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藏、康藏、前藏、后藏等,藏区是如何划分的?

用户65268786


说到藏区,很多人会认为指的就是西藏那一块,其实不然,藏区除了西藏全境,还包括青海全境以及甘肃、云南、四川的部分区域。

对于藏区的划分,一般按照方言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各个区域的位置大致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基本可以知道各个区域的大致区域

这三个区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藏区三域,即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这个说法对藏区三个区域的特点说的还是比较中肯的。卫藏是藏区的宗教中心,宗教氛围特别浓厚;康巴地区的人长得好看,男子强壮剽悍,女子高挑健美;而安多地区多草原,以游牧为主,盛产良马。

而西藏从西向东又分为阿里、后藏和前藏。在元明朝时期,西藏叫“乌斯藏”,“乌斯”即前藏,后来改称为“卫”,“藏”即后藏。

阿里在最西段,属于我国的边境地带,也就是喜马拉雅山一带,这里人烟稀少。

后藏在西藏自治区的中西部,以日喀则市为中心,属于班禅的管辖区域。

前藏在西藏自治区的中东部,以拉萨市为中心,属于达赖喇嘛的管辖区域。

由于人口大都在前、后藏,因此将西藏这一块成为卫藏。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对藏区划分有大致的认识了吧?


大耳朵金丝猴


藏区不等于西藏,还包括迪庆,甘南,甘孜,阿坝,青海大部分地区,还有西藏,加起来形成藏区,当然还有一些县里边也属于藏区,例如甘肃的天祝,这就不多讲了,藏族主要分为三大类,卫藏,康巴,安多,当然也还有其他的类别,例如加绒,羌族等等,怎么划分呢?



卫藏法制,康巴的人,安多的马,从这里边基本上就可以分辨,卫藏主要是寺庙比较多,就是指的拉萨周边,日喀则,阿里,山南等等,所以拉萨周边的寺庙比较多,这边属于卫藏,康巴的人,就是康巴的汉子,男人女人都很彪悍,所以康巴藏族,做生意的比较多,基本上分布在,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这些地方的藏区都属于康巴地区,康巴藏族也是三种藏族里边,最活跃的一个,接下来就是安多,安多的马厉害,这就预示着一个情况,安多藏族,多数是属于生存在大草原,以放牧为生比较多,安多藏族有很多习俗是和蒙古族,有很多相似之处,安多藏区,分布在甘南,青海大部分地区,四川的阿坝地区也有,因为阿坝地区是属于一个多民族的地方,阿坝有羌族,加绒,安多,都是有的,比较混杂。

后藏地区,主要是指的阿里,这是我们现在的叫法,前藏地区,就是拉萨以前的这些地方,大概可以这样做,一个简单的划分,每一个藏区藏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也各不相同,所以到了藏区以后,先了解当地风俗习惯。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的藏区旅行,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私信我,我会直言不讳有问必答案,最后祝每一位朋友都能够到藏区玩的开心。


超级自驾游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许多对藏地有一知半解的朋友常会疑虑:卫藏、康藏、前藏、后藏等如何划分?

一说藏区、藏地,我们首先想到西藏。其实藏区不止西藏,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山高路险,与其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藏文。故,藏区还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云南西北部。这么大一块地方,从元代开始,根据方言不同,分成了三块:卫藏、康巴和安多。

这叫藏区三域: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通俗地说,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卫藏的喇嘛】

卫藏,也就是拉萨以西的高原大部,大体上是现在的西藏。它又分成了三个部分:前藏、后藏和阿里。

“前藏“是拉萨和山南地区;”后藏“是日喀则地区,整个藏北高原是”阿里“。

在“前藏”,拉萨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山南有桑耶寺,达赖的居所; 在“后藏”,日喀则有扎什伦布寺,是班禅的居所。既有达赖又有班禅,宗教兴旺,所以一向是宗教的中心。

无论是谁的居所,现在都属于西藏自治区。这里高僧辈出,香火鼎盛,经常举行各种法会,都属于卫藏的范围,所以人们才说“法域卫藏”,喇嘛很多。

在明代和元代,叫乌思藏,“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到清代,“乌思”改称为卫,所以“前后两藏”才叫“卫藏”。卫藏的说法,是从清代开始的。

