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楚汉始终不明白项羽为什么要放弃关中,是不是对秦的仇恨太多?

沈静轩


项羽放弃关中,并不能说是对秦仇恨太多,而是另有原因:

一、项羽的思想意识一直被禁锢在“楚国”中难以自拔。

项羽的家乡是下相(今江苏宿迁),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祖父项燕担任楚国大将军,在抗击秦国的战争中为国捐躯。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避难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可以说项羽生在楚地、长在楚地,而且吴中上至官吏,下至民众对项梁、项羽叔侄非常尊重和亲切,项羽对楚地也自然怀有深刻的感情。项梁、项羽举行反秦起义也是在楚地,军中将士也主要是召集的江东及楚地子弟。起义初、中期攻占、解放的地盘也基本是楚地,所以,队伍壮大后其兵源也大都是楚地人。项梁与项羽推举的起义首领——怀王心也是楚怀王的孙子,依然使用楚怀王的名号。

楚怀王心令宋义、项羽发兵救援赵王,在巨鹿与秦将章邯、王离大战,消灭了秦国主力,随即乘胜向秦国腹地——关中进军,但这时刘邦已经提前平定了关中,灭了秦朝。项羽入咸阳后,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归。来到戏水之下,项羽开始按功劳大封诸侯,尊奉楚怀王为义帝,而自封为西楚霸王。

可见,在项羽的思想意识中,始终认为自己及其统帅的军队是楚国的军队,自封王也是西楚霸王。有人劝他可以在关中称霸王时,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就充分暴露了他的思想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不仅把他定格在楚国上,而且还局限了他的天下一统的政治思维,他没有考虑到诸侯王之上还必须有一个天子来统辖,前朝是周天子,今朝谁担任?他没有考虑到。他虽然把怀王尊奉为义帝,但只是虚爵,并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一方诸侯而已,即便如此还很快被他除掉了。

二、火烧秦宫变废墟,断了项羽王关中的念想。

项羽放火把秦宫室变成一片废墟后,准备东归,这时有人向他建议:“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也动了一下心,也认为此人讲的道理是对的,自己也意识到关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项羽”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住处都没有了,已经难以回头了。这时候他应该意识到了不应该头脑发热,一把火烧了秦宫室,否则,就可以遵从建议而称王关中了。

三、项羽的诚实、认死理。

因早先楚怀王派兵西征关中时,与诸将立下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记住了这句话。进入咸阳后,他又征求怀王的意见,本想让怀王改变主意,但怀王依然讲:”如约“,项羽也就遵从了这个约定,只是担心刘邦利用关中来统一天下,所以,欺骗说,巴蜀也属于关中,”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而项羽却放弃了关中。

四、关于项羽是否对秦国仇恨太多的问题。

项羽虽然杀秦降兵、降王,屠咸阳、烧秦宫室、阿房宫,但还说不上仇恨太多,项羽的作战性格就是所过残破,在哪里都如此。虽然祖父项燕、叔父项梁都命丧秦军之手,但那时战场,在战场上报仇雪恨、杀敌立功即可,所以,若说项羽放弃关中,是对秦的仇恨太多,是有些牵强的,若果然如此,称王关中,直接统治秦民,岂不更解恨?


南宫外史


关中四塞之地,土地肥沃,秦得之而兼并天下,可以说这是一块宝地,那么项羽为什么会放着这么一块宝地都不要呢?有人说项羽目光短浅才至于此,那可能倒也不一定,我倒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故土的留恋。

项羽出生楚国项氏,东边的楚国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的祖父项燕项梁俱是楚国名将, 可以说项羽对故土怀有深深的情感。

好不容易起兵反秦成功,自己也成为了诸侯霸主,项羽自然也想回到故土来展示自己的功绩,告慰死于反秦战争的项梁和项燕,正如他所说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


第二,关中不好得

谁都知道关中地势险要是一块宝地,所以很多人实际上都想要。按照道理来说,根据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理论上应该说刘邦应该称关中王,入关之后的刘邦也是这么认为,所以他派兵驻守函谷关,想要阻止诸侯联军挺进关中。



然而结果怎么样,项羽大怒之下命令大举进攻函谷关,一战而克,而后率诸侯联军40万驻守在新丰鸿门布下鸿门宴,刘邦虽然化险为夷,但最后被迫接受项羽的分封成为汉王,封地为巴蜀汉中。项羽军队的实力虽然远强于刘邦,但也不具备单独占领关中的实力,项羽再自信,也不想与全天下为敌。


