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離世後,楊儀和魏延發生內訌,為何大臣們都偏向楊儀?

大侃歷史


楊儀與魏延二人皆為蜀國肱股之臣,但兩人卻一向不和。魏延性情孤傲,楊儀也非容人之輩,因此兩人勢同水火。劉備與諸葛亮曾多次調解兩人關係,可是於事無補。

自諸葛亮去世之後,楊儀與魏延之間更是劍拔弩張,大臣紛紛站隊,支持楊儀者更多,這是為何呢?

魏延雖然武藝高強,卻性情極惡,樹敵不少。劉琰乃是魏延同僚,因說話狂妄而得罪魏延,諸葛亮便勒令劉琰道歉。劉琰雖然對此言聽計從,內心卻一直對此憤憤不平。魏延不僅對同僚不留情面,對身居高位者也並無敬意。在北伐之時,他數次提出子午谷奇謀,請求統兵百萬,進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此計若成,成就蜀漢大業指日可待,但是此計卻太過冒險,諸葛亮不予採納。魏延因此對諸葛亮心生不滿,多次指責諸葛亮膽怯。

諸葛亮將魏延一手提拔到大將之位,魏延不僅沒有感激涕零,還對其如此不敬,實在令人不滿。魏延的鋒芒畢露在無形之中為他樹敵頗多,在緊要關頭也就無人支持他。

北伐未成,諸葛亮便病入膏肓,他曾與楊儀費禕等人商議,大軍撤退,令魏延斷後。魏延卻表示,不能因一人之死而荒廢天下大事,自己絕不聽命於楊儀做斷後將領。諸葛亮早就料到魏延不願撤退,留下遺言,若是魏延不願從命,也就隨他去。魏延並沒有體會其中好意,反而在大軍撤退之時,提前燒絕閣道,阻撓行動。諸葛亮一死,軍中群龍無首,本就哀痛萬分,被囑託處理撤軍事宜的楊儀在此時執行的是諸葛亮遺志。魏延如此行事,眾人心中不會覺得他在針對楊儀,反而會認為他對諸葛亮不敬,更加反感魏延。

魏延主動出擊,落人口實。魏延在處理事務時常常過於衝動,早先他就屢次拿刀作出要殺楊儀之勢,在諸葛亮死後,他更是變本加厲。他率先佔據南谷口,又派軍隊進攻楊儀大軍,如此一來,就算他佔理,也是有口說不清。魏延與楊儀皆上奏朝廷,指責對方謀反,但在劉禪問及此事時,群臣卻都擔保楊儀。群臣指責魏延確實情有可原,因為魏延率先領兵起事,本就站不住腳。

除此之外,群臣也各有自己的私心。諸葛亮一死,幼主又缺乏主見,也就意味著政治權力的重新劃分。魏延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多年,又有功勳在身,如果不出意外,魏延會更被新帝重用,將來難以遏制。此時將魏延處死,則會少一個分權的重臣,對於其他臣子而言,乃是好事。後來得新帝寵信者果然是姜維蔣琬等指控魏延的臣子。

魏延雖然為蜀漢立下卓越功勳,但最終卻被殺,三族也悉數被滅。其實,楊儀的下場也極為悽慘,回蜀後,他不被重用便口出怨言,言辭激烈,最後在獄中自刎。其實魏延楊儀皆乃可用之才,只可惜二人剛愎自用,為脾性所左右,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鄧海春


並不是楊儀招人喜歡,也不是魏延更讓人討厭,而是蔣琬、董允更加擔憂魏延作亂的後果,忌諱魏延背後的兵權。

魏延這個人,是非常典型的居功自傲,從劉備的部曲一路升到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鎮一方的封疆的大吏,魏延靠的是自已的才能,在得到蜀漢一把手劉備的賞識後,魏延更是牛氣沖天。



蜀漢自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去世後,在軍中功勞最多,職位最高的人,恐怕也就是魏延了,除了劉備、諸葛亮等人外,其他人魏延基本沒有放在眼中。

也許是蜀漢自來有這樣的傳統,也許是劉備、諸葛亮對人才的縱容,前有關羽,後有魏延,導致魏延養成了性格高傲,極難相處的性格。性格一旦養成,就很難更改,魏延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而與蜀漢的大部分官員不知,由於諸葛亮的刻意的維護,基本上沒有人敢惹魏延。



