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金庸老先生曾打算更改《鹿鼎記》的結局,讓韋小寶眾叛親離,但最終沒改,你怎麼看?

影視北閣


我認為〈鹿鼎記〉才是金庸先生的巔峰之作!是一部典型的市井布衣成功奮鬥史故事,他幸好沒有去改動大歡喜結局。 人心都有善惡念共存,而且是無法完全摒除的天性。金庸先生寫了一輩子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主題,最後只能想辦法把心中一直被壓制的庸俗惡念安放到一個人身上,於是韋小寶這個人物便產生了。

韋小寶身上幾乎集中了我們正常人所有的缺陷:貪生怕死,膚淺輕率,見便宜就佔,好色貪財,精緻利己主義,等等等等。 但是他身上同時又有幾個偉大的閃光點:其一、在康熙面前,寧死也不出賣師傅陳近南,任何高官厚祿都換不來授業大恩。 其二、在師傅陳近南面前,始終沒有背叛好朋友小玄子(康熙),為了心中最堅固的友誼,哪怕給我天地會總舵主也不幹。其三、幾乎所有樂意跟他做朋友的人並幫過他的人,他從不虧待,每一個都對得起。 這就是為什麼金庸先生最後在韋小寶身上給出大歡喜結局,讓他娶了好幾個老婆,又大發橫財,而且全身而退從此逍遙快活。

就像古龍先生寫傅紅雪一樣,他把所有的缺陷都集中在傅紅雪身上:跛腳、間歇性羊癲瘋、身負血海深仇,最後還搞個烏龍說仇報錯了,這本不是他的仇,他是抱來的孩子,身世不明。堆積了這麼多倒黴在一個人身上,可偏偏又讓他練成絕世快刀,讓他痛苦不堪。最後也是給出較圓滿結局,讓他安全逃離了江湖。

韋小寶這個人物,較大真實性的以文學手法展現了我們平常人在生活中的各種故事。

今年為什麼會流行灰色? 因為大多人知道自己黑又不能黑,白又白不成,那我就拼命灰呀灰。

韋小寶就是每個人內心一道精緻的灰,是真實庸俗帶感情的小人物,更是高級純粹的混混。 金庸先生他不是不想改,他是改動不了經典。你一改動,就讓每個小人物心中的那點美好期望破碎了。


勇敢的皮鞋


金庸先生生前確實幾次在訪談中表達過上述情形,就是曾有過給《鹿鼎記》改動結局的想法:最後韋小寶輸光了所有的錢,七個老婆也都相繼離他而去。


如果這樣改動的話,就等於韋小寶最後妻離子散,重新回到了生活的原點,而且,擁有過再失去的感受比從沒擁有更悽慘。

無疑,這樣的結局會起到警示作用:像韋小寶這樣不學無術,只靠投機取巧,溜鬚拍馬而獲得成功的人不論多麼風光,最後將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三觀正確,而且應了傳統觀念的景。

可是,他最終沒有改。

原因之一是說許多讀者表示不能接受這種改變。這個完全可以理解,除了那些天生的偉大人物,誰不想在可以不吃任何苦頭,僅憑著一張嘴就能左右逢源,從而泡到所有想泡的妞、發大財、做大官,成為人生贏家呢!

這確實滿足了一部分人的YY心理,如果改了會感覺不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金庸先生認為《鹿鼎記》本就是一部影射現實的小說,而類似韋小寶這樣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不但香港有、大陸有、就是美國,英國等海外華僑的社群裡也有,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最終過得都很好,這才是真正的社會現實。

我認為,這才是金庸先生最終沒有改變韋小寶結局的真正原因。

金庸先生看似儒雅,溫和,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好像很好說話,很容易通融的樣子。殊不知,他對於自己的文學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絕不是隨便讓人拿捏的。你可以提意見,建議,但是他會有自己的主心骨,最終還是以他心目中的形象出現。徐克導演就曾因為把他的《笑傲江湖》改得面目全非,最後惹得金庸先生說:以後朋友還可以做,改編我的作品就別提了,可見他的執拗。(當然,《笑傲江湖》的電影版也是經典)

