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侃歷史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在石頭城築邑,取名
金陵邑。一般人可能會認為,金陵這個名字來自南京城旁邊的金陵山,也就是現在的鐘山,不過金陵之名還有另一個更浪漫的解釋,南京有王氣,楚威王在南京下面埋金鎮壓王氣,所以將此地命名為金陵。到了秦朝,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時路過南京,身邊的術士見南京地勢險要,山川相合,便告訴始皇,此地有天子氣。始皇不悅,將金陵貶稱秣陵,並命人鑿開方山,引淮水流過金陵城,藉此衝散王氣,秣就是草料的意思,而這條河水便是秦淮河。秦朝覆滅後,秣陵的名稱卻保留了下來,整個秦漢時期,南京就一直靜靜的落在這條秦淮河邊,沉寂了四百餘年。
秦始皇送給南京一條秦淮河,卻沒能壓制住南京的王氣,東漢末年,南京迎來自己的第一位皇帝——吳大帝孫權。諸葛亮見到南京大讚:“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作為東吳的統治者,孫權自然也知道南京的獨特,南京是孫權的根基,而孫權也成為了改變南京的人。吳國,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這個嶄新的帝國將都城從武昌遷至南京,他將那個略帶貶義的秣陵改為了建業,代表著“建立帝王之大業”。這一年秋天,孫權抵達南京,江東百姓傳播著“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民謠,表示了他們對遷都的熱烈歡迎。
南京此時並沒有修建宮殿,孫權到南京後有些觸景生情,住進了曾經住過的討虜將軍府,後改名為建業宮,並在此一直居住了十八年。吳國,赤烏十年(247),在大臣的建議下,孫權搬到了今天估衣廊附近的南宮,拆除了討虜將軍府,改建了吳國皇宮太初宮。太初宮長寬約五百丈,佔地面積大概九萬多平米,花費了一年多修建,正殿為神龍殿,在今天的魚市街附近,同時有公車門、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四個門,其中公車門是正門。
在南京城外,孫權命人修建了一系列防禦設施保衛南京,最著名的就是“石頭城”了。石頭城“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是東吳的水軍總部,城外的長江停泊著數千艘船隻,同時也是南京城最忠誠的護衛,內部儲存著大量糧食和武器裝備,只要石頭城還在,南京就不會陷落。石頭城上設有烽火臺,據說只要烽火燃起,半天之內就會傳遍東吳的長江防線。
東吳時期的海上貿易已經頗有規模了,南京成為進出口貿易的中心,也因此成為對外交流的前沿,中國歷史記載著,第一次與臺灣的交流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環境下,南京城內出現了《扶南異物志》、《吳時外國傳》等許多介紹外國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的書籍,孫權派使者出使扶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扶南國王還送給東吳一支樂隊。中亞波斯商人也到過南京,甚至羅馬帝國的使者秦論還在南京住了十年,
南京當時可謂是國際交流中心。同一時期,南京的農業和手工業也有了極大的發展。為了保障建業的糧食供應,孫權興修水利,連接了太湖與江南內河,派遣三萬餘人疏通秦淮河,在南京城外保持了大量軍屯,還撤銷了附近幾個縣的行政機構,轉為農業用地。農業的發展使得大量人口湧入南京,南京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突破百萬人口的城市。有了人口的支持,南京的手工業也發達了起來,孫權經常調全國的熟練工人到南京的官營作坊,影響南京千年的絲織業就起源於此。
在三國時期,全國人口銳減至三分之一,而在東吳定都南京的五十八年時間裡,南京的各行各業卻遠超東漢時期的最高水平。左思在《三都賦》中這樣描寫南京的建築的奢華“橫塘查下,邑屋隆誇。長幹延屬,飛甍舛互。”自此之後,南京無可爭議的成為了南方經濟政治中心,開始了屬於她自己的傳奇。南京,見證東吳的興衰,東吳也陪伴了她的重生。
鄧海春
自然地理 交通便捷條件決定南京作為都城的古代優勢。
臨江是首選,人類生活離不開水,吃喝拉撒離不開水,種田離不開水,古代水運交通優勢比陸地太明顯了,藉助風帆水力一個人水運個10噸貨物完全沒問題,陸地還要依賴牲口,牲口還要休息和飲食。。長江還是古代佈防的天險
平原城市是首選。古代勞動力落後,面對崇山峻嶺修路都難,更何況建城,物資運輸和信息傳遞都是問題。
