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演员薪酬过高这个问题?

董佳羽


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人太多。演员高薪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为什么高薪?因为大家捧场才高薪。

有人该说了,科学家怎么不高薪,因为目标不一样。打个比方,等这流感过去了,让钟南山院士整个快手号,上快手,你看看不出个把月,钟南山院士也能成亿万富豪。可是钟南山院士愿意吗?我估计不愿意。因为信仰,钟南山院士的信仰就是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为国家做贡献。


自娱自乐FJ


感觉现在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病态,演员的工资简直高的吓人

有的人可能说他们的工资高正常啊,每天拍戏那么辛苦,起早趟黑,高危职业,又有多久多久不能回家,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做啊,难道是因为梦想(不排除这个可能)?

我想问谁的工作不辛苦呢?

环卫辛不辛苦每天四五点就要上岗,一个月拿着一两千块钱,月月如此辛苦,月月这个工资,演员呢只是辛苦几个月却拿着普通人一辈子都转不来的报酬;

煤矿工人辛不辛苦,拿命换钱养家糊口;

生化科学家辛不辛苦,也是拿生命危险来工作。

你辛不辛苦?

只不过是他们的辛苦被放大了而已,

腿破了发个微博,好辛苦啊!

怀孕了还在工作发个微博,太拼命了,

但是在你我的身边这些事不是太正常了吗,回家看看爸妈的双手,看看辛不辛苦,还有大多数女性职工都会在孕期工作到生产前吧,他们的辛苦谁看见了呢,唉






小小小小的向往


这些年,大家对演员薪酬过高颇有微词,那些演员薪酬过高是否合理呢?

观众不愿再为一些演员的拙劣演技买单。



其实对于一些德艺双馨的老演员,大家对他们还是相当包容的。

但每个行业都存在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

一些演员仗着自己得天独厚的长相优势或者已经成名的优势,不再专心演戏,抠图演戏、台词数数字,导致影视剧质量严重下降,从而带给观众不好的观影体验,观众自然而然不会买账。

所以,更多的观众吐槽演员演技与薪酬不匹配。

演员薪酬占比过高,导致影视剧整体质量下降。



一个长相妩媚的小鲜肉,拍一部影视剧,薪酬可以拿到几千万,加上杂七杂八的演员,导致演员薪酬在影视剧投资占比过高。

其它方面投入少,自然也就不尽人意,使观众的观影体验再次受损,随之而来的,就是吐槽演员配不上好薪酬。

演员戏里戏外素养非常重要。



观众有时候会因为一部剧,喜欢上一位演员。

而演员不仅仅要会演戏,更需要在现实生活很好的定位自己。

一些演员常常会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让人们觉得,他这种人与高薪酬是不匹配的。

而有些演员就做的非常好,例如低调慈善的古天乐大哥,淳朴助人的朱之文大哥,我想应该不会有人说,这二位的薪酬过高,甚至希望他们能赚得更多。

总结:希望年轻演员不要急功近利,向演技精湛的老前辈学习,多磨练演技,这样才能与薪酬匹配。


春秋老叟


行业内部关于“降薪”的呼声,也不时涌现。2014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下属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四个工作委员会发出倡议书,指出“片酬持续飙高的行业风气已经影响了中国影视制作业的良性有序发展”,呼吁加强自律。唐国强、张国立、张丰毅、陈宝国、张嘉译、王宝强等80多名演员表示支持。但实际上,明星片酬高涨始终难以遏制。

热钱涌动的影视行业,暂时不缺为明星买单的金主。于是,如何留住越来越贵的明星成为影视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搭上资本市场快车的公司试图通过资本的力量来“捆绑”明星。

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黄晓明、李冰冰、冯小刚等明星股东亮相。自此,几乎每一家上市或者预备上市的影视公司背后都有一群明星股东。除了坐拥华谊兄弟股票之外,黄晓明同时还是乐视影业和文化控股背后的股东。影视小花刘诗诗的身影更是出现在唐人影视、海润影业以及稻草熊影业等多家公司的股东名单中。股票所带来的明星和公司之间的联盟关系并不坚固。黄晓明、李冰冰在与华谊签约期满之后,都选择离开组建自己的工作室。

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开始上演“捆绑2.0”大戏。冯小刚、“跑男团”成员、刘诗诗到范冰冰一众明星持股的公司以高溢价、高估值成为上市公司的收购标的,明星们虽然背负上对赌条约,但是可以提前收割数量可观的未来收益。资本的狂欢将明星卷入不可阻挡的浪潮中。在唐德影视以近8亿元估值收购范冰冰持股公司引发市场质疑之际,范冰冰团队曾对外吐露她的委屈:身为唐德影视股东,基于对唐德影视此前合作的信任,范冰冰拒绝了出价更高的公司邀约,以友情价选择了唐德。自媒体《娱乐资本论》的报道显示,外界曾以为影视公司通过收购明星持股公司,可以在与明星的合作里收获片酬友情价的回报。多位明星的经纪人却表示,艺人在合作中并不会大幅度降低片酬,这种绑定只能换来与艺人的合作权。

这种情景让开启了明星股东和明星IP收购热潮序幕的华谊兄弟掌舵人王中磊也感叹不已:“我最焦虑的,就是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成为一个金融高手”。

在行业大佬张江看来,造成明星高片酬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程度不高,没有足够成熟的流程,确保大片的成功,这使得在影片中使用高人气明星成为了票房的一个基本保障。


拉拉爱看视频


大家如何看待演员薪酬过高这个问题?