所以說,金庸先生之所以沒有改變《鹿鼎記》的結局,完全是他洞悉人性,深刻了解社會現實的緣故。



當今社會中,和韋小寶一模一樣的人物當然不存在。有的人只學了他的油滑,有的人有他溜鬚拍馬的本事,有的人會和他一樣見風使舵,貪財好色。但是,只有一樣很少人能做到,就是他不出賣朋友,還講一點兒最起碼的江湖義氣的品質。


田獲三狐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也是巔峰之作。小說中的主角韋小寶,不同於其他主角,他沒有什麼正義感,更不會把俠義放在第一位,金錢、美色、賭博這三樣東西才是他最喜歡的。韋小寶的私慾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是這些私慾在韋小寶身上放大了許多。

金庸先生面對採訪時,曾這樣說過:

“寫這部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正傳》所強調的中國人的精神勝利。精神勝利的意念在中國的確相當悠久而普遍,但是卻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有時走訪國外,我也常發現:幾乎每個地方的人民都有他們精神勝利的方式。所以我試圖從另一角度去探索中國人所特有的一面性格。”

韋小寶在金庸小說中是一個特殊存在,這是金庸先生的一次嘗試,不同於以往的那些主角,韋小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小無賴,沒什麼大的理想,憑藉著本能和各種不光彩的手段,在暗流湧動的社會中謀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當年金庸先生寫完《鹿鼎記》時,有不少讀者給金庸先生寫信,說自己很羨慕書中的主角韋小寶,希望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像韋小寶一樣有錢,像韋小寶一樣娶多個老婆。

看完讀者的來信,金庸先生有了一些擔心,想著韋小寶這樣的人物,可能會給讀者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給青年朋友樹立不正確的價值觀。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憂慮,金庸先生在面對訪談時,說會考慮修改《鹿鼎記》的結局,讓韋小寶破產,老婆也跑掉一些。

現在感覺以前寫的不怎麼好,現在改得好一點也可能改得壞一點。後來思想比較成熟,感覺胡鬧的地方就改了一下,刪掉了一些。比如韋小寶的結局,讓好賭的韋小寶家破人亡,讓他的7個老婆大多都跑掉;比如段譽與王語嫣感情的結局,比如黃藥師與梅超風的曖昧感情等等,讀者的意見有時完全相反。

雖然金庸先生有過這樣的念頭,但是一直沒做修改,這是金庸先生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

因為在金庸先生自己的觀點中,人性不應該是單一的、簡單的,而應該是多變的、複雜的。所以才有了韋小寶這個人物,這種人性的多變與複雜,在韋小寶身上最好的體現了出來。

金庸先生從前的小說中,壞人就是壞人,好人就是好人,變化不大,到了韋小寶這裡,人性開始善變了起來,這也是與現實相符的,所以金庸先生對於韋小寶的結局一直未作修改。

在面對,讀者的意見和對人性的忠誠時,金庸先生最終選擇忠誠於人性。


驛城異客憶鄉人


還好金庸先生最終沒更改結局,不然真的晚節不保了。

《鹿鼎記》裡的韋小寶是個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不僅古靈精怪,滿肚子壞心思,為了好好活著什麼爛招都能想得出來;而且還貪財好色,去搜刮其他人財產的時候都要拿上一大把放到自己口袋,見到女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膝蓋,為了討女人歡心連面子尊嚴都可以不要。可以說,韋小寶真是個“人精”。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精,做人卻有自己的原則。他雖然能想出各種各樣的壞點子,但是都是用來對付壞人的,對待師父對待兄弟,韋小寶從來沒有使用過陰招,也不忍心傷害他們。所以他才會為了誰都不得罪,跑去孤島上去生活。他雖然愛財,但是從來不拿窮人的錢,經常是劫富濟貧,和手下是有福同享。

不知道金庸老先生當初為什麼會有更改結局的想法,要把韋小寶眾叛親離,可能是覺得他是小人得志,應該得到懲罰吧。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韋小寶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活得夠真實,他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韋小寶其實並沒有錯,他只是為了更好地活在這個世上而已。

如果可以選擇,估計很多人都會想選擇韋小寶這樣的人生吧。雖然出生很低微,甚至連自己父親都不知道是誰,但是因為看透了人情冷暖,懂得討人歡心,韋小寶可以一路開掛,不僅生活富足,還有夫妻孩子熱炕頭,生活簡直圓滿。

這麼一個好人物,我想金庸老先生也不會捨得把他逼到絕境的。

關注頭條號“娛樂八卦掌櫃”,看更多精彩點評!

