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本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成熟的锅锅Q


看五遍以上的书,第一本《红楼梦》,直至现在,每晚没事时还是要翻翻的,第二本是《输赢》,一本商战小说,主人公总结出来崔龙六式,八式,曾经影响我好几年,第三本是天下足球节目出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球星》,怀念年轻时候一起熬夜看书的日子。


可爱肉肉


书名是《遥远的救世主》,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叫《天道》,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

作者是豆豆,她写的书我都看了。

这本书我数不清看了有多少遍,只记得是2011年或者2012年,同学推荐的,从开始的第一眼,一发不可收拾,这么多年以来我每每想起来,就会翻一遍。

不止是灵魂洗礼,连价值观都跟着发生改变,很多事看得更通透了,熟悉的同学、朋友都评价我说:活的特别佛系了。

要知道,在我认识他们的那段岁月里,可能是我个人最纠结的一段时光。

那么之后的时光里,是什么改变了我?你可能会说是生活的阅历,但我自己知道是这本书。

书里面讲的道理很简单,简单到我们甚至想不到还有他们的存在,就好像每天会呼吸,但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呼吸,怎么呼吸一样,太自然,太习以为常了。

芮小丹和王明阳论道,讲强盗的理论,原来强盗才是弱者,因为跟强者公平竞争不能取胜所以才不择手段,破格获取。

这一段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一句“文明对于一个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更是让我脑袋短路。

书里提到了文化属性,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人讲: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天靠地靠皇帝,靠谁都行,就是不靠自己。其实,殊不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走,最应该靠的恰恰就是自己。

那个时候,我刚生完我闺女,后来我回想我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不那么纠结了,其实就是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天高地阔,什么都不怕了。

也差不多就是那个时间,看完的这本书,我老公说我怎么突然就长大了。

叶晓明,冯世杰,刘兵,欧阳雪,肖亚文,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对待同一件事,却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判断,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属性造就。

什么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不从认知上转变,即使自己照猫画虎,也得不到你想要的高度。

每个人的立场、观念、心态和思维模式都不一样,获取的信息量和解读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么多的不一样导致每一个的走向最终都不一样,很多结果在一开始时就早已注定。

大学时候,老师说他的一个同学,因为《围城》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主人公的为人处世帮他解决了婚姻,工作等问题,所以老师也希望我们可以找到一本帮助自己成长的书。

我当时特别羡慕老师说的那位同学,我也尝试着看过《围城》,但我不喜欢里面的人,不对我的路子。

这些年我一直记得老师的话,没有放弃寻找,寻寻觅觅中得到了这本书。《遥远的救世主》我救了我自己。

推荐给大家,希望可以喜欢。




姐姐爱看韩剧


《红楼梦》中的人生百味,着实有趣,百读不厌!不知翻了多少回。现在随手翻到哪就看哪 都是可以看下去的。

有回天气着实热得人不行,先生还见我在躺着看小说好认真的样子,说:“你厉害!”我望了望他,说:“《红楼梦》可以解暑。刚正好看到黛玉痴魂惊恶梦,你把我从这梦中喊醒来了……”

你说哪本小说能超越它?无论时代,无论角度都可以解读,这才是好书。


开心无价宝


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枕边书

初识《瓦尔登湖》是在《朗读者》里,忘了是哪位名人读了其中一个选段。

当时听来,觉得那样的生活真宁静、舒适,让人向往。

再次遇到,是在书店,于是,带着当初那份一瞧究竟的冲动,买了回来。

却没想到,打开看时,居然看不进去,不是文字不好,是我太浮躁。

于是把它束之高阁。

记得是某个有阳光的下午,鬼使神差地又把它抽出来,读一读。

这一次开始,我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

无论是写景、写农事、写小动物,还是谈读书,谈生活等等,每一个句子,仿佛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注入体内,给我活力。

“过去与未来在此刻交会,而我就站在这起点上。”这句话是我此刻打开读到的,感觉我俩心意相通!

“每个清晨都是对我的愉快邀约,让我像大自然一样简单质朴地生活,甚至与它一样纯洁。”

现在是早上,天早已亮了,小鸟在窗外叽叽喳喳,身处闹市,却能每天在鸡鸣鸟叫中苏醒,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让我有和大自然无限接近的感觉。

“真正的阅读不是凭借表象吸引我们的奢侈品,更不会令我们昏昏欲睡,而是一种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清醒的时刻全情投入的举动。”

阅读是一种清醒时候的美好体验,是欣然赴一场约会,在约会中忘记自我的过程。

“这双眼睛中蕴含着一切智慧,不仅仅袒露了孩童时期的纯洁,也体现了历经世事后凝练的智慧。”

这一句是描写鹧鸪幼鸟眼睛的话,饱含哲理。

愿自己行走人生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改最初那双清澈而明亮的“眼睛”,充满好奇和希望,饱含热情与智慧。





爱折腾的二梅


《百年孤独》,合上书本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从一个完整的世界里生生被剥离出来,好像我就是布恩迪亚房子里飘荡的鬼魂之一,在最后房子化为灰尘那一刻,我也跟着消失了。然后回到我自己的身体里。

这个世界里,我亲眼看见了这个家族从四个人繁衍到几十口人,感受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的年月,心里好像也跟着积累了一层一层的青苔和灰尘。