車騎將軍劉琰與魏延爭執,受到諸葛亮的呵斥,最終劉琰在諸葛亮的壓力之下向魏延道歉,車騎將軍的官職可是高於魏延的鎮遠將軍,雖說劉琰所擔任的車騎將軍就是個閒職,但是劉琰仍然向魏延道歉。

而在軍中唯一對魏延不滿意,並且毫不相讓的人,就是楊儀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儀和魏延是同類人,兩人都是才能出眾,持才自傲,與人難以相處,只不過一個是文,一個是武。



楊儀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來投靠關羽,被關羽派到成都向劉備彙報工作,劉備與楊儀交談後,覺得是個人才,提拔楊儀做左將軍兵曹掾,也就是劉備左將軍府中主管兵事的佐吏。

楊儀在劉備的左將軍府中也表現出優異的才能,在劉備稱漢中王時,楊儀被封為尚書,因為與上司尚書令劉巴不和,被外調閒職。劉備去世後,楊儀因為才幹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諸葛亮任命為長史,加綏軍將軍,負責處理諸葛亮丞相府的主要事項,諸葛亮在北伐期間非常仗仰的兩個人就是:楊儀和魏延,一文一武。



但偏偏楊儀和魏延兩個人是非常的合不來,經常鬧矛盾,最嚴重的時候,魏延拔出佩劍在楊儀的臉上比劃來比劃去,把楊儀嚇個半死,但很快又在之後的工作好了傷疤忘了痛,再次互不相讓。

對於諸葛亮來說,魏延和楊儀是兩個傑出的人才,但卻絕對不是可以擔當大任的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能夠容人,穩重,團結大部分人。所以諸葛亮去世前,安排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而不是魏延和楊儀。



但是魏延和楊儀卻不這麼想,他們都認為自已是當之無愧的諸葛亮接班人,當魏延和楊儀兩人內鬥時,兩人都上書後主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和長史蔣琬誰在謀反?兩人不約而同的認為是魏延謀反。

而董允和蔣琬的意見,直接給了劉禪處理此事的決定,也因此宣判了魏延死刑,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



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以來的謀反,都是武將謀反,沒有見過文官謀反的。文官想謀反,也必須得有兵權,楊儀在蜀漢至始至終不過是諸葛亮丞相府的長史,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僅僅是給諸葛亮處理一些軍事上的雜務,根本就沒有帶兵打過仗,楊儀要是造反估計就沒有人相信

而魏延不同,此時的魏延已是蜀漢軍中資歷最深,戰功最多的武將,歷來有獨自帶兵打仗的經驗,也由於他的性格原因,就讓董允和蔣琬認為造反的只能是魏延,因此魏延就成了悲劇。



其實正史上的魏延壓根就沒有謀反,他只是被楊儀陷害了,雖然魏延幹了一些不太正常的事,比如燒燬棧道,但罪不致死,是楊儀公報私仇殺死了魏延。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魏延性格很傲:自大孤傲;居功自傲;侍寵驕傲。

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劉備沒有任命張飛為漢中都督,而是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全軍大為震驚。

劉備在眾將聚會時,當眾問魏延:擔當重任,有何打算?

魏延高聲回答:“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為大王擋住他;如果一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為大王吞併他。”

魏延的回答充分顯示其自大孤傲的心理,雖然得到劉備讚賞,但是,很多大將從內心不願與他共事,也不想與他相處。

因為魏延屢次建立戰功,劉備將他升為牙門將軍;再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封拜他為鎮北將軍;後來又封都亭侯。

得到劉備的賞識和重用後,魏延器張跋扈。除了劉備、諸葛亮之外,魏延看不起其他任何人。

魏延十足居功自傲。

劉琰跟隨劉備多年,勞苦功高,職位高於魏延。魏延與劉琰爭吵,魏延口出狂言、荒誕不稽。但是,諸葛亮卻批評、責怪劉琰。後來,劉琰寫信向魏延道歉,事情才得以了結。

魏延依仗劉備、諸葛亮的寵愛,性格越發驕橫,更是目中無人。

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去試探魏延有何反應。

魏延對費禕說:不能因為一個人死亡就荒廢天下大事!楊儀憑什麼命令我做斷後將軍?

