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何不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云中龙


因为商鞅变法时有了郡县制,秦朝从商鞅变法后,就将秦国从原始的部落型态转向中央集权式的分派管理制,其实这样的转变是惊人的,当时君权并不像秦汉后高涨且理所当然,反而比较类似於部落共治状况,君权实际权利不大。


法家能在当时提出这种政治理论,其重要程度绝对不亚於希腊的民主体制,在西方就算是后期的君主体制,也没有发展出以中央分派出去有任期的"官员"之官吏体制,还是以贵族为主的管理阶级,郡县制的设置,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采邑制度的旧传统,是土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新发展,新革命,也是封建官僚制产生和发展的新阶梯,再者,郡县地方军政大权均由国君指挥,守令依照中央指令,有攻守赏罚之大权,对国君完全负责,从而克服了分封制下各行其是,分而治之的分裂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柴创6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什么不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分封制是与奴隶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国家管理模式。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大封功臣勋戚,在全国建立了大约1200余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王代表周天子管理所在地方的土地、民政、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务,每年向周天子朝贡。这种国家管理模式曾一度将西周王朝推上了一个鼎盛时期。但是到了西周晚期,随着奴隶起义,大量奴隶逃亡,奴隶制度走向了衰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他们的政治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以血缘亲疏关系即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必然会走向没落,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制度代替它。秦始皇统一全国时,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已完全确立,奴隶制走向了消亡,秦始皇选择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二、分封制有其先天不足的缺陷。由于分封制是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的也即宗法制为基础的,在西周前期,周天子有着最大的宗主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震慑力,各诸侯国对周天子还是俯首称臣的,各诸侯国之间也会相安无事。到了西周后期,由于各诸侯王与周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惭疏离,有些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的甚至超过了周天子的实力,这时有些诸侯王就有了不臣之心,擅自减少对王室的朝贡甚至不朝贡,周天子却毫无办法,于是周王室逐惭势微,对国家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诸侯之间相互兼并,胜者为王,还会逼着周天子给其分封。周天子名存实亡,最后只有灭亡一途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是看到了分封制这个先天缺陷的,所以他坚定地否决了很多臣子郡国并行的建议,彻底抛弃了分封制。

三、郡县制国家管理体制有了成功实践的基础。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发明,他只是完善并改造了这种管理体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于有些诸侯国的边境地区,最高首长由国王任命,预设任期,不得世袭或继承,郡和县没有替属关系。到了战国时期,郡县在诸侯国内地也有了设置,此时郡比县级别要低,通常是县下设郡。通过一段历史时期的实践证明,郡县制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管理明显优于分封制。

四、实际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疆域扩大,在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上也经历了一场大讨论,其焦点是郡管县还是分封诸侯国管县。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大部分人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分封制度,分封诸皇子到新征服地区为诸侯王,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原六国地区,在原统治地区设郡管理县。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主张彻底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县管理体制。很显然,李斯的主张是最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的。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在全国彻底推行郡县制国家管理体制。


之鑫读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秦国只商鞅变法后,曾经有过分封制度,只是三封三乱,自此秦国再无分封,并规定了秦国公子无功不能封爵同时也造成了秦每灭一地,必先迁当地王族、豪族于咸阳

第一次蜀候谋反

公元前317年,秦国大军开入蜀地,古蜀国灭亡,秦惠王封原蜀国公子通国为蜀侯,任命陈壮为相国,张若为太守,两个秦人辅佐蜀侯。军政分开,陈壮管民及监督蜀候,张若管军。

公元前312年,秦楚爆发丹阳之战,楚国为了牵制秦国,频频派人联络蜀侯通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共同对秦国发难。公元前311年,蜀地发生叛乱,蜀候及相国联合谋反,整个蜀地唯有都城——成都还在秦国之手,成都只有两万军队,其中一万为秦军,一万为忠于秦国的蜀军。

