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后的大清帝国如果不出意外会不会令清朝变得强大?

普慈贤


不请自来。某不才,不敢妄言。愿与各位共同探讨。鄙人认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要靠三方面。技术,制度,文化。洋务运动顶多是提高了技术。生产力会随之提高,但是生产关系终究不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变革势在必行。还得改变封建制度,抛弃迂腐的旧文化八股文等。


願作一片海


当然不会。

洋务运动是极其皮毛的改革。

一开始只想着洋人“船坚炮利”,觉得自己在军事技术跟上,就可以富国强兵。殊不知近现代工业是一个巨大的体系,不是引进某几项技术就可以构建完成的。

当然,事情是潜移默化的。洋务运动一开始只做军事工业,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是只出不进的纯消耗,于是又开办民用工业,打算赚钱用于补贴军工。但又发现官办企业贪污浪费严重,反而造成严重亏损,因此不得不通过官督商办等方式,将民用工业一步步民营化。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满足工业人才需求,从开始引进外国技工,到派人出国学技术,再到再国内开设技术学校,近代化教育也发展起来。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确实在一步步走向近代化。如果世界各国不再打扰中国,再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发展,中国是可以实现全面近代化的。

问题是有这个时间吗?

中国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三十余年间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并不平静。中日台湾危机、中俄新疆危机、中法战争,一直威胁着中国安全;列强各国也一直试图在华攫取更多政治经济权利,迫使中国自有商业资本买办化,实际对幼稚的中国工业构成挤压性打击,致使中国本土工业难以做大做强。

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整体思想倾向保守,一直拒绝承认外国的先进性。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员虽然明白本国落后,但摄于整体民意,一直不敢正面指出,只能在极小范围内进行改革。连非常有限的“中体西用”变革都要到甲午战争后,形势明显风雨飘摇时,才能拿到朝堂讨论。即使是这种极不彻底的变革,也要遭到保守思潮反扑,乃至有“庚子国变”。

正因为积重难返,渐进式改革无法取得成功,革命终于成为唯一选择。


真正鳄鱼不哭


一个明确的历史事实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大清帝国变得强大。虽然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一次自救运动,但最终并没有实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洋务运动不出意外的结果是腐朽的大清帝国会越来越虚弱,如果洋务运动使大清帝国变得强大了才是出人意料。大清帝国强大与否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于洋务运动的工业化和军事化,而在于大清帝国能否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发展模式。落后的封建主义并不能帮助大清帝国强大,先进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是大清帝国强大的方向。然而,不出意外的结果是大清帝国不会把封建主义变革为资本主义。所以,大清帝国的强大最终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接下来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国内外局势,就会明了洋务运动为什么不会使大清帝国强大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但洋务运动只是学习的西方的科技。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不可能只是靠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强大的确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之一,先进的科技的确会促进工业化的经济的发展,也的确会推动教育和军事的近代化。然而,这些都是强大的表现而已,并不是强大的原因。大清帝国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最需要的是实现制度和社会的近代化。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强大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先进的制度是强大的前提条件。

洋务运动虽然是向西方学习,但大清帝国绝不会进行封建制度的根本性改变。这不是个人的爱国情感可以改变的,这受制于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利益。大清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而地主阶级的利益则来源于封建制度。也就是说,大清帝国如果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任何人都不会做出拿着刀子从自己身上割肉的行为。

如果洋务运动能够成功地进行军事的近代化,那么大清帝国也会维持一时的强大。不幸的是,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这意味着大清帝国失去了以强大的军事维持强国地位的机会。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帝国的战败并不是出人意料之事。

其次,大清帝国所面临的内外交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中国的恶劣的国际局势使大清帝国的强大成为不可能。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没停止过;中国所面临的一次次的失败逐步地加深了中国的半殖半封的程度。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过程中,西方列强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巨额利润的特权。要使这样的特权维持下去,其前提是中国的虚弱。所以,西方列强是不会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大清帝国的。

西方列强帮助中国进行近代化只是表象,西方列强最终会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是主流力量。然而,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却极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侵略势力看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他们的敌人。中国的民族资本每成长一分,西方列强的特权和利润就会削减一分。

国际环境恶劣,国内环境稳定吗?当然也是不稳定。大清帝国的腐朽统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社会矛盾的爆发必然会削弱大清帝国的实力。尤其是社会矛盾造成的社会动荡使大清帝国失去了强大的基础。

在内忧外患下,大清帝国并没有变的强大的条件。

最后,大清帝国如果想变得强大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以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然而,大清帝国却不会进行彻底的自新。

从鸦片战争进入近代史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如果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那么中国也基本上就会变成工业文明。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专制制度的统治地位。

资本与民主仍然没有主导中国社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太大。虽然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沿海沿江地区进行了工业化,但中国广阔的内陆却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虽然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建设,但于全国范围内来说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所以,大清帝国必须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业化和民主化建设才能强大起来。