娛樂八卦掌櫃


他曾經是滿清朝的叱吒紅人,如今洗去鉛華終日陪妻教子。金庸對韋小寶這個角色的偏愛是顯而易見了,最終也給了他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



關於要修改《鹿鼎記》的結局,並非空穴來風,先生曾經表達過這個意願,但在先生修訂了自己的全部作品數次後,《鹿鼎記》的結局還是最初的皆大歡喜,並未改動。

讀者為此經常憤憤不平,一來韋小寶此人是個不學無術、滿口謊話的小人,讓他最後成功多少令人難以接受;二來,書中多少英雄人物都死於非命,唯獨不會武功的韋小寶坐擁七美,逍遙快活,而手持洋槍、匕首,身穿軟甲的韋小寶形象多少令人有些聯想到其中蘊含著的武林終結的意味,因此更加反感。在大家看來,給韋小寶一個慘淡一點的結局,是能夠緩和讀者的情緒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更令觀眾滿意。



但是試想一下,韋小寶的結局若真的是一片慘淡,那麼《鹿鼎記》的意義又何在呢?在這部小說裡,先生注入了很強的嘲諷與現實主義觀念,韋小寶這個人物在金庸小說的主角中是絕無僅有的,但在現實中這個代表了“國民”品質的人物,未嘗不是比比皆是。

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韋小寶有了七位老婆,他就比楊過、郭靖這些大俠更好嗎?他的七位老婆又有哪一位比得上小龍女,黃蓉呢?韋小寶這樣的人物,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收穫平平淡淡的幸福嗎?

在叱吒江湖數載、掌握天下風雲、位及人臣之後,這樣的結局對於韋小寶而言並非功成身退,而是無可奈何。

仔細想想,書中的人物除了功成名就的康熙大帝,又有哪一個不是慘淡收場呢?



給韋小寶這樣一個結局,為整部充滿戲劇性的小說,留下了一個平淡的結尾,不是更強調了其中的悲劇實質。



所以金庸先生思來想去,只有這個最初的結局是最適合這部小說的,於是隻字未改。至於讀者對於結局的憂慮,恰恰也不違背先生所追求的結果。


快客騎手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後一部,也是最具顛覆性的一部武俠小說。在這部小說裡,金庸徹底顛覆了此前他親手構造的龐大的江湖文化和“俠”文化,以佛家“無色無相”的手法勇於自我否定。《鹿鼎記》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市井之徒最後卻成為了朝廷命官,顛覆性創作反映了他對人性、創作、“俠”文 化、以及當時社會的反思,使得《鹿鼎記》達到了中國武俠小說創作的巔峰。


主人公韋小寶的性格與忠厚的郭靖、孤傲的楊過、善良的張無忌、豪氣的蕭峰、重情義的令狐沖等大俠形象有很大的不同。這種顛覆性的人物形象設計從一開始就給讀者全新的感覺。不僅出身卑微,連在對待金錢、美色上表現出的貪婪,對朋友的前後不一、對待下屬裝腔作勢、對待上級溜鬚拍馬等方面,人品近乎於無恥,而且更重要的是手無縛雞之力,一點功夫都沒有。而這樣的人最終偏偏富甲一方,抱得美人歸。

很多人認為《鹿鼎記》這部作品是金庸媚俗的體現,創作思想淺薄。其實這是沒有認真地研究金 庸及《鹿鼎記》,因為這種顛覆恰恰正是金庸在創作思想上的昇華,他沒有一成不變地延續他的“俠骨柔情”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對現實中一些現象進行批判

金庸曾經這樣形容獨孤求敗用過的四柄劍:一是弱冠之前使用的凌厲剛猛之劍;二是三十歲前使用的紫薇軟劍;三是四十歲前使用的大巧不工的無鋒重劍;四是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這不僅說的武功方面的漸進之道,也是任何技術包括小說創作上的漸進之道。


金庸以前的作品,帶有明顯的“俠”文化,就像是直接用了武器,或是剛劍,或是軟劍,或是重劍,或是草木之劍,但到了《鹿鼎記》卻是 達到了“無劍勝有劍”的境地。


非武非俠的《鹿鼎記》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武俠小說,但是誰又能否認其中暗含的武俠之風呢?倪匡曾經這樣評價《鹿鼎記》:

“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才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

文藝創作者都希望能突破自己,金庸在《鹿鼎記》的創作中做到了,將創新上升到顛覆的高度,一切推倒重來,這種對自己的完全否定和顛覆不僅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創作上深厚的功力。《鹿鼎記》是金庸創作上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標誌。

《鹿鼎記》的最後結局雖然看似有違現代人的價值觀,但是卻符合當時人們內心的一些心理需求,草根上位,鏟奸除惡,如果改成了讓韋小寶眾叛親離,反而會落入俗套,也就達不到顛覆性的藝術效果。



妙摘


順勢而為,符合客觀規律。

我們知道,《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我們所熟知的《天龍八部》、《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都寫在這部作品之前。

01

一個俠客時代的終結

我們所熟知的金庸筆下的大英雄,有豪氣滿天的喬幫主,有為國為民的郭大俠,有瀟灑不羈的令狐沖,有宅心仁厚的張無忌。可到了《鹿鼎記》裡,一切都結束了,俠客彷彿成了一個笑話,被權力,金錢,陰謀隨意踐踏。取而代之的是權力,金錢,美女,欺詐,諂媚。而韋小寶可以說是集這些特點為一身的一個小人物,但就這樣一個小人物。卻被金庸先生寫的這麼成功。金庸先生親手毀掉了自己的武俠世界。

02

階段不同,思想不同

我們所喜歡的金庸先生塑造的那些經典英雄作品都是在他年輕時候寫的,年輕人嘛,都曾經豪情萬丈,躊躇滿志,希望憑藉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世濟民。但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只能將情懷寄託於小說之中,以引起更多志同道合人的共鳴。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深度發生了變化,認識到了世界本來是一個什麼樣子。現實中韋小寶這樣的人才能混的風生水起,一路順暢。而那些剛正不阿的俠客卻無法得到善終。這就是現實。金庸先生只是順勢而為而已。


風清法揚


既然最終鹿鼎記的結局沒有改變,韋小寶並沒有變的妻離子散,充分說明,經過仔細考量,金庸本人也認同現有的大歡喜結局。

武俠是成人的童話,但武俠裡的英雄人物倒大多沒有好結局。真正的大俠如郭靖,如蕭峰,最後的結局都很辛苦。

對於英雄來說,天堂再美好,他們也只能置身地獄去仰望天堂,因為他們是英雄,那麼,地獄不空,他們就不能去天堂。所以很多人都羨慕英雄,但讓他們自己去做英雄,他們斷斷是不想去的。

反而韋小寶這樣的人,更符合大多數人的夢想,不學無術,投機取巧,陰差陽錯,既不用出賣兄弟,又能有女人和銀子,還有鄭克爽這樣的人幫他解決師傅的難題,連良心都不用難過,這簡直是太爽了。

只有這樣的結局,才更具諷刺意味,也才更符合現實。現實世界並非非黑即白,好人和壞人涇渭分明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大多是灰色的,偶爾好偶爾壞,好壞都摻雜一些。現實世界中的人也並非都是善恩對應有報,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的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好事做些些,壞事也偶爾做做,最後基本上還是被定位為一個不錯的人,是大多數。

何況韋小寶並非那麼無能。他不學無術是真的,偷奸耍滑也是有的,但他做事為人還是有底線的。他對朋友很講義氣,哪怕是為了保命拜的師傅,他寧肯掉腦袋也不肯出賣;對幼年時相識的康熙,他一生都保有當時的初心;他對母親盡了孝道,哪怕他的母親是個世俗意義上人盡可夫的妓女;他對跟隨他的女子並不專情,但同樣的,他對她們的要求也不高,方怡出賣他,他也能不計較。就衝他的底線,讀者也不能接受他最後眾叛親離的結局的。

從邏輯上,能在皇宮和江湖上都混的遊刃有餘的人,是有能力的,這樣的人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混的眾叛親離。蕭峰不自殺,沒人殺得了他;韋小寶自己不想悽慘,他也不會悽慘。

再者整本書的基調都是輕鬆、搞笑的,如果他對上述這些人還是講情義講底線的,反而這些自命為正人君子的人,最後讓他眾叛親離,書的基調就變成連城訣那種暗黑了,讀者更接受不了了。


