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因何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欣賞孫權什麼呢?

金石凱樂


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曹操對他的讚歎之語。後代的辛棄疾在他的《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中也提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這個孫仲謀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他就是三國中東吳的皇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黃武元年(222年),他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前半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後半句: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不是拿孫權和曹丕比,是拿孫權跟劉表兒子劉琮比。劉琮繼承父親管理荊州,結果在曹操南征時不戰而降,同樣繼承父兄基業管理江東的孫權卻有魄力抵抗曹操,保住了江東。

後來曹操與孫權戰於濡須,曹操看到孫權的戰船車馬整齊有序,感嘆孫權年少有為,跟前面劉琮投降的事例一對比,才有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養兒子得養這樣的,能守住老爹打下來的江山,養個劉琮那樣的窩囊廢,真是把他爹劉景升的臉丟光了。

有了劉琮投降送荊州的事做鋪墊,曹操才會下意識把孫權作為子輩去評價。

更何況,曹操和孫堅平輩,認孫權為子輩,本來也沒佔孫家便宜~

說回孫權,早期的孫權真的算得上是一代明君,首先,他18歲坐領江東,孫策剛死,孫權痛哭不止,張昭勸他別太傷感,讓那些那些圖謀不軌之人聽到了就更加不怕了。孫權於是接受了張昭的建議,並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於是大家都逐漸敬重孫權。季漢這邊也有類似的例子,蔣琬在諸葛亮死後也沒表現出什麼負面情緒,於是季漢局勢得已穩定,眾望漸服,而魏吳不敢隨意窺伺季漢。

《三國志吳主傳》: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張昭)乃改易(孫)權服,扶令(孫權)上馬,使出巡軍】。

《三國志張昭傳》: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

《三國志蔣琬傳》: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江東六郡自孫策死後反得還剩幾個?還只有18歲的他楞是在這種環境下讓局勢漸趨穩定,18歲的他,平廬江李術的手段令人驚歎。當時李術有二心,並且收留了一堆叛亡者,孫權並沒有馬上攻打他,而是想通過讓李術交出逃亡者來試探他(估計這時候已經在暗中準備兵馬了),結果李術原形畢露,於是孫權致信給曹操說:“揚州刺史嚴象曾經被李術所殺,李術這個逆賊還藐視朝廷,現如今我要為國家討平這個逆賊”,從而師出有名。孫權又吃準曹操在官渡抵禦袁紹,沒有多餘的精力救援李術,然後全力攻打李術,成功將李術攻殺。這一仗打出了孫權的威名,同時又警告了那些圖謀不軌之人。

《江表傳》: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權移書求索,術報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權大怒,乃以狀白曹公曰:"【嚴刺史昔為公所用,又是州舉將,而李術兇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願敕執事,勿復聽受。"是歲舉兵攻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

其後的幾年內孫權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克定禍亂,一直在著手穩固內部,一直在處理一些孫策時代的遺留問題,比如洗刷孫氏的惡名。

《三國志吳主傳》:【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範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即便如此,內部還是不夠穩定,曹操不斷在江東挖人,先是挖走華歆,再是準備挖走盛憲、太史慈、周瑜、孫輔、孫賁;宗親孫暠欲圖奪權;丹陽郡曾經差點被媯覽、戴員獻給曹操手下的揚州刺史劉馥;赤壁之戰前孫賁想過要迎接曹操;就連昔日幫助孫權建立君臣關係穩定內部的張昭都想投降,孫權能夠在如此沉重的內外壓力下拔劍斷案,力排眾議,振臂一呼!誓與漢賊決一死戰!孫權的形象在這一瞬間何其高大?孫權此時此刻的內心是糾結的,是不甘的,是恐懼的,在做了一番心理鬥爭後,孫權不願做命運的奴隸,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任用周瑜、程普、魯肅,聯合劉備抗擊兇狠的強敵,哪怕是輸了也無怨無悔,畢竟還是做過抵抗,做過掙扎,更何況是粉碎了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我此時彷彿聽見孫權內心在呼喊:“田橫被漢高祖追到島嶼上尚且不投降,我孫氏立足江東三世,兵馬數萬,豈有投降之理?”,少年孫權,對得住“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

孫權不僅在赤壁之戰中創造了奇蹟,而且他對於開發東南、交廣多多少少有功績,要知道漢朝以來揚州地區大規模的開發不是很多,《史記》對於吳越地區的經濟狀況描述是這樣的:“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孫吳作為一個割據政權,想要抗擊一個統一的北方政權就必須重視經濟的發展,大一統王朝對待邊緣地區的重視可能還沒有孫吳這類地方割據政權那麼高。孫權對東南地區的開發也為後來南渡的東晉提供了一片棲息地。




