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农村人相隔10里路都认识,城市里同楼层10年可能都不认识,这是怎么回事?

旅游达人故事汇


农村的圈子结构都是由同宗同祖、本门亲户组成的。

几代人中的姑表亲戚及远房的亲戚遍布十里八乡,加之相互间逢年过节的相互走动,在亲戚家周围也都混成了熟脸。

本村的乡亲更如亲人,遇到红白喜事基本上都是自觉前来帮忙。小到夫妻吵架斗嘴,有路过的、听到的也都会过来劝说几句。



平常要是有事出门,若遇不便带孩子,随便找个左邻右舍的往他家一放,把孩子照顾得如同己出,即管吃饭,又陪孩子玩耍,绝对的一百个放心。

在农村,偶尔做顿特色的饭菜,你绝对不能按你家的人数计划,要多做一些准备给乡党们。因为农村的吃饭是谁家有好吃的,都会招呼大家来共同享用。如我家乡的“搅团”,人数少了不划算做,提前通知周围人方才可以做一顿,做熟后大盘小碗的都来端,大半个村子都前来凑热闹,到最后经常是主人家都没得吃了。



城市的圈子大多来自于四面八方,由互不相识的人组成的。

城市的拆迁安置房和单位房相对的睦邻气氛还好一些,大家相互认识、彼此知根知底,有事互相帮、没事窜窜门,还能感受到邻里的亲情。

商品房的住户基本上都成了“绝缘体”,门与门三步之距不相识,头上脚下五步之差不往来。相互间头碰头不讲话,形同路人,遇事宁肯舍近求远也不会给邻居开口,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怪象。



我认为这种怪象源于一张无形的“帘”,这帘子是由缺乏了解而织成的,整个帘子布满了不信任,有相互攀比的虚荣心、有担心经济往来的受骗心、有害怕影响到孩子及家庭的正常生活、还害怕隔壁住上个姓“王”的,等等,形成了邻居相住几十年,形同路人。

打破这种怪象、撕开这张帘子的唯一方法是∶沟通和交流。有些小区的“百家宴”的活动就很不错,在春节期间,各业主每户拿出各自的拿手菜集中在一起聚餐,增加了业主间的交流,加深了业主间的友谊,唤回这邻居间美好的情谊。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咋好的亲戚一二辈,咋坏的邻居万万年。周围的人是生活中的“应急军”,他们关键时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沟通,让城市中的暖融融的邻里关系更详和、更亲密。


鹿塬农事


为什么有人说农村人相隔10里路都认识,城市里同楼层10年可能都不认识,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种现象山客深有体会。

在农村大家为什么都很熟悉呢?

对于地域广大的农村来说,10里并不算远,大家总有见面的机会。

农村地方虽大,相对城市来讲人口还是少的。一个村的或者相邻几个村的人,都是亲连着亲,戚连着戚,往上倒几辈全部是亲戚,基因里总是带着点相同的片段。

在农村一个邻村,那怕你不认识他。和他聊一会儿,就可以聊出亲戚来,父辈不带亲,祖辈可能就有亲了,祖辈没有再往上,总是有的。

年轻人可能没有像父辈那样对周围的人那么熟悉,但总是周边村子的一说就知道了。

为什么在城里大家都比陌生呢?

再钢筋水泥森林里,就算住同楼层的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互相之间生活圈子、工作圈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而且现在人也重视隐私保护,不想做无谓的交际。

做了10年互相之间不认识很正常,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好解决,10年间大家总有同时坐电梯的机会,只要有一个人愿意迈出第一步,搭个话,那么以后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现在住高楼的部分人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值得欣慰。

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有点事不能求助对门邻居反而求助远方的朋友或者同事,这是件很无奈的事情,但在城里又是时常发生的。我认为邻里之间交往只要把握好一个度,真诚交往也是很好的,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


雾都山客


这个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人与之间的正常交流形式的一种变化。

农村人憨厚纯朴诚恳;城市人精明务实、防范意识高、警惕性强。

大家都知道,在农村经常是隔一天一个逢集,十里路左右的农村人,有时会在同一个集上,因为某种交易或熟人的相互引见介绍而接触相识。
而城市里虽然在同一栋楼里居住生活。但他们除了忙碌的工作外,接触交谈的机会不多。再说城市的人警惕性高,除非是自己的同事或亲戚,防松戒备。对同一栋楼的任何陌生人,都会防范他是不是坏人、来路不明的人。

农村人最信奉:远亲赶不上近邻,近邻赶不上对门。

意思就是农村邻居之间,有什么事大家都相互帮忙。而城市里人则认为有什么事报警就可以解决。因此,他们的思维差异,总会在中间存在一条鸿沟。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是农村人无论是不是熟人。只要遇到事情的时候,打个招呼大家都会帮助你一下。

而一些城市的人则用怀疑戒备的心态,来分析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会不会落下“扶不扶”的麻烦。

所以,他们不同的处事风格不同,就会使他们很难的融入在一起。这也就是城市居住在同一栋楼的人,都不熟悉的原因之一。
所以,人们常说: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路,而是心灵的沟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都是相互接触交流中慢慢熟识的。


豫南乡农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深有体会。造成这个原因的形成,其实并不复杂。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为什么农村相隔10里路都认识,城市里同楼层10年,却可能并不认识的原因

