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小小的鄭國,率先崛起於春秋初期的鄭莊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剪梅73014109


鄭莊王是春秋王霸之業的開啟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春秋霸主—鄭莊公。毛主席曾說過,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他對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都很懂得策略。

一、鄭國和鄭武公掘突

公元前770年,鄭武公護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是為東周之始。周平王因鄭武公護送東遷有功,於是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務,擔任周王室的卿士。

鄭武公繼續堅持父親制定的東擴戰略計劃,一方面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一方面進一步實施攻滅東虢國和鄶國,吞併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的具體行動。

公元前767年,鄭武公佔領東虢國都城(今河南滎陽廣武平城),滅亡東虢國。 然後橫掃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 鄭國鳩佔鵲巢,把國都遷到鄶國故都,使原來的寄帑之地變成自家地盤,並把舊部從陝西遷到河南,以“鄭”為號新建城邑。

二、鄭莊公的出生及繼位

公元前757年,鄭莊公出生時,先出腳後出手,嚇壞了母親姜氏,姜氏留下不小陰影。但姜氏偏偏給鄭莊公起了“寤生”的乳名,意思就是逆生,逼自己記住這件事。

後來,姜氏又順產了小兒子共叔段,給她帶去了必要的安全感。姜氏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共叔段,包括不遵循周禮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製”。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之際,她多次向鄭武公建議,立共叔段為太子。鄭武公沒有聽從意見。這裡面或有遵循“周禮”的成分,從後來的發展看,鄭莊公後來成為春秋初期“小霸”,證明鄭武公的眼光並沒有錯。

三、鄭莊公的故事

1、掘地見母。

鄭莊公出生時的逆生,他的母親姜氏於是厭惡他,而愛他的弟弟。姜氏討厭鄭伯,與共叔段秘密謀劃,自己做他的內應。鄭伯在鄢地打敗了共叔段,對姜氏說:“不到黃泉,不相見”,但後來又後悔了。潁考叔勸諫莊公掘地見泉,母子於地道相見,和好如初。

2、假命伐宋。

周天子權力日益頹廢,為獲取鄭莊公支持,周平王不惜與他交換兒子為質。周平王即位後,忌恨鄭莊公。鄭莊公返回鄭國後,採用了祭足之策,派人偷割周天子封地的麥子。莊公還假借周王的號令,糾集了齊國、魯國的軍隊,討伐宋國。宋國派出孔父嘉,聯合衛國軍隊,攻打鄭國未果,被堵在宋、衛聯軍,樹立了鄭國的霸權。

3、箭射天子。

宋國兵敗後,太宰華督乘機鼓惑士兵,將司馬孔父嘉殺害,還殺了宋蕩公,立公子馮為宋莊公。周桓王得知鄭莊公假命伐宋,心中大怒,興師伐鄭。鄭莊公率兵打敗周軍,祝聃箭傷周王的肩膀,周天子的權威已蕩然無存。


連環畫和小人書


鄭莊公,春秋小霸,姬姓,鄭氏,名寤生,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代國君,前743至前701年在位。鄭莊公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精權謀、善外交的政治家。其過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國紛爭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鄭莊公一生功業輝煌,在位期間,分別擊敗過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御燕、侵陳,大勝之;伐許、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戰必勝,可謂戰績顯赫,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

咱們中國人素來崇尚智慧,熱衷謀略。所謂“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鬥智不鬥多”,正是這一文化傳統的形象寫照。因此,歷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聖,謀略運用爐火純青,風吹雨打閒庭信步,把握時機掌握主動。春秋初年的鄭莊公就是這方面的典型。鄭莊公在歷史上的最大作為,是通過各種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國的弱小鄭國,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當然,鄭莊公的這些功績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千秋偉業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但若從鄭莊公一生作為所體現的政治策略和政治技巧來講,就不能不讓人對他刮目相看了。


淡煙流水16


鄭莊公,名寤生,鄭國的第三位君王,是春秋初期一位擁有出色政治能力的君王,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心胸寬廣,愛憎分明

鄭莊公其實是一個不幸的孩子,因為自他出生以來他的母親武姜並不喜歡他,一直都偏愛弟弟段。武姜一直建議鄭武公(鄭莊公父親)立段作為鄭國君王的繼承人,但由於春秋時期還一直都是長子繼位的傳統,而且寤生能力也不差,所以鄭武公一直不同意武姜的建議。在鄭莊公即位以後,還給了段封地。

莊公元年,封弟段於京,號太叔。——《史記》

但是段卻在京練兵準備反叛,終於在莊公22年,段和武姜裡應外合偷襲了鄭國的都城。其實鄭莊公早知道要段和武姜有謀反之心,他也在等段反叛,因為這樣就能名正言順的除掉段。鄭莊公派兵偷襲了京,很快就將叛亂平息了。

有人說鄭莊公是個內心陰暗的,因為他為了除掉段,足足等了二十多年以國家叛亂為代價,雖然用的是欲情故縱的計策,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其實從鄭莊公平定叛亂這件事更能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長遠的君王,為了這一件事都能隱忍二十年,在段反叛的罪名坐實後才下手,這樣的處置方法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叛亂過後,鄭莊公將武姜送到了潁,還發誓“不至黃泉,毋相見也。”但是在心中的怒火消去後就借用潁谷考叔的話和武姜和解了,

潁谷之考叔有獻於公,公賜食。考叔曰:“臣有母,請君食賜臣母。”莊公曰:“我甚有母,惡負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黃泉,則相見矣。”於是遂之,見母。——《史記》

即便武姜犯了大錯,但他們的母子關係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莊公在氣消以後就和武姜見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心胸寬廣的孝子