附近相鄰的城市多是首選。相當於區域中心城市。南京附近有吳、健康、合肥、壽春、廬江、柴桑等沿江城市,南京不但臨江,還基本上位於這些城市的地理幾何中心。
首都不能離中原太遠。畢竟中原是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古代離北方太遠的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必然落後,還存在很多未開化的蠻族。況且越往南氣候也越炎熱,古代又沒得空調電風扇。因此四川地區排除。
南京位於江南,江南自南北朝以來就成為古代中國的富庶地區,不似四戰之地的荊襄地區和淮南。
綜上,除了南京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地方作為南方都城
漢未央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大大小小兩百多地方做過都城。這些地方發展至今,情況當然已經大不相同,有的仍然是繁華的都會,但是有的已經荒草萋萋,荒無人煙。總的來說,建都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七處,被稱為“七大古都”,分別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 、杭州 、 再加上安陽 。
按照建都時間的長短、統治地域的大小兩條標準,又可以把“七大古都”分成三個等級:
第一等的大古都是西安、北京和洛陽,它們長期而且連續地作為統一王朝的首都,西安建都時間將近 1100 年,北京建都時間 900 多年,洛陽建都時間 800 多年,這些都城所聯繫的王朝,如周、秦、漢、唐、元、明、清,又是中國歷史上最赫赫有名的王朝;
第二等的大古都是南京和開封,它們曾經是統一王朝的首都,開封是北宋的首都,南京是明朝初期與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建都時間 450 多年,開封建都時間 220 多年;
第三等的大古都是安陽和杭州,安陽建都時間 300 多年,杭州建都時間 200多年,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說,安陽和杭州只做過地區性政權的首都。
其實,南京不僅僅是明初和民國的首都,歷史上,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六朝是指從東吳開始,有連續有六個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前後延綿400餘年,所以南京又稱“六朝古都”。“十代都會”是指出了以上的六個朝代後,還有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也曾建都於此。那麼,為什麼歷史上南方政權總是喜歡在南京建都呢(當然明朝除外,明朝是一個統一的大王朝)?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五胡亂華”之後,南京首次成為正統王朝的首都,為後續朝代的建都奠定了基礎
南京這一稱呼正式由來是在明朝初年,此前,南京有過很多名字,比如金陵、建業、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其中,金陵、健康至今仍被當做南京的別稱。在中國,能被稱為“京”的城市,除了北京,就是南京了,可見南京的地位之高。
南京地處“吳頭楚尾”,早就春秋時期,南京就是吳國的治所之地。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國家的實力要遠遠強於南方國家,爭霸也是在北方秦、趙、齊等國之間進行,這時候的南方基本上是打醬油的角色,經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孫權定都南京(健康)後,對南方進行了大力的開發,南方也是在這一時期後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南京也成了全國名列前茅的大都會。西晉以後,北方進入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北方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南方還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特別是“永嘉南渡”之後,北方先進的技術、文化被大量帶到了南方,促進了南方的大發展,而作為東晉首都的南京,更是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經濟中心以及政治中心。南京所積累起來的雄厚實力,成為後續朝代建都於此的基礎。