雪中奮短兵


《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說到:赤壁之戰之後,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起兵四十萬下江南,報赤壁之戰失敗之仇。曹操大軍至濡須,曹操親領大軍在濡須口排開軍陣。曹操領百餘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欣賞孫權什麼呢?我覺得曹操一方面欣賞孫權的守天下的治國才能,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像孫權這樣守好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的願望。

建安十七年的曹操也有五十多歲了,快六十了,他也是一位父親,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他看到了孫權的了不起之處:

自古以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秦始皇轟轟烈烈統一天下,他的子孫們卻沒能守住天下,秦朝短短十五年就亡國。

孫策死的時候26歲,所以孫權繼承父兄基業的時候還很年輕,二十出頭,雖然孫權不能像父兄那樣衝鋒陷陣,斬敵殺將,但他有治國才能,有籠絡人才的才能。接過父兄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接過父兄手上留下的文臣武將,他不需要父兄給他剔刺,並且善待他們,他能讓這些文臣武將服服帖帖地為他效忠,上下一團和氣,江東在孫權的治理下,太平興旺。

曹操親眼目睹孫權的軍隊隊伍嚴整,紀律嚴明,威風凜凜,所以他不由得讚歎,對孫權的欣賞之情溢於言表。孫權的治國能力一點都不會比父兄差,只要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孫權是多麼了不起。

曹操拿劉景升兒子作比較,劉表去世的時候,長子劉琦因為被蔡夫人算計,沒辦法繼承劉表的基業,劉琮只有十四歲,荊州所有大事他也做不了主,全部聽他母親和舅舅蔡瑁等人的話。曹操大軍壓境,蔡夫人、蔡瑁等人帶著劉琮不戰而降,很輕鬆地葬送劉表的荊州。

而孫權的江東,卻在赤壁大戰時,大敗曹操,孫權守住了江東,他孫權就有能力和曹操抗衡。

當了父親的曹操,他辛辛苦苦打下江山,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孫權那樣守好自己的江山,如果他的子孫後代能做到孫權這樣,那麼百年之後,他就可以放心地離去。這是曹操對自己子孫後代的期望,期望他們以孫權為榜樣,守護好、治理好曹操留給他們的江山社稷,永遠興旺下去。






牡丹梅花鑫森淼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句話是有出入的, 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孫權及其父兄孫堅、孫策,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於挺矛操戈、衝鋒陷陣,看起來非常沒有特點,與他們對應的是劉表父子。

但是劉權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才。孫權善於識人用人,年輕的時候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


孫權的父兄皆為好漢

據《三國志》記錄,孫堅是孫武的後代,出生在富春江邊上,十七歲時就,就跟隨父親到錢塘,因勇擒盜賊而知名。

後來。朝廷徵召他去征討黃巾軍,平定西涼,在靈帝在位時,孫堅已經是長沙太守,因軍功被封為烏程侯。更突出軍事事蹟的是孫堅在討伐董卓中的表現。董卓西遁途中,曹操被董卓部將徐榮打敗,孫堅的軍隊則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洛陽城。

董卓感嘆說:

“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所以曾經想與孫堅結親家,從而籠絡孫堅,被孫權斷然拒絕。


後來在奉袁術之命攻打荊州劉表,在與劉表部將黃祖的戰鬥中,不幸身中暗箭而亡,其軍隊也為袁術所控制。


孫策之長子,孫權的哥孫策也是一員猛將。


孫堅死時,孫策年僅十六歲。父親早逝,給孫策留下的祖業實在有限,只是在老家揚州地區,孫家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勢力。孫策的舅舅吳景是丹陽的太守,從兄孫賁官從丹陽都尉。

於是孫策招募了數百人跟差袁術幹也是,戰功卓著。後來,實在不為袁術所容。孫策以協助舅父平定江東的名義,討回父親的親兵舊部,袁術也給了部分資助,孫策回到了家鄉創業,平定了江東,並且取得了成功。而且籠絡了張昭、秦松、張紘等一班謀士,周瑜,程普等一班軍將。並且,在江東建立了根據地。

只是在官渡決戰前夕,孫策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暗殺,當時孫策年僅二十五歲。


孫權的能力

孫策死後,18歲的孫權接管了江東。

孫策雖然控制了江東,但真正鞏固江東政權是孫權。

司馬光是這麼分析孫策死後的形勢的,“時策雖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孫權與父兄不同的是,他的優勢不是在戰場上勇猛殺敵,而領能力。

《三國志·吳主傳》陳壽對孫權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他的領導和處事用人的風格是什麼呢?