高瞻遠矚,處事冷靜

鄭莊公三十七年,鄭莊公和周桓王的關係破裂,周桓王率領陳、蔡、虢、衛國討伐鄭國。鄭莊公親自率領軍隊迎敵,在祭仲、高渠彌、祝聸等人的幫助下大敗聯軍,祝聸請求繼續追擊桓王鄭莊公還說了“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

若敢侵犯我的領地一定奮力抵抗,但是周桓王畢竟是天子,不能加以責備。不得不說鄭莊公是一位懂得分寸,愛憎分明的君主。

在周鄭戰爭中,鄭莊公如果追擊周桓王是一定會擴大戰果的,但是那樣的話也會引來其它諸侯國的討伐,那就是得不償失,所以目光長遠的鄭莊公放棄了追擊。


不羈de汪


鄭莊公無疑是英主,從他拒絕齊僖公的女兒文姜就看出,他不依附別人,靠自己的努力變強大的國主。要是他娶了文姜戴綠帽子不說,怕也是英年早逝,還能振興鄭國!


用戶7797846829417


我國曆史上的春秋初期,有一位國君的治國理政能力,可圈可點,耐人尋味。

他使西周末期才誕生的一個小國家,於春秋初年率先崛起。過程中,他的一些作為,確實有著獨到之處。他,就是鄭莊公(姬姓,鄭氏,名寤生)。

一、鄭寤生深沉能忍,忍出風度。

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鄭寤生就是一個“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的人。在其母親姜氏與他的弟弟姫段串通一氣,擾亂國政,圖謀不軌的時候,他做到了隱忍不發。

姜氏(劇照)

姜氏非常喜愛小兒子姬段,想讓他擁有好的封地,以此使他揚名立威,從而達到一些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鄭寤生雖然洞察出了其中的不利之處,但仍然遵照母親的要求,把姬段分封到京地。

姬段到了京地後,大修城邑,圖謀不軌。鄭寤生知道後,一如既往,沒有任何異常表現。聽之任之,忍而不發。

姬段(像)

後來,姬段肆無忌憚、得寸進尺的種種行為,讓朝臣們都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勸告鄭寤生及早應對,以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是,鄭寤生卻以“不義,不暱,厚將崩”的理由,婉轉地回絕了朝臣們的建議。

鄭寤生遇事能忍,還表現在他與周王室的關係上。當時的周桓王年少氣盛,時時為難他。

周桓王(劇照)

面對周桓王的一些不理智行為,他極力剋制內心的惱怒,主動去京城朝拜他,希望以此緩解長期以來彼此間的不太融洽的局面。誰知周桓王並不買賬,讓他吃了個閉門羹。

接著,周桓王又任命虢公林父為右卿士,讓他與身為左卿士的鄭寤生分庭抗禮,並強行向鄭國索取了鄔、蘇、劉、邘等四座城邑。

周桓王的所作所為,雖然令鄭寤生很生氣,但他還是強壓怒火,以禮行事,恭恭敬敬地對待周桓王。

遇事深沉能忍,昭示著鄭寤生的性格特徵。但同時也反襯出他的老謀深算,工於心計。

二、鄭寤生出手果斷,直擊要害。

面對胞弟的僭越亂禮、周桓王的無理打壓,鄭寤生在隱忍的同時,一直做著充分的準備。

可惜的是,他的那些對手們,把他的剋制隱忍、妥協退讓誤認為是一種懦弱無能、軟弱可欺的表現,於是乎步步緊逼。

當姬段調派軍隊企圖偷襲鄭國國都,周桓王舉兵進犯鄭國縱深之地時,他們忘乎所以的舉動,正好為鄭寤生全面反擊提供了機會。

當問題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他不再忍讓,果斷地給對手以迎頭痛擊——“克段於鄢”,一舉端掉國內動亂的禍根;用新型的“魚麗”陣法,殺得周桓王的聯軍人仰馬翻,連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負傷。



鄭國與周王室對戰(圖景)

可見,鄭寤生不出手則罷,一旦出手,不但準而且狠,雷霆萬鈞,摧古拉朽,給對手以毀滅性打擊。

鄭寤生的忍讓,並不是單純的隱忍和退讓,而屬於韜光養晦、後發制人的大格局修為。他不是不想馬上實施反制,而是不想在沒有足夠勝算的情況下,盲目行動。

三、鄭寤生瞻前顧後,留有餘地。

孔子說“過猶不及”。真正高明的政治家、戰略家,不僅不會在勝利面前頭腦發熱、忘乎所以,而且能夠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絕對能夠做到“有理,有利,有節”。

鄭寤生(劇照)

當鄭寤生挫敗姬段的叛亂陰謀,迫使其逃竄到共地後,便不再追擊。因為他明白,此時的姬段就是一條喪家之犬,不必要繼續窮追猛打。

鄭寤生的母親姜氏在姬段反叛作亂的過程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對此既痛苦又憤恨。

為此,他曾發誓,永遠不再見他的母親。但是,為了江山社稷,還是通過“掘地見母”的方式,與姜氏和解了,“遂為母子如初”。這樣,他贏得了“孝”名,因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站位。

鄭寤生“掘地見母”(圖景)

當鄭國軍隊對陣周桓王大獲全勝,祝聃等將領建議乘勝追擊,以擴大戰果之時,鄭寤生異常冷靜地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遂下令停止追擊,放了周桓王一馬。

而且,他還派人前往周桓王的軍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從而給他一個下臺階的機會,使得雙方的關係不至於鬧到徹底決裂的地步。

運籌帷幄,擇機而動,動則必成。這樣一來,鄭寤生既贏得了利益,也給對手留了餘地,一石二鳥。

是啊,示弱未必弱,逞強未必強;殺人不過頭點地,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別人留下退路,也就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鄭寤生早已成為歷史,然而,他的政治智慧、統御謀略,卻依然令世人回味、嘆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