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把明教的總壇設在光明頂,為何卻把日月神教的總壇設在黑木崖,有何用意?

清水空流


明教的總壇設在光明頂,日月神教的總壇在黑木崖,絕非偶然,這是金庸先生一個很有用意的設定。首先是因這兩個地理位置,在各自的小說中都體現了推動劇情,加大沖突的作用,其次是用這兩處地方的名字,代表著了各自教派的創教宗旨,暗示各自的命運。



明教總壇在光明頂,不但凸顯了明教與各派的仇恨,更體現了明教創教的宗旨。

在《射鵰英雄傳》周伯通口中,導致當年黃裳最終創出《九陰真經》的明教,在被黃裳嚴重創傷兩百多年後,成為了肩負民族復興大業,領導抗元的先驅者,並最終在第三十四代教主張無忌的領導下,不斷消除與中原武林各派的積怨,號令天下群雄共同抗元,取得了漢民族復國大業的成功。不過在張無忌繼任教主之前,明教不但與宋元兩代朝廷,更與中原武林各派,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對抗,也是因這樣雙重壓力的對抗,明教被迫把總壇從中原腹地,遷到西域苦寒之地的崑崙山光明頂。到《倚天》故事發生時,明教總壇已在光明頂經營了百餘年。

這場大火直燒了兩日兩夜,兀自未熄。光明頂是明教總壇所在,百餘年的經營,數百間美輪美奐的廳堂屋宇盡成焦土。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二回》

在這百餘年的時間裡,明教經歷了從衰落到重新崛起,又從輝煌到四分五裂的一個起伏過程,這當中出現第三十三代教主陽頂天,武功高強,雄才偉略的他帶領著明教在武林強勢復興,並將抗元大業以為己任。然而卻在創建偉業的同時,加大了與武林各派的摩擦,導致與各派的積怨越來越大,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再加上成昆為了報復陽頂天的奪妻之仇,亡妻之恨,誓要將明教連剷除,經他串聯,在陽頂天去世的三十年後,最終就釀成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險將明教滅教的一戰。


而從這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我們就可以先看出,金庸先生為何會把明教的總壇設在光明頂的第一層用意。我們都知道小說中的光明頂不是在黃山,而是在西域苦寒之地的崑崙山,而六大派中,除了與明教同處崑崙山脈的崑崙派,其他五派距離由遠及近,分別為少林、武當、華山、峨眉和崆峒,但即便是距離最近的崆峒派,也與光明頂足有萬里之遙。這就是說,六派中有五派想要圍攻光明頂,那是勞師動眾,跋山涉水,不辭萬里進行了遠征。

由此可見,當時六大派對明教的仇恨,有多大有多深。不遠萬里,不懼苦寒,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深入到明教的腹部,跟明教決一死戰,誓將明教連根拔起。也可看出,後來以一己之力扭轉局面,成功消除明教與這些門派這麼大仇恨的張無忌,是有多麼的了不起。這便是金庸先生將明教總壇,設在光明頂的第一層用意。


其第二層用意則更加深遠,那就是取光明頂的“光明”二字,詮釋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追求光明,普及光明,更暗示著明教的光明正大,絕非邪魔歪道。

明教,是個有信仰、有教義、有信眾的宗教,他們所信奉的是明尊,而從他們所經常唸誦的經文:“焚我殘軀,熊熊烈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更能看出,明教創教的宗旨,是為了為善除惡,普及光明,普度世人,免除憂患。光明,就是明教教眾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之後,張無忌之所以會改變對明教原先魔道的看法,接任教主,也是受到了明教為世人奉獻教義的感染,看到了明教的光明正大。這也是促使他決心要改變武林各派對明教的誤解,帶領明教還百姓光明前景的最大動力。而且,光明二字更是代表著蒙元高壓統治下的黑暗,終會被代表光明的明教所推翻。可見,金庸先生將明教總壇之名取為光明頂,設在光明頂,其用意有多深遠。



