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九鼎”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在哪里?

真率sAn


大家都知道,“九鼎”是三个朝代的传国之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工艺水平远超于其他出土的青铜器,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但是关于这件文物并没有过多记载,就连史书上也没有什么描述,只是出现在山海经中。据山海经记载,九鼎上不仅描绘着山川河岳,还有各种文字介绍,记录了多种物象。

不过从古至今,大家并没有见到这件神奇的东西,在多方寻找下也没有下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曾想得到这件宝贵的九鼎,但一直没有找到,从此它的下落便成为了千古之谜。

看到这样的结局后,我们大家不免有几分失落,这样被各大人物争夺的九鼎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其实我们从下面这三条言论中就能判断出,大禹九鼎可能不是真的:

  • 一、记录九鼎的时间有差异。

如果说这件东西是在大禹时期出现,那在这个时期就应该有了记载,但关于大禹九鼎的最早记录是出自于战国。相信这件事情也让大家感到好奇,九鼎的记载应该是在大禹时期才对,怎么可能出现在战国呢?

其实在战国之前,我们很难找到关于九鼎的记载,就连《尚书》中也没有任何的记录,要知道,这可是夏、商、周三朝的重要文献,所以记录九鼎的时间就出现了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们相信九鼎是出现在大禹时期,就很难拿出让人信服的理由了,毕竟这样的时间差异实在是太大了,不然夏朝就该有记录的。

  • 二、现有的文物没有发现九鼎的踪迹。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九鼎有非常复杂的制作工艺,已经远远超过其他的青铜器,属于绝对领先的水平。可是夏朝所在的世纪,并没有这样精湛的制作技术,更不要说复杂的花纹了。

现在已经出土的夏朝文物中,也没有关于九鼎下落的记录,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粗糙,根本无法和大家认识中的九鼎相比。

而且这样的制作技术非常落后,只会出现在那样的原始年代,想要在这个原始时期制作出这样工艺精湛的九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 三、商朝中没有出现任何记载。

虽然那个年代并没有大家常用的简体或者是繁体,但是在商朝已经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的运用方法非常成熟,足够大家记录一些重大事件。可是至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任何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载,也没有关于九鼎的任何记录。

要知道,商朝人祭祀可是常用青铜鼎的,既然九鼎出现在夏朝,那商场不可能一点记录都没有。而且我们现在的很多青铜器,都是出自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也就间接证明了九鼎可能只是传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看完了这样的介绍后,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如果说九鼎不存在,那为什么还有很多资料都证明它曾经出现过呢?

其实九鼎并不一定出现在大禹时期,有大禹二字也并不一定是大禹制造,而是很有可能出现在西周。要知道,按照大禹时期的技术和制作工艺根本不可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就不一样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制造技术,完全有可能制造出九鼎。

所以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就可以明白,如果这尊九鼎真的存在,也不一定是大禹时期制造的,最好的制造时期应该是在西周。

但这样的说法真的成立了,我们要考虑的就应该是西周时期为什么撒这个弥天大谎了。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有待于各位科学家的考证,这才能给我们最严谨的答案。

我们也相信,如果九鼎真的存在于世间时,我们世人见到它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大国布衣


中国“九鼎”现在何方?

我国古代的青铜工艺非常发达,青铜制作的器皿成了后世人珍视的国宝级文物,鼎就是其中之一。据说,鼎在原始社会是炊具,或是盛食物的器皿,多用陶土制成。后来,商周时代冶金技术发展起来,鼎就用青铜浇铸了。这时的鼎成为贵族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平民百姓已无权使用。