01、處事謹慎,對發展戰略心中有數



《資治通鑑》記載了孫權上任時事上的一些安排:


“權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併合之。別部司馬汝南呂蒙,軍容鮮整,士卒練習。權大悅,增其兵,寵任之。功曹駱統勸權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人人別進,問其燥溼,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權納用焉。”

大致包括了幾個意思:

孫權一上臺就進行了一次軍隊改革,精兵簡政,裁掉一些兵少能力弱的幹部;

重用提拔了年輕將領呂蒙;

採納駱統的建議:尊賢納士,聽取其建言,關心其生活,觀察其志向,以便進一步發現人才


並且與父兄的舊部魯肅討論:是要匡扶漢室,還是稱霸天下。當魯肅毫不客氣的提出,漢室已經無法匡扶,應該割據 一方,稱霸天下。18歲的孫權,內心其實也是這種想法,但依然能掩飾住自己內心的想法,把目的讓魯肅說出來而已。自己當時還是身為漢臣,不能直接說出來而已。


“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02善於識人用人,年紀輕輕就能夠駕馭部下


不求全責備,人盡其用。孫權曾經評價過 周瑜、魯肅和呂蒙

說周瑜,膽略過人,赤壁之戰建立貪天之功。

魯肅則其見識超群,並舉了兩個案例。一是榻中對,二人初次見面,魯肅論及發展大略,謀求如何稱霸江東!二是曹操大軍來犯,張昭、秦松等文職人員都主張投降,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一起商量,最後大獲全勝。

呂蒙,則讚賞他不僅果敢有膽,而且是“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士別三日,非吳下阿蒙“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所以,始終有一批文武人才忠心輔佐著孫權。


03對外戰略靈活,善於審時度勢,處理對外關係遊刃有餘

東吳的外交手段最沒有原則,要麼聯劉抗曹,或者是降魏攻劉,只看國家利益,沒有個人感情。這一點比劉備厲害多了,劉備因關羽被害一事,舉全國之兵伐吳,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回了解放前。


而孫權能屈能伸,在讀《三國演義》時,總覺得孫權有時候很窩囊,或者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其實這才是他的英明之處。一切以大局為重。


當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損害,孫權從來不吝惜與劉備翻臉,而投降曹魏,又有多次與蜀漢盟誓的事情。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攻下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在荊州地區採取配合行動,猛攻襄、樊,意欲從陸路上打通荊益。孫權不想劉備在中原做大,趁劉備無暇東顧,將其勢力從荊州徹底清除出去。司馬懿看出了孫權心中的小九九。曹孫達成共識。孫權與曹操暗通勾結,導致關羽丟了性命。
到了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失敗,孫權馬上不認賬。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討,孫權“乃卑辭上書,求自改厲”。孫權還在上書上說:若陛下認為我罪在難除,不能原諒,臣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終餘年”。把我流放到交州去,終其餘生。同時,孫權又與上過當的魏國使臣浩周寫信:“欲為子(孫)登求昏宗室。”又云:“以登年弱,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登俱來。”說得跟真的一樣。這就是孫權的手段。


相比孫權,劉表父子表現就遜色多了

劉表本人能力是不錯的。

劉表生了幾個兒子當時,沒有一個有孫權那樣的才能,一個多病,一個年幼無知,所以曹操來取荊州時,只能拱手相讓。


曹操什麼情況下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讀《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建安年間,曹操與孫權兩軍對壘。

首次交戰,吳軍大勝,於是曹操便死守陣地再也不出來。有一天,孫權看到水面有薄霧,便帶人駕舟闖入曹軍前沿,查看曹操水軍部署,並且鑼鼓喧天。

因為曹操生性多疑,見孫吳連隊威武、艦隊井然有序,認為有詐,也不敢出戰,長吧一聲: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緊接著,曹操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射向吳軍艦隊。

一會兒,孫吳水軍船隻便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發生傾斜,隨時有翻沉的危險。

孫權便下令掉轉船頭,使另船的一側再受箭。一會兒,箭均船平,孫軍順利返回。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了。


