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可以表達恨的時候,離愛就不遠了

起初她是陪她媽媽來諮詢的。


人到中年的女兒和年近七旬的媽媽,一前一後走進了諮詢室。


一般來講,母女倆同時來諮詢的話,兩個人會一起進來。這對母女卻不太一樣,助理先把女兒請進來,然後在門口稍等了一會兒,老太太才慢慢地走進來。


進來之後,女兒示意媽媽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然後她把沙發旁邊的椅子挪遠一些,坐到了另一邊。這個動作舉動明顯是想跟她媽媽保持距離。


她媽媽看著我,一張口就開始掉淚。


這個媽媽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長得慈眉善目,穿著乾淨雅緻。


退休前她是一位大夫,工作認真負責,為人處事能幹利落,性格爽朗,很有愛心,深受領導、同事和患者好評。就是這樣一位要強的女性,退休後感覺生活越來越沒有意思,加上身體健康出了一些問題,常常呆在家中不願出門,時間久了,情緒變得比較低落,不愛說話。


早年喪偶的她,獨自撫養大一兒一女,目前兒子在美國工作定居,她跟女兒在北京生活,為了照顧她,女兒在同一小區買了房,為她請了保姆,但她還是鬱鬱寡歡,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一個人呆久了,內心容易封閉狹隘,也容易多疑,看什麼都奇奇怪怪,覺得不對勁,有一天她跟女兒說感覺家裡有很多妖魔鬼怪在眼前浮現。女兒急了,把她送去某醫院精神科檢查,檢查結果精神正常,只是有些輕度抑鬱,大夫建議她來做心理諮詢。


媽媽的講述過程中,坐在一旁的女兒,臉上屢屢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


她媽說:其實我就是太孤獨了,家裡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女兒這時候突然說話了:我給你請的保姆不是人嗎?


她聲音很大,甚至有些嚴厲,她媽禁不住顫抖了一下。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有些不舒服。


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舒服,在心裡提醒自己要客觀公正,先聽聽女兒怎麼說:你覺得媽媽的狀態與什麼有關?


女兒說:我認為我媽純粹是無理取鬧。我哥在國外,一年回不來一次,我在北京,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還有工作,壓力非常大,為了照顧她,我專門花錢請了保姆,平時看病也是我陪著,我媽還不知足,成天嚷嚷沒人關心她,一點都不體諒我的難處。難道要我辭了工作來陪你?


最後一句話,她是轉頭向著她媽說的。


老太太有些氣餒,小聲嘀咕道:我就是孤獨,我就是難受,我又不是裝病。


女兒說:我跟你說了一百遍了,要像小區裡其他老太太那樣,每天出去鍛鍊,唱歌、跳舞,交朋友,把生活過得豐富一些,天天坐在家裡,你不抑鬱誰抑鬱?


老太太說:我身體不好,腿腳也不靈便。


女兒冷笑:您身體不好?您罵人的時候力氣可大了,哪裡像有病的樣子。我覺得我的身體還沒您好呢。


她媽很無助又無辜地看著我,眼淚汪汪地說:這個家裡,沒有一個人理解我。


女兒不樂意了:你兒子理解你,你投奔他去呀。


老太太的嘀咕聲更小了:我年紀大了,哪兒也不想去。


她女兒氣哼哼地扭頭不說話了。


有一次諮詢,媽媽沒來,女兒來了。


她說:其實我一直想跟您談談我自己。有好幾個月了,我睡眠不好,經常哭泣,情緒不穩定,脾氣很大,跟老公、孩子吵架,還跟同事吵架,心情糟透了。最近我在工作中還常常犯錯,我甚至擔心自己還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還有和我媽的關係,我也想跟您談談。


這也正是我希望瞭解的。在我看來,她的狀態的確不太好。


她認為自己童年的快樂在6歲那一年戛然而止,那一年,她的父親去世了。


父親生前很疼愛她,在他面前,她享受著小公主般的待遇,幾乎要什麼父親都會滿足她,一句重話也沒對她說過。在她印象中,那時候媽媽比較疼愛哥哥,有時候她和哥哥鬧矛盾,爸爸媽媽也容易起爭執,互相指責對方偏心。


爸爸去世以後,媽媽為了兒女不受委屈,決定不再結婚。一個女人拉扯兩個孩子,白天要上班,有時還要加班,她和哥哥的生活其實是很沒有保障的,首先吃飯就是個問題,兄妹倆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湊合著吃,長大後她認為自己胃不太好就與此有關。


她和哥哥每天最盼望的是媽媽能準點回家,但回到家的媽媽,經過一天的緊張工作,臉上總是寫滿疲倦和厭煩,嘴裡總是沒好氣的抱怨和指責。小時候的她,總覺得在醫院裡對患者親切耐心的那個媽媽,跟回到家的這個媽媽不是同一個人。


她媽總跟孩子們唸叨:你們沒有爸爸了,學習一定要爭氣,要靠自己。


家裡經濟不寬裕,遇到兄妹倆都要報補習班、興趣班,或者買衣服鞋帽的時候,媽媽明顯偏向兒子:你哥學習好,不學太可惜。男孩子穿好一點,在外面才有面子。你還小,穿媽媽的舊衣服就可以了。


在女孩子最愛美的青春期,長相清秀的她卻穿著媽媽的舊衣服,甚至還有哥哥的舊衣服,心裡充滿了自卑與自憐。但她不能說什麼,因為媽媽實在太不容易了。


為了支持哥哥唸書,大學畢業的她放棄考研,選擇去工作掙錢,掙來的錢全部交給媽媽,用於家庭開銷。


她對媽媽的怨恨是慢慢累積的。她發現,多年來無論自己為這個家做了什麼,都換不來母親的一句認可和體諒,彷彿她的付出天經地義。哥哥經濟條件已經很好了,媽媽還是認為他不容易,不肯要他付出什麼。