“卫藏“是中心,是吐蕃民族的根基,是藏文化的摇篮,而不是”守卫西藏“的意思。很多人一听“卫藏”,以为在边缘地区守卫西藏。这是望文生义。

【康巴的人】

“康”是边地的意思,在康区的藏族人,被称为“康巴”。

康巴藏区,大体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以及云南的迪庆州。具体一点,还包括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对于康巴人的先祖,有多种说法。普遍认为是西羌的后裔,但在西方认为,康巴人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留下的雅利安人后裔。相传,希特勒曾派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来找回原来的“优良人种”。

因为骁勇善战,多侠客和“夹巴”(强盗),康巴汉子被称为“藏族的哥萨克人”;又因为善于经商,出过不少大富豪,康巴汉子又被称为“藏族的犹太人”;还因为放荡不羁爱自由,被称为“藏族人中的吉普赛人”。阿来写《尘埃落定》,说的就是康巴人的故事。

在过去,卫藏人对康巴人稍微有些偏见,觉得他们在边陲,不处于藏文化中心,但架不住康巴人长得好看。

我们都知道“康巴汉子”,鼻梁高挺,眼神清澈,随着藏汉交流日益频繁,加上本身表达情感直接而炙热,从而拥有了大量的汉族情人(女)。

自古以来,“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可谓并驾齐驱的。康巴男人爱恨分明,彪悍神勇,“任随女人恨我,自由飞翔”;而康巴女人们,一样是高挑健美、深情妩媚,“你把歌声献给雪山,养育你的雪山……”。正因为男女都好看,才被称为“人域康巴”。

当然, 除“人”之外,康巴地区地处横断山区,是中国地理上,第二阶梯到第一阶梯的过渡区,地壳突然抬升,造就了惊人之景。

【安多的马】

坐上火车去西藏,过了青海湖之后,你会发现窗外风景没什么变化。蓝天白云大草原,蒙头睡一觉,还是蓝天白云大草原。恭喜你,正驰骋在“安多藏区”。

安多也叫“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除了青海的大部分藏区(玉树除外),还包括四川阿坝州北部、甘肃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县。

最权威的藏传佛学院拉卜楞寺就位于甘肃甘南州,十世班禅大师同样出生在青海安多藏区,全球闻名的可可西里、藏北羌塘无人区、久负盛名的热贡唐卡艺术,以及红军长征最艰苦的草地穿越,都在这片土地孕育。

这里以游牧为主,白云压头顶,羊群过山坡,你分不清哪里是云朵,哪里是羊群。如果不是天太低、牛太厚(牦牛),还以为身在蒙古。

没错,这里受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很大,在习俗和体型特征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特点。

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是藏地最主要的牧区,多出良马,所以也被称为“马域”。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藏区分为卫藏、康藏和安多。其中卫藏,又分为前藏、后藏和阿里。藏族人不多,地方大,尤其在古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区域藏文化。他们特点鲜明,灿若星辰,除了适合摄影之外,还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信仰一个宗教:藏传佛教。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有幸去过拉萨旅游,回来后有朋友问我康藏、卫藏、前藏、后藏如何划分的问题,今天这里再详细说道说道。

青藏高原幅员非常辽阔,用山高路险比喻也不为过,许多地方还荒无人烟,如果在古代交通不便,更是不知身处何方,因此这里就形成不一样的区域文化。

藏文史籍记载:

“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的“博曲卡松”,意思是藏地三部的划分方法,是根据藏地的地形特征和自然条件。
“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通俗说法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这是从元代开始就被划分好的卫藏、康巴、安多三域。

拉萨以西的高原大部叫“卫藏”,分为“卫”:前藏、“藏”:后藏、阿里,就是现在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和阿里。

卫藏地区是藏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是高僧云集之地;另外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许多寺庙,因而成为“法域”。

“卫藏”是吐蕃人民的本土,地理位置上处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心,平均海拔在4000米,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很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这里是藏地文明的摇篮。