02 建都南京,有利於對北方政權的威脅及時作出反應
一般認為南京為偏安之都,建都南京就意味著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如梁啟超在《中國地理大勢論》指出:
歷代帝王定鼎,其在黃河流域者最佔多數。……而其據於此者,為外界之現象所風動、所薰染,其規模常宏遠,其局勢常壯闊,其氣魄常磅礴英鷙,有雋鶻盤雲,橫絕朔漠之慨。建都於揚子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大率皆創業未就,或敗亡之餘、苟安旦夕者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建都南京的王朝,除了明朝外,要不就是割據一方,要不就是即將覆滅,要不就是苟安旦夕。其實,這樣說是不對的,沒有哪個朝代一開始就想偏安,就拿我們認為軟弱的東晉來說,建國之初,也是有北伐之志的。如《晉書·王導傳》所載:
溫嶠議遷都豫章,三吳之豪請都會稽,二論紛紜,未有所適。導曰: “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裡,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這次遷都之議的背景是歷陽( 今安徽和縣) 內史蘇峻叛亂,造成建康滿目瘡痍,宗廟宮室併為灰燼。這時候,大臣溫嶠建議遷都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 ,甚至還有很多人建議遷都會稽( 今浙江紹興市) 。但是王導都不同意,他認為豫章和會稽都屬於屬深僻內地,遷都那裡等於向“北寇”(即石勒建立的後趙)示弱,另一方面讓東晉士人認為朝廷想偏安。
不僅東晉一朝百餘年始終都於建康,前此之孫吳、後此之南朝,以及再後之南唐,這些朝代一開始並不是想著偏安,向北方示弱,以求自保而已的,只不過南方的政權最後基本上都敗給了北方政權,所以才給了我們一種建都南京就等於偏安示弱的感覺。
其實,南京並不是偏安之都,這點從地理上就可以看出來。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南直方輿紀要序”中的分析:
敵在淮南,而長江之險,吾與敵共; 敵在上游,而長江之險,乃制之於敵矣。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規中原者,必得淮、泗; 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南京緊靠長江天險,在古代,要想打過長江絕非易事。在六朝時代以及南唐立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南京都屬這樣的南北方軍事對峙的前沿地帶。以守國言,孫吳、陳朝多守江,東晉至梁以及南唐多守淮。因此,在地理上南京進可攻,退可守,是非常理想的建都地方。
03 華夏正統之都
向上面分析的一樣,南京實當軍事地理的前沿地帶,所以在南北對峙期間,定都南京其實要毛很大風險的,那為什麼南方的政權還大都定都南京的,這裡面就牽涉到一個“正統”性問題。聯繫著王朝對正統地位與正統的追求。
在中國的“七大古都”中,北方五都,南方兩都。北方五都,無一例外地都做過胡族(非漢人)政權的都城,尤其北京,在元明清三朝中,就有兩個朝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而南京,無論分裂時代還是統一時代,建都者皆為華夏( 漢族) 政權,古都南京的正統性質也就因此而定。
正統在統一時代是不成問題的,而在分裂割據之世,爭奪正統則是普遍現象。建都南京的王朝,始終擁有的正統依據是華夏傳統文化。這樣,南方政權為了宣示正統性,就必須建都於較前沿甚至很前沿的南京,既不示人以弱,更示天下以恢復天下的決心,又不僅顯示恢復的決心,也需適時顯示恢復的行動,此即所謂的北伐。
結語
從東吳以後,南京經歷六朝古都,十代都會,是南方政權建都的首選之地,其原因有三個方面,一南京經過數百上千年各個朝代的經營,有雄厚的實力。二南京是南北軍事對峙的前沿,有依憑長江天險,進可攻,退可守。三從來沒有少數民族在南京建都,建都南京可以宣示華夏正統的地位。
一卷青史
那些把首都建在南京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開國者,一定會十分後悔把首都建在南京,因為歷史多次證明,凡是把南京作為首都的王朝,其王朝命運都很短暫,滅亡的都快。