第三,关中的吸引力在下降

关中原本是四塞之地、土地肥沃,但是在诸侯联军挺进关中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各诸侯军队对秦朝或者秦国十分仇恨,所以很多军队都干过纵兵劫掠的事,劫走了关中很多财富和美女。


龙武骁卫


中外历史,挖掘真实。

项羽没有把自己的封地定在关中,有三点原因:

1. 项羽的追求就是推翻秦朝的统治,自己做诸侯的老大,回家享福过好日子。


项羽那句:“富贵了不回故乡,如同衣绣夜行,有谁能知道!”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而这故乡,便是楚地。

项氏一族,是楚国的名门大族。祖上是楚国的王族分支。项氏一族世代有人担任楚军将领。项羽的祖父便是楚国名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秦国攻楚,项燕战死,那时项羽才9岁。对家人的记忆、对楚国的记忆都随着楚国的灭亡被深深印在了项羽的脑海里。这也许就是他对楚国故地执着的原因。所以,楚地一定要占。

2. 对于项羽来说,关中地区缺乏吸引力。

有人会说,楚地一定要占,但是关中地区一样可以兼顾占有。也许是出于对秦朝的仇恨,又或者是出于咸阳向刘邦投降的私怨,当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纵兵烧杀抢掠,先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然后诛杀秦国宗室、大臣,烧毁了秦朝的宫殿、行宫,将关中的财宝抢夺殆尽(掠夺财宝不止项羽做了,随行诸侯都有份)。导致关中变成个穷地方,项羽根本看不上。

3. 项羽缺乏战略眼光和危机意识,没有意识到关中之地的重要性。

对于项羽来说,灭秦后,天下就没什么打仗了,顶多是诸侯如战国时期一样争夺地盘而已,然而他的封地最大、实力最强,且还有一众小弟,他对自己的定位是纷争的调停者,不会有人想不开打他的。万一有势力做大,他也能及时遏制住。封地在哪都一样,那还是顺着自己的喜好好了。

其实,就战略上来说,关中是很重要的。首先,秦朝灭六国后,为了防止六国人民造反,拆除了原六国在险要之地修建的关隘要塞。导致六国境内无险可守,而秦国所在关中地区却可以据险而守。进可攻退可守。其次,各路义军的兵源来自于六国之地,而且秦末的战斗也主要发生在六国之地。导致六国之地民力大量透支。反观关中地区,基本上远离战火,虽然被劫掠一番,但是关中民力未受大损,且关中土地肥沃,恢复起来比六国之地快多了。可以说得关中则可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图谋天下也未尝不可。

以上便是我对项羽之所以未选择占据关中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光先生


引言:

公元前206年,天下百姓都沉浸在一片欢快之中,因为施行暴政的秦王朝终于灭亡了,所有人都沉浸在安居乐业的梦想中。咸阳的军营里,一个儒生求见刚刚灭秦而志得意满的项羽,他来的目的就一个,希望项羽可以定都关中,因为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四周又有险关驻守,好脾气的项羽并没有听进去,他给儒生说了一个故事:“一个富有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却选择大晚上出去,这样有谁可以看得到他的成绩呢?”言外之意就是要衣锦还乡。儒生气的大骂:“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虽不像刘邦那样粗俗,却也不是善茬,你出口挑衅,我也不客气,烹杀儒生!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随后,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堪称人间奇迹的阿旁宫,带着队伍东归。今天,我们再翻看这段历史,不禁对项羽战略目光的缺乏而感到遗憾,事实证明,这个儒生的话并没有错误,但项羽却毅然选择彭城(徐州)作为自己的首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项羽放弃了关中而选择彭城作为自己的首都呢?

一.项氏一族的世仇

项羽所在的楚国是一个中央集权非常差的国家,国政一直由屈,景,昭三大家族把持,在楚国后期,项氏一族崛起,成为楚国的贵族,项羽便出身于此。

但是,项氏一族的崛起已经是战国后期,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随着秦将王翦击败楚军统帅项燕,使得项燕自刎身亡,楚国也在不久后灭亡,项氏一族与秦国的国仇家恨就此结下,而项羽便是项燕的亲孙子!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

——《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剧照


项氏一族的仇恨还不仅于此,随着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各地掀起起义浪潮,项羽与叔叔项梁也举起一支义兵伐秦,可惜定陶之战项梁麻痹大意,被秦将章邯所杀,因为暴秦项羽又失去一位亲人。如今,项羽终于得偿所愿灭了秦朝,但他与秦人的仇恨并没有消除,而关中自古就是老秦人的家乡,因为私仇,项羽选择放弃关中。

