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股市中談交易理念與感悟的老股民很多,但談選股思路與交易策略時都變成了啞巴?

長風激揚


為什麼感覺股市中談交易理念與感悟的老股民很多,但談選股思路與交易策略時都變成了啞巴?


這個問題非常有普遍性,很多人是茶壺裡煮餃子,心知肚明,但真正需要總結的時候,很難說清楚,似乎成了啞巴。接下來我來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股票投資,沒有老師在培訓,多數人的經驗都來自於自己的實盤操作。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慢的獲得經驗的方法,我見過做了30年股票的老股民,到現在依然對股票的理解在很膚淺的投機的範疇,挺可惜的。一方面不善於總結,一方面弄的頭破血流,能堅持到現在,已經是非常的不易。

其次、大部分投資者不會通過理論聯繫實際的方式,不會去找一些書籍來研究研究甚至就算是找來書籍,書的作者不見得有實盤經驗,在他們看來是紙上談兵的節奏。實用性不強。這是一種很大的錯誤,目前我們的資本市場進入了井噴發展階段,但很多投資者的投資觀念還很不準確,固步自封的不在少數,自負獨斷的不在少數。寧願冒著被稱為韭菜的惡名,也不去總結自己的得失,如果從虧損的大多數人群中進化到賺錢的小部分人群。而只怪自己的運氣太差。我從來不覺得投資是靠運氣的,我覺得是靠穩定的盈利模式的。

最後、我覺得股票投資的投資觀念,比具體的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都更重要。這跟下象棋一樣,大局觀比具體的技戰術跟重要。正如投資大師巴菲特說的,他們過去50年的成功,源於生在了美國,一個在二戰之後,迅速崛起的國度,說白了,他的成功源於做多美國。順勢而為。

總之,我覺得理論聯繫實際非常重要,我自己的經歷就是先看了5年投資方面的書籍,加上近15年的實盤操作,才慢慢悟到投資對我的意義,才慢慢有了自己穩定的盈利模式

。其實能不能說出選股思路跟交易策略都不重要,我們要從他們身上的學到經驗教訓就好,因為他們不需要去當投資方面的講師,能投資賺錢就好了。


謙秋說


獲取老股民成熟炒股技術所需要的條件

我有十幾位炒股十幾二十年的老股民朋友,基本是在2012年後達到連續年年獲利的水平,其中只有一兩位在有的年度還會虧。

這十幾位老股民,每位的交易方法都不同,沒有相同的。每位老股民談起股票都很健談,基本無保留。

我與新股民交流時,發現以下問題:

一、“三觀”不同。

三觀不同,話不投機,難以溝通。三觀是最基本的立足點,我們的立足點在一個地方,這樣才能討論一個事物。你在西半球夜晚中,我在東半球正晌午,你見著黑,我見著白。這就沒法談了。

我的三觀:世界萬物是陰陽的,好就會了,了就會好,了便是好,好便是了,否極泰來,量變達質變,質變達輪迴。概莫能外!

而新股民多數人的觀點是:人定勝天、複利奇蹟、好了更好,了了更了,世上無高人,唯我屬第一。

感悟能分享,也是不錯,人家摔的跤,提醒你看著路,都是好意,都能受益。沒聽明白,沒領悟明白,卻說人家啞巴,人家不是你父母,任何人都不欠你的。

喜歡“鑑定”這個,“鑑定”那個,每一次“鑑定”他人時,都鑑定了自己。

喜歡“立貼為證”,無人理會你的“證”,因為你自己都羞於回去看一眼。

二、歷練不同。

不是老股民沒說,而是你聽不懂。社會閱歷三四十年,炒股歷練二十年,有些事老股民以為是常識,而新股民卻沒明白。

但凡“眾所云集”之處,一杯羹都搶不到,而新股民就認為搶得到,追龍頭、追熱點,自己武功高,就能追得上,不知道能給你的,已經是人家丟下的破碗。追進去就虧,虧慘了就跑,追漲殺跌就這麼來的。

對於消息的甄別,老股民有社會閱歷,股市騙局,與社會上的騙局,在根本上是雷同的,但凡見著喊“來哇、來哇”,老股民都不理會,而新股民趨之若鶩。

三、知識不同

新股民進入股市的第一認為,就是認為很簡單,不要什麼知識。基礎知識不具備,三千多股票在眼裡只是個名稱,問這個要股票,問那個要股票,買了都忘記叫什麼,有沒有過?這是“張嘴要飯”模式。

來股市,是來掠奪他人財富的!