“康巴”分为横断山区的四川省甘孜、阿坝、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迪庆。

康巴最有名的算是扛把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这里男人剽悍勇猛、崇尚武力;女子却个个妩媚,因而康巴被称为“人域”。

藏语里“康”是边地的意思,所以康是地域概念,其范围覆盖现在四川的甘孜、凉山州木里、西藏昌都、青海果洛、玉树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康巴人的来历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是西羌人的后裔,但西方人却认为他们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留下的雅利安人后裔,因此康巴人又被称为“藏族的哥萨克人”、“藏族犹太人”、“藏族的吉普赛人”等称谓。

安多又称“阿垛”,其位置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含青海黄南、果洛州、黄青海湖地区。

由于受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所以在风速和形体特征方面有很多蒙汉两族的特点。安多一带草原辽阔、牛羊遍地,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牧区,因善产良驹,因此又被称为“马域”。

藏区三部划分的博曲卡松

  • 上阿里三围:主要指的是湖泊围的芒域、崖石围的古格、雪山围的普兰,现在的范围在西藏阿里地区。
  • 中卫藏四如:“如”是古时藏族军事组织,四如分别为藏如、卫如、约如、叶如。这四如基本覆盖乱伦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
  • 下朵康六岗:六岗是藏族的地理说法,分别为色莫岗、擦瓦岗、马康岗、绷波岗、玛扎岗和木雅热岗。这里又合成“四水六岗”,四水又分别指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

六岗的方位分别为:

  1. 色莫岗:甘孜州白玉、邓柯、石渠境内,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上游;

  2. 擦瓦岗:西藏八宿、左贡县境内,位于怒江和澜沧江中间地带;

  3. 马康岗:昌都、察雅、芒康县境内,位于澜沧江、金沙江上游中间;

  4. 绷波岗:甘孜南部云南西部一代,位于金沙江、雅砻江中下部;

  5. 玛扎岗:甘孜州乾宁县到青海境内,位于青海黄河南至雅砻江上游东部;

  6. 木雅热岗:四川甘孜州乾宁动康定县境内,位于雅砻江中游;

以上就是卫藏、康藏、前藏、后藏的区分,因文化不同,所以很多的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但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西藏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小伙伴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去西藏走一走,放松下心情,体验一次心灵的洗涤。


大国布衣


卫藏 安多 康巴藏区的形成原因之一

自从元朝开始西藏加入到中华民族大版图当中以后,就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土地面积大概在27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左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

吐蕃时期的版图

藏族在最兴盛的时期,土地面积大概在460万平方公里左右,包括今天的尼泊尔,锡金(今属印度),不丹,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争议地区克什米尔,被印度非法占领的藏南地区,尼泊尔大部分,新疆南部的一部分,西藏全境,甘肃的一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一部分,青海的全部,四川的一半(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一部分),云南的丽江和香格里拉。


民国时期的版图

三个颜色三种区域

在藏族人的心目当中,藏区可分为三大部分。西藏自治区全境被称之为卫藏(其中日喀则市和萨迦寺周围,以北,以西,和周边称之为藏,以拉萨为中心周边地区和东南,东北,东方称之为卫)。所用的语言是西藏方言,又称之为拉萨话,对于安多人来说,拉萨话非常难懂,就像咱们内地北方人很难听懂广东话一样的!但是对于康巴人来讲,西藏话也并不是特别难懂,不像安多人。

卫藏 安多 康巴

拉萨市

江孜 白居塔




拉萨市大昭寺广场
西藏藏北地区草原盛会
西藏卫藏地区汉子

拉萨美女

青海省的全部,甘肃省的一部分,四川的一部分(阿坝州)被称之为安多。安多方言有些地方称之为草地藏语。基本是互通的,青海甘肃四川的藏区的藏人由于地理原因,安多方言也有自己的小方言和本地的土方言,尤其是四川嘉绒藏族每到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其他地方的人是很难听懂或者是根本听不懂的。

青海塔尔寺

青海塔尔寺标志型建筑

甘肃拉卜楞寺

甘肃合作市米拉日巴佛阁

安多藏族盛装

安多藏族美女
安多藏族牧区羊皮藏袍(青海)