我是段德智,我为自己代言,关注一下哦

娱乐老司机,陪伴你一生

因为央视接连炮轰演员高片酬,这个娱乐圈的“老大难”最近再次成为新话题。上一轮“高片酬”成为全行业乃至全民公敌是2011年前后,时年江湖传言的最高价为单集100万,也就是最当红的演员一部电视剧大约能拿到3000万到4000万的报酬;这一轮,片酬峰值出现了跨越式飞涨,根据媒体曝出的数据,一些顶尖演员的单部剧酬劳已经以亿来计数了。单方面看,一个人相当于拿走整个剧组70%左右的投资,的确是当下绝地求生的中国电视剧行业一条畸形食物链,很容易被直观地认定“太高了”、“必须遏制”;然而,也有一方观点,特别是某些业内人士认为,价格应由市场决定,片酬高并非中国电视剧品质整体断崖式下滑的“原罪”。

为何看似简单的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何理性看待演员片酬问题?首先得搞清楚亿万标价背后的钱规则和潜规则。

钱规则一:疯传的高片酬绝大部分都是虚价

根据媒体披露的数字,周迅《如懿传》9500万,孙俪《芈月传》6000万,范冰冰《武媚娘传奇》3000万,高圆圆《咱们结婚吧》2500万,吴亦凡报价1.2亿,鹿晗报价0.8-1亿,杨洋报价7000万,严屹宽《隋唐演义》4000万,张翰《传奇大亨》3500万。这些价格属实吗?由于属于商业机密,且艺人片酬本身有多种支付方式,每一个人确切的税后收入很难核实,但是看到这份报价单,记者联系到的经纪人、制片人的态度都很一致:没有这么高,有的人甚至实际片酬很低。上述名单中一位演员的前经纪人明确告诉记者,此演员在那部戏里的片酬实际只有公开数字的四分之一;还有一位资深制片人说,签约价通常都比经纪人实际报价低。结论是,疯传的高片酬绝大部分都是虚价。

通常情况,演员的实收片酬浮动很大。遇到好剧本、好班底,主动打折或者象征性收个打包价格的很常见。孙俪接演《芈月传》正好赶上一剧四星改一剧两星,制作预算大幅收缩,很多战争大场面取消,她也自愿调整片酬。否则,如果按照市场价,郑晓龙应该用不起产后复出的“甄嬛娘娘”。

钱规则二:有实力的演员常常以片酬入股

演员特别是金字塔尖的一线人物,对片酬都是讳莫如深的。投资方公开表态也是异常谨慎,说多了怕敏感,说少了又怕得罪演员。事实上,近年为了躲避敏感地带,演员片酬又新增了很多支付和变现方式。比如有实力有话语权的演员,通常会以片酬入股的方式与制作方合作。假设双方谈妥片酬1000万,演员会根据个人判断收取部分现金,剩下的入股参与分红。侯鸿亮的公司拍摄《欢乐颂》、《琅琊榜》给予主要演员的都是“正常价格”,但是事后经曝光正午阳光接连出资分别与刘涛、靳东、王凯等成立子公司,股权合作既“绑定”了市场上最稀缺的明星资源,同时也共享共赢了优质剧的市场红利。这种当下“最先进”的方式其实大大提升了一线演员的片酬想象空间,也使明星的实际收入更为隐性。

潜规则一:有竞争关系的艺人哄抬“物价”

按照常理,薪酬应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隐私之一。“您挣多少钱?”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礼貌的提问。为何艺人的薪酬却一个个堂而皇之昭告天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片酬相当于演员的身价,片酬价位方便“换算”成艺人属于几线的“地位”,有竞争关系的艺人之间确实存在哄抬“物价”的现象,里面有艺人的面子问题。比如上述名单中的几个“流量小生”和几位一线女演员,市场公开价格必然是相当的,有价无市的“高攀”并不少见。另外,很多演员对外喊出一个“天价”,有时也是变相拒绝不喜欢的剧本或者吓跑不靠谱的投资方。比如《琅琊榜》后胡歌如日中天,确实有土豪公司表示愿意付酬亿元甚至更高,但胡歌坚持边休息边挑剧本,成了有市无价的传说。

潜规则二:一线演员不敢轻易接高片酬的活儿

事实上,上一轮电视剧“6000点”时摸高单集价格之最的某男星,因为接拍了一部有钱老板捧某女星的滥电影而一蹶不振,直至近两年转型综艺才慢慢恢复人气。他所走的弯路就是兑现了“虚高”的市场价格而过度消费了自己的价值。在片酬普涨的大环境下,脑子清楚的演员都清楚,真正该抢的不是钱,而是机会。