由于之前蜀候和相国陈壮想用毒杀秦王的计谋被识破,因此在秦国太后(魏国公主)的指示之下,司马错领兵赶往平叛。所以蜀地第一次叛乱很快就在援军的到来而被破灭。

第二次蜀候谋反

公元前308年,蜀郡叛乱发生三年后,秦武王再次册封--煇为蜀候,煇是蜀国宗室。

公元前301年,蜀侯煇即位七年后,利用秦昭襄王即位不久,齐、魏、韩准备出兵秦国之际,秦国政局不稳,带领他的子民发动蜀郡的第二次叛乱。

令人诧异的是,此次追随蜀侯煇叛乱的大臣,大多是秦人,他们在蜀侯手下当了几年臣子,马上翻脸不认秦国,协助蜀侯煇造反。

此次叛乱,虽然秦将军张若手中有10多万军队,不像第一次叛乱时那么兵力拘谨。可由于叛军中有秦国官吏在内,所以叛乱反而越演越烈,大有燎原之势。

秦昭襄王只能命令老将司马错,再次领兵入蜀地平乱,此次平乱,没有第一次那么顺利,战事相对持久,司马错也没有第一次那样只诛杀首恶。

蜀地第二次叛乱结束,蜀侯煇被杀,参与叛乱的秦人二十七个文武大臣皆斩首。

第三次蜀候谋反

可能是前面两次谋反,均是在秦国面临外部危机,如第一次丹阳之战,而后是秦楚蓝田大战。第二次是联军攻打函谷关。

反正秦王及秦国朝政系统并没有深刻去探讨为什么蜀候连连谋反。秦昭襄王依旧任命蜀侯煇的儿子绾为蜀侯

十多年后,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二年,情报显示,蜀候绾在策划谋反叛乱。(战国时秦国所封之蜀侯。蜀侯煇之子。秦昭王六年(前301),蜀侯煇为秦所迫自杀。次年,秦封其为蜀侯。二十二年,秦疑其反,诛之

这次谋反是彻底激怒了秦王,秦国不再设立蜀候,“遂以张若为蜀守,以其地置蜀郡

同时遵循商鞅制定的政策,无功者不封爵;并且从此秦国每占据一地,必迁当地王族或豪族于咸阳

其实战国时期,其他六国都非是纯的分封制,而是杂揉了分封制与郡县制。

楚国、赵国、魏国最为典型

它们是每当占据一地时,就会在边疆区域设置中央直属的郡县,开始时所谓的郡可能都没有一个县那么大。

可当开疆扩土,这些郡的地盘逐渐扩大后,再册封王室或有功之臣到该地为候。

而秦国一开局,本来就是周王室在边疆的一小块封地而已。

故而,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地大都是中央直属的郡县,公子大都是领军开疆扩土,也正因为一直以来都要与外族争地盘,讨生存,故而秦国公子们虽有纷争,可对外时却一致。

唐朝之前,人们认为纯郡县制是有危害

直到唐朝时期,柳宗元的《封建论》——“周亡于制,秦亡于政。秦朝实施郡县制,因此“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朝也是“有叛国而无叛郡

””才让人们深刻了解到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刘邦是天生的政治家。在那个时代,普天之下大都认为秦亡于郡县,西楚霸王项羽封天下,兵圣韩信求齐王。就连到了汉武帝独尊儒家之时,儒家一样认为纯的郡县制度是有危害的,就如同反秦之时,秦无宗室王族领军勤王,故而早早亡于二世。

所以终汉两朝,均有皇亲王族为藩王,并拥有封国及其军权、民权。

直到唐朝时,藩王才只能保留卫队,而无国权。


参考文献:

1.《史记.秦本纪》

2.《蜀王本纪》

3.《司马错论伐蜀》

4.《封建论》柳宗元



史之为用


周天子分封诸侯,自身却并不能长久保持至高的地位。

始皇帝追求千秋万代不移的基业,也就看不上分封这种过时的制度

“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国郡县制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到始皇帝一统天下,百年有余,期间秦国日强。秦亡汉兴,高帝为江山稳固分封同族,却酿成七国之乱。景帝以后,分封王爵只给赋税钱粮,不分土地人口,分封也就名存实亡了。后世只有明太祖效仿外,再没皇帝试图重现分封制。