相比於明教的光明,黑木崖暗示著日月神教的極端邪惡,而《笑傲江湖》的故事,可以說就是因日月神教的總壇在黑木崖而起。

《倚天屠龍記》小說結尾,最終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雖以明教為國號,但在新政權穩定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卻對明教進行打壓,最終導致了明教的分化發展。因此,有讀者猜測,時間背景明顯在“倚天時期”之後,在“笑傲江湖時期”出現的日月神教,便是從當年的明教分化後的其中一支演變而來的,日月之名,合之也為“明”。

不過,相比於明教是個有信仰、有教義、有信眾的宗教,日月神教誰也稱教,卻只不過是立足江湖,爭鋒爭霸與武林的幫派組織,跟宗教那是全然摸不到一點關係。與明教用教規和教義,約束教眾,上至教主下至信眾皆不能逾越,並引導他們追求光明,為善除惡的創教宗旨相比,日月神教表現出來的,則是一個極端的邪惡組織。

在教主獨尊,高於一切的金字塔行政模式中,日月神教的教主被統稱為聖教主,無論是任我行在位,還是東方不敗先後都獨享這樣的尊稱。在這種大搞個人崇拜的環境中,教主的話就是聖訓,就是教義和教規,“文成武德,澤被蒼生”這樣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也就因運而生,而教眾也始終屈服在教主的淫威之下,為了“三尸腦神丹”的解藥而賣命。要說有一致的目標,那就是除了保命之外,為教主的一統江湖和壽與天齊而“奮鬥”,但也因此作惡多端,危害武林和江湖。


因而日月神教被冠稱為魔教,其實一點都不為過。金庸先生之所以把這個門教的總壇設在黑木崖,取名為黑木崖,其中的一層用意,就是為了區別於明教的光明,暗示日月神教的黑暗。而跟明教的總壇設在光明頂,是為了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還有體現衝突的作用,日月神教總壇黑木崖的地理位置,在《笑傲江湖》小說中,同樣也有這樣的用意。

小說第三十章,令狐沖上黑木崖時,說的很清楚:“黑木崖是在河北境內,由恆山而東,不一日到了平定州。離平定州西北四十餘里,山石殷紅如血,一片長灘,水流湍急,那便是有名的猩猩灘”,黑木崖就是在這片地區。從黑木崖的地理位置上來看,金庸先生無疑是將日月神教給置身於,恆山、泰山、華山及嵩山四派,甚至是少林和武當的包圍圈中。這也是五嶽劍派要結盟的原因,目的就是為了共同對付日月神教,動一發而牽全身,相互照應,彼此護援。也因此左冷禪之輩想稱霸江湖的路線,就是先合併五嶽劍派,然後剷除日月神教,繼而才是挑了少林和武當。


而對日月神教來說,想要實現他們一統江湖的目標,就必須先突破五派重圍的桎梏。這也是當年聽說《葵花寶典》落入華山,日月神教十長老要大舉進攻華山,不惜與五派大戰也要搶奪寶典,而奪得寶典五年後,還要第二次進攻華山,跟五派決一死戰的根本原因。目的就是為了瓦解五派對他們的制約,而五派也確實是在這兩次大戰中損失慘重,許多高深劍法失傳。這才有了後來左冷禪苦心聯合派中殘存高手,還原傳派高深武學,最終實現了嵩山派的超越力壓華山,成為五嶽老大,野心開始膨脹,衡山、恆山和泰山三派竭力自保,而嶽不群則將目光轉向了林家《辟邪劍譜》等等,這些事情的發生。

可見,金庸先生將日月神教的總壇,設置在黑木崖,其意義有多重要,可以說《笑傲江湖》的故事,就是因為日月神教的老巢在黑木崖而起。正邪不兩立,自詡為名門正派的五嶽劍派,又豈能容得下在他們的包圍圈中,與瀕臨的各派,都大有潛在威脅的魔教存活下來,並壯大發展呢?而從這樣群強環伺的地理位置中,也註定了日月神教根本不可能實現一統江湖的美夢,縱是任我行之輩,野心勃勃,也只能在驕傲自滿中自行暴亡而已。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明教原為摩尼教,因各朝各代都與朝廷對抗,(比如方臘,就是明教教主。)所以,一直都是各個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明教徒為行事安全,所以很少與不相干的外界打交道,被別人視為行動詭異神秘,又因為信仰摩尼教,所以那個摩字被越傳越歪,終於由摩傳成了魔!(參考張三丰內心所想,他初遇常遇春時,幾乎對明教一無所知,可見明教有多低調了,明教中最高調的也就是天鷹教了,也僅僅是和海沙幫這些沿海二流的黑幫有些來往。)