持续性的近代化建设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大清帝国必须进行彻底的自新,意味着大清帝国必须把惩治阶级改换为资产阶级,

意味着统治大清帝国的地主阶级必须让出利益。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能发生。任何腐朽的阶级都不可能主动地退出历史舞台,任何腐朽的政权都不可能进行彻底的改革。所以,洋务运动后的大清帝国的强大也只是白日做梦。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之后的大清帝国就算不出意外也不会令清朝变得强大。因为洋务运动只是改变了大清帝国的细枝末节,并不能对清朝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清朝不能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如果大清帝国不能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那么强大就只是一句空话。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指导思想才是走向强大的根本保障。


历史纬度


俗话说,历史不能假设,因为历史已是事实。但是对于学习历史来说,最大的思辨性或者趣味性就在于假设,从而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找出经验或者症结所在,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这便是历史的意义。

提问者所说的“意外”指代不是特别明确,从历史的情况来看,提问者所指的意外可能是指中日甲午战争,意外嘛,大底讲得都是外部原因,诸如内部的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一定程度上讲,并没有阻碍洋务运动的进程,反而有推进的作用(这个,后面我们再分析)。

一、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现在了解了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但是,我们要深入分析,才能更好的理解洋务运动。如何分析呢?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我把当时的中国比喻为一个人。由于中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前后开始)后,中国开始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全世界相当于一个班级,西方是一个个优等生,中国和其他亚非拉国家无疑就是一个个后进生。但是,在1840年前,中国并不认为自己是后进生,而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自己考试都是拿A的,认为其他国家都是学渣。1840年,当时中国人眼中的“学渣”——英国用船坚炮利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打败了中国。诸如林则徐、魏延等一批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中国的落后,但是包括慈禧、光绪等掌权者和大部分中国人并不认同这一点,没有形成共识。

1856年至1860年,当时中国人眼中的又一个“学渣”——法国,看到英国从中国获利很多,也不安分起来,加上中国还有些不服气,英国联合法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得清政府满地找牙,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光绪居然从首都逃跑,中国颜面尽失。

这个时候,整个中国,有眼光的同志,终于开始认识到自己才是那个学渣,而西方的优等生太多了,形成了一部分人的共识,他们是承认自己不如西方的,这部分有眼光的人就是洋务派。

从直观的层面上来讲,由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我们在军事上的一败涂地,眼力所见主要是军事装备不如人。中国“学渣”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标。学渣就是学渣,没有明白口号里面的矛盾关系。中国学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用先进技术来制衡或者打败西方,你觉得西方的优等生是傻子么?就像今天一样,当时的西方也不可能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传授给你嘛,大概率的是把淘汰的军事技术传授给你,所以这也埋下了悲剧的根源。

所以,洋务运动从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模仿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运动。洋务派对西方的先进性认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看到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只看到了打败自己的军事技术。这一方面是学习规律的制约,学习嘛,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而且是模仿最表面的东西。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在此之前领先了世界三千年,现在我们回顾,说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自傲,其实是他们“自信”,觉得中国是好的,是厉害的,就像今天的美国人一样,只是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觉得军事技术不行了,学学这一个方面就够了,不用学习他们其他的了。相反,处于同期的日本,为什么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就是他们从来没有领先过世界,都是学习引进世界的先进事务,中国先进就引进中国的,西方先进就引进西方的,没有历史包袱,所以日本不仅模仿军事技术,还改革了政治制度,甚至提出了文化上的“脱亚入欧”,一步到位的学习了很多东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还有一个关键,日本国家小,船小好调头,所以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

而中国的学习,洋务运动学习器物——戊戌变法学习政治——新文化运动学习文化。一项一项的学习,而且还是自学,没有官方强有力的推动学习,近代学渣的本质暴露无遗,关键每一项都没有学好学彻底,打个分的话,也就是50多分的成绩。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由政府大规模的组织学习各项制度、文化、技术,而且由政府扶植企业学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来自于当时的日本。这么一对比,可能大家好理解多了,对比起数据太眼花缭乱了。

二、中日甲午战争为何中国会战败?