足以見得,魏延的心態已經膨脹到無以復加、唯我獨尊的地步。

心態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魏延在軍中沒有好友,在朝廷更沒有知心。大家共同反對他,當然是情理之中。

楊儀與魏延不和

楊儀性情狹隘自大,是一個文官,自恃才能出眾,看不慣目空一切的人,特別是魏延。

楊儀從一個荊州刺史的主簿,一步步升遷到漢中王劉備的尚書。

楊儀對魏延的不滿毫不掩飾,有時候毫不相讓、分毫必較。魏延對楊儀當然非常痛恨。

好幾次,魏延手持利刃,作勢要殺死楊儀;楊儀驚恐萬分。多虧了諸葛亮調處、費禕勸解,才沒有鬧出人命。

楊儀與魏延內訌時,諸葛亮的餘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情加重,把身後的軍國大事秘密交代了楊儀、費禕。諸葛亮特別提到,退軍途中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服從,隨他自便。

楊儀指揮大軍慢慢撤退,命令魏延斷後。大部分將士服從楊儀指揮。

唯獨魏延大怒,帶領自己的部隊日夜兼程,跑到楊儀大軍之前,燒燬所有棧道。

楊儀上表劉禪指責魏延謀反;魏延上書後主告發楊儀謀反。

劉禪召見侍中董允、長史蔣琬,詢問他們到底誰在謀反。

蔣琬對劉禪說:“楊儀籌度糧草,參贊軍機,與丞相辦事多時,今丞相臨終,委以大事,決非背反之人”;

董允對劉禪說:“楊儀才幹敏達,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朝中大臣一方面素來對魏延不滿;另一方面,都信服諸葛亮,在內心裡按照諸葛亮的指引做事、說話、表態。

楊儀與魏延發生內訌,大臣都偏向楊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魏延性格傲慢,沒有人緣;二是諸葛亮的餘威在大臣心中發揮指導作用。

後來,魏延率軍出擊楊儀大軍,王平罵散了魏延士兵。楊儀依照諸葛亮密計行事,詐降魏延的馬岱在兩軍陣前,揮刀砍下魏延頭顱。

魏延之死告訴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目空一切;尊重別人、團結別人其實就是為自己營造生活空間。


數學張教員


首先諸葛亮是留有明確遺囑的,一是讓楊儀帶軍,而是讓全軍退回蜀漢

魏延公然抗命,這是最為愚蠢的決定。

諸葛亮後期在蜀漢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敢抗諸葛的命令就是與所有人為敵。

魏延本身想北伐,這是沒錯的。

而且失敗之後逃回漢中也說明魏延沒有反意。


可是他偏偏腦子不好,違抗遺囑。

這種事情的嚴重性,甚至比公然違抗活諸葛的軍令還要嚴重。

這也是為什麼魏延在跟楊儀對峙的時候,他的手下會紛紛逃跑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人士兵會去違法神的旨意。


所以說文武官員肯定會遵從遺囑,聽從楊儀的號令。

戰時不比往日,令行統一才能有序進退。


史書上的描寫並沒有三國演義那麼誇張。

魏延是眾叛親離之後,只剩幾個親人,被馬岱帶兵弄死的。

沒有“誰敢殺我”這麼中二。


而且個人認為,造成魏延這種“叛逆心理”的主要因素還在諸葛亮。

一個就是“反骨”事件,一個是“子午谷奇謀”事件。

這兩件事情可以說囊括可中後期魏延的憋屈心理。

有志不得伸,還老被諸葛亮防著。

諸葛亮一死,可不得反彈嗎。


魏延不僅抗命,還領兵和楊儀對峙,這是赤裸裸地軍事威脅

且不說楊儀是不是真的如歷史上所講,那麼的小肚雞腸。

你但凡換任何一個人,新官上任看到刺頭,那肯定也要發火啊!

魏延仰仗著老資歷,這個時候內心肯定非常的膨脹。

諸葛亮都死了,劉禪又是襁褓皇帝。

這蜀漢的天下,還不是我魏延橫著走?

