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幾乎大部分摩托車騎手都帶護膝?

---劉通曉---


護膝,顧名思義就是用來保護膝蓋的一種護具,主要是在騎行的過程中佩戴,一般來說只要是路程超過100公里的騎行最好就佩戴上護膝,以此來達到保護的作用。而如果是一些上千公里的長途還需要穿戴騎行服。

↓↓↓我自己騎車外出的時候都會佩戴護膝和騎行服

護膝的作用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

①摔車的時候可以保護膝蓋

②可以一定程度上防護膝蓋不被風吹

防止摔車很好理解,因為當騎士在汽車的時候,如果沒有摔車的話護膝就沒什麼事,但是如果一旦摔下去,首先膝蓋和手肘會和地面發生接觸,如果不佩戴護具的話,身上穿的衣服根本就頂不住,摔下去的一瞬間就會被磨破,剩下的就是肉身和地面直接摩擦,不管是輕重,都有的受的。

↓↓↓血的教訓沒有佩戴護具

曾經有一次沒有戴護具在八九十的時速剷出去,整個手肘還有膝蓋的皮都被磨破了,現在的疤痕還在警示著我要戴好護具。從那以後我只要是出城區的騎行我都會穿騎行服,至少也是護膝和護腕穿戴整齊,不能怕麻煩,一般在在佩戴的時候都是祈禱不要用上,即便是偶爾用上一次,也是可以降低對人體的傷害程度,由重傷變成輕傷,輕傷變成不受傷。

而護膝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防止風吹,尤其是在冬季的時候,我們在騎摩托車的時候膝蓋的位置都會被風吹到,偶爾吹一下還沒什麼事,如果是冬季連續騎行一整天的話,就會明顯感覺到腿部和膝蓋會有一些因為受涼而隱隱作痛的感覺。

↓↓↓護膝還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如果佩戴護膝的話,護膝除了外面那層硬殼以外,裡面還有一些可以貼合膝蓋的布料,這些材質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風吹對膝蓋的傷害,不至於容易造成風寒,也可以降低騎行的疲勞程度。所以說,護膝的作用不僅僅是在摔車的時候才可以保護到膝蓋,平日裡騎行也可以保護到膝蓋。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騎士,在騎行的時候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佩戴護具就是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這些風險對人的傷害,護膝就是其中一個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護具,因為摔車下去的時候首先摔到的就會是膝蓋,而護膝就是可以在一定的層面上降低這方面的傷害。因此儘可能的還是佩戴起來比較合適。

請關注:明說汽車那些事,和你分享更多原創精彩內容!


明說汽車那些事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摩托車騎手都帶護膝?其實這個問題不必多說大家也都懂得,當然是為了行車安全,和預防身體疾病的發生;這也是護具的重要性,畢竟駕駛摩托車不確定因素太多,與汽車不同,說白了就是“肉包鐵”,那麼在肉體上加上一層護具,在事故發生時,很有可能就會化解或者緩解騎手受傷。



我想只有出過事故的摩友,才知道護具的重要性,去年5月份我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撞車事故,摩托車撞擊突然轉彎的貨車,摩托車報廢,撞擊力度過大,我被甩出去數米,我清晰的記得,巨大的撞擊聲引來了很多人,看我躺在地上,很多人都在擔心…

幸運的是,全身穿戴護具的部位,無一處受傷,連輕微皮外傷都沒有,看下圖護膝紅色部分,就是在甩出去時和地面撞擊磨損掉的顏色。


如果當時沒穿戴護膝的話,這個地方輕則皮外傷,重則骨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必須帶護膝的原因;除了膝蓋之外,上身穿了騎行服,騎行服內的護肘、護背、護胸,也沒有受傷,頭盔稍微有點破損,唯獨那天沒有穿騎行靴,所以腳踝處有皮外傷。
此外,穿戴護膝,除了預防事故給駕駛員帶來的傷害,還能預防風溼關節疾病的發生,我們都知道,有些騎摩托車的人,老了會有關節炎,那就是不穿戴護具導致的,而且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不少騎手會認為夏天溫度高不戴護膝沒事,其實這也是非常錯誤的;不過,您說的路上所有摩托車騎手基本上都戴護膝?現實中其實戴的卻很少,這也是不重視的結果。對於護具來說,一直本著戴就比不戴強,多就比少強的原則。


Ease清風


既然你想騎摩托車那麼就必須武裝好自己,頭盔,帶護甲的騎行服,騎行鞋,帶護甲的騎行手套,因為無論在什麼地方騎行隨時都會發生不可預料的事情,所以騎士們都會很好的武裝自己,一旦發生事情能有效的降低對身體各部傷害,所以不管你是騎大排量車還是小排量車個人裝備是必不可少的。


逍遙客5791


開學第一天送完小孩回家路上摔的,才開40,有個大姐趕馬路對面公交車,突然竄出來……斑馬線才十幾米遠就是不走,唉……



神樣悟道


保命,沒人和生命開玩笑,有次騎小路石子多,路窄直角彎直接掉旁邊小溝裡了,當時帶著頭盔和騎行服,頭撞一堵牆上了,人也重重的摔課一下。膝蓋和大腿還有肩膀劇痛。頭盔保了我命,不然必死無疑,後來檢查也只是膝關節韌帶有損傷問題不大,真是劫後餘生,所以護具的重要性以及時刻提醒自己安全的重要性。畢竟不年輕了。不能像鬼火少年那樣瘋狂,珍惜生命愛好騎行。


成都摩友大志


就是為了防止得老寒腿,冬天天氣冷如果在騎摩托車的話,車跑起來寒風刺骨。


小康村的小康


你這就跟問“為什麼開車要系安全帶”一樣


霧中煙雨321


保護是必要的有護膝總比沒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