自從公元229年,東吳的孫權在南京(建業)建都以來,先後有 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明朝、太平天國等政權都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都之一,排在西安、北京和洛陽之後,位居第四位。這裡明朝需要特別說明,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康之難,攻佔南京。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作為大明朝的首都時間也不長,只有53年。大明朝朱棣皇帝的遷都北京,改正了朱元璋的錯誤,其王朝大約存續了276年,直到1644年滅亡。
南京被古代王朝選為建都之地,也是很有道理的:
南京地理位置優越,有利發展經濟
南京在江蘇省的西南部,處於長江的下游地區。江蘇省南邊與浙江和安徽相鄰,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經濟十分發達。在古代的中國,江南地區歷來是富饒之地,產出巨多。為古代封建王朝的國家財政和稅收的主要來源地,為歷代王朝普遍的重視。
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江蘇的南京,除了經濟的發達,也是江蘇人才的重要集中地。在古代,私塾教育書院眾多,教育發達,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大批優秀人才。
軍事上,南京地勢易守難攻
南京四周群山環抱,多山和多丘陵,地勢起伏不平,比較有名的大山有紫金山、牛首山和棲霞山等。南京還緊鄰長江,水系上也比較發達,有名的有長江、秦淮河和玄武湖等。
南京發展經濟和文化等其他方面都強,但唯獨不適合做首都。
中國地勢北高南低,首都在北方的王朝軍事力量往南打,是俯衝,有“勢”的優勢。南方王朝軍隊是往北打,是“仰”攻,“勢”弱,歷史上沒有成功的。風水上講,“背有靠,面有照”,並坐北朝南,君臨天下。南京屬於坐南朝北,正好相反。
南京除了不適合作為首都外,什麼都行,這就是天命,而天命是不可違背的。歷史上那些違背了這一天命的王朝,滅亡的都很快。
寶劍鋒
思考人生問題,觀古今之事,這裡是思考人生問題進行時
自孫權移都至石頭城來,南京便是(南宋除外)的南方半壁江山的首選,那麼其中原因,個人認為出於以下幾點:
一、歷史悠久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18年已有2589年。[32]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幹裡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後室君王再建設之時,有前人經驗、地基,自是更有保障
二、地勢險要、水源充足
南京屬寧鎮揚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低山佔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崗地佔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佔39.2%。寧鎮山脈和江北的老山橫亙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崗地南界的橫山、東廬山。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這般自然條件自是為南京增添首都之選。
三、周圍環境富庶、才子眾多
江南是一個人傑地靈、山青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258年(吳永安元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創立國學,歷晉代與宋、齊、梁、陳四朝南京太學,宋代江寧府茅山書院是當時六大書院之一,至明南京國子監時期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學府;南京非首都時期由中央學府改作南京府學,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此外,宋初設立明道書院、茅山書院。
這般條件自是為其增色。
四、地處下游、交通便利
吳國末代君主就曾因遷都上游的武昌而導致運輸不便,最終激起民憤。地處下游,便是方便了百姓運輸。
五、占卦所示
眾皇帝起家時都希望冥冥中有力量支撐,而南京備認為有帝王之氣,可增添其信心。
思考人生問題進行時
有幾本關於中國戰略地理的書。古都裡,西安、南京、北京三個城都是西、南、北三處戰略要衝,形勝之地。而洛陽、開封是地處中原大地,但是無險可守,戰亂年代則是混戰的主戰場。其中軍事地理環境最好的是關中平原的西安,“四塞之地”,只要控制幾個關口,就能自保。
南京為什麼能成為中國古代南方的政治中心?