見著誰上沙場後面還帶著個雛的?

我喊了三四年“中小盤實幹績優成長股”,這都沒喊明白?中小盤,不是小盤股,甚至偏中盤;實幹是在幹實業的公司,而不會出很多的熱點與噱頭,不會也跟著市場熱點把營業範圍忽左忽右;績優能在社會上賺錢,能分紅,並且是年年分紅,真金白銀;成長股,年年在社會上賺錢給股民,年年在壯大,向著本行業高端科技前進。以此選股,哪裡會踩雷?

炒股就是炒三觀、炒人生、炒理性。

而不是僅僅是找到什麼樣子的股票就會漲,今天給你一隻牛股,下次你還要問,這樣教條的炒股,註定失敗。

新股民端正三觀,感受老股民的歷程,加強基礎知識學習與理性思維的鍛鍊。待人以誠,得人以實。

★先知先覺實力派,

★陰陽化易掌乾坤!

—————————

分享股市實操心得。


股市財狼


昨天一位做交易的朋友,據他自己說:12年交易之後,覺得很孤獨沒有人可以交流,沒有人懂他。

『基礎理論~趨勢理念~客觀邏輯~定量變量~風險比率真正看懂這幾個核心技術流程的,又有幾位交易朋友呢?交易者是孤獨的,以前不信,現在開始信了』

以上是這位朋友發到朋友圈裡的一句話;我給他回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何來孤獨?

我不認為你在股市中懂的多,沒有人懂你會孤獨。橫看成嶺側成峰,你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僅此而已。孤獨是你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但你又不能大道至簡的說明白。

在頭條上有很多人跟我交流交易的話題,每個人問的問題並不相同;處於不同的交易的進階;我現在都是點到為止。


一位做外匯的朋友,一個月前跟我說了他的交易理念,我就告訴他別做交易了,肯定虧;不聽話,黃金上漲的過程中不停做空,虧損嚴重。

今天告訴我學了一套方法,要實盤驗證一下。

我說:兄弟別做了肯定虧。

他說:為啥?

我說:那你就做做試試吧,但是輕倉,控制好倉位。

這位朋友繼續驗證交易系統肯定還是會虧損的。問題在哪裡呢?交易理念根本沒有建立;更談不上感悟。

沒有底層的對於交易的理解去支撐,任何方法都行不通。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交流交易的理念和感悟而不交流選股的思路和交易策略。

因為交易理念和感悟比選股思路和交易策略更有價值。

因為交易理念和感悟屬於道的層面,交易之道都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相互的理解。但選股的思路和策略是屬於法的層面。法在相同的道引導之下卻有不同的表現;就像孫悟空就算有72變化,但變來變去根本還是他。

總結:孔子有一句話: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一下不可以語上也。

交易真的沒有什麼可交流的,你說呢?


外匯期貨股票全職交易員,資管團隊創始人。歡迎留言交流。


八位數花園


那我這個小韭菜來談談我的選股思路和交易策略吧。我的選股要求,第一,財務指標,公司的盈利能力一定要強,那些虧損的公司股票堅決不碰,即使它連續漲停走勢再好我也不碰,容易暴雷。第二,公司的大股東至少持股百分之30以上,如果大股東持股少,那說明公司的老闆都不看好這家公司我又何必去看好呢?另外這些公司實控人控股多的公司往往比那些控股人控股少的公司減持的幾率小得多,要知道減持公司股票對散戶是不好的。第三,看股東人數變化,如果股東人數相比上期增多加大,說明此股都是一些散戶在玩,近期不會有什麼好的表現,股東人數相對上期減少,說明此股有新的機構和遊資進去,後市可期。第四,看盤子大小,不選公司市值超過100億的盤子,因為市值太大,盤子主力不好拉呀,轉牛幾率小很多,你可以去看看,大多數牛股都是盤子很小的股票。第五,市盈率不能太高,我不會選擇市盈率高於50的股票,市盈率高泡沫也大。第六,選擇換手率百分之三以上的股票,因為每天市場中百分之七十的股票換手率都在百分之三以下,而我們就應該選擇那市場中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中的股票,人氣更大。以上就基本是我個人的選股思路了,這樣選出的股票基本不會太差,希望能幫到你。