潜规则三:资本运作、空壳公司推高价格

此轮片酬的暴涨大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跟2011年那一轮相比,速度之快和数额之高都超出了预计。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麻辣变形计》去年上半年开机,马可和热巴都没出头,制作人何静说,眼下筹拍第二部时得知,两人的片酬至少涨了12倍。胡歌迄今接拍的最后一部电视剧是去年8月开机的《猎场》,据说片酬为2000万,还未杀青《伪装者》和《琅琊榜》就火了,2000万成了“大便宜”。跟胡歌的案例比,更让从业者胆战心惊的是很多“小鲜肉”,压根没有任何作品问世,片酬就坐火箭了。

如果说2011年的片酬上涨,原动力是房地产、煤老板等海量“傻钱”入市,那么此轮非理性暴涨背后则有明确的资本运作的身影,特别是视频网站“看谁在终点前倒下”的疯狂烧钱。《如懿传》两家电视台购买价总和是单集600万,而一家视频网站的独播权是单集900万,不仅台网倒挂了,还直接倒逼了演员片酬的定价。之后,1500万成为国产剧的价格参考,市场开始比着《如懿传》喊价——有人说过去3到5个月,优质电视剧售价的上涨幅度相当于过去3到5年的水平。之前《猎场》出品方跟湖南卫视解约官司,也是因为半年之内少赚了两个亿。有人问,电视台奄奄一息根本没有购片上涨预算,视频网站无法盈利纯靠烧钱维持,如何维持市场在高价位运转?据说,有公司会“左手倒右手”,利用空壳公司买入的方式推高价格。总之,“天价”背后是生意而非演技和品质的提升,这才是让观众感到愤怒的原因。


段德智


一个主演员拍下来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片酬达到几千万或上亿,这是一个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来的。不要说演员辛苦,其实每个工作岗位都不易,都很辛苦,科学家、教师、医生、军人、工人、农民……辛不辛苦?这些人一生才能挣多少钱?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辛苦劳作,科学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这就违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戏子挣钱那么易,人人都去当戏子,都朝这方面努力,都不创造财富,那一个国家会成为什么样子?所以国家要出台一个政策,遏制一下演员太过高的片酬。


艳子玫瑰花


薪酬高还只是演员贵的表现之一,另有一种贵却是不为普通观众所知的。

如今但凡有点名气的演员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身边动辄围绕着十几个人为其服务,排场大了,超支的花销还得剧组掏。而且这些演员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不仅片酬要价高。

凡是他们认为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还要投资、占股份、参与后期分账,种种条件设限,让本来就畸形的影视市场更加扭曲,本来就请不起演员的项目更无计可施。

另外,非理性投资造成的影视行业相对产能过剩也助长了演员价格走高。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每年生产电视剧1.5万集左右,是世界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每年生产电影600部左右,名列世界前茅。

再加上近年来网络电视剧、网络大电影等新业态的出现,好演员成了稀缺资源,奇货可居,不贵才怪。而每年生产的影视节目中,真正与观众见面的不足2/3,大量投资无以收回。可以说,演员高价的泡沫也是整个影视行业泡沫的一个表征

演员也是有压力,竞争激烈





我有一帮人


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此的看法!

NO1:国家对演员薪酬的调控

之前国家对于演员薪酬的调控力度实际上并不大,只是提出一个相应的建议或者可以说是软政策。从没有惩罚措施就可以看出这点

一旦有惩罚措施就会有极大的效果,例如某某演员薪酬超过限定片酬,罚款多少!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做法了,国家也要考虑这样会不会对影视行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

NO2:演员自身价值的体现

演员的酬薪高,也从侧面的体现了演员的自身价值,因此演员存在“当红”和“过气”两种状态!一线演员比三线演员拿到的片酬高,这无可厚非!至于给多少,这是投资方从各个方面,例如:从演员身上赚到的利润、所造成的影响力等给出的成本!

总的来说:第一点国家的调控是根本,一旦国家对于薪酬方面有明确的政策出台,量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第二点是跟演员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宏观条件下,通过表现拿到当下最高的片酬也将是每个演员的方向!


隆则


中国国内的追星和娱乐趋势 是以演员以及明星而作为主导 吸引大批粉丝抬高其个人魅力以及盲目追星 好的明星以及公众人物可以作为一个榜样和表率 但是不要过分的去拔高 现在明星的外表以及内心并不全都是展露在公众看到的那种样子 所以演员更要去研究内里演技和做人 而不要过分抬高薪酬而不去琢磨怎样抬高演技


爱唱歌的大飙哥


演员薪酬高点,其实大家都能理解。毕竟一拍几个月,远离家人,水里泥里的,而且还有的需要增肥和爆哭什么的,确实比一般工作辛苦一些。即便旧社会,也都认同“没有君子不养艺人”的理儿。可问题是现在一些艺人根本没表演功底和水平,台词都是念12345,然后演对手戏靠后期合成,一部戏拿几千万,有的上亿,这就太离谱儿了。毕竟咱一般人也就赚个几千块钱,差距实在太大了。完了这些艺人再偷税漏税,你说让咱怎么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