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成為母女關係惡化的導火索,那時候,她和老公想換套大點的房子,算來算去還差幾十萬,就想著問母親借點錢,省得銀行貸款了。沒想到母親找了各種藉口迴避或拖延,後來實在拖不下去了,只好跟女兒承認,自己的積蓄都已悄悄給了兒子。


她的肺都快氣炸了,在她看來,幾乎以舉家之力送哥哥出國深造,不說圖哥哥的回報吧,至少他也不應該再要家裡的錢了。母親一邊心安理得享受她的付出與照顧,一邊最愛的卻是遠在天邊的兒子,實在太偏心了。


多年來,這件事成為她心頭的一根刺,提起來就忿忿不平:她對哥哥的付出比我多得多,憑什麼現在來問我要?我累了,什麼都給不了了。


在我的建議下,她去醫院檢查,結果是中度抑鬱,比她媽媽還嚴重。


她媽媽知道後嚇壞了,她突然發現之前她依靠的無所不能的女兒也需要關愛,這一點激發了老太太的生命活力,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從此她就像換了一個人,從之前的自我封閉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她決定為女兒做些什麼,盡己所能照顧女兒。


她看心理學文章,在諮詢中向我請教如何與抑鬱的女兒相處,為了減輕女兒的家務負擔,她每天在家做些好吃的,讓保姆送到女兒家中。為了取悅女兒,她還嘗試走出家門,跟鄰居嘮嘮嗑,去附近公園散散步。


諮詢中經常出現類似情況,陪同來諮詢、坐在外面等候的那個人,比坐在房間裡諮詢的人病得更重,更需要關注和治療,有時是夫妻,有時是父母和子女。家中有一個人抑鬱了,家裡其他人也容易出現抑鬱,蓋因家庭成員之間很容易相互暗示和影響。


在心理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人到中年的女兒爆發了很多情緒,把過去壓抑的很多心結和陳年舊事拿出來跟母親對質,對母親各種毫不留情的指責與控訴,母女之間發生了很多衝突,我一度擔心她的媽媽會受不了。


這個媽媽的表現出人意料,雖然她心裡也有很多委屈,有時也和女兒辯解、爭執,甚至暗地裡痛罵,但她始終承接著女兒的情緒,吵完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依然對女兒關心備至。對於女兒,她有很深的內疚,這份內疚讓她學會隱忍和反思,學會站在女兒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心情,也開始明白從前對女兒的忽略來自於她對自己的忽略,甚至輕視。


某種意義上,這個媽媽真正看到了女兒。被母親看到並抱持住的女兒,在反覆宣洩情緒和怨恨之後,也看到了母親過往生活的不容易,看到她步入老年之後,思想並沒有僵化,依然有勇氣去反思,去成長。


她從中看到了母親的愛,慢慢從心底理解、原諒了母親。


一位來訪者回老家後跟我做視頻諮詢,說自己剛回去幾天就想回北京了,他自己對此很困惑。平時他跟父母離得遠,心裡還比較掛念,還沒放假就著急訂票回家。但每次一回到家,最初相見歡的熱乎勁過去之後,他對父母又開始失望,開始各種挑剔、指責、冷漠。


用他自己的話說,所謂的回家只是形式上的,其實真正呆在家裡陪伴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各種名目的聚會和應酬,讓他每天都有藉口逃離父母。


他真正想逃避的,是自己內心忍不住要朝向父母的攻擊性。


他不敢與父母親近,因為太多的恨意阻擋了他。


他無法痛快淋漓地向父母表達真實想法的背後,是他無法確定父母能否承接得住他的攻擊,他們之間的關係會不會因為他的攻擊而被破壞。說到底,他對於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還是沒有把握和底氣。


他常常因為一些旁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情緒失控、暴跳如雷,父母家人還覺得莫名其妙。其實他的每一次發作,都是一個試探。一旦父母表現出畏縮、討好、小心翼翼甚至低三下四,強烈的內疚又會把他淹滅,他會通過很多方式去彌補這份內疚,比如為父母花錢買東西。


等到父母剛有些開心,他的內疚減輕,又忍不住開始各種發作、指責。和父母的關係模式完全是惡性循環。


現實中,有太多人不敢表達心中的恨意,有時甚至心裡越是有各種怨恨和不滿,面上越表現出過分的討好和親熱。


很多人際關係的決裂悄無聲息,因為有很多情緒被壓抑了:其實我很討厭你,我很怨恨你,嫉妒你,但我沒法表達出來,所以只好遠離你。


恨出不來的時候,愛也出不來。


不敢表達恨意的關係,往往脆弱到不堪一擊。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只能在感覺安全的關係裡面去表達不滿和憤怒,就像那對抑鬱的母女,當母親能夠去包容,當女兒感覺到安全,才敢釋放出她壓抑已久的攻擊性。被猛烈攻擊的人,恰恰是攻擊者認為最安全的人。


能夠對質、爭吵的關係,其實是很親密的鏈接。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並且能夠用語言把它們表達出來,這本身就是療愈的開始。


真正好的穩定的關係,是我們在那個關係裡,可以表達愛,也可以表達恨。而且表達出來之後,彼此的關係不會被毀掉。

當我們可以表達恨的時候,離愛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