金沙江以东今天四川省甘孜州,云南迪庆州属于康巴藏族。在藏语中康是粗犷豪放的意思。而且康巴人男性高大威猛,身高比安多和西藏人平均要高。所以康巴人一般都是很是高大威猛。康巴方言有一点点接近于西藏方言但是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藏语语言体系。因此这些地方人所讲的语言已被承认为一个独立的大方言。其中甘孜州丹巴,泸定等一些地方也有自己的小地方方言别人是听不懂的!
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的内部珍藏着很有历史价值的印经刻板

塔公草原 塔公寺和雅拉雪山




塔公寺 雅拉雪山

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城


康巴汉子
康巴盛装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起的是,虽然说嘉绒藏族(四川省马尔康市,小金县,金川县,丹巴县泸定县)和九寨沟,松潘(夏尔哇,意思是居住在东边的藏族人),平武和北川县的白马藏族(白马是藏语,意思是藏军,在唐朝时期是吐蕃藏军戍边的后代故称之为白马藏族)一带的藏族都是藏族,但是他们所说的方言都是他们自己本地的方言,还有一些保留着古代藏语的语法语音,也夹杂着现代藏语的特征是千百年语言进化过程当中所进化和演化出来的地方小方言。

到目前为止整个藏语至少有将近370多种方言,但总体来讲归纳起来分属于卫藏方言,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当中,藏文虽然只有一种但是每个地方的人念起来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但意思是一样的,就像我们汉语文一样念出来不一样但是写起来是一个意思,一种解释,一种理解!也正是因为这三种大方言所以把藏区就分为了三个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巴。


神秘园13


在过去几百年间,西藏地区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卫、藏、康和阿里。

例如,乾隆版的《大清一统志》中,就有类似记载,西藏地分其四:

曰卫,曰藏,曰喀木(康),其西境曰阿里,共辖城六十余。

卫、藏、康和阿里,都分别是指哪些地区呢?

卫。这是达赖喇嘛的驻锡地,以拉萨为中心到打箭炉的西南部,又被称作前藏;

藏。这是班禅喇嘛的驻锡地,在史书中也被称作是后藏;

康。有时候称作“喀木”,地处打箭炉以西、丹达山以东,在卫的东南侧;

阿里。这是藏西地区,与拉达克等地接壤。

具体的分布正如下面的这张地图。

由此可见,卫藏、康藏、前藏、后藏,这四个词语完全不能并列讨论。

所谓的卫藏,其实是卫+藏,也包括了前藏+后藏。如果我们将这四个词语并列讨论,就会导致逻辑上的错乱。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行政区域的划分在清朝最终确定,包括前藏、后葬的划分,康、四川的划分,都能体现出这点。

例如,前藏与后藏的划分,就有清朝试图扶植班禅喇嘛,来分散达赖喇嘛权力的目的。这里面的权力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西藏地理分布的简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


HuiNanHistory


藏区很大,不了解藏区的人总觉得藏区仅仅包含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这一块,其实不然。熟悉藏区的人都知道藏区不仅仅包含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还包含青海、川西、甘南以及云南西部一块。早在元代开始,藏区就已经归属元朝中央集权的统治,那么当时的朝廷根据藏区语言、生活习性以及地域自然条件等不同将藏区分为三块:卫藏、康巴和安多。这三块区域又称为: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也就是人们通俗称为“卫藏的喇嘛、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法域卫藏(内含前藏、后藏)

法域卫藏包括卫(前藏)、藏(后藏)、阿里三个地区,前藏包括拉萨和山南地区,后藏包括日喀则地区。由于卫藏地区宗教盛行,前藏有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后藏有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诸多主要寺庙,一向都是藏区宗教的中心,因此被称为法域卫藏。

卫藏”是吐蕃民族的本土,是藏族的最基本成分。地理位置上,卫藏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区内藏北、藏南以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大断裂带为界。河谷与盆地相间,平均海拔约4000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是孕育藏文明的摇篮。