世界初始,一个简单的村落,太阳又白又亮,院子很大,村民会隔墙聊一聊天气,一个个朴实又天真,世界充满神奇。

世界结束,一个空旷硬石墙砌成的小镇,里面的人死的死,亡的亡。天空是一块黑幕,下着凄惨惨的雨。遗留的衰老的人坐在门口,眼睛混浊,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进食。布恩迪亚家长满青苔的房子里,最后一个年轻人,消失在尘灰里。

虽然都说人名很长,读不下去,但是一旦读完了,出来肯定得花一点时间抖抖积落的灰。

回忆的有点想再读一遍,,


Chingwon


《月亮与六便士》中年之后,愿我大器晚成



一、此岸的残缺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内心的渴望被挖掘、被召唤,心中的蓝莲花盛开

我放弃了工作,回家专心写作,不理尘事。

我也和主人公一样,在国企工作,样貌平平,收入凑合,顾家体贴的丈夫,懂事乖巧的孩子,每天勤勤恳恳,但多半无趣——如同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



“妻子”、“妈妈”、“闺蜜”、“女儿”,“大城市”、“幸福生活”、一个一个合格的身份,都是自我绑架,我并不像书里的主角,敢于放弃所有的身份,通向自由之途,但我依然勇敢。 我相信她们不是写作途中的阻碍,她们是动力。



二、彼岸永不坍塌

书中在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金色的月亮,黑色的船舶、绿色的微风,红色的鸟鸣、蓝色的波涛、金色的月亮。



这是美的彼岸,是传说中的麦田和海洋,是我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

此岸永远残缺,否者彼岸就会坍塌。

自己负重前行,才发现眼下的所有困境,都只是让内心更丰富,让文字厚重,写作之心永不磨灭,我只需要细细体会。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序章PROLOGUE


毛主席诗词。由于反复看,以前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背诵三十多首主席诗词,后因年纪大了头部患病记忆力减退就大不如以前了。


英子和靜静的老爸


南怀瑾先生所述《金刚经说什么》。

应该说不止五遍,南怀瑾先生堪称现代维摩诘,儒释道无所不通,他用平实的语言释译佛家经典,可读性非常强。

他学识渊博,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字字珠玑。

他注重实修,强调生命体验科学,深精佛法,诲人不倦。

这部书是与楞严大义合集的,可见编者也是禅宗一脉。

因悟性较低,只举几例,算是自我所窥:

一、须菩提在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释迦牟尼佛对他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这里南怀瑾老师点出,这个大的法和道心如来已经开示,就是当你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候,心就住了,就降伏了。这是我们平时读经典时没有体会到的。

二是,老师讲,这部经的特点也是非常平实,开篇第一段即是释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与普通僧人一样,外出乞食、回来冼足、跏趺打坐。这个也是我们没有想到过的深意。

三是,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老师探讨了一下,也是启发智慧。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浪费您的时间。

开卷有益!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叫及时的雨的老头儿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读是在初二,那年16岁,如今快奔四的人了,三十年,记不得中间读过多少次,但绝对不下十次。从一次领工资买《平凡的世界》至今,已买过三套。短暂的半生堪称颠沛流离,是《平凡的世界》一次次引领我走出人生低谷。

失意迷茫时,每次拿起《平凡的世界》,都能使我重燃生活的希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这“八九”里,都离不开《平凡的世界》的慰藉。

因为《平凡的世界》,我喜欢上了乡土文学、喜欢上了黄土高原、喜欢上了文学。现在虽然是一名市作协会员,但我要感谢《平凡的世界》给我带来的改变!

因为《平凡的世界》,我去过陕北,在榆林地区打工三年,不为别的,只为体验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因为《平凡的世界》,我爱上了阅读文学书籍,也成为了百分之百的路遥蜜。每次读《路遥传》,我都热泪盈眶。

《平凡的世界》是我的枕边书。

我正在写《平凡的世界》系列书评,不为别的,只为让精神变得纯粹!





苏台文苑


我非常喜欢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我阅读过很多遍,每次读完我都感到非常充实,也都会有新的体会。

这部小说只有10万多字,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他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他打算到深海里碰碰运气,果然他在那里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大马林鱼,那条大鱼很难被制服,它拖着老人一直游向深海,渔夫和那条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最终他成功捕获了那条大马林鱼。就在他返航的途中老人遇到了很多鲨鱼,那些鲨鱼和他抢夺那条大马林鱼,老人一次又一次与鲨鱼展开搏斗,他拼尽全力却无法守住自己的胜利果实,最终那条大鱼被吃的干干净净,老人回到岸上时只带回来一具巨大的鱼骨。

这部小说表现了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困境的主题,老人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在老人的那次出海经历中他遇到了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巨大的大马林鱼,另一个是一群前来偷袭的鲨鱼,老人凭借自己的经验、智慧以及体力最终战胜了这两个对手,但是老人最大的对手却不是这些,而是他自己。

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体力多次出现透支,同时他的意志也出现过动摇,但是他克服了身体上诸多的不适,他以顽强的意志与对手进行不懈的对抗,虽然他最终失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是他战胜了自己,他是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小说中有句话最能代表小说的主题,那就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部小说如同一支兴奋剂,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它会给我们以鼓舞,给我们以力量,帮助我们战胜难关,迎来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