二.项羽的思乡情结

今天的中国,自从与台湾施行三通以来,无数台湾老兵来到大陆寻根,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思乡情结。无论自己身在何方,总要叶落归根,这才有了春节,重阳,中秋这些团圆的节日,因为只有操着乡音,吃着家乡味道的饭菜,才是人最温暖的时刻。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功成名就之后用忘不了自己的故乡,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把凤阳作为陪都,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也把亳州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所在,同样,项羽在完成了自己的灭秦大业后最大的梦想也是回到家乡。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虽然项羽是个战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项羽骨子里并不喜欢战争,而是渴望在家乡过着和平富足的生活。因此项羽在兵败乌江后面对乌江亭长的劝告选择自刎,因为在他心里他已经是个罪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灭秦之时,正是项羽荣光最盛之时,所以才有了锦衣夜行的故事。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

三.彭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项羽放弃关中固然可惜,但并不代表项羽是个纯粹的武夫没有脑子,除了私人感情以外,彭城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了定都彭城,项羽还强行让楚怀王迁都郴州,可见项羽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1.彭城地区有民众基础

项羽出身下相(近江苏宿迁),距离彭城非常的近,所以,这一带地区是他们项氏一族成长的根基所在,有民众基础。

在项羽自杀后,项羽的封邑鲁城仍然坚守不愿投降,一直到刘邦拿出项羽的遗体厚葬才选择投降,因为刘邦也清楚项羽在江东地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

——《史记.项羽本纪》

2.彭城战略地位重要

彭城属于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北靠齐鲁大地与华北平原,南邻江淮平原,西接中原腹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徐州地区发生的战役也非常的多,最经典的就是1948年底的淮海战役,得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毛主席兴奋的说道:“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淮海战役示意图

但徐州有一个天然缺陷就是易攻难守,虽然战略地位重要却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无险可守,四周皆为平原和低矮丘陵,所以刘邦在平定关中后可以直捣彭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四.项羽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实际上,项羽失败的开始在于他在灭秦之后选择施行分封制,实际上,郡县制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发展,但项羽却开了历史的倒车,对诸侯们进行分封。

同时,项羽在进行分封时亲疏有别,分封不均,给自己挖了不少的坑。下面我们看下项羽分封中的错误。

1.把刘邦封到巴蜀:刘邦率先灭秦却被分到不毛之地的巴蜀,这让项羽首先就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了道义。

2.杀害义帝:为了让彭城作为自己的首都,在尊楚怀王为义帝的同时让他迁都到郴州,并且命令钟离昧暗中杀害楚怀王。

3.七国故地分封不均:对于原先七国的后裔,项羽在分封时不均,如把燕王韩广封到辽东,把赵王歇封到代国,把齐王田市改为胶东王等,这样的做法必然遭到诸侯的不满。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分封示意图

所以,项羽在制定了秦人治秦的方略之后对刘邦就不怎么放在心上了,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分封不均迟早会引发动乱,所以把首都定在彭城可以有效的监督山东各国。事实也正如项羽想的那样,燕王臧荼杀害辽东王韩广,代王歇用陈余赶跑了常山王张耳,齐地更是乱成一锅粥,逼得项羽去齐地平叛,只是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刘邦那么快就走出巴蜀平定三秦,打乱了项羽所有的布局。

结语:

项羽放弃关中,于公于私各有原因,并非只是一时短见,但这确实是一手昏招,项羽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从那以后,统治者们更多的着眼于全局统御,也让西安,开封,北京等地成为古都,这就是项羽给他们的教训!


相城历史小学生


为什么项羽不在关中为王,而非要回到彭城这个四战之地呢?其实项羽在这个问题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刘邦入关中之后秋毫无犯,并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封闭了咸阳宫的府库,把部队退还霸上,当然这还是在张良和樊哙的建议下做出的。

项羽心中对于秦是无比的仇恨的,自己的伯父项梁就是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所杀,但他对章邯却很宽容,他内心的仇恨投向了秦王朝本身,而不是单单章邯这个人。因此才有了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以及处死秦王子婴和火烧咸阳宫的举动。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坑杀秦军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秦军降卒都是有亲人的,自己杀了这么多秦军,自己在入关中之后,关中人怎么可能支持自己呢?用残杀来摄服人只能限制更大的反抗,这也是楚汉之争时,作为刘邦大后方关中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刘邦提供兵源和军需物资的原因,他们同仇敌忾,对于项羽充满了仇恨,并不是萧何个人的能力问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咸阳之后,项羽采取了屠城的方式,不仅杀死了秦王子婴,还火烧咸阳宫殿,大火持续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掠夺了咸阳城的珠宝、妇女等后东归而去,留下了破败不堪、残垣断壁的咸阳城,和关中父老对他深深的仇恨。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时候有人和项羽说:“关中这地方富饶,可以说是天府之国,把这里作为根据地可以称霸。”但项羽看到咸阳宫殿都已经被自己烧毁、残破不堪,自己又思东归,于是便说:“富贵了,不思故乡,就是忘恩背义之人。”提建议的人有些无奈,便讥讽项羽说:“楚人原来只不过是戴上了帽子的猴子罢了!”意思是要讽刺项羽没有见识、目光短浅。项羽勃然大怒,竟然把这个提建议的人烹杀了,这证明项羽听不进逆耳之言,不能纳谏,心胸不宽。