接下來再來說說我的交易策略,首先,順大勢,大盤環境要好,趨勢為王。趨勢變壞了的話,比如指數和股價跌到20日均線以下,堅決止損,出場觀望,股價重新站上10日均線我可以再買回來。順勢的好處是什麼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股票都是隨大盤走的,大盤漲它就漲,牛市行情中你就算暫時被套了也沒有關係,因為牛市中一浪還比一浪高。加倉只加那些在漲的股票不加那些在跌的股票,交易股票應該在高價買入更高價賣出,因為能漲起來的股票說明大多數人看好它,而下跌的股票還可以再跌。

以上就是本韭菜的交易思路和交易策略了。手機上純手打哦,望加個關注,以後股市或者外匯等其它金融市場上的問題可以多交流


股民桂公子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感悟是對於失敗的一種總結和教訓,但是策略是需要靠成功的實踐和常年的摸索獲得的,所以兩者的難度係數不同!

對於市場裡大部分的散戶來說,更多的是感悟,比如:

1)再也不炒股了;

2)再也不借錢炒股了;

3)再也不追漲殺跌了;

4)再也不聽消息炒股了;

5)再也不滿倉了:

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一種抱怨,一種虧損之後的心態!只要時間一長,大家都會忘記,從而繼續投機。所以說,散戶最大的教訓就是從來不吸取歷史的教訓,在股市裡永遠都是漲了歲數,不長記性的。

而對於選股的思路和交易的策略來說,往往都只有成功的交易員才具備。因為對於盈利的關鍵還是在於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和策略,行情的本身只是催化劑,而非能夠持續盈利的本質。如果自己沒有投資邏輯、模式、紀律等,行情再好也只是氣氛比較嗨而已,但這跟你最終是否盈利無關。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經歷了牛市照樣在大跌和熊市中又全部回吐。

所以說,當你真正在失敗和教訓中成長了,並且實踐出了一套行而有效的交易策略,你才有資格說話,並且能夠那成績說話!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有什麼好談的?!為技術數據提供理論參數?小股民夠悲催的了。主力資金,電算!信息都佔優勢!

小散人危勢弱!再把自己的感悟貢獻出耒?豈不是要斷孑絕孫,供機構大餐?!

市場的風險大家承擔!誰也跑不了!今天你作弊,明天你就家破人亡!眾生一體,從時間量能空間看,是絕對平衡的,除非你跑得出地球!

股市難就難在所謂的,該買該賣!主力通過電算高頻量化交易,來實現穩定收益!是客觀的既成事實,股民越多,市場資金越充足越好!

所幸市場不是,只有一家主力!不然股民絕對十不存一。

人與電腦的區別在於目的性的清晰和邏輯性的執行力!所幸電腦沒有意識性,當前。但主力通過跌價來鎖死散戶,瞬間改變趨勢性!已是家常便飯!股市是資金博弈市場,好象也能理解?但目的性強於目標性!就本末倒置了。

俺們無言以對,都是感覺!對吧?好東西大家分享,,,,,,,,


非才


這一點筆者深有感觸,初入股市時,感覺選到好股票就能賺到,選股和買賣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是時間久了,特別是有了自己的交易思路後,選股和買賣不能說不重要,但感覺沒什麼太好說的,就是一套流水線一樣的工作。對於成功的交易者來說,選股和交易其實很無聊,就是把一件簡單的事情重複在做,基本很少會出現改變,做的時間長了,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成熟的交易者,選股和交易的策略很少改變

股市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正確的事情堅持做,最後你就能成為交易的大師,其實這句話點出了交易成功的秘訣。比如說選股,以纏論中的二買為例,就做這一個買點,有就做,沒有就不做,堅持做一個買點時間久了,就會和這個買點成為好朋友,這個買點之後的變化你就會爛熟於心,你的成功率會成倍的提高。對於有這樣一個能讓你盈利的買點,你會放棄去做別的買點嗎,當然不會,選股時這類股票就是一個固定的形態,通過形態就能選到,真沒有什麼好說的。說一次是這樣選,說十次還是這樣選,讓你重複做二買的交易,會有盈利,你會堅持,但讓你重複說10次同樣的話,你可能就會感覺沒意思了,交易策略也是如此。

交易理念和感悟會隨著對交易的認識而改變

這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初入股市的交易小白,折騰幾年還在虧損的老鳥,進入盈利階段的交易新規,不同的階段對交易的認識不同,交易的理念和感悟也不同,這樣的話題有分歧,有話題可聊,而且在探討的過程中還會有新的認識,不像選股一樣,思路固定後,很難會有改變。

