大的震动,他在事后又改革了顺天府的政治架构,再次减少直隶总督权力,提升顺天府尹作用。

自此之后,顺天府所属的州县官员,直接由顺天府尹选拔,顺天府尹掌握了辖区内州县官员的人事自主权,而直隶总督只是协助办理。只有当顺天府尹在本辖区内选不出官员了,才会提请直隶总督在全省范围内帮忙挑选官员。

当顺天府尹有了人事权后,顺天府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这便是直隶总督很难插手顺天府的根本原因。


Mer86


都别抢,我来答。

①官阶和行政范围

总督在清朝官制中的官阶为正二品,这是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兼任兵部尚书的特殊情况下,官阶才会抬升到从一品。

总督虽然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诚然是封疆大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总督就是土皇帝。这从它的官名上就可以看出。

“督”,带有监察性质,可见它最大的作用还是中央派往地方上督察官员,协调政务,随着后期巡抚的权力越来越大,总督甚至连巡抚都指挥不动,双方之间形成了相互掣肘的局势。

总督从一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志》

直隶总督虽然管辖包括北京在被的天津、河北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直隶总督能够插手京城事务。相反,因为京畿之地的特殊政治地位,让顺天府尹这个北京市长也很特殊。

顺天府尹属于知府级别,除了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清朝国内的知府一般都是从四品官阶,只有这两位京畿之地的知府是正三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顺天府兼管府尹事大臣,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尹,正三品——《清史稿·职官志》

作为京城的市长,它所享受的特殊政治地位是其他市长所不能相提并论,在权力上也大大超出了其它知府。

其实,清廷之所以要把顺天府尹的官阶提高,就是为了限制直隶总督的权力,以免造成直隶总督权力过大,插手京城事务的现象。

京城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方,不管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严格和地方区别开来,形成一套独立的行政系统,譬如对内有九门提督,对外有顺天府尹。

九门提督不仅负责监管皇城安全,卫戍京师,而且还充当都城警察的作用,也就是说九门提督既是卫戍部队,又是警察局,还是守护皇城的部队。

在九门提督的基础上,顺天府伊进一步削弱了直隶总督的权力范围,让北京直接纳入顺天府尹的管控下,形成一个两级的权力保护系统。

顺天府尹虽然在名字上受制于直隶总督,但是和直隶总督并没有行政来往,因为顺天府尹被赋予了极大的政治特权。

如其它知府所不能企及的面君议事,这是顺天府伊作为京官所享受到的得天独厚的政治便利;但是说顺天府尹能够插手六部事务显然是夸张。

六部职责分明,顺天府尹想要插手显然并不现实,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顺天府内的事务和六部发生了交接,那么顺天府尹或许才能参与六部议事。

实际上从《清史稿》的记载里就可以看出顺天府尹的权力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

尹掌清肃邦畿,布治四路,帅京县颁政令条教。岁立春,迎春东郊。天子耕耤,具耒耜丝鞭,奉青箱播种,礼毕,率庶人终亩。田赋出纳,以时勾稽,上其要於户部。治乡饮典礼。乡试充监临官。

当然,他下面还有一众官员在掌管不同的事务,但不管如何这些事务都只是集中在顺天府内部,顺天府尹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权力触手向外延伸。

只能说这是由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导致皇帝给予顺天府尹相当大的政治自由,使其免受直隶总督的管控,其本质还是为了京畿之地的政治安全。

当然了,由于顺天府尹能够面见皇帝,这让他能够通过皇帝发挥出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权力的表现之处。

总之,直隶总督之所以管不了顺天府尹,这是后者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和分化大臣的权力,防止出现权臣乱政的情况,在充分借鉴了前朝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设了“九品十八级”的官制体系,等级分明、行之有效。

清朝的官体体系,又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两大体系,地方官员关系以“督抚制”为基本组成。有清一朝,共有“九大总督”,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九大总督”中,直隶总督因为统辖京畿要地,地位特殊,当属“九大总督”之首。

按照清朝官制的具体行政等级划分,基本可以以品秩高低有划分官员级别。但在直隶统辖范围内,就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直隶地区的最高领导——直隶总督,竟然管辖不了其辖区内的顺天府尹。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总督(从一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顺天府兼管府尹事大臣,(正三品)。

也就是说,原本为正二品的总督,在

“康熙三十一年,定总督加衔制”后,一般会被加以兵部尚书衔,以方便对所辖地区绿营官兵的统辖。如此一来,总督就成为“总督兼兵部尚书”,品秩为从一品的高级官员,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任国防部长、国务委员,乃系副国级干部。

而正三品的顺天府尹,仅为“高配”的市委书记,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副省部级高级干部。

那么,在直隶地区,一个堂堂的副国级绝对领导,为何管不了一个“高配”的市委书记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顺天府尹的“高配”,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顺天府,和地方政府中其余

“府”级政府一样,都是类似于现在地级市的行政级别,但其余“府”级行政单位的最高领导称为“知府”,而顺天府的最高领导称为“府尹”

2、地方政府的知府品秩为从四品,而顺天府尹的品秩为正三品。而且,顺天府尹一般由六部尚书、六部侍郎甚至亲贵大臣、皇室宗亲兼任。

3、在“正三品”这个等级的行政单位而言,府衙一般使用“铜质”印信;而正三品的顺天府尹比较特殊,使用“银质”印信。而“银质”印信的适用对象一般为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

顺天府尹,为何如此特殊呢?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中曾经记载了一份雍正皇帝对顺天府的御书训辞,基本可以说明问题:

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可胜任。

也就是说,顺天府作为清朝京城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乃系“首善之区”的脸面,其余地方政府的表率,必须予以高规格、高级别对待,才能达到“四方观化”的目的。

另外,《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还记载了顺天府尹的职权范围:

尹掌清肃邦畿,布治四路,帅京县颁政令条教。岁立春,迎春东郊。天子耕耤,具耒耜丝鞭,奉青箱播种,礼毕,率庶人终亩。田赋出纳,以时勾稽,上其要於户部。治乡饮典礼。乡试充监临官。

看到了吗?

