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軲轆的變遷


車軲轆的變遷

我們陽坪村地處丘陵地區,儘管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可由於地形複雜,不是上坡便是下嶺,交通不便,特別是一些生產道路就更難走。村子後面的嶺上有許多平展展的良田,一條羊腸小道七扭八拐通到嶺上,坡度較大,道路崎嶇。上嶺還有另外一條能夠行駛汽車的道路,那要繞到一公里外的西村,只是路寬坡緩,仍須盤繞兩道彎才能走到嶺上去。

我中學畢業回鄉那年,正趕上土地下戶,人們種地的熱情很高,勁頭十足,起早貪黑泡在田裡,莊稼也是連年豐收。可令村裡人發愁的是每當夏收時節,龍口奪食分秒必爭,人們辛辛苦苦割下來打成一捆一捆的麥子,運回場院持別困難。我剛回來那兩年,村民們還沿襲著祖輩的方法,肩扛背馱。男人用扁擔挑,女人用背扛。用扁擔挑,力氣大的每次挑八捆,力氣小的每次挑四到六捆,中途不能停歇,一口氣要挑進場院。因為中途歇息,勢必放下揉搓麥子,非常可惜。有好多次我因繩子沒能勒緊,走到半路,扁擔一頭掉了,另一頭也摔下坡去,糟塌了許多糧食,受到家人責怪。

大約過了兩年,政府號召家家置辦輕便車並且給予補助。所謂輕便車,就是在古人遺傳的獨輪車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木軲轆換成了能充氣的橡膠軲轆。這種車不管路窄路寬都能行走而且省力,推拉均可。那時侯我們村家家都買了這種車。麥收時節,從嶺上向坡底場院運麥子,每次能運十五到二十捆。可必須雙臂有力,我的雙臂力氣小,每次只運十五捆。因為是獨輪容易翻車,我不知翻了多少次,糟塌的麥子不計其數。慢慢地有人置買了想必大家都見過的兩個軲轆的架子車,這種車比起一個軲轆的輕便車拉貨多,省力又穩當。村民們集體把路修寬了,但由於地勢所限,依然坡陡彎急彎多。架子車能裝三四十捆麥子,但必須兩人操作,一人在後面壓一人在前面扶轅掌握方向,緩緩拉下坡去。在拐彎處操作不當往往翻車。一旦翻車,糟塌的糧食更多,我就曾翻過好多次呢。不管輕便車,架子車空車拉上嶺去,非常累人。一個夏收人們起早貪黑揮汗如雨要忙一個多月,人人脫掉一層皮,真正體驗了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的滋味。到了上世紀末,有人買回了機動三輪車,儘管繞到西村運麥子,可省時省力,不到兩年村子裡家家有了三輪車。

近幾年來,通村路生產路都鋪成了水泥路,嶺上良田全部機種機收。每到夏忙,收割機在地裡奔跑,人們開著三輪車守在地頭等著拉運麥粒,三兩天夏收就結束了,青壯年又外出找門子掙錢去了。

現在大多數家庭還購買了四個軲轆的小汽車,上鎮進城更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猶如這車軲轆的變遷一樣…………芝麻開花節節高。

車軲轆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