也難怪,前有五虎將,後有姜伯約。

魏延被壓抑的太狠了。


但是無論你怎麼想要放飛自我,也得看看這個節骨眼啊。

人楊儀好不容易有機會領兵,還有諸葛亮的遺囑為保。

你非常出來槓,還帶兵堵住大軍的去路。

楊儀肯定要跟你對著幹啊,還是往死裡槓的那種。

欺負人嘛這不是。

這個時候全軍上下估計都在恨魏延。

諸葛亮一去,內心惶恐地士兵就真的想上前線了嗎?

大小官員就真的想滿腹報復的跟魏國再幹一架嗎?


得人心者,得公道。

魏延這個莽夫,已經失去了所有人心。


為she著迷


在三國混戰時代,一個文臣楊儀和一個武將魏延內訌,應該是武將更佔據優勢,為何大臣們偏向楊儀?

1.、魏延不會為人處事

史書上說魏延性格孤傲,按照現在的話講就是不會為人處事朋友太少,諸葛亮離世後,魏延與楊儀爭奪蜀漢軍政大權,各自向少主劉禪上書說對方準備謀反,劉禪問重臣董允、蔣琬誰會謀反,結果大臣們都認為魏延會反。可見到了關鍵時刻,連為魏延說話的人都沒有。而楊儀身為文人能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可見其會為人處事。

2、魏延功高震“同僚”

魏延在建立蜀漢的過程立下許多功勞,在鎮守漢中的時候數次大敗前來攻打的魏國軍隊。魏延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其他將領毫無建樹,只有他斬首3000魏兵獲得大勝。反觀楊儀只是文人只要負責後勤調動,談不上與武將爭功。

3、諸葛亮遺書

諸葛亮遺書命魏延斷後,還特別加上了一條事後魏延不聽其命就不管他。楊儀率領大軍先行,命魏延斷後,魏延不聽信楊儀的話。還要做出攻擊楊儀大軍的動作,幸虧王平及時出現,說出丞相才死不久才阻一場內亂。諸葛亮遺書命其斷後,並沒有把大軍統帥權給魏延。諸葛亮在先主託孤之後擔當蜀漢丞相十四年,大權在握一言九鼎,他說的話還是對大臣們的判斷起到很大的作用。

綜合以上三點,魏延在和楊儀的內訌鬥爭中失敗也是必然結果。


陸棄


揭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真相。

魏延謀反一案,是由楊儀發起,劉禪、蔣琬等人參與趁機發揮的一場政治陰謀。

首先我們來看史書中關於魏延謀反的記載。

《三國志》魏延傳中有詳細的記載,這裡就不抄錄了,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行查閱,這裡只摘錄幾條重要信息。

1,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2,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3,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4,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謀反案中出現的幾位關鍵人物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在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局中的地位都舉足輕重,恰恰這些人在“魏延謀反案”中都是站在楊儀這一邊的。

我們在來看看諸葛亮病逝時,魏延和楊儀的官職。

楊儀:建興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魏延:建興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再來看蜀漢官制,在劉備設置的蜀漢政權體系中,蜀漢官制雜糅了西漢和東漢的特點,外朝設置丞相,太傅等三公九卿,同時內朝設置尚書檯協助天子處理政務。

章武元年,劉備登基之時,諸葛亮官職是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死後兼領司隸校尉。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與李嚴共受遺詔,按劉備之意,以諸葛亮掌政事李嚴執掌軍權。建興元年,諸葛亮正式開府治事,併兼領益州牧,此時蜀漢軍政大權便完全落入由諸葛亮執掌的丞相府。與諸葛亮同受遺命輔政的李嚴只能困居江州,不久後諸葛亮通過南征蠻中,正式將軍權也收歸於丞相府。這才有了劉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的感慨。

在丞相府中,長史一職基本上等於丞相副貳,在諸葛亮病逝時楊儀擔任行軍長史,而蔣琬則是留府長史,故而在幹掉魏延後楊儀會有自己將接替諸葛亮出任丞相的錯覺。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在前線,當時前線諸將中以魏延軍職最高,擔任徵西大將軍,假節 在蜀漢政權中假節很少輕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在諸葛亮病逝後蜀漢前線軍隊中以魏延的軍職最高,因為他有假節之權。

按正常的組織程序來說,在三軍統帥諸葛亮病逝後,由軍職最高的魏延暫代全軍統帥之職完全合乎常理。君不見建安年間,在夏侯淵於定軍山戰死後,郭淮等曹軍部將推舉軍職僅次夏侯淵的張郃出任曹軍在漢中的最高統帥,事後也得到了曹操的背書。