因此项羽放弃关中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对于秦的仇恨,他压根就不想待在关中,他在关中多呆一天心中的仇恨就会加剧,伯父项梁的死,在他心头的仇恨久久都不能散去;第二他杀戮太重,对秦人的仇恨导致他的咸阳屠城、坑杀降卒,关中百姓对于项羽十分愤恨,他们都恨不得让项羽去死,这种环境下,项羽没有在关中立足的基础,关中父老最支持的人是汉王刘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很明显,项羽放弃定都关中而归彭城的直接原因就是项羽占领秦国的首都咸阳之后,将秦朝的宫殿焚之一炬,如果要定都咸阳,就必须重建一座城市,难度很大。其次,项羽将整个咸阳屠城,没有百姓的支持,项羽的军队靠谁养活?再次,项羽本人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执念。当年他和叔父项梁率领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与天下争衡,现在功成名就,正是荣归故里之时。

但是,这都是表面上的原因——焚烧秦国宫殿,屠杀咸阳百姓的前提就是项羽已经决定了放弃咸阳。

我认为,项羽放弃关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并没有能够消灭秦朝军队的主力(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已经有过详述),章邯是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所以,项羽就不得不将二十万秦军屠杀以消除潜在的巨大隐患。

二十万士兵就这么被害了,项羽还有胆量继续与二十万士兵的家属一起住在咸阳吗?


国史通论


谢谢,对于项羽这样的政治家,个人仇恨根本就不算什么,何况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个人仇恨,所谓的坑杀秦军、杀子婴、屠城、烧宫殿是因为仇恨,只是地摊文学的杜撰。

基于项羽的立场,他当然想独占关中了,不仅仅是项羽,其他诸侯王、包括刘邦,都想独占秦国故地,因为占了这里,就能统一天下。

所以,诸侯们自然不可能让谁独占关中了,就更不可能让项羽独占了。

项羽巨鹿之战后,秦军投降,项羽和诸侯王们在巨鹿呆了八个月之久,才让刘邦先入关,八个月后,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带着诸侯联军入关。

项羽为什么坑杀秦军?显然,这二十万秦军留着怎么办是个问题,给项羽?其他人自然不同意了,给任何人,其他人都不同意,最后就只能坑杀了。

坑杀秦军,导致了项羽和其他诸侯王独占关中都不可能了。

项羽分封天下后,杀子婴、焚毁宫殿、杀秦国贵族、纵兵劫掠关中,这一系列的操作,显然是为了让他们谁都不可能独占关中,或者说,都知道自己无法独占关中,就破坏关中。

最后关中之地三分,给了章邯等三人,这三个人不可能实现统一关中,因为他们三个失去了关中老百姓的支持,

项羽不能占领关中,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他自己的嫡系军队,也就不到十万人,这点实力实在不算什么,其他诸侯王加起来有三十多万,他拿什么独占?


南朝史诗


项羽的优点是:人品不错,单打独斗的本事也很高,“力拔山兮气盖世”名副其实。缺点是:没有战略眼光和缺乏用人之道。

他的优点是刘邦的缺点,他的缺点是刘邦的优点。

论个体打架,刘邦一定不是项羽的对手,论群体打仗,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为什么?

打仗是群体的较量,做为负责人的主要任务是能娴熟的操纵各种力量并进行周密的战略部署。

打仗要想获胜必须要有周密的防御,在较好防御的基础上才能谈进攻,关中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是最好的根据地,在战国时代,秦国就是利用了这个天然的屏障,保护了自己,发展了自己,力量达到足够大时统一了中国。刘邦也是这样,败时退回关中,条件成熟时再出击。可惜项羽没有这个战略眼光。

作为军事统帅,应运筹帷幄,而不应事必躬亲,把自己放到第一线,应会操纵各种力量进行出击,而项羽自恃清高,看不起他人,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仅凭一夫之勇,焉能不败?





享之1997


占不了,分封不是随意划分的,而且以承认既定事实为主,微调为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