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人間採蜜記》: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誠勇敢

季羨林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句話很消極,也很寫實得道出了許多普通人一生的無奈。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究竟價值幾何?這一點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每個天地之間的人都十足渺小。蘇軾曾經站在哲學的角度,對人生在世有一個非常中肯的比喻: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且不論一個人傑出抑或平凡,他的一生終會成為歷史車輪下的一顆塵埃。因此,關於如何過好這一生,我們只能從微觀的角度去尋求一個最佳答案。

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的個人自傳《人間採蜜記》中,我找到了某種能讓心神為之一振的答案。

對於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而言,他們都非常渴望自己的人生在他人看來是完美、無懈可擊的,求取世俗定義下的成功人生,但是李銀河偏不。

李銀河深入淺出地用一個比喻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人間如花叢,我只是從中採擷一點點精華,對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隨心所欲。

在這本自傳中,李銀河坦誠而通透地向讀者講述了她一生的故事,一切正如她所主張的人生觀:自由美好,真誠灑脫。

李銀河《人間採蜜記》: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誠勇敢

初入人世,歷經文革

1952年的立春,李銀河帶著整個春天降生北京城。李銀河出生於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人民日報報社的創社元老,一家人的住處坐落於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比一般孩子幸運的是,自出生伊始,李銀河便一路見證身邊的繁華熱鬧。

好景不長,這段無憂無慮的歲月過後是接踵而來的卻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14歲的李銀河尚不懂何為文革,但是她親眼目睹了身邊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校長、老師們,甚至是爸爸媽媽成為被鬥爭、被批鬥的對象。身邊出身高幹家庭的同學們也都難逃厄運,有的甚至痛失自己的父母。

李銀河自身也因此被孤立為“自來紅”。這段經歷在李銀河的童年中無非是黑暗而殘酷的,但是她反而感到慶幸。從小家庭的保護傘一直將李銀河與真正的社會隔離開來,文革的經歷反而讓她更深入理解了苦難的意義與社會的不公,培養了她對人的同情與質疑精神。

精神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童年的遭遇對一個人成年後建立三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段特別的遭遇的確深深影響著李銀河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學家,以及中國第一位性研究學者。

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敢於質疑、敢於發聲的魄力,讓她於幾十年後能面向所有中國人,對幾千年來人們諱莫如深的性話題侃侃而談,為中國的性學研究拉開了新篇章。

李銀河《人間採蜜記》: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誠勇敢

插隊和勞作生涯背後的自我覺醒

文革對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最殘忍的扼殺,便是剝奪其獲得知識的機會,空乏其精神。在這場無可避免的洪流之中,只讀到初二年級的李銀河不得不中斷學業,參加串聯,前往內蒙古兵團插隊。

對於那個年代的很多青年而言,插隊不但艱苦,而且有一定的風險。不少高幹子弟不能吃苦,勞動的過程中倒下了,便客死他鄉。只是對於李銀河而言,她一直將此視為人生當中的一次挑戰。

李銀河和大部分有志青年一樣,不願意充當自私自利、享樂主義的落後青年。因此,她迫不及待得想要奔向理想的戰場,做到青春無悔。那種躍躍欲試的心情促使著她忘卻背井離鄉之苦,迫不及待地走向火熱的生活。

然而,理想在現實面前被活生生地澆上了一盆冷水。在漫天黃沙的環境裡,插隊青年們不畏艱苦,日以繼夜勞作所換來的不是豐收與碩果,而是原住民的不解與指責。原因是內蒙古地區的農地排水系統不佳,導致種下的糧食所收無幾,這讓其中不少青年瀕臨崩潰。

大家在長期的高壓工作下,並沒有收穫所謂的成就感與滿足,人們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平庸而無意義的勞作對青年心靈的戕害。

1973年,繼內蒙古插隊之後,李銀河又在江西農村勞動了兩年。偏遠的小山村裡,李銀河看到的不是生活的平靜與恬淡,感受到的不是勞作的激情與榮光。

她只是一次次見證了偏遠農村家庭的落後與無知,當李銀河看到他們將生育和繁衍作為唯一的信仰,不由得感嘆:孩子並不是讓自己不朽的辦法,創造才是。這樣的感悟也同樣影響了她自己今後的生育觀。

農村生活的黯淡不僅於此,在李銀河看來,她認為最大的壓迫不是條件艱苦,而是精神世界的匱乏,一如她在內蒙古插隊的時光。

在江西農村的這段歲月裡,她沒有地方可去,只能一天到晚勞作。這種慣性甚至都讓她開始幻想,與其這樣當一輩子農民,在農村終老,倒不如參戰死掉來得轟轟烈烈。

李銀河絕望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我是一個充滿了熱情卻不能燃燒的人,好像一個有很多能量的燃燒品,但是沒有炸開。我不知這還要持續多長時間。