但我們這裡不能忽視的是:諸葛亮在病重時安排後事,完全撇開了魏延,《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病困,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做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若魏延不從命,兵便自發。

這裡有一個疑點,諸葛亮安排退軍之事為什麼會撇開魏延,如果將魏延招來一道商量退軍安排,魏延也不會做出如此激烈的幾棟也未可知。打個比方,現在戰爭中總司令突然病逝安排自己的秘書長等人負責率軍撤退,而讓副司令留下來斷後。

關於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史書軍並無詳細記載,只有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計劃讓魏延覺得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而魏延性情高傲,與楊儀速來不和,如同水火。在明知魏延與楊儀不和的情況下,仍然安排由楊儀主持全軍撤退,魏延斷後 這完全不應該是英明神武,聰明睿智的諸葛丞相的一貫作風啊。

讓我們再次翻開史書,從諸葛亮和魏延的出身或許可以揣測一二。

蜀漢政權的派系紛爭由來已久,有元從派,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

在劉備時代派系傾軋不是很明顯,而當劉禪即位後諸葛亮執掌大權,荊州派開始佔據蜀漢朝堂的各個關鍵位置,並且先是聯手元從派,東州派打壓益州系,接著又與元從系聯手打壓東州系(李嚴被廢是東州系衰落的標誌之一)。

元從系在關、張、趙等軍中大佬先後戰死病逝後地位一落千丈,而當關興、張苞兩位元從系二大扛鼎人物病逝後元從系正式淪為荊州系的附庸。

自此以後蜀漢朝堂荊州系一派獨大。

接著讓我們來梳理一下魏延在蜀漢派系中的歸屬,魏延是荊州義陽人,如果按地域劃分魏延應該屬於荊州系,但他不是荊州系的嫡系,而是遊離在荊州系和元從系之間的人物,如果非要給魏延劃分派系的話我認為他應該屬於元從系。

魏延以部曲將的身份隨劉備入川,按史料分析魏延投奔劉備應該是在劉備困居新野期間應該是在諸葛亮投奔劉備之前或者稍後,但他與諸葛亮的交集較少,在劉備拿下漢中後出人意料的選擇魏延而不是張飛坐鎮漢中,成為蜀漢的方面重將,將他的地位拔高到坐鎮荊州的關羽一線(略微偏低,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魏延只是雜號的鎮遠將軍不久後升遷為鎮北將軍),魏延豪氣干雲“若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操以十萬眾而來,請為大王吞之。”

在關張趙等人病逝後,魏延成為元從系碩果僅存的方面重將之一,而且是執掌蜀漢最重要都督區的漢中都督。

在荊州系中沒有可以鎮守一方的方面重將,諸葛亮曾試圖將魏延納入荊州系,由擔任丞相司馬,但魏延卻不為所動並與楊儀交惡,因此諸葛亮轉而重用王平、姜維等曹魏降將,試圖彌補荊州系將領不足的缺陷。

因此,我認為魏延的謀反案完全是荊州系策劃的一場針對元從系和謀奪軍權的一場陰謀。荊州系利用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以及魏延性格中的缺陷,安排楊儀主持全軍撤退事宜、魏延斷後,迫使魏延舉兵與楊儀相攻,最後被早有安排的荊州系至於死地,而充當槍手的楊儀最後也不得善終。這樣荊州系內部對諸葛亮認可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威脅最大的楊儀被廢,荊州系外部元從系的魏延被害,蔣琬、費禕得以順利接班。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魏延與楊儀內訌中,蜀漢四相中的三位蔣琬、費禕、董允,後期的大將軍姜維等人都親自下場站在楊儀一邊的原因。

而在魏延謀反案中,我們也不能忽視皇帝劉禪發揮的重要作用。在諸葛亮時代,劉禪一直扮演著“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的吉祥物角色,在諸葛亮病逝,魏延與楊儀舉兵相攻的關鍵時刻,一直溫良無害的劉禪也露出了獠牙,他以支持荊州系的蔣琬、費禕等人的平亂策略,為代價趁機收攏權力,1,廢除執掌軍政大權的丞相府,宣佈為紀念諸葛亮蜀漢從此以後不設丞相一職,蔣琬最初只擔任尚書令,總統政事,第二年遷任大將軍,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但權力已經與事無鉅細一言已決之的諸葛亮不可同日而語了。2,收攏軍權,魏延死後空缺的漢中都督一職由外戚吳懿擔任。