平王东迁到始皇帝一统山河,华夏大地上,诸侯们相互攻伐兼并了550年。春秋时强国兼并弱小,西周时期一共分封800余国(也有说1200多),经过春秋兼并,战国初年就剩几十。战国期间虽然剩下的国家不多,但一个个都是吃饱喝足,力量大的吓人,一个个打的更加激烈。

西周分封示意图

战国初期分封形势图

西周分封到穆王之后,王室对于诸侯的掌控力度开始有所下降。周厉王出奔之后,中枢权威荡然无存,贵族共和14年。幽王死后,周王室连自己的领地都维持不了了,只能坐视诸侯兼并做大,无能为力,直到最后灭亡。

西汉初期虽然鉴于秦的经验,分封子弟为王。但三代后就发生大乱,此时距离刘邦去世仅仅不到50年而已。景帝七王之乱后,汉再分封诸王,就只供给税收,不再分封土地和人口。

王,成了一个更高的爵位,而不再分封。


分封的基础是亲亲。部族时代,亲戚一起生活,一起战斗,他们关系自然亲密;外族要不是客卿(人数很少),要么是战败俘,地位低下,等同牲畜,不可能和同族人同日而语。西周灭商,分封遍布天下。但事实证明,远亲不如近邻。

西周末期,诸侯做大,之后根本没有顾及彼此的亲缘关系,例如晋出自姬姓,所兼并的诸侯中,就有大量的同族,虢、虞等。亲戚住的远了,超过三代,很难保持原本应有的亲密关系。


秦宗族是东方商族的残党,周的敌人。他们后代积累功劳,获得封号和土地。西周末年,王室东迁,秦襄公“送”平王东去,获封诸侯。自襄公祖父秦仲开始,秦就与西戎交战,部族长年保持战争状态。


战争期间,一切以战争为重,首领保持着最高权力。战争消耗部族中有生力量,人员关系经常变动,亲族观念淡薄,部族观念浓厚。但战争也为秦获得获得土地、人口等财富。

商鞅变法,为秦国制定法律,划分郡县,君主专治,军功封爵。从君王开始,建立了一套有效(当时)可流动的社会等级体系,从此秦民勇于外战,耻于内斗,专心农耕。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国家稳定。

战国秦最后一统山河,事实证明秦的制度是历史到战国为止最为优秀的。


始于终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于实行封建还是郡县,也经过了一番讨论。最终,以廷尉李斯坚持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拍板决定而结束。那么,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为何不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吸取西周分封的教训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建弟子功臣,这在一段时间之内,快速地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但是后来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其他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出现了尾大不掉的现象。等到后来,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伐不休,周王室更是沦落到连小诸侯国都不如。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灭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这才消灭了六国。其中的艰难程度,秦始皇自然是深有体会。他也不想自己一手建立的国家,以后再形成战国七雄这样的局面,这是在充分西取西周分封的教训。而且,此时的郡县制度,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官员的任免、郡县的税收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李斯此时担任廷尉)议是。”

吸取秦国以前分封的教训

如果说西周的分封还不够血淋淋的话,其实秦国本身也实行过分封的。在司马错平定蜀地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巴蜀之地,秦国分封了宗室为蜀侯。但同时也给蜀侯配置了相国和郡太守。秦武王元年,蜀侯反。虽然此时蜀侯很快被人杀死,蜀相陈壮被诛杀,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动乱。

等到秦昭襄王六年,后面分封的蜀侯又反,司马错再次去平定蜀乱。这是秦国的切身之痛,在充分吸取了教训之后,秦国设立蜀郡太守,不再分封宗室子弟。所以,秦国不是没有尝试过分封,只是结果大不如人意。

秦始皇的雄心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把收集来的兵器铸为金人十二。秦始皇三十年,碣石门刻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这虽然有镇压各地的意思,但无疑中也促进了各地的交通。但背后更多反应的,是秦始皇的雄心。