總結:股市中的老股民一般都有了固定的交易思路,聊再多遍也很難會聊出新意,老生常談的事誰會喜歡去做,而交易的理念可以不斷的改變,有話題可談。就好像讓看到一個美女一樣,第一眼看到很驚豔,如果天天看的話,就會產生審美疲勞,也就這樣了。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的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交易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的一個過程。經過牛熊市的洗禮,感受過連續虧錢的絕望,經受過內心一次又一次崩潰,最後能真的沉下心裡,一遍又一遍的總結失敗教訓,深刻剖析自己每一筆交易的買賣點,慢慢形成的屬於自己的交易模式,這個過程需要一個職業股民六到十年的實盤操作過程(並且要有高的悟性)。而且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交易模式也不同,有些人喜歡研究技術面,有些人喜歡研究基本面,好的選股思路就是原於你的交易系統,但要想達到穩健高收益,最後都要以心性來論。

基本面+標準形態+量能堆積+趨勢交易+關鍵啟動點,短線交易的共性!成功概率會高,但也要有嚴格的止損位,而且嚴格的止損心態永遠要放在第一位,(控制住風險,才能守得住利潤)因為市場瞬息萬變,一旦發現做錯,只有做到嚴格止損,才能做到小虧大賺!



交易知道1


我們從業股市投資十幾年,對於題主的疑問深有感觸,也是股市中最為常見的事情。不管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都十分喜歡談自己的交易理念、感悟,但是談到選股思路與交易策略這兩點上,仍舊是迷茫。這也正是股市“七虧二平一盈利”盈虧比例存在的重要原因。

我們的團隊在初始階段,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團隊中的成員都可以說是理論、實踐的佼佼者,也是老股民資歷。在初始時難免會遇到交流上的摩擦,畢竟各自的投資理念、觀點不同,說服夥伴變成了我們團隊的第一個內容。理念、感悟均是不同,很難以落實到實際中來,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所以,我們就依次總結各自的強項與觀點。

有的夥伴喜歡短線,有的夥伴喜歡波段,有的夥伴喜歡長線,依據各自的不同愛好進行分類,然後總結出由期限不同所形成的觀點,進而達成一致。將所有的夥伴的觀點、理念整理起來以後,在一起討論的時候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沒有細緻的選股思路,也沒有詳細的交易策略。

原來討論來討論去,根本性的問題不在於理論、感悟,而在於流程。而這個流程重要的環節選股以及執行策略卻是沒有。當時,還好沒有就這樣簡單的分開執行,要不然“各自為營”,遲早團隊也會垮掉。

我們看到題主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眼前一亮,因為這不管是初入股市的新手還是久經沙場的老股民,選股、執行策略,很難被規定在自己交易體系中。投資者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股市中的指標、技術、圖形,稱得上無數種。可是,真正能利用其實現盈利的卻是鳳毛麟角。為什麼?

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也是思考過這個問題,原因就是沒有將投資的流程規劃清楚,我們將投資的流程劃分為了四大步驟:選股、擇股、執行策略、應對方案。而理論、感悟、技術僅僅是這四大步驟中的某一環節,並非全部。在實際投資的過程中利用一個環節托盤整個流程,無疑是失敗的。

選股、擇股的難度,遠超理念與感悟!

股市約有3700家上市公司,要想投資,不管是哪一種方式方法都脫離不開復雜的選股程序。當然,投資者認知中的技術、指標、圖形能有利的賽選出來一些上市公司。但是,不管是任何一種技術、指標、圖形的方式與方法,最終選擇出來的上市公司,不會是隻有一家。可能在時間中只有一家,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通常,利用技術、指標、圖形篩選出來的上市公司少則幾家多則幾百家。在其中,又該如何選擇?又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的團隊在開始的時候,夥伴們拿出來的理論、方法也是這般,不管是什麼方法,最終選擇出來的數量不在少數。並且,利用不同的技術選擇出來的上市公司,難道就不存在同質化嗎?這又是一個問題。

我們不否認技術具有的參考價值性,但這麼多的方式方法又該選擇誰的呢?如果沒有一個標準,團隊舉步維艱,相互爭吵只會越頻繁。在進退兩難中,討論的問題又關乎於選股、擇股。