自此諸葛亮病逝後,蜀漢政權在也沒有一個如同諸葛亮一般的權臣,劉禪開始了他逍遙快活的帝王生涯新篇章。

所以我認為在魏延與楊儀相攻中,為什麼沒有人站在魏延一方替魏延說話一方面是魏延平時不善於與同僚處理關係得罪人太多,最主要的而是魏延之死乃是蜀漢君臣圍繞諸葛亮病逝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合謀導演的一場鬧劇。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歡迎探討。




綠野風塵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楊儀和魏延都是怎麼成為蜀漢大臣的。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原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是古代各級官員掌管文書的官吏,類似於現在的秘書一職。後來轉投襄陽關羽。自此進入蜀漢政權。【三國志】說他與劉備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劉備“大悅之”。歷任左將軍兵曹掾,尚書之職。後應與尚書令劉巴不和,改任弘農太守。諸葛亮北伐之時,任參軍。每次諸葛亮北伐前,楊儀總是能夠替諸葛丞相鞍前馬後的指揮手下人提前籌備好糧草等出兵前的準備工作,因此深得諸葛亮信任。可以說是資格老,能力強,會來事的人。

那麼我們再來看魏延。

【三國志】: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這裡看魏延一開始是劉備的私兵或者說家僕的身份,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因“數有戰功”,所以從一個私人保鏢升為將軍。相當於現在集團公司老闆的司機升為分公司經理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楊儀與魏延一文一武,都是資歷老能力強的老同志。那麼當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發生內訌的時候,為什麼眾大臣都站在楊儀一邊呢?我想有此幾個原因:

1,當時能夠上殿面君的大臣,文臣居多,武將極少。而文臣與同為文臣的楊儀關係自然要親近一些。魏延並不是沒人支持,至少軍中武將很多還是支持魏延的,不然怎麼會領軍抄近路燒斷楊儀的歸途呢。只是軍中武將大多沒資格上朝。

2,那時眾人都以為楊儀會代諸葛亮之職,出於趨利避害的原則,都出面指責魏延的不是。這點,從後來劉禪投降時,重大臣也是一致同意即可看出。而且楊儀也是自以為丞相之職非他莫屬。且料諸葛亮私下留一封密信,認為楊儀性情狹隘,諂媚討好,不適合做丞相。從這件事情上,諸葛亮還是秉公的。至於姜維站在楊儀一邊,則更是利益的驅使。

3,魏延的孤傲性格也是造成自己悲劇人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魏延因是劉備私人護衛出生,深得老闆劉備的器重。在當年與曹魏爭奪戰中拿下漢中後,劉備班師回朝的時候,需要指派一名封疆大吏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個重擔肯定會落到張飛的肩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劉備卻選擇了魏延。而魏延後來的表現也證明了劉備的眼力。現代企業中即使是老闆器重,也應該懂得謙遜與妥協,搞好與同事的關係才好辦事。可是魏延這方面的情商卻很差。首先頂撞上級領導,在後來老闆死後,上級領導已經是董事會執行主席的情況下,仍然不知道妥協與忍讓。這一點頗有點像現代企業中某些有能力卻不會溜鬚拍馬的人一樣,硬骨頭臭脾氣。這不僅讓領導看你不順眼,甚至和楊儀這樣會看領導眼色的同僚勢同水火。雖然資格老,能力強,最後仍然落得個滿門抄斬的命運。

至於說楊儀這樣會看領導眼色的人,最後也沒有落得好下場。諸葛亮死後楊儀是躊躇滿志,一心想掌權蜀漢政權的內閣,最後殊不知卻是資歷比自己低的蔣琬取而代之。這讓楊儀深受打擊,逢人便說自己的功勞多少,當初如何如何。最後被費禕密告,貶為庶人,發配漢嘉郡後仍心有不甘,又上書誹謗,終至下獄,最後於大牢內自殺身亡。