人域康巴

康是边地的意思,在康区的藏族人被称为康巴人。康巴藏区,大体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以及云南的迪庆州,还包括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正因为男女都好看,才被称为“人域康巴”,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让我们了解了康巴人多情和豪放。

由于康巴地区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茶马古道川藏线横贯的康区,时至今日,康定情歌、丹巴美人谷、稻城香巴拉、德格印经院、色达五明佛学院、德荣太阳谷、迪庆香格里拉、德钦梅里雪山等美景驰名中外,构成“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

马域安多

安多又被称为“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含青海黄南、果洛州、环青海湖地区。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北部和甘孜州色达县,安多藏族是唐朝吐谷浑、党项等羌系部落蕃化而来。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等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安多一带是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因而被称为“马域安多”。


山中茅店


一、三大藏区

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的“博取卡松”(意为藏地三部分的划分方法),划分的依据就是藏地的地形特征和自然条件。以方言区的不同,元代开始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且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说,通俗的讲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一)卫藏藏族

卫藏地区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西藏自治区除去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不丹、锡金的部分邻近地区。卫,又称前藏,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拉萨(当雄县除外)、山南和林芝西部(林芝、工布江达、米林、朗县四县);藏,又称后藏,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日喀则(北方小部除外)。历史上,前藏是达赖的地盘,后藏是班禅的地盘。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卫藏地区是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闻名全藏,是举行盛大法会、高僧辈出的地方;另有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诸多主要寺庙,宗教兴盛,因而被称为“法域”。


(二)康巴藏族

康巴藏区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林芝市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青海省的玉树州(治多县西部除外),云南省的迪庆州,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坝州部分(小金、金川等)及凉山州的木里县。康巴藏区即康区,旧称“朵甘思”地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两部分,康区现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康巴藏族。

康区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因而康巴被称为“人域”。


(三)安多藏族

安多藏区范围大致相当于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及海西五州、四川省的阿坝州北部(若尔盖、红原和阿坝县等)、甘肃省的甘南州及武威市的天祝县。安多历史上称为“朵思麻”,是从“朵甘思”(今康区)分出来的。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安多藏族。

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等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安多一带是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因而被称为“马域”。

另外,按照西藏传统的地理观念,整个藏地由高至低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有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茹、下多康六岗的说法。

阿里三围,指“古格崖围”、“布让雪围”、“艺域湖围”。地域在今西藏狮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马泉河上游一带,大体相当于今西藏阿里地区及拉达克,现在有两围(阿里地区)在我国境内,拉达克在印控克什米尔。

卫藏四茹,指拉萨河流域的“伍茹”、雅隆河流域的“约茹”、 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叶茹”和“茹拉”。“伍茹”和“约茹”合称为“卫”;“叶茹”和“茹拉”合称为“藏”。“卫”和“藏”合称为“卫藏”。

多康六岗,“多”为安多,“康”为康巴,所谓“岗”是藏语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六岗就是这片地区的六个高原。即,怒江与澜沧江间的“察洼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玛康岗”,金沙江与雅砻江上游间的“色莫岗”, 金沙江与雅砻江中下游间的“勃波岗”、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朵岗”,以及雅砻江中游与大渡河间的“木雅惹岗”。

二、特殊支系

除了三大藏区,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

(一)工布藏族

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工布”一词为古时部族名,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雅隆王系外,有十二小邦”,工布即为十二小邦之一。工布服在西藏服饰中独具一格,不论男女都爱穿一种称为“果秀”的长坎肩。这种服装无领无袖,套头穿着,多为黑色和紫色。前后两片衣襟通过腰带系在一起,再配上腰带和领口的精美装饰,夏天以氆氇缝制,冬天以毛皮缝制,十分适合在高山耸立、森林密布环境中生活的人穿着。工布帽是圆筒型的,帽底缝一层绿色的绸子,帽沿镶上一圈虹形彩缎,与“果秀”十分相配。

工布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海拔低,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除藏族外,还生活着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民风古朴,民间工艺众多,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嘉绒藏族