1.首先说下,农村的情况。在农村,有人在家时,大门是开的。周围的邻居,也会相互串门。在农村闲的时候,大家能去的地方不多,都会聚在一个地方聊天。在这过程中,也会不断有周边的人加入。就算开始不认识,时间久了,自然都熟悉。

2.城市却不同,因住的楼房面积小,很多都是客厅连着卧室。周围住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区,就算是有人在家,也不会把门打开,把自己家庭的隐私,暴露给上下楼的人看。所以就是人在家中,也是房门紧闭。而住同一层楼,大家都相互不认识,自然不会轻易去敲别人的家门。

城市多数上下班,时间紧。所以就是开门遇到同楼层的人,也基本上不打招呼。至于在放假的时候,城市又有很多可消遣的地方。除了那些老年人,基本上没有人会想着去认识下,自己的邻居。都是找个地方购物,去哪个公园玩玩。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同住一层楼十来年,却相互不认识。

综上所述,农村交友广,主要是圈子太小了。农村来来去去,也就那几户人。城市流动人口大,大家又都在忙着自己工作,少有时间去认识周边的邻居。就算你想主动,人家也不一定会答理你。

至于题主讲,就是有事,不找邻居而是找远在其他地方的亲人。这不很正常嘛,大家都不熟你有事才想着去找人家帮忙,这是正常人都知道是很唐突,自找无趣的做法。


果乡农人


城里人,邻里之间为啥十几年都互不相识?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休要失了人情。这句话在农村非常适合,但是到了城市里这句话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城市中两家对门可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互不相识,更不要说对方姓谁名谁了。

而农村就不一样了,在30年前一家包饺子或者炒肉整个村庄都可能知道, 农村老少爷们儿见面都会相互问好。而且最厉害的是农村的一些老娘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东家长西家短的,今天谁家老婆偷汉子了,明天谁家的老公偷星了。

总之,凡是有老娘们聚集的地方就是整个村庄的信息集散地,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点都没有说错。不过农村邻里关系确实非常融洽,但是为啥城市里邻里之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老死不相往来呢?


第一点,城市里工作时间比较固定,一般
都是早上八点开始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工作时间的固定就给城里人之间交流,联络感情的时间就少了,另外一点城里人晚上下班后,劳累一天了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再像农村一样窜个门在一起吹牛逼,到了周末又想和家人单独过,而农村的劳动时间相对要松散一些, 而且农村下地干活劳动量比较大,所以说需要邻里之间相互帮忙,这样邻里之间交流的时间就比较多一些。

第二点,农村农民思想单纯,不善于勾心斗角,有啥说啥,这样反而省事,而城市里的存在鱼龙混杂的局面,林子大了啥鸟都有,表面客客气气,实在暗流涌动。城里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很大,为了利益啥事都能干出来,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城里人更多的是追逐利益,而忘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农村讲究乡里乡情,你看看农村谁家有红白喜事,整个村庄都自发帮忙。

第三点,城市里的生存压力大,城里人工作竞争大,你不努力可能失去工作机会,就有可能被别人代替,所以城里人都比较繁忙,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工作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农村就不一样了,在农村混的再差也不会丢掉工作,也就是土地,挣不了大钱,家里还有一亩三分田,也不至于没有饭吃,但是城里人如果丢掉工作了可能也就是丢掉了饭碗。尤其是城里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嘴巴都在等着吃饭。

第四点,农村人是世代居住本地,形成了特定的人际关系和风俗习惯,祖祖辈辈都在一个地方生活,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口碑和形象,以至于整个村庄的人都认识,但是城里人可能是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不一样,观念也不一样,所以很难有共同的文化和话题作为谈资,而且城里人流动性非常强,今天认识了,可能以后永远都不再见了,也就说城里人互相成为朋友的成本非常大,所以很多城里人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人包括邻居。

所以在城市里就有了“老乡”的称呼,但是在农村就没有老乡这个称呼,大家见面都会称呼对方辈分,比如大爷,大奶,婶子,老表等等,但是几乎没有称对方是老乡的。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是必须的,像现在老人摔倒了都没有人敢去扶上一把,有的人扶之前还有录像不免被讹诈,甚至有人扶了老人后反被逼致死,社会如此冷漠,非传统文化的所要求,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温情的,而要改变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只需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也不至于如此冷漠。


旅游达人故事汇


城市里的房间的门都闲安一个防盗门不安全,有条件的狠不能按装两个防盜门,同层楼的人怎么能认识?


贻生


首先来说在农村,基本周围的大部分都有亲戚关系,再者农村生活节奏还是要慢一些,生活压力也要相对小一些,所以左邻右舍的接触也就会多一些,相处的也就会比较有人情味一些。但是在城市,经济压力大,生活节奏也更快,交通也很方便,再加上先天来说本来买房子的就一定是熟人或者亲戚买在一处,买房子的人来自于天南地北江湖各地,本来就不认识,更谈不上交情。于此,大家都各忙各的,也就没有那么多交集,所以互相不认识不熟也很正常。


钱串子88


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社会。


风样的自由


城里火柴盒式的房子决定了大家不喜欢窜门和聊天、喝茶的,没气氛和场地,也不像乡镇有赶集日,有聚的机会。


付侨华


农村人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 家家都有些亲戚关系 在个个村子隔三差五的都能在酒桌上见到 所以大家都认识 城里人都是何处迁西来的 互相都不认识 也没有互相往来的关系 所以很难融合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