顺天府尹的职权范围几乎全部和清朝统治阶层有着直接关系,都是属于六部直接同属或者皇帝、皇室直接参与的特殊事务,已经超越了地方行政单位的一般职能。

更重要的是,顺天府尹下属并无类似布政使、按察使等掌管人事、赋税、民政的附属官员,对于下属二十四县领导的任免管辖之权,全部直接掌握在顺天府尹手中。

顺天府所辖二十四县,直隶地区的最高领导——直隶总督并没有管辖权,而且顺天府尹和直隶总督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北京城垣之外的顺天府辖区,归顺天府尹和直隶总督共同管辖,两者共同处理政务,对于较大、较为关键的事务,一般会采取

“会衙办理”的方式进行协调统一。

而对于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也得靠边站,只归属顺天府尹一人管辖。

所以,顺天府虽然地处直隶地区,行政级别较之直隶总督还低出两个级别,但因为顺天府尹乃系清朝京都的最高行政管理单位,地位特殊、位置显赫,所以直隶总督管不了顺天府尹。

参考文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清实录·雍正朝实录》


正说清代十二朝


不是这个意思。

顺天府尹,虽然只管20来个州县,比一般知府地盘大不了多少,但首都从来特殊,就如北宋开封府一样。

顺天府高居正三品,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一个级别。本属京卿,有单独上朝面君权,而且管辖京城(大兴、宛平两个京县),与直隶总督(各时期有直隶将军、直隶巡抚的不同职务表现形式)分权。

直隶总督是疆臣之首,不能伸手管京城之内的任何事。顺天府其余22县州的军政、民政需要与顺天府府尹互相协商。

所以,直隶总督不管京城事,也巴不得离顺天府远一点(驻保定)。


四川達州




首先,我们看一下总督的情况。总督出现于明朝,在明朝统治时期,总督属于临时性的岗位。例如发生了重特大问题,朝廷会临时派遣一位重臣在地方上担任总督。例如抗击日本倭寇侵扰的时候,胡宗宪担任了浙直总督。但是在问题解决以后,总督这个岗位会立刻被撤销。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总督逐渐成为了地方上的高级官员,而且编制开始固定下来。清朝总计划分了9位总督,除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其余的总督都负责两三个省的事务。



总督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高官,一般兼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因此,经常被属下成为部堂大人、制台大人或者总宪大人。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河道、粮食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不同。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但直隶和四川两个省只有总督,根本没有巡抚。因此,这两个省的总督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属于一把手。由于直隶省至关重要,直隶总督的地位很高。在天下9位总督中,直隶总督的地位最高。到了清朝统治的中后期,直隶总督还兼任了其他重要岗位,权力更大。直隶省下辖各地区的知府、知州们,对直隶总督毕恭毕敬。 但是,顺天府的府尹则可以不接受直隶总督的管理。



顺天府尹的说法也出现于明朝,不过明朝的顺天府尹,仅仅管理宛平县和大兴县,管理的辖区非常小。但是到了清朝统治时期,顺天府尹管辖了京城外的24个县,管辖区比现在的北京市还大。其他府的当家人都是知府,只有顺天府的当家人被称为府尹,官职就完全不同。 其他省份的知府,基本上都是从四品或者正五品官。顺天府尹则是正三品,与副省级的按察使平起平坐。所以说,顺天府尹的地位非常特殊。按照朝廷的规定,每个省的人事管理,有从二品的布政使负责。但是在顺天府尹管理的24个县,顺天府尹可以直接决定各县官员的任免。



此外,如果发生了重特大事件,顺天府尹需要和直隶总督商议。请注意是商议,而不是汇报。顺天府尹直接隶属于朝廷,直隶总督虽然是权力很大的从一品高官,但无权管理顺天府尹。从顺天府尹的工作权限来看,管辖面积不如巡抚和总督。但是从职权范围来说,已经相当于缩小版的封疆大吏。此外,顺天府尹能够管理相当一部分治安部队,具有保卫京城治安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直接和贵族高官们打交道,而且需要负责京城的治安。虽然,顺天府尹仅仅是正三品官。但是,历任顺天府尹基本上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官员。



此外,由于需要和权贵们打交道,顺天府尹的背后肯定都有靠山,靠山很有可能是亲王贝勒或者军机大臣。所以说,顺天府尹这个官职非常特殊,负责京城各方面的事务,品级比较高,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虽然各地的总督、巡抚在品级上高于顺天府尹,但并没有直接隶属关系。面对顺天府尹,各地的总督、巡抚们也必须给点面子。其实,最尴尬的还是顺天府下辖的那些知县们。所说知县属于一个县的父母官,但由于在京城的边上,顺天府下辖的各个知县完全不一样,因此出现了“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的说法。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顺天府尹,,属于小九卿,。六部九卿,接下来的排名才是各地督抚,,小九卿,,自己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