秦始皇好长生之术,他相信自己可以不死,那么他的帝国自然也是长存,这也是他一直没有立太子的原因。既然自己可以不死,那么何必立太子呢!后来这一漏洞被赵高钻了空子,使得秦二世得以登基。即使自己死了,秦始皇也认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是秦始皇的盲目自信,认为他一手缔造的帝国可以做到绝对掌控,自然是没必要再进行分封。

综上所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之所以不效仿西周进行分封,是充分吸取了西周和秦国本身分封的弊端,秦始皇认为郡县制优势远大于分封制

。再加上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帝国可以一直稳定传承下去,没有必要再封建弟子埋下隐患


历史钩沉


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探索了郡县制;战国初期,贵族作乱,秦国深受分封制的危害;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实施郡县制;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的郡县行政体制已经非常成熟了,没有再去开历史倒车的理由。

01:秦国的郡县行政体制已经非常成熟

秦国自春秋时期,已经开始设置郡县,有着几百年的郡县管理经验。

秦武公10年(公元前688年),秦国攻下了邽、翼两地的戎族,开始在这里设县,这是秦国最早的县,之后这一制度被历代国君采用。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更是开创性的设置了“郡”一级行政单位,之后也被历代国君采用。需要说明的是,开始时,县大于郡,后来郡大于县。

秦献公时期,有感于世袭贵族权力过大,已经开始不再对有功大臣进行土地分封了;秦孝公继位,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土地性质,将全国土地划分为41个县,原来的封主只享有税收权,不再对封地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全面施行郡县制已经100多年了,可以说秦国对这套治理体系已经非常熟悉,这套制度也越来越成熟,相对于东方六国,秦国的郡县体制更高效、更能体现国君的个人意志。

02:分封制弊端过多,不利于国家统治

分封制好处不少,弊端也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繁衍后,诸侯尾大不掉,对国君的权力会形成挑战,严重的话,整个国家会陷入动乱、分裂之中。

周朝的先例就是教训。西周时期,已经有不少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话了;春秋时期,郑庄公更是霸气冲天,一箭射伤了周天子,周天子的颜面掉了一地,之后的齐桓公更是能左右太子人选;进入战国后,更是没有哪个国君把周天子当盘菜。秦朝离周朝最近,秦始皇不能不吸取周朝的教训。

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验证了分封制弊端甚多,基本上是开国分封,之后国君不断削藩。刘邦分封天下后,很快就觉得不妥,开始削藩,之后折腾了上百年;西晋建国后,大肆分封司马家子弟,短短二三十年,这些司马家王爷就开始了互相攻打,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五胡趁虚而入,华夏大地生灵涂炭;明朝朱元璋把诸子分封到边陲,理想中的结局连两代都没有维持住。

分封制容易制造动乱,不利于国君统治,所以秦始皇没有采取。

03:郡县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反过来说,郡县制的好处就很多了。

首先,郡县长官是国君直接任命的,听命于国君调遣。为了便于统治,通常情况下,郡县长官的任期都不会太长,会定期调换,防止他们坐大。

其次,国君对国家的掌控更深入。实行郡县后,各地要定期统计人口、土地,汇报给国君,国君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税收调控、兵员征发;周朝的分封制,周天子只能管辖到封国,对具体情况一般是没权干涉的。

再次,开国功臣的待遇有保障。朝廷官职就那么多,倘若都给了王族子弟,那些立功建业的将军怎么办?势必待遇会降低很多,不利于统治。

最后,郡县制下的百姓权力得到了提高。郡县制的百姓,享受国民待遇,一般不会过分虐待;分封制下的国就不一样了,百姓只是封主的私人财产,封主可随意处置,只是低贱的奴隶

综上所述,分封制弊端太多,郡县制优势明显,最终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


小杨品史


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出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土太大,中央无力或难以管束到各地,王权皇权难以深入,只得把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形成各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有世袭统治权和兵权,服从天子命令,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王室安全的责任。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统治,时间一久,形势变化,中央一朝无力控制,各诸侯便明争暗斗,大鱼吃小鱼,甚至挟天子令诸侯,背离拱卫王权的初衷,起了反作用。周王朝的分封制就是这么的情况。