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這個故事嫁接到諸葛亮身上而已。


問答參考:《三國志》


歌舞三國


1、曹操作比較得出的結論

根據史書上記載,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很明顯,曹操拿孫權跟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做了對比,劉琦短命,早早的掛了,劉琮乾脆直接投降,這兩個人跟孫權比起來,那簡直是金玉和泥瓦,孫權要比劉表的這兩個兒子強一萬倍,所以,其實只是一個結論而已。

2、佩服孫堅生了個好兒子

孫堅生了兩個兒子,孫策和孫權,孫策開疆拓土,攻城拔寨,打下了江東劉俊八十一州,可惜早早的掛了,孫權守著父兄的留下的基業,幾十年完好無損,在他手裡,敵國沒有在東吳的地盤上前進半分。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曹操對自己的兒子,可能都沒有這樣的自信,能夠把他留下的大魏堅守下去。所以他感嘆孫堅的後代了不起。

3、激勵自己的孩子上進

說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他心裡何嘗不想自己的幾個兒子也能夠有這樣的本事,奈何那個時候兒子還小,承擔不了這樣的重任,曹操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快速成長起來,能夠把自己一輩子的積累傳承下去,這就是他最大的心願,他希望他的兒子們也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思。


澄澄看世界


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濡須,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頗為羨慕。於是就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語。這後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輩英賢。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一念成良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孫權一樣,具有雄才大略。

曹操到底是欣賞孫權什麼呢?

孫權的武藝雖然沒有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高超,但孫權接手江東以後,東吳內部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什麼內鬥,大家都能和諧相處,這就體現孫權的能力了。其實曹操也羨慕孫權的性格,因為曹操一生都是在防備別人,他對身邊的任何人始終有一顆防備的心。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孫權18歲就繼承了家業,他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和他的一些汙點相比,大家更看重的是他對江南的開發。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傑作,至於諸葛亮,只不過是《三國演義》為了表其忠心罷了。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13年,曹操和孫權在濡須口對峙了大概一個月之久,後來曹操因糧草短缺,於是就退兵了。

根據《魏略》記載:孫權出海觀察曹軍敵情,曹操立即下令用弓弩射退孫權。孫權也很機智,於是就出現了草船借箭的一幕,隨後安然退去。
還是濡須口這一戰,根據《吳歷》記載:曹操準備夜襲孫營,不料卻被孫權的水軍包圍,活捉曹軍3000人,曹軍溺水者數千。曹操被迫撤退,這也給了孫權“秀”出自己的機會,孫權乘船行了大概5、6裡,一邊撤退一邊敲鑼打鼓,曹軍則一路狼狽逃竄。於是曹操就嘆了一口氣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意思就是:生兒子就得生像孫權這樣的人,劉表的兒子也就想豬狗那樣水平,劉表的倆兒子,一個是劉琦,一個是劉琮,而劉琦把江夏拱手讓給了劉備。劉琮,在劉表單騎定荊州時,他卻開門獻城,直接投降了曹操。可見劉表的兩個兒子都無法與孫權相比。

後來,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春潮剛來,你該趁早撤退了”,信背面則寫著:足下不死,我心難安。曹操看完信之後說道:“孫權不至於騙我”,就率軍撤退了。


公元前


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審時度勢,

虛心納諫:這點不用多說,張昭、張紘、魯肅的納諫,基本上孫權都會採納,哪怕是自己不樂意的

禮賢下士:剛剛接手江東的時候,聽從大哥遺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開了招賢館,廣納天下名士。

深藏不露:因為以他的性格剛毅,他是不可能投降的,父親大哥用性命換回的城池他是不會想讓的,但是在開會的時候,文官主降,武官主戰,他一直都沒表態,不露聲色

這麼多的有點曹操能不欣賞 ,如果他的兒子有這樣優點,還愁他的大業沒人接管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第一點。他希望江東之主是像劉琮那樣的君主,畢竟曹操一打過來就投降,曹操可是很樂於見到這事情。但濡須口之戰讓他見識到了孫吳的韌性,其實曹操嘆孫權佈陣嚴謹只是表象(曹操遇到很多敵手,期中不乏有比孫權軍事能力強的,但曹操也沒一一感嘆),曹操嘆的更是孫權讓東吳凝聚在一起

第二點。把孫權當兒子,意思是沒把孫權當真正的對手


128884594756


能繼承父兄基業,併發揚光大,人才濟濟,國富民強。


用戶雲水禪心12535


字面意思就是“生兒子就要生孫權這樣的”,其含義是讚揚孫權的謀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