九鼎来历

现如今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距今3000多年,这鼎高1.33米,是商王文丁祭礼他的母亲而制。本文所述的九鼎,是九只大鼎,比司母戊方鼎制成年代更早,铸造更精美。相传,这九鼎是大禹的儿子启铸造的。据《春秋左氏传》说,夏朝初年,夏王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王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为了使一鼎象征一州,各鼎所刻图形能反映该州的山川名胜,他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工匠按图仿刻于九鼎之上。这样,人们一看九鼎,便知当地风俗,鬼怪,以避凶就吉。据说,这个事受到了天帝的赞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传说,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取胜,建立了周朝。当时,他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周天子已控制不住天下了。楚国的楚庄王即位后,灭了庸国,打败了宋国,还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当他途经周的都城时,有名无实的周天子吓坏了,派大夫王孙满到城郊去慰劳楚军。当时已经称霸的楚庄王咄咄逼人地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五代相传,为传世之宝,现在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怎样?大小与轻重如何?你讲给我听一听”。
王孙满听出了弦外之音,不卑不亢地答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以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州产的青铜,铸了九鼎。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没有道德,鼎虽大也是很轻的。从成王把鼎定在郏鄂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现在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听了王孙满义正词严的席话,楚庄王打消了非分之想。他也自知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而去。
鼎是如此重要,政治内涵如此深刻,九鼎不但是无价之宝,更是镇国之宝了。然而,周代以后,九鼎竟下落不明。

九鼎下落

历代史籍关于九鼎的下落,材料很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没有可靠的依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说九鼎失于东周灭亡之前。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鼎早在东周末年就已遗失了。班固在《汉书》中补充司马迁的说话,说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出巡,经过彭城,曾驱使几千人到泅水中打捞,结果一无所获。西汉有一个叫辛垣平的说:周鼎没于泅水,现黄河改道,连通了泅水。臣望见东北汾阴有金光宝气,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现。汉文帝听信了,在汾阴建了一座庙,恭请宝鼎降临。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见到宝鼎的影子。
清代学者王先謙则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大国觊,加上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谎称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这种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东周帝王能为了少量的铜而毁鼎铸钱么?难道他甘心自隳天命?九鼎是周的镇国之宝,天命之所在,它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自行销毁之理?
上述种种说法,一致认为九鼎确实在东周灭亡之前就失去了,那么,它被埋没的地方可能在关东。
另一说,
九鼎失于秦末。司马迁的《史记》中,在周、秦二《本纪》中,又说秦昭王52年,周赧王死后,秦从洛邑掠九鼎入秦。这个说法与他的前一个说法自相矛盾,一说与秦有关,一说与秦无关,令人费解。倘若真失于秦末,则埋没的地点有两种可能,一是关中,二是泅水彭城,因为如果是项羽破城后将九鼎载归彭城的话,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只能是猜测了。不知九鼎何时能重见天日。我们可以想像它出世时肯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考古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赐评。

天天开心历史


九鼎在不同的记载中都出现过,所以肯定有!而且具秦史记载是八只在始皇帝陵里,至今未挖掘,一只掉泗水里了这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失传,秦陵巨大如山,放在那里连曹操都没挖而泗水那只,古代河流比现在凶猛,据说铁牛在激流中要去上游打捞,深埋淤泥再河流改道,秦皇都没找到埋深百米都可能,除非基建狂魔有一天打桩的时候碰到!

要找到九鼎,除非人类在金属探测,而且可视化成像,区分干扰方面有巨大突破,可以大范围自动化探测到地下几百米深的金属而且像扫地一样,把可能的每寸土地都扫一遍!


shu1602254070


九鼎,传说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之后,命人铸成的九只大鼎,上书龙文,记述着幽、豫、徐、扬、青、兖、雍、凉、冀九州的山川、人物、贡赋、田亩等情况。称为“九龙神鼎”,是镇国重器。

而后,夏传于商,商又传给西周。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国政混乱,后遭遇了犬戎之乱,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这就是东周的开始,九鼎也随之迁到洛邑周室的太庙。

周赧王在位时,秦武王灭了韩国,东游巩、洛,在太庙看到了九鼎,指着有“雍”字的鼎说,此乃我秦鼎也。秦武王有勇力,争强好胜,于是和大将比试举鼎。结果一时失手,鼎把大腿砸断,受伤过重,当天就驾崩了。