秦始皇羸政挟六世之余烈,内用李斯,外用尉缭,采取远交近攻,重金离间等策略,配合武力灭国,从公元前230年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开始,至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天下一统。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统治制度选择,朝中重臣是有过争论的。主要以王绾和李斯为代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王绾针对国土过于广阔的实际,特别是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鞭长莫及,主张沿用周代实行分封,授与各地贵族世袭的诸侯名份,让他们为秦朝守住偏远国土,控制民众。这一点后来刘邦就执行了一部份。而李斯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初时因血缘近,问题还不大,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无法制止。只有设置郡县,配备各级官吏,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再分封不利于皇权独大,就采用了郡县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钱穆先生读史至此,感叹秦始皇和李斯有天下为公的心,固然有一些道理,但秦朝的灭亡,郡县制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法暴虐,残民无度,六国国人不甘心受到比原来倒退的统治,秦始皇死后,大起义此起彼伏,几年时间,庞然大物就轰然倒塌,这与地方无力有关系。如果采用分封,各地有皇亲坐镇,重兵守备,不会这么快就灭亡。后来刘邦吸取了教训,郡国并行,虽出了一些乱子,最终还是能够稳定,国运长久。


南方鹏


秦始皇在群臣上书分封制与群县制的争论中,他已经给出了答案,也就是不以数人之尊而让天下纷争不断,让百姓疲于战事。分封制的实质就是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央集权管理无法实现,故而裂土分疆,各管一片区域。秦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推行郡县制具备技术上的手段,只不过人们的思想还无法接受。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乱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乱不休,是因为诸侯割据,诸侯都在求存图强,故相互之间有战争。秦灭六国,天下归一,再复立诸侯国,则天下一分为N,国家多了自然会相互兼并,想天下和平,无异于缘木求鱼!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认为周天子分封的同姓诸侯众多,但是他们后来相互攻伐如仇人,周天子根本无法阻止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反而自己受制于诸侯国。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皇族功臣用国家税赋供养足以,再分疆裂土给他们,则天下会陷入战乱不休的境况。再分封诸侯确立不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大秦丞相王绾等人认为,最好是实现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秦、三晋归中央直接管理,燕、齐、楚三国离秦国远,可以分封皇室子弟为诸侯王自行管理。大秦丞相王绾的建议秦始皇没有采用,刘邦采用了。刘邦分封了刘姓诸侯为王,结果就是七国叛乱。

即使亲如父子,友如兄弟,一旦给皇子与功臣分封了诸侯国,那么快则当代,晚则两代、三代,必然分出现诸侯国相互兼并,诸侯国跟中央争权夺利的事。姬姓诸侯国相互攻灭的事例不绝于史,姜太公的后代甚至被周天子烹了,种种情况说明,分封制不适合于封建社会,只适合于奴隶社会。


大秦铁鹰剑士


我们可以看看秦以后的历史,西汉是搞分封制的,但是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多次想要叛乱,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才得以解决,而明朝诸侯王的强势直接造成朱允炆被搞死,而后世还出现过宁王之乱。至少可以说明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搞分封制就基本意味着后世政权不稳。

所以说,分封制搞得不好,是要把自己搞死的。秦始皇统一后,没有这么做,也是和这个因素有关系。当然从现有史料分析,秦始皇对这个问题认识其实还不够深入,但是李斯认识足够深,李斯的建议对秦始皇采取郡县制,具有很大作用。

而秦朝这样的制度,对后来中国地方治理,其实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秦始皇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极大助力,所以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应该是够得上的。


张杰谈史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曾主持大臣们就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有过一次大争论。在这次争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要是以臣相王绾和博士淳于越为主导,他们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帝国,国土已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以当时的交通、媒介能力,一个中央政府是无法直接进行有效管理的。所以,应该实行分封制。总而言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秦帝国本土,六国故地的主要地区,都分封给皇弟、皇子们。

臣相王绾是这样表达这种观点的:”燕、齐、楚距离秦国都城遥远,不在那些地方设置侯王就无法镇守它,请封立儿子们为王。”

淳于越的观点更直接:“现在陛下拥有整个天下,可您的儿子、兄弟却没有实权,一旦突然出现田常、六卿类的乱臣,没有羽翼,将如何挽救呢?”