提问者所讲的“意外”可能说的就是甲午战争了,在洋务运动期间,还有“意外”——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至1864年)要说一说,早期洪秀全一路高歌,1853年定都南京,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差不多半个中国。这一片区域,刚好是英法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的地区,我们回忆一下,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口岸是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条约,开放了天津,割让了香港等。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除了天津之外,这些口岸大多在南方,甚至如南京等地被太平天国占领,而且太平天国又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大的伤害了他们在华利益。所以,英法等国为了保住自己的侵略成果,自然是要支持清政府的,否则,清政府被推翻了,太平天国不承认签订的条约,岂不是之前的战争都是白干?也正是这个前后,洋务运动兴起,英法等国也愿意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大量售卖军火给清政府,并帮助他们训练新军,甚至允许清政府雇佣欧美人组织部队镇压太平天国,戈登的洋枪队就是典型代表。英法等国的大量军事援助,大部分落到了思想相对开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手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是因此而起,也正是他们得到援助,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建立战功,洋务派的声势才更为宏大,他们的学习成果才更大。

对于同处一个水平,或者缺乏外援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意外”中,清政府尚可勉强维护,但在甲午战争这个“意外”中,中国就没了好运。

读到中日甲午战争,身为中国人,我们难免捶胸钝足,恨清政府不争气,怨李鸿章保守不图进,明明由火力优势,竟然龟缩不战,导致一败涂地……

海陆军各种军事力量数据的对比,我就不在这里作过多的陈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总的情况来说,号称全球第八大舰队的北洋舰队,被海军排名靠后的日本干翻,在当时是出乎世界的意料的。要知道,当时北洋舰队是开到墨西哥震慑,到日本炫耀过武力。

为什么还是战败?为什么?

原因太多了,我们看看主要的吧。对比一下,后来的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为什么还打不赢装备落后的共产党?答案是组织情况,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统属混乱,政令不一。共产党组织严密、凝聚力强,依靠群众。什么是组织?答案就是政治,说白了,国民党的政治机构、政治动员、政治制度、指导思想等等是落后的,是混乱的。同样,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政府是怎样的?内部洋务派在推进改革,守旧派全力阻碍,一部分部队虽然拿着先进的武器,开着先进的军舰,但是他们的思想、组织,仍然是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架构上,他们的学习,只学到了看到得西方的皮毛,没有学习后面的军事制度、政治制度等等层面的东西。

日本呢?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位一体,都得到了深度的洗礼,举全国之力奋力一战。甚至可以说,日本对中国的开战,只是和洋务派开战,因为其他中国人除了骂人,其他什么也没有干。一国与一派的战斗,谁胜谁负,结果不用多说了。

在前期同样是后进生的亚洲两个国家,日本通过全方位的学习,赶超上来,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准优等生,清政府嘛,顶多算一个“体育”特长生,有勇无谋,两个打起架来,特长生块头上虽然貌似有优势,但是日本一用上先进的军事谋略与执行力这些背后的功夫,清政府这个学渣分分钟原形毕露。也正是因为这次战争,打光了洋务派的军事资本,历史上也说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三、没有甲午战争,中国一样不会成长为强国。

刚刚分析了中国在甲午战争这次“意外”中的失败。我们假设没有这次意外,中国能不能成为强国?清政府如果没有甲午战争,大概率还会延续很多年。军事上,继续买买买,但是强大是可以买来的么?

今天,大家来对比一下中国和印度,中国靠自身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军工体系,绝大部分武器、军需物资都是自己设计生产。印度呢?买美国、买苏联、买俄国、买法国、买德国……万国牌军备,先不说这些国家不可能把最先进的东西卖给印度,就算印度拿到的是最先进的,印度有好的战略思想、组织体系么?航母坏了,自己会修么?飞机的导弹打光了,自己能补充么?……看似先进,其实毫无保障。我想大家心里是清楚的,这样的国家还有一个——沙特。大量的美式先进装备,但是其影响力在中东,还没有伊朗大。因为沙特除了有钱,买军事装备,但是持续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没有甲午战争这个意外,中国不彻底的改革,在政治、文化、经济上取得成功,一样成为不了强国。

看完文章,同意观点,记得点赞哟!查资料后码字不易,记得点赞哈[呲牙][呲牙][呲牙]





大嘴说贵阳


如果不出意外?!

我想你说的意外是列强的侵略吧。

洋务运动发生在晚清,是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大的运动。这场运动确实让清朝看起来很强大,但是这种强大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式的强大。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朝代的兴盛绝不是靠外表上的强大来达到的。这种外强中干的强大注定只是纸老虎!

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是说洋务派想要在不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它依靠的是外国的技术,这使得洋务运动在技术层面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所以这种运动不过是邯郸学步,自欺欺人罢了。所以,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它的封建思想以及封建制度!