最後我想在說說題外話,就是假如說魏延投魏的可能性,應該比楊儀更小。因魏延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一心想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只是性格太過孤傲,這點倒是和關羽非常接近。能夠獨當一面鎮守漢中可能也與關羽在劉備面前的美言有些關係。而楊儀則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臉,沒有事業只有權力慾望;向上阿諛諂媚,向下打壓傾軋,最後連他的領導諸葛亮都看不下去了,留密信一份,斷了楊儀向上爬的路。基於此,我認為如果有相同的機會,楊儀更容易跳槽投魏。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正確,歡迎下方留言說出你的看法。


文哥愛生活號


這跟蜀漢政權的政治規則有關。

首先,蜀漢政權的政治基本規則是丞相責任制,或者說文官為主更清晰一些。從蜀漢建國始,均有丞相對內治國,對外用兵。所以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以文制武的風氣,或者說文官的地位更高一些。這一點跟魏國的大司馬大將軍負責制是不同的。

其次,諸葛亮巨大的政治威望。眾所周知,蜀漢這麼多年就是靠諸葛亮一個人在支撐,所以不可避免的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人,久而久之就塑造了他極高的個人威望。所以,對這些大臣們來說,楊儀是誰、能力如何並不重要,關鍵是他是諸葛亮臨死前定的管事人,有點“奉正朔”的味道。

最後,魏延個人樹敵太多。魏延這個人,桀驁不馴,仗著功勞大總是牛皮哄哄的,尤其是對一般文官很看不順眼。在他看來,這些人只會動嘴皮子,其他的屁事也幹不了。但是他沒有深刻認識到蜀漢的政治規則是以諸葛亮為首的以文制武。在這一正一反因素之下,勢必大臣會偏向楊儀。

歸根到底,這些大臣偏向的也不是楊儀,他們更多的在維護原本的政治規則而已,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這套規則的既得利益者。


每日一首怪詩詞


這跟蜀漢政權的政治規則有關。

首先,蜀漢政權的政治基本規則是丞相責任制,或者說文官為主更清晰一些。從蜀漢建國始,均有丞相對內治國,對外用兵。所以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以文制武的風氣,或者說文官的地位更高一些。這一點跟魏國的大司馬大將軍負責制是不同的。

其次,諸葛亮巨大的政治威望。眾所周知,蜀漢這麼多年就是靠諸葛亮一個人在支撐,所以不可避免的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人,久而久之就塑造了他極高的個人威望。所以,對這些大臣們來說,楊儀是誰、能力如何並不重要,關鍵是他是諸葛亮臨死前定的管事人,有點“奉正朔”的味道。

最後,魏延個人樹敵太多。魏延這個人,桀驁不馴,仗著功勞大總是牛皮哄哄的,尤其是對一般文官很看不順眼。在他看來,這些人只會動嘴皮子,其他的屁事也幹不了。但是他沒有深刻認識到蜀漢的政治規則是以諸葛亮為首的以文制武。在這一正一反因素之下,勢必大臣會偏向楊儀。

歸根到底,這些大臣偏向的也不是楊儀,他們更多的在維護原本的政治規則而已,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這套規則的既得利益者。魏延的性情急躁,行事作風飛揚跋扈,並且憑藉自己是朝中老臣,對其他官員欺壓,人緣自然也不如楊儀好。

楊儀的身份職位並不直接統兵,而魏延卻是劉備的心腹,征戰沙場。論起造反的實力,恐怕魏延佔了上風。

當時的朝廷形式也更加偏向於楊儀,因為荊州派為了扭轉形勢,為了獲取更多的勢力,或許也是除掉魏延的最佳時機。

所以在大形勢下,一定要分析利弊,懂得自己的位置。


歷史的精髓


楊儀和魏延的思路不同。

楊儀作為文官,為人低調,長期和諸葛亮相處融洽,深得諸葛亮信任,屬於諸葛亮團體中的領頭人物。而魏延自持勞苦功高,傲氣。同時魏延雖然跟隨諸葛亮北伐,到他心裡還是想著自己的子午谷奇謀,想建功立業。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自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帶軍繼續攻打魏國,對於其他人的意見並不採納。蜀國團體中,大部分為受諸葛亮的影響,按著諸葛亮的思路發展,所以最後魏延相對獨立,比沒有多少人支持魏延,而楊儀作為諸葛亮團體中的領頭人物,自然而然的得到眾多將領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