這種幻滅給李銀河上了社會實踐中很重要的人生第一課。從此,她更加偏愛肉體上得來的真理,也更加珍惜一切充實靈魂,脫離平庸的機會。很快,這樣的機會也找上了她。

李銀河《人間採蜜記》: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誠勇敢

重返校園,遇見愛情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下,李銀河終於在兩年後重返校園,考上了山西的工農兵大學,這讓她感到無比安慰。

在大學的這段時光裡,她惜時如命,開始如飢似渴的學習與閱讀,彷彿在拼命彌補前幾年虛擲的青春。與此同時,她在這一時期遇見了自己的初戀。

雖說這只是一段明珠暗投的單戀,兩人最終的分手,也給李銀河的心理造成無限煎熬痛苦。但是這一切,在王小波出現以後都變成了一種錯過的慶幸。

說實話,我最初認識李銀河是因為那個經典的王小波式問候:你好哇,李銀河!李銀河對王小波一直以來的評價也是:小波是一個浪漫到骨子裡的人。

李銀河與王小波結緣於王小波手寫的一本小說《綠毛水怪》。未見其人,先知其才氣。通過這樣一本小說,李銀河發現自己和作者實在有太多的心靈共同之處,暗暗稱奇,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暢意油然而生。

很快,李銀河便以請教學問之名大膽地登門拜訪。我曾想象,若不是這樣的主動與勇敢,李銀河老師是不是就要這樣錯失自己的一生知己與愛人?

好在時間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兩個有趣的靈魂最終還是相遇了。王小波先生更是對李銀河一見鍾情,展開了熱烈的追求。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些寫在五線譜上的情書,看到那些充滿詩意的表白。

王小波曾對李銀河說:我是個俗氣至頂的人,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花便是花。唯獨見了你,雲海開始翻湧,江潮開始澎湃,昆蟲的小觸鬚撓著全世界的癢。你無需開口,我和天地萬物便通通奔向你。

一點不錯,兩個終生熱戀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向著彼此奔跑,這個世界也因為這場靈魂的相遇而更加瑰麗熱鬧。

李銀河《人間採蜜記》: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誠勇敢

人生短暫,不如勇敢

李銀河和王小波終於走入婚姻的殿堂。婚後的兩個人致力於各自的學問領域,擺脫了一般人生活的俗套。對他們而言,比起活得舒適,首先要活得有趣。李銀河在放棄歷史學研究以後,毅然鑽研社會學,並遠赴美國深造。

同時,她也以最大的力量支持丈夫王小波的文學創造,因為,她甚至寫作是王小波的靈魂與使命所在。

在這期間,她和王小波二人共同遊歷了美國與歐洲各國 ,見識到了更多的異國文化與社會狀態。這一段經歷為二人的研究和創作奠定了一定文化社會基礎。

回國後的二人似乎都到了了創作與研究的井噴期,在各自的領域當中收穫頗豐。當人,在這期間,李銀河面臨過諸多的選擇和困難。但是無論怎麼走,她都始終非常清晰自己的理想與信仰。

比如說,在這個談性色變的年代裡,她敢於提出自己的主見,以一名女性的身份去深挖這個在國人心中諱莫如深的話題,並懷揣一種使命去做這些前無古人的調查與研究。

面對丈夫的創作,她自始至終保持欣賞與支持。在困頓的歲月中,兩人始終保持飲冰十年,不涼熱血的激情。

我一直認為李銀河和王小波在愛情當中是彼此的信仰。這種信仰猶如燃燒的炭火,滋滋作響,熱烈而溫暖。日子久了,當這樣的信仰深入骨髓,各自也就擁有了面對疾風,依然披荊斬棘的力量。

因此,在小波先生逝世後的歲月裡,李銀河沒有因此失去以往的力量。她依舊秉持自己的初心,過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

頂著中國第一位性學研究專家的頭銜,李銀河自然承受著不少的壓力與輿論的質疑。但是令我動容的是,無論外界對她是怎樣評判的,李銀河都敢於時刻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有些人喜歡在別人眼中找到對自己生活的最佳註釋與定義,而有些人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活出了自己的定義,李銀河就是這樣的後者。

採蜜哲學並不難懂,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可以讓你為之動容的東西。那麼,停止顧盼,願君多采擷。

李銀河《人間採蜜記》: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誠勇敢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