至於為什麼叫光明頂,也許是代代相傳的聖火令,在人類之初,認為火帶給人間光明,其次,就是明教雖然行事神秘,但都是一群大有來頭而且義氣深重的好漢(參考謝遜在冰火島回憶自己十八歲闖蕩西域,結交了一幫……)所以,光明也代表了教眾的光明之心。

日月神教為什麼在黑木崖,有人說日月是明教的分支或者是餘脈,這種說法其實是比較膚淺的,不排除作者也有意搞這種拆字遊戲的可能,但作者沒說,也僅僅是猜測,但可能性很低,因為明教雖然被說成魔教,但明教數百年來,從沒有淪為魔道過,和名門正派也從來沒有直接衝突,(楊逍氣死孤鴻子時僅僅少年二十歲左右,當時他是否加入了明教還尚不得知,而且僅僅是挑釁鬥毆,沒有任何門派爭鬥的意思。)但日月神教就不同了,雖然任我行也算是條硬漢,但硬漢不等於英雄大俠,其實任我行這個角色是被金庸諷刺和抨擊的,而且從十長老那代算起,就不是一群什麼好東西,譬如搶奪葵花寶典,所以這樣一群為非作歹的異教徒,住在黑暗的木崖上,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當兵都是吃糧人


關於當下,很多網文都有這樣的一種闡述:那就是金庸武俠裡面的明教和日月神教是一個教派,只不過是明朝以後,明朝朝廷禁止明教存在,於是明教為了避免朝廷打擊,於是以日月神教的名義存在。並且,很多網絡作品還杜撰了這樣的說法:那就是明教的範瑤整合了“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讓日月神教有了“吸星大法”這門神功。

但其實,明教和日月神教並非一回事,最起碼,金庸在設計明教和日月神教的屬性的時候,就未曾想過將二者聯繫在一起,這和兩者的總壇名稱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來。

明教與“光明”

和日月神教不同的是,在世界歷史上,確實存在著“明教”。在世界歷史上,明教被稱之為“摩尼教”,摩尼教的規模曾一度遍及亞歐非三洲。摩尼教傳入中國後,逐漸本土化,併成為農民起義聯絡勢力的一種工具。

金庸就是參照這樣的一個背景,將張無忌、朱元璋、韓林兒等人設計為明教教徒,並認為明朝政權的來源,源自明教武裝的鼎力支持。

在金庸筆下,明教是一個被誤解的江湖幫派,明教教徒雖然有過一些過激的行為,但總的來說都是一群光明磊落、視死如歸的好漢,這從明教教徒面對死亡時候的誓詞可以看出來: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金庸對於明教是抱有讚賞和同情態度的,於是將明教的總壇命名為“光明頂”,算是對自己態度的一種表明。

日月神教與黑木崖

和無懼死亡、追求光明、憐憫世人的明教相比,日月神教基本上是一個以教派為幌子的黑惡勢力。雙方非但毫無淵源,甚至連可比性都沒有。

誠然,日月神教裡面或多或少也有個把個好漢,但是日月神教和五嶽劍派的爭霸,本身是偽君子和真小人之間的爭霸——日月神教渴望稱雄江湖,對於這個理念毫不掩飾,對於神教的各種惡行,也不避諱。而五嶽劍派(比如嵩山派)也有渴望稱霸江湖的野心,區別在於,五嶽劍派只不過將口號做得響亮了一些,並且對一些邪惡行為加以掩飾。

換而言之,日月神教和五嶽劍派的部分門派本質上都是吃人,區別在於吃相好看與否而已。

因此,日月神教是一個充滿血腥的江湖門派,所謂“黑木崖”的“黑”字兒,算是對這個門派的真實描述。


藤樹先生


明教必須要在光明頂,雖然是邪教但所作所為是光明磊落!

日月神教雖然講以前但格局是不一樣的日月就一定要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個人感覺!


破局攻心文案


光明與黑暗,有不同,兩者都有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