所謂人生啊十人九悲


首先我們瞭解下韋小寶在劇中飾演角色,是正派角色。

《鹿鼎記》裡的韋小寶是個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不僅古靈精怪,滿肚子壞心思,為了好好活著什麼爛招都能想得出來;而且還貪財好色,去搜刮其他人財產的時候都要拿上一大把放到自己口袋,見到女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膝蓋,為了討女人歡心連面子尊嚴都可以不要。可以說,韋小寶真是個“人精”。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精,做人卻有自己的原則。他雖然能想出各種各樣的壞點子,但是都是用來對付壞人的,對待師父對待兄弟,韋小寶從來沒有使用過陰招,也不忍心傷害他們。所以他才會為了誰都不得罪,跑去孤島上去生活。他雖然愛財,但是從來不拿窮人的錢,經常是劫富濟貧,和手下是有福同享。

不知道金庸老先生當初為什麼會有更改結局的想法,要把韋小寶眾叛親離,可能是覺得他是小人得志,應該得到懲罰吧。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韋小寶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活得夠真實,他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韋小寶其實並沒有錯,他只是為了更好地活在這個世上而已。

如果可以選擇,估計很多人都會想選擇韋小寶這樣的人生吧。雖然出生很低微,甚至連自己父親都不知道是誰,但是因為看透了人情冷暖,懂得討人歡心,韋小寶可以一路開掛,不僅生活富足,還有夫妻孩子熱炕頭,生活簡直圓滿。

這麼一個好人物,我想金庸老先生也不會捨得把他逼到絕境的。





撩影奇譚


一直很想回答這個問題,但一直都很猶豫。至於為什麼猶豫,下面會聊到。不過在前面還得再重複一遍我經常說的:為什麼要讀金庸的小說?因為:智商情商。

1,金庸的小說是給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讀的,讀金庸小說也可以提高智商情商。

2,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不會用簡單的非黑即白的思維去看待人和事。

剛才看個新聞,介紹澳門賭王的,說他是愛國資本家。然後評論區有個人說:一個賭鬼還談什麼愛國。這就是典型的低智商低情商思維。愛國人士是好人,但在低智商低情商的人眼裡,好人,就必須是完美的,他不能有半點缺點。所以,我們這個社會上,歷史裡所謂的好人,都被塑造成了完美的:好人絕對不能好色,其實誰都知道,好色是人的本性,哪有不好色的人?好人也不能愛錢,不能有任何的私心雜念,從小到大就沒犯過任何錯誤......實際上這種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是人,他就會犯錯。只要他成長,他就會不斷的犯錯。沒有這樣完美的人怎麼辦?造假,騙低智商低情商的人。所以即便是一個愛國的資本家,在低智商低情商的人眼裡,他賭博,他風流,他日子過的舒適......那他就不是好人。壞人,也是一樣的道理。所謂的壞人,在低智商低情商的人眼裡,就必須是純壞人,從小到大一件好事也不能幹。

在低智商低情商的人眼裡,這個世界上必須要分成好人和壞人,好人就必須是完美的,壞人業必須是完醜的。

在正常人眼裡,人和事都是複雜的,都有很多面。任何人都是在善惡,好壞的糾纏之中成長起來的。一個人再好,他也得有缺點,一個人再壞,他也有長處,這是正常人的思維。而且,他對你不好,可能對別人好,所謂的好壞也只是角度不同。

先鋪墊到這,咱們再聊一下金庸先生。

大家都知道金先生是個大文學家,大作家。但很多人往往會忽略他的另一個身份:非常成功的商人。

我為什麼上面鋪墊那麼多,為什麼一直猶豫,就是因為在低智商低情商人的眼裡:

1,商人,是壞人。

2,我說金先生是商人,就是在汙衊,詆譭他。

實際上,金先生的商人身份並不影響他老人家的尊崇地位。

這幾天一部新電視劇比較火,裡面朱元璋的醜陋造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朱元璋以貧民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這是事實,是本事。至於他長的是醜是俊,根本沒什麼意義,絲毫不影響他的地位。但在低智商低情商的眼裡就不行:我大明天子必須是完美的,必須相貌堂堂......

金先生寫作是大師,在經商方面也是非常的成功。明報是金先生創立的,最後金先生把明報賣了,而且賣了個好價錢。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金先生談及此時,也比較的得意。

而且,金先生在處事上也比較:潤。圓滑。估計又有人會認為我這是在詆譭金先生......