嘉绒地区藏语全称“嘉尔木擦瓦绒”,是一个综合山名、水名与自然环境的名称。在小金和丹巴之间有一座闻名全藏的墨尔多神山,“嘉尔木” 即此山之山神;“擦瓦”:居住在擦曲河流域的人;“绒”:农业河谷区。嘉绒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区域包括今天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岷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区。

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

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此外,丹巴地区以出美女而闻名,康巴之花多出自丹巴。

(三)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人口约14000人。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除了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外,白马藏族还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等自然神灵,但他们一般不修庙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唐代吐蕃东征,占领了整个氐族地区,大批吐蕃军民随军而来与氐族杂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马藏族的祖先。

白马藏族的文化有双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言方面有藏语同源词,也有羌语词汇。服饰也很有特色,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四)木雅藏族

在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历史上,“多康六岗”中的木雅惹岗就是指木雅地区,即今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一带地区。这一地域内居住的藏族,被称之为“木雅娃”。

雅藏族的来历至今是一个迷,作为康巴藏族的一个分支,被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党项羌人与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后裔。强大的蒙古族崛起北方之后,歼灭西夏,使游牧于河套一带的西夏党项上人被迫南迁进入康区木雅一带。

木雅藏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这一区域的藏族操一种被称为“绒格”的木雅语。而木雅语又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语区。在今甘孜州境内,分布在九龙县的湾坝乡和洪坝乡操的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为“本勒”,属木雅语东部方言区;而分布在九龙县的汤古乡、康定县的沙德乡、六巴乡、普沙绒乡、朋布西乡和雅江县的祝桑乡操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为“木雅”,属西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区受汉文化和彝文化的影响较大,而西部方言区受藏文化的影响明显。

(五)华锐藏族

“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是白牦牛的故乡。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藏区,其中天祝是华锐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约8万。

形成华锐藏族的主体是吐蕃人,即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一支军队进驻定居后逐渐形成了该地区藏族的主体。清代华锐著名学者松巴益西班觉在其著作《青海史》中认为,吐蕃进入青海最早的是华锐,正是由于吐蕃后裔的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较好保存,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华锐方言,与安多等其他地区的方言有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华锐方言还是属于安多方言区,但华锐方言保存了大量古藏语的词汇,有些用词发音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安多语发音法。

华锐藏族自称“博”或“华锐嘎布”,男子多穿白色毡袍,反映了华锐藏族特别崇尚白色,并认同与其他地区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观念。从古至今,华锐地区人杰地灵、学者辈出,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卓仓藏族

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娃”,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圆一百多公里,有所谓“卓仓隆娃顿”(“卓仓七沟”之意)。有些村庄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与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纯藏族村紧靠着纯汉族村。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

据说卓仓藏族最早也是来自西藏。公元9世纪末,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朗达玛被杀后,吐蕃陷入混战,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在各自母系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分别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二儿子沃松来到阿里地区,建立了阿里王系,著名的古格王朝就是他的后代建立起来的。他的第四世孙赤德从后藏来到青海湖一喧,成为当地的首领,并逐渐建立起了势力强大的角厮罗政权,掌控着青海东部和甘肃醅,即古丝绸之路,与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角厮罗政权的中心就位于今天的乐都县,“卓仓”这一称为来自于祖先居住地,即今天后藏地区卓沃降地方名,“卓”这“卓沃隆”、“仓”为祖系,“卓仓”这一名称一直没用至今。

(七)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Sherpa),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主要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外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语言为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使用藏语文,人口约4万人,中国西藏境内仅有约1200人。

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成吉思汗时代,位于四川甘孜的一支部队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西藏嘎尔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夏尔巴。也有人说夏尔巴是从尼泊尔名叫“夏尔孔布”的地方迁居西藏的移民。夏尔巴人大都同意后者的说法。夏尔巴人有姓无氏,与藏族的姓名没什么区别,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

夏尔巴人由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是天生的登山向导,为各国登山队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已成为夏尔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有资料显示,夏尔巴人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常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体质她。抗缺氧力强、吃苦耐劳,有许多人经过培训后会讲英语,又有登山技巧,几乎每支登山中都有夏尔巴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约60人),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