第二种观点是以李斯为代表,他认为分封诸王是历史的倒退。而且,从春秋、战国的历史去看,分封制是混乱、动荡的根源。现在秦帝国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建立起统一的政治格局,实在没有理由,自行分割它,所以应当采取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统管地方。



从史书上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评价,以及后世人们的观点,很多人大都普遍认为淳于越的言论,是迂腐落后的观点。

尤其,淳于越在辩论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事不取法古制而能长久的,从未听说过。”换句话说,治国就要遵循古制,否则就不能长久。

从某种意义上说,淳于越这套言论,完全就和历史上那些保守派阻止改革派的言论一样,总而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正因为此,很多人就更觉得淳于越是个迂腐的老顽固。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你总是用老眼光看问题,这就是传说中的腐儒啊!

同样也正因为此,淳于越等人的观点,当时就被李斯批驳的体无完肤,这也导致淳于越等人在这场争论中几乎是完败。

再者,因分封而导致的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案例还历历在目,而实施郡县制得危害暂时却还没有发生,而秦始皇又是一个政治强人,他认为自己能够不凭借分封,就可以直接有效的管理这300公里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最终采取了李斯的观点,即实施郡县制,而不采用分封制。



可最后的结果呢,淳于越的担心,很快就完全应验。因为,秦始皇死后仅仅一年,他的儿子、女儿(一共二十多个),全部被赵高、李斯杀掉了。又过了两年时间,他唯一幸存的儿子胡亥,也被赵高杀了。

与此同时,六国故地因为没有强大的藩王坐镇,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让六国故地的反叛势力,像雪崩一样无可抑制,而因为受交通媒介的限制,秦帝国根本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于是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直接二世而亡。

试想,如果秦始皇分封了诸王。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显然不能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为,众多皇族亲王手握重权,赵高、李斯哪敢肆意扩张权势呢?因为,赵高、李斯敢这样做,诸王随时都会出来清君侧的。

同时,因为六国故地又有强大的藩王坐镇,只要某个地方发生叛乱,当地的藩王就可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打击,这样六国的叛乱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展壮大起来。也正因为此,等到刘邦夺取天下,自然不敢认为淳于越是腐儒,所以他宁选选择开启历史倒车,也要实行分封制。

试想,如果刘邦不分封诸王。那刘邦死后,吕后要屠杀刘氏家族,刘氏家族恐怕也只能乖乖任人宰割?事实上,吕后没有成为武则天,并不是因为她野心不够,而是因为四周全是如虎如狼的刘氏诸王,吕后想当武则天,那完全就是找死。

还有后来除吕氏之后,如果没有强大的诸王作为后盾,周勃、陈平恐怕就是第二个李斯和赵高,而文帝恐怕与胡亥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这层意义上说,虽然很多人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先进,郡县制是一种稳定的制度,而分封制是内乱的重要根源。问题是,在特点的历史条件下,分封制却又必须存在。

只可惜,当时的秦始皇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所以他过分相信中央集权,而李斯出于自己的利益又极力吹捧郡县制,因为分封诸王,李斯就是传说中的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如果分封了诸王,李斯虽然贵为臣相,但是与那些坐镇一方的诸王相比,自然要低一头的。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分封制支持者的淳于越等人,又实在太不给力,三下五除二就被李斯批评得哑口无言,于是乎,秦始皇自然就没有理由来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等到刘邦时,因为有秦朝这个活生生的案例,刘邦自然又果断采取分封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