秦统一天下之后,按史记的记载,九鼎应该归秦了。但是之后九鼎不知去向,没有了任何记录。一说是九鼎在秦统一之前,周王为了避免天下纷争,就把它沉在彭城(徐州)的泗水。还有一说是周室衰微,经济困难,把鼎融化铸成铜钱了。总之,到现在为止,九鼎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品茗聊股


九鼎传说很久了,不会没有根据。但是大禹这个治水的理性人才,

不会过度的封建迷信。 他这九个鼎就是中国最早的收税方式。 天下九州的朝贡都装到鼎里。

当时不是铜造的。是大型的。现在其他地方出土的都是小件的陶器。 唯有山东有那种能装两三个大人那样的。我们叫甏。

如果那一州进攻少了。就会被惩罚。 大禹不用语言催促朝贡。也不使用舜帝时的祭祀索要。 弄九个大甏,你们来放东西。 鼎重不重。粮食最轻。铜最重。


2019年的朱红兵


虽然没人知道九鼎什么样,是圆是方,有多重,但有疑问的真不是九鼎是否真的存在,而是九鼎到底在哪儿。九鼎确确实实直到秦始皇前的下落还很清楚。



九鼎为大禹定九州时收九牧之金所铸。大禹治水的过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看做华夏民族对生活范围的地理发现之旅也不为过。治水完成后,禹把华夏民族已知的活动区域定为九州,每州铸一鼎。这就是华夏别称九州的来历,这个区域,也一直是华夏民族主要活动的区域,

而从此以后,九鼎从夏入商,从商入周,从周入秦,作为中国最高政权的象征,一直被最高统治者持有。

九鼎在周期间,随着周王室权力的衰落,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问鼎中原,武王举鼎。牵扯到九鼎下落的记载或传说有一个,相传秦迁九鼎入秦时,豫鼎宛若有灵,在行船时滚落泗水,入秦的九鼎实际上只有八只。之后秦始皇和汉文帝都曾试图打捞这只九鼎,无果。

九鼎失传于秦汉交际之时。这个几乎是华夏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之物,在刘邦入咸阳,项羽入咸阳,楚汉相争,刘邦建都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完全是应该被提及的,可偏偏却没有见于史册。

这么大的东西,而且确定至少应该有八只在秦宫,怎么秦始皇之后就再没人见过了?被秦始皇融了做十二金人了?不太可能,金人的材料是收天下之兵,嬴政疯了才会去融九鼎,这和砸了和氏璧去做真石漆有什么区别?

那么,九鼎到底去哪儿了?笔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所有的线索,都把焦点集中在了骊山角下那个巨大的封土堆下面。依照祖龙的性格,陵内水银为河川,宝石为日月星辰。兵马俑为前卫这事都不屑于提及,进不了陵。也就只有九鼎配得上随他一起入葬了。

要不,立贴为证,我赌九鼎必在秦始皇陵下,输了我把这贴手抄到纸上吃掉?


我是查理就姓查


九鼎应该是大一统思想的产物。大一统思想雏形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形成于春秋战国,得到儒墨两家的大力宣传,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要思想。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战乱,但总能走向统一,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个人认为,九鼎是周人证明自己正统地位的宣传品,是政权的像征。宣传夏禹铸九鼎,夏亡传于商,商亡传于周,只是证明周政权的正当性。周亡九鼎就下落不明,九鼎集体消亡,另人不解,所以九鼎并不存在。再说大禹时代,没有能力铸造那么大的鼎。九州概念也到春秋战国时代才形成,所以说大禹铸九鼎没有历史依据。


至乐无如读书


是存在的,不过此鼎非彼鼎!象征九洲,仅此而已


樱杏子7362


相传九鼎并非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着九州,也有称为九州鼎,简称九鼎。



古董艺术雅赏


首先“九鼎”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九鼎,据说是在大禹建立了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并不真正是造了九个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