關於選股、擇股的難度,遠超理念與感悟,不管是新入市的投資者還是老股民,均是希望通過一種方式方法“一勞永逸”,但選股、擇股卻不是那般。面對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不管利用何種技術的選擇,成功率大約在70%左右。相信眾多的技術派也會有所感悟。所以,不管哪種技術用來作為重要的選股標準,都是不合適的。甚至我們將諸多的技術疊加在一起進行量化分析,成功率也僅僅在75%左右,如果面對實戰,可能一次投資的失利,便會將之前的盈利係數耗盡。

我們又分析了股價的形成、技術的呈現這兩項,所謂股價的改變是因為上市公司價值、預期的改變而改變,所謂的技術則是股價改變以後的呈現。而技術面的呈現,是具有延後性的,先有了事件,後有了股價的改變,最後才是技術的呈現。

投資者對技術的認知,則是通過經驗的總結,進而確定技術面的偏多還是偏空。但,仍舊具有延後性,而這種延後性致使使用技術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而真正改變上市公司的是事件,也就是上市公司所發生的事情。我們思考過,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長久保持穩定業績增長呢?這種業績增長事件的確定性就會升高,再利用技術的推演,這樣促使投資成功率升高。

當然了,經過我們的論證,這種方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對於新入市的投資者以及老股民仍舊是困難的。為什麼?面對股市幾千家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需要分析的耗時太長,做一個比喻,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歷年的財務以及基礎面分析至少需要2個小時,一天工作8個小時也就分析4家。現在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一個人分析,需要多少時間呢?需要兩年半的時間,如果再彙編分析,可能就要三年的時間了。而在這三年中,還需要跟進分析,一位投資者是完不成這麼大的工作量的。

所以,選股、擇股的難度,遠比理念與感悟困難的多。對於新入市、老股民普通投資者,並不適合,在日常交流中,他們也很難交流出真正的選股、擇股的方式與方法,因為驗證、實踐的耗時太長。

策略執行與實踐有關,而新股民與老股民利用策略執行得出的結論並不準確!

我們團隊在開始的時候經歷過一段超短線投資方式的試驗,每一天的成交單飛速完成用以論證A股超短線依據技術面投資的成功性。當然,這種投資的方式,最後論證為:耗時、耗精力且沒有長線般穩定。超短線、短線投資的方式與方法,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投資的變故很多。但是,眾多的投資者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又沒有落到實際,所以理論與實際也就會產生偏差,故而理論強而實際弱。

論證理論的正確與否,不是一次兩次的投資方式就能論證,也不是單憑想象就能論證,而是要通過實踐才能論證。就算是老股民,實踐的次數也是有限。很多投資者一生的投資次數沒有超過100次,並且這100次的投資方式又有著極大的不同,又何來驗證方式方法的正確性呢?是不能的。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的老股民口中的理念、感悟,深入股市實踐的時候,是薄弱的、不可行的,僅僅是一種理念與感悟。可能這種理念與感悟很接近結果,但實際又忽略了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之所以我們將投資定位為四大步驟:選股、擇股、執行策略、應對方案,除了執行策略還有應對方案,而這應對方案則是預測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甚至包括心理波動。

策略執行與實踐有關,如果制定執行的方案越是細緻,那麼可能產生的心理波動也就越小,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小,進而成功率也就越高。

但是,老股民在投資的過程中有沒有注意這些呢?可能每一次投資的策略執行,都是不一樣的。在未通過大量的時間與豐富的實踐紅論證,故而在討論策略時也就沒有信心。


厚金說


知易行難,所謂知,就是知道,自己經歷了就是知道,不管賺錢賠錢,都會有感悟,理念無對錯,自圓其說,邏輯自洽即可,無法證偽,當然可以誇誇其談。

可是選股思路和交易策略,是用來賺錢的,能不能賺錢幾乎一眼就能看到,一說就露餡,自是不敢多說,所以也只能當啞巴。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成熟的思路和策略,也就是所謂的交易系統,也賺到了錢,但是這個是不能說的,一旦說了,用的人多了,自然就不能賺錢了,畢竟股市是個零和博弈。所以,真正的高手當然也是閉口不談選股和交易的。

至於這兩種人怎麼區分,其實也不難,用心去看,只會誇誇其談的虛的很,你除了感受到他的虛偽,別的什麼都沒有,而真正的高手,字裡行間,意猶未盡,悟性高的自然能夠舉一反三,自得其利。

正所謂伯樂才能識別千里馬,你自己不是伯樂,當然所有的馬都是劣馬黑驢。牛人才能識別出牛人,你自己到不了那個境界,所以在你眼裡什麼人都不過如此。

總之,也許不是別人啞巴,而是你瞎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