大兵说历史


大清帝国的衰落是必然的。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西方思想制度等,从而希望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无疑是相当天真的。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丁日昌为代表。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1)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自强为妻好成人,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场,湖北枪炮厂等。

(2)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求富为给旗号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经济。有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编练新式军队。80年代洋务派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培养人才,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虽然洋务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从洋务运动本身来看,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度,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力度;第二,西方列强的阻扰,垄断技术;第三,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的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宣告失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大清王朝的国防力量几乎形同虚设,从而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沿海的港湾,岛屿等被美英日等帝国主义瓜分殆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只有下决心,加大力度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当时没落的大清王朝,顺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一味的委曲求全,遵古训、守古法,不能够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改革开放,下定决心,加大内部改革力度,不断使国家的制度保持活力,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





膏车秣马a


新瓶装旧酒,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腐朽落后。

鸦片战争及天平天国运动后,清朝已经显露出腐朽败亡之象,一些大臣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发起了一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以“自强”为号召,先后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工矿、运输业,又购置军舰建立南洋、北洋海军,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科学技术,史称洋务运动。

但是,改良运动,并没有触及清廷腐败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先进的政治思想以作为行动纲领。片面认为,只要军事强大了,工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国家就强盛了,就不受洋人欺负了,就不怕民众造反了,清朝的江山就稳固了。

所以说,洋务运动,就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管理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腐朽落后。大道理不多说,我们只让事实来说话,后来的中日甲午海战,让洋务派引以为豪的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反而被日本相对落后的舰队给彻底覆没了,这不能不说是对洋务运动最大的讽刺。以后的义和团运动中,洋人2万多人的部队就把慈禧的十几万京城守卫部队打的如鸟兽散,慈禧也逃亡到了新疆。一个大清朝少说也有七八十万军队,怎么不来勤王呢?清朝在慈禧这个蠢、昏、俗的老女人领导下,已经腐朽不堪,不可救药,上下臣民早已离心离德。祸根不除,妄想换上一身新包装,就能使它脱胎换骨,就能强大无比,岂不是痴人说梦?

清朝的政治组织制度是建立在小农自发经济基础之上的管理制度,并不适合工商业科技文化知识这种经济基础。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要实现洋务运动大发展,必须改革清朝的政治组织制度,也就是要实行革命。反之亦然:在清朝的腐朽管理之下,必然会严重制约军事、工业等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事实也证明如此。

所以说,洋务改良救不了清朝,只有彻底革命才是出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并不能全盘抹杀洋务运动,说他一无是处。可以这样认为,洋务运动开始使中国注重科学技术和工业、军事等,它可使清朝形成一定的军事实力,否则,连与日本军舰对战的资格都没有,它只能使清朝军事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只能达到“量”变的程度,但绝不会达到“质”的变化,而形成地区强国。


南宫外史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买办、卖国、镇压人民起义。

自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造反风起云涌。清朝的政权在大风中摇摇欲坠,清政府内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新式工业,培养大批新型人才,训练了属于政府的新式清军部队,以此想要拯救即将灭亡的清朝,所以这次历史事件也被称为“新政”或者“自强”。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爆发了农民起义,1853年洪秀全占领了南京并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也成了清政权的最大的敌人。同时,一些山东、河南的农民为了响应天平天国随之也爆发了起义,随后他们在安徽蒙城建立“大汉国”,也成了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政权。

但是,令清政府没有想到的是,在1856年,英、法联军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同年5月,俄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暧珲条约》,黑龙江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迫割让给了俄国。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了天津。10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政府开始了风风烈烈的卖国运动。

再这样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清政府永远无法抹去的历史烙印。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记载,洋务运动产生了三个后果:(1)中国的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2)加深了清朝时期人民的灾难;(3)满汉统治阶级的裂痕进一步破裂。那么事实证明清朝的洋务运动就是“卖国主义”。

洋务运动最大的悲剧就是北洋海军的覆灭。这个悲剧表明了,只搞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搞政治体制的改革,清政府只能被灭亡。介于洋务运动的教训,光绪皇帝和戊戌变法诸君子,下决心要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企图再次复兴清朝,但大清已是积弱病态,再也无力折腾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灭亡性的打击。


公元前


根据当时的情况应该不会。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的一次自强自救运动,没有触及到制度问题。

当时西方列强大都完成了工业革命,清朝政府仍固执的认为,天朝只是枪、炮不如人,其它方面仍优于西方。

事实上,枪炮的确不如人 ,整个大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洪秀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就是最好的的证明。

洋务运动的成果 ,在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事实证明造几支枪,买几艘战舰的洋务运动是无法让大清帝国强大起来的。


知无为而有益


洋务运动如果成功大清朝肯定会不论在国防军事,工农业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力也肯定会提升,逐步变得強大。但在大清朝的封建制度下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因为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向往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船坚利炮的军事,以西方做为模型在大清朝来一场复制和翻版。但大清朝勿略了一点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点:西方列强己经实行的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大清朝还依然承袭在封建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要想改革军事,提高科技必然与封建社会的腐朽势力发生矛盾和对立。要想強大清朝军事科技,社会制度是基础,要想改变社会制度就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胎换骨彻底革命,大清朝能办得到吗?要想不改变社会政治制度而改革军事、科技,这就触及到了那些上层建筑各部门的要害和利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明里暗里会出来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即使洋务运动失败。

可以说,大清朝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没有意外,只有肯定和必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