金先生是作家和商人的雙重身份,而一個商人他是必須要考慮市場因素的:怎樣讓自己的貨賣的更多些,更受歡迎些。

問題所說的,金先生想該鹿鼎記的結局,讓韋小寶妻離子散,這純粹是出自於對市場的考慮,也是來自市場的壓力。

韋小寶這種人獲得個美好結局,並不太符合市場,讀者的需求。

低智商低情商的人很多,他們更喜歡岳飛,秦檜這種黑白分明,好人封神,壞人萬古唾罵的內容。

韋小寶是個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壞人":他出身低賤,臉皮厚,貪財好色,嗜賭,兩面三刀......這樣一個人最後封爵,局富,嬌妻美妾,兒女雙全,這就讓很多人無法接受。大家看書的時候都是嚥著口水想:老子要是能娶七個美女當老婆該多好?可放下書本立即變臉:這不高尚……

在這塊,金先生面對的市場壓力很大,以至於動了"迎合市場的念頭"。這是他經商的一面。但站在作家的一面,這個結局不能改。

韋小寶不是壞人。

韋小寶有一個很多很多人不能比的好處,就是:大節不虧。

他是陳近南的徒弟,雖然總是跟師父耍小聰明,但他對師父也是發自內心的敬愛和尊重。更主要的是最後他身份暴露,康熙要他去滅了陳近南和天地會,他是寧可自己冒掉腦袋的風險,也沒背叛師父。

他也是康熙的朋友,天地會的兄弟和師父要他對付朋友,他也是死活不幹。寧可和師父耍滑頭,他也不做虧欠朋友的事。

韋小寶不叛師不背友,這就是大義。貪財好色這些是小節。

那些整天道德仁義掛在嘴邊的人,根本做不到韋小寶這兩點。換一個主,天地會早滅1000回了。

開口談大義,臨難必變節!

這想都不用想。平時道德越高尚的人,事到臨頭越靠不住。大明朝鐵骨錚錚,口號喊的都很響,八旗軍一進來,頭剃的一個比一個快。

實際上,韋小寶這種人才是正常人,才是一個正常的"好人"。他平時很多的毛病,和小流氓似的,但事到臨頭,他能把持住立場。平時,從小到大,一身正氣,毫無瑕疵,有事了,又能忠義千秋,這都是虛擬人物。而正常的"壞人"他也應該是平時人也不錯,也有優點長處,可一旦有事,他就頂不住了。平時說話很硬氣,出了事,上不去陣。平時滿嘴都是仁義道德,真有危險了,腿一軟,就叛變了。

這個世界上黑色不多,白色也不多,佔絕大多數的是灰色。

有的人灰裡偏白,有的人灰裡偏黑,這些才是真正的"人",正常的人,有血有肉的人。韋小寶就是灰裡偏白的人。

眼睛裡只有黑白的人,他只能接受好人還是壞人。因為這樣的思維模式足夠:簡單。實際上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好人,壞人,只是某些人在用自己的思維強行去給人分類。像韋小寶這種人,渾身都是小毛病,危機的時候,還能把握住自己的原則,這對很多人來講:太複雜,太麻煩了。

秦檜,是壞人,上來罵一頓,這多爽......

這就又回到我們開始說的,為什麼金庸的書高智商高情商?就是因為他的作品裡純壞人,純好人很少,有些人說是反派,但偏偏讓你恨不起來。整個故事也不僅僅是好人打敗壞人,正義戰勝了邪惡......很複雜。

鹿鼎記是金先生最完美的作品,韋小寶的設定也是極其的成功,一切。但韋小寶並不符合傳統的價值觀,所以也難免遭到很多道德高尚人士的指責。這時候,商人那一面的金先生,立場就不堅定了,他所說的想改結局,就是一種妥協。

但如果真把韋小寶改的妻離子散,這就太俗氣了,太媚俗了。會讓這部作品的質量打個對摺,作家一面的金先生也很難接受。

金先生立場不夠堅定,但作為高智商高情商的作家,改結局這個錯誤是太明顯,太嚴重了。所以最後他還是頂住了壓力。

---

我所有關於金庸小說的討論都不包含最後新改的那版,一眼沒看,也不敢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