主要是地理位置決定了。東周時雖然南方有吳國、楚國、越國,但是隻有少數幾處是開發了的地區:一塊就是湖北荊州與河南南陽那一片,也是楚國核心地區,一塊就是長三角、吳越核心區,其他地方都是荒蠻之地,沒有開發的森林、沼澤、深山等。武漢地區那時還是八百里沼澤地,號稱“雲夢澤”,南方一直蔓延到湖南長沙,東面到安徽安慶附近,不適合人居住。而南京的地理特別,它位於長三角西北角,長江在此拐彎,西面和北面都是長江天塹,守一點等於守兩個面。
南京南部是山區,一直連綿到皖南、江西,乃至浙江福建,這片大山將長三角吳越核心區全部阻擋了,以至長江上游要進攻杭州、蘇州,都要經過南京。
再說北面。春秋時,蘇北的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個市大部分土地都在海里,揚州東邊就是長江入海口。所以沒法從鹽城、南通一路朝南,直接奪取蘇州,除非是依靠海軍。當時蘇北平原存在大量水系都是自西而東流入大海,對北方進攻南方不利:一方面北方軍隊進攻南方不習水戰,騎兵和步兵的優勢受限;另一方面這些不利於北方南北運輸。蘇北地理反而有利於南方的水軍。因此,北方人一般不走徐州、淮安、揚州,進攻長三角,而是走安徽,利用南北走向的肥水從河南運輸戰備物資到合肥,再利用平原行軍到合肥,在此聚集軍隊和物資,建立渡江前敵指揮部大本營。然後就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渡江的問題。
南京上游馬鞍山有個水流平緩並且較窄的渡口採石磯,南京下游渡口鎮江瓜洲渡,二者選其一。而南京這個重兵部署的軍事堡壘,可以隨時針對這兩處進行部署,只要一天時間,就可以調動數萬大軍增援這兩處,阻擊敵軍主力過江。當然,現代化軍隊渡江不再是難事,守長江難,守幾個渡口更加沒有意義。
通過上面的介紹,你們就明白了南京在地裡上是長三角最重要的軍事據點。守住這裡,就能保證長三角後方的安全。當然,隨著近代的海軍、空軍的崛起,南京的這種軍事地理優勢就失去了。但是,在陸地上,這個戰略位置還是依然存在。所以,南京軍區/東部戰區,依然以南京為總部。
上面說的是南京的地理優勢,決定了南京的軍事戰略位置。而長三角適合農業耕種的環境、經濟發展、文化水平,又進一步促進了南京的發展。定都南京,長三角就是直接的腹地,擁有豐富的糧食和賦稅,也就擁有了叫板中原的實力,就如同關中平原之於西安一樣。
西安也曾經有著關中平原這塊肥沃土地作為自己稱霸天下的經濟優勢。但是隨著關中平原環境惡化,水利設施大量毀壞,農業生產衰落,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關中已經養不活朝廷這些官員了,他們每年有好幾個月要去洛陽吃飯。於是,自唐朝以後,再也沒有大王朝以西安為都城了。而長三角這塊肥沃土地,從東晉南北朝開始大規模開發開始,一直到現在,依然富庶。在明清時期,更是中國的糧倉和錢庫。這些保證了南京的政治地位。即便是民國時,孫中山、蔣介石還是依賴於江浙財閥的支持。
以上是南京的優勢,下面說說南京的弱勢。南京在中國地理上,偏安一隅,遠離中原。而中國曆代的威脅來自北方,於是南京遠離國家的前線和地理中心,不利於控制全國。遠離前線,如果賦予邊鎮將軍靈活處置權力,那麼邊將就會做大,唐朝藩鎮之亂就是這個原因;如果不給邊將過多權力,那麼就可能錯過戰爭時機,中央無法及時掌握情況,來不及處置,邊境就會失守。這就是朱元璋要安排自己幾個兒子去收邊的原因,也是朱棣要遷都北京的原因。
遠離中國地理中心,在政治上有不便,但是問題不大,因為西安、北京都是偏西、偏北的。
還有個古代不利於南京的問題是,中國北方開發早,人口還是北方多。在三國時,吳國加蜀國總人口都不及魏國一半,所以,在兵力上,北方几十萬大軍混戰,而南京能掌控幾萬大軍就了不起了。比如淝水之戰時,東晉總共出兵八萬,精銳部隊北府兵也就八萬人而已;而前秦苻堅擁有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南北數量對比懸殊。即使經過四五百年開發,隋朝統一前,南朝人口也遠不如北方,在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這就使得南京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難以爭奪天下。
另一個不利的條件,就是北方人的體格以及北方外族的兇悍,南方人比不過。所以,南京作為南方政治中心在與北方對抗中是不利的。明朝時,朱元璋依靠淮西(皖北)的軍事力量,利用北方各路混戰的時機,才掃除障礙,奪得天下。如果當時北方是統一政權,即使以朱元璋的能力,可能也無法統一天下。要知道,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都是拿自己性命賭了一把。
隨著現代科技、經濟、交通等的發展,國都對於地理、東西南北等依賴越來越小。比如隨著火器的使用,現代兵器不再依靠強壯的體魄,所以南方的軍事實力不再處於劣勢。尤其是湘軍的崛起,影響了中國上百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南北軍事實力已經沒有太大差距了。現在定都北京的原因與蘇聯有著很大關係。如果不是蘇聯,即使定都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地,也不會有太大差別和影響,但是與中國經濟版圖有很大關聯。今後,為了南北平衡,更加不可能定都南方,也許就像巴西一樣。
RaymondIT
1.自然地理條件。南京地處長江下游,江面寬闊,水流減緩。南背黃山山系,北依淮河平原。在整個長江下游,是面積廣大,地形開闊。作為水上交通的樞紐地位,很早就已經奠定。
這些有利於居住生活,對人口增長有較大的容納量。這些是南京未來發展的自然條件!
2.歷史積澱。120萬年前有人生活,具有7000年文明史。春秋楚國,後來吳國都在此建立城鎮。為後來發展積累基礎。特別三國東吳更使南京發展到新的歷史高度,長期作為與蜀漢、曹魏對峙的軍事、政治與宗教文化中心。從其統轄的地域,南昌,合肥,揚州,蘇州等地出土漆器看,其文明水平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而大量漆器多來自西蜀,從另一方面表明南京在江南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3.五胡亂華後,“冠冕南遷”,南京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的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的439年)。北方漢族貴族、富豪與士大夫等帶著大量金銀寶器,典章書簡,來到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不僅刺激了當地經濟開發,更大幅度增強了文化實力。這不僅對南京,進而對整個江南此後1500多年的發展都起了巨大促進作用,甚至一直影響到現在。後來隋唐統一全國後,對南朝文化的吸收,實際上是對漢文化的迴歸。
梁武帝長子蕭統選編的《昭明文選》成為南朝文化的優秀代表!南朝陵墓石刻,明顯的呈現出江南細膩的地方色彩!
南朝宋齊梁陳,先後建國,延續的是漢文化及先秦文化。而佛教在梁的發展直接影響了隋唐帝國。
近代以來,中國門戶被打開,上海成為金融中心,成為南京發展的窗口與援手。
因而,南京長期以來就是江南經濟文化與軍事中心。無論是分裂時期的小朝廷,還是統一後的民國政府,都選擇南京作為首都是不二之選!
文物樑子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古都之一,先後是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南京國民政府等朝代的首都,有若干適合建都的地理優勢:
1、南京的大後方江南地區自古一直是魚米之鄉,不但繁華而且富裕,保證了充裕的財源賦稅;
2、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易守難攻。 諸葛先生就說過“虎踞龍盤,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孫中山先生“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 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背靠山巒屏障,前面長江天塹,而且市內還有玄武湖,一旦被圍自給能力極強。
3、南京處於內陸和沿海的貿易要衝,向北和往南和去內陸交通都極為便利。特別是隋煬帝修了京杭大運河,南京才有了南北往來非常便利的交通,在海運、江運(長江)、河運(運河)諸方面都異常便利,甚至超過後來崛起的所謂“九省通衢”的武漢。在歷史上沒有火車鐵路,陸運沒有優勢,所以武漢遠不如南京。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簡單來說,南京是南方建都條件最齊全的城市。
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無非是政治、經濟、軍事等等方面。政治上,首都應統攝全國,控制住核心地區,不至於使各地區脫離中央統治;經濟上,首都一般都是大城市,因為首都會集聚大量人口,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軍事上,首都總不能一攻即破吧,保證首都安全是肯定要的。
就南方政權而言,地區攏共有江東、荊襄、巴蜀、嶺南和雲貴,再細分還有湖南、福建等地。
就整個南方而言,雲貴和嶺南太偏了,管控不了其它地區,經濟(古代)又不強,除非就在這個地區的政權,比如南越國和南漢,否則是不會定都於此的。
巴蜀在經濟上是拿得出手的,天府之國的名號在古代何其響亮,只要佔了巴蜀之地,總不會被餓死,但巴蜀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自成一派,四周都是山,太過於封閉了,割據有餘,進取之心不足,歷史上以巴蜀之地為核心的政權,如蜀漢、前蜀、後蜀等,全都是割據政權。
荊襄則是交通最方便的,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如果定都於此,去往南方各個地區都差不多,統攝四方的難度會低很多。可荊襄在軍事上很不安全,因為路是兩頭通的,荊襄又不跨地勢,出去容易,進來也容易,很容易被附近群毆。
最後是江東,居於長江下游,位置上肯定偏了,離巴蜀和雲貴有點遠,這點劣勢跟巴蜀的一樣的,只是方向反了過來。而論起軍事安全,江東並不如巴蜀,儘管面前就是長江天險,可天險向來是最後一道防線而非第一道防線,所謂守江必守淮,有能力連河也給守了,江東本身沒有太大的地理防禦優勢,必須要有足夠戰略緩衝才能保證安全。
但江東有一點優於巴蜀,那就是巴蜀封閉性很強,一旦失去有進取心的君主,政權便安居於蜀地,很少對外開拓,江東由於天然劣勢,不在江北圈地盤就成天擔驚受怕,動力比較足。
事實上,歷史上從來不存在完美的首都,只有最符合當時條件的首都,這就要結合當時的情況來分析,雖有共性,卻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南方政權,有南方發育而來的割據勢力,比如蜀漢和東吳,也有北方政權南渡的政權,比如東晉和南宋。
南方發育而來的政權定都其實很簡單,勢力範圍內最優選,所以巴蜀十有八九是選成都、江東十有八九是選南京、嶺南選廣州等等,而歷史上發生過江東勢力滅巴蜀勢力,卻沒發生過巴蜀勢力滅江東勢力的,所以沒有成都統御南方的情況。
北方政權南渡的路線不外乎兩條,一個是定都長安的,往巴蜀跑(唐朝經常幹,但都打回去了);一個是定都關東地區的,一路向南渡過長江,最終都會選擇江東,沒誰會待在荊襄捱打。
從選擇次數就可以看出,江東地區的最優首都是南京。
經濟上,南京周邊的江南腹地在六朝(吳晉宋齊梁陳)時代不斷開發,到唐朝就以富庶文明,揚一益二,揚州就在這一塊,到南宋更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明清時期江南賦稅更是王朝支柱。而且南京水道通暢,可以從南方各地獲得物資補給,開展軍事行動。
軍事上,南京在長江邊上,只要在北岸爭取足夠緩衝,守是能夠守的,而且北伐也方便,進取心足夠,相比之下,南宋定都杭州(名義上還是行在,實際上就是首都),緩衝多了點,進取直線下降,本來宋高宗遷都的目的就是方便逃跑,因為他被金人嚇怕了,不敢待在南京。
綜合來看,不論這個南方政權是統帥整個南方還是偏安東南,南京都是首都的最優解,甚至有統一政權也在南京定都,如明朝,但終究因為偏於南方,不利於管控北方大片國土而遷都。
平沙趣說歷史
說白了就是信風水,這是讓秦始皇擔憂的地方,被他下令斬斷了龍脈,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龍脈斷了,出不了大龍 但是出幾條小蛇還是可以的。
後來諸葛亮說也那個地方風水好,有王氣環繞,孫權這傻貨就信了,就開始大力營造。
後來八王之亂,北方士族和晉室朝廷分分南遷,當時只有南京和成都由於是原來蜀國和吳國的都城適合建都,而成都偏安一隅,只有南京最合適了。
等到東晉滅亡,宋齊梁陳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南京卻已經默默地做了近三百年都城 放眼全國竟然可以比肩長安洛陽這些名城了。馬太效應已經形成,南京的地位愈發穩固了。
至於有人說南唐定都南昌,南宋定都寧安,那都是被人攆過去的。至於朱元璋,定都南京才十幾年時間就在考慮遷都了,說明在大政治家眼裡南京是不適合做全國首都的。